•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學生批判思考的展現

研究者研發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方案的初衷,即是希望提供學生面對全 球議題下的批判思辯過程,而在整個教學實施後,究竟學生自覺的批判思考內 容為何?實際上學生又呈現出哪些批判思考成果,即本節探究與說明的內容。

壹、學生自覺批判思考內容之呈現

研究者經由教學目標與核心概念的發想,設計出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方 案,分別是「烏克蘭危機總動員」與「你是全球大買家?」,希望從這兩個教學 方案的實施後,學生們可以從權力觀點發現國際互動的關係,並思考和平與衝 突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從意識型態檢視公共政策,從而了解自己的價值與觀 點。因此,研究者也針對相關內容在教學方案實施後進行問卷分析,以下問卷 題目皆為單選,下表 5-1 與 5-2 分別為兩個教學方案的問卷次數分配表。

表5-1

學生對「烏克蘭危機總動員」教學方案之批判思考內容次數分配統計表 題目 非常同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我學會檢視媒體背

後的意識型態 33(35%) 59(62%) 3(3%) 0(0%)

我學會發現國際間

的不平等關係 52(55%) 43(45%) 0(0%) 0(0%)

我可以從權力觀點

解釋國際關係 40(42%) 50(53%) 5(5%) 0(0%)

我更能體會全球和

平的重要性 39(41%) 50(53%) 5(5%) 1(1%)

註:N=95

表5-2

組討論,或是指定閱讀和小組討論立場的論點等,研究者設計的學習單與討論 單,都是在幫助學生進行知識上的基礎。而的確批判思考並非是完全可遷移的 能力,而是需要知識與脈絡的理解後才能逐漸展現,學生的學習單與討論單在 撰寫的完整度到最後作業內容,具有明顯的一致性,也就是在知識建構較為完 整的學生,不論是在活動上或是作業的內容上可以更明確地表達出批判意識。

若更深入的探究知識上的差異如何影響批判思考的展現,研究者試將學生學習 結果分析如下。

一、媒體資訊蒐集與檢視

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方案(一)學習單內容,透過小組蒐集新聞報導,

以建構對烏克蘭事件的認知。學生蒐集的內容多來自國際媒體的中文內容,或 是部份我國媒體的翻譯報導,所以學生普遍認為蒐集新聞並不會太難,但是在 區別事實與意見時就會有疑問。有些同學就說不知如何區辨兩者,一開始研究 者以為是不理解事實與意見的差異,但在學習單撰寫前即以說明兩者的分別,

因此,研究者在細問後發現,許多學生表示其蒐集的新聞報導很少有意見的部 分。學習單第一部分的設計雖然在事實與意見的分別上較難有明顯的差距,但 經過這樣的安排有些學生可以發現研究者的用意,在討論過程時 C1 有學生說:

「這不就是媒體識讀的概念嘛!」(影-C1-20150409)。可見在過去知識的運用 上,對於能力上的轉移是有影響的。

發現各家媒體對同一議題皆會有不同方法,也知道不應只是全然接受媒體 的資訊,要能獨立思考。(回-C2-S34)

仔細探索新聞中的立場及意涵,可以更了解其背景。(回-C2-S41)

亦如下圖 5-1 是 C3 的 S15 在他蒐集的新聞報導中,區分事實與意見內容有 助之後小組討論的發展。

圖 5-1 「烏克蘭危機總動員」學習單(一)新聞分析示例圖 資料來源:學生作業(學-C3-A-S15)

圖 5-1 新聞資料來自 BBC 中文網,新聞標題為:「普京爆料:兼併克里米 亞是他一手策劃」。該名學生區分事實與意見掌握相當清楚,顯示學生有認真思 考兩者的差異。這也是研究者希望從學習單中,結合媒體識讀能力並讓學生思 考資料來源的正確性,而進一步檢視相關資料的佐證,如下圖 5-2 所示。

圖 5-2 「烏克蘭危機總動員」學習單(一)新聞內容檢證示例圖 資料來源:學生作業(學-C3-A-S15)

圖 5-2 中的蘇姓學生為同組的另一名同學,S15 透過小組討論從其他五員的 資料中,找到可以檢證其資料的內容,而在分析上則說明了俄羅斯的立場,與 歐美國家對其反感的態度,最後甚至將其比喻我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顯見該 名學生除了能夠完成知識的確認外,更可以發展其自身觀點。如同另一位 C1 的 S29 為北約組,在其小組討論的最後一題寫到:

北約組織站在烏克蘭的一方,雖不排除對俄羅斯進行經濟上的制裁,以及 給予烏克蘭軍事上的協助。但仍極力希望烏俄雙方能盡快達成停火協議,

避免軍事衝突。(學-C1-A-S29)

同組的學生 S35 也在其學習單中寫到:

NATO 是支持烏克蘭的,但礙於 Russia 對天然氣的控制,在各個時間點又 不同的觀點,從強力支持到一般發言又到將分配軍事力量,顯示各國對此 事的角力。(學-C1-A-S29)

從上述兩位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內容發現,雖然學生蒐集的新聞資訊每個人 都是片段的,但經過小組的匯整和排序後,就可以看出脈絡性。如同 S29 所寫 到的北約立場的轉換,顯示出學生透過小組分享後,可以更完整的了解國際現 勢發展,亦可從中發掘問題,如 C2 的 S18 是聯合國組的,他在學習單內容提到:

「聯合國欲幫助烏克蘭和俄羅斯停火,達成和平停戰,但又因應烏克蘭的要求 派出維安部隊支援,立場有點矛盾。」(回-C2-S18)。

此外,C2 的 S19 令研究者印象深刻的是,該組為烏克蘭(含克里米亞),

在蒐集新聞後,他就問研究者有關克里米亞的狀況,研究者請他先和小組討論 後仍有問題再提出,之後他的學習單寫到:

克里米亞之所以苦不堪言,卻有部分民眾是為之鼓舞的,可見得克里米亞 內部意見是不統合的。在獨統方面的問題尚有爭議要解決,而克里米亞之 議題在烏國已造成轟動,就烏國內部尚有針對自治區獨立問題需有商議對 策。(學-C2-A-S19)

他的資料進行檢證以確認觀點的根據性;此外,更可以從不同媒體的角度發現 問題,檢視國際上的主流媒體在報導事件的立場和意識型態。

然而,在回饋表中,新聞蒐集卻也是許多學生認為,在這整個課程中最困 難的部分。如 C3 學生提到:「找不到適合的新聞。」(回-C3-S17);或是「資料 蒐集不易。」(回-C3-S10)。研究者推測,由於新聞蒐集的學習單(一),是在 本教學方案實施前一節課,經研究者說明後發下做為回家作業,並非在課堂中 完成,而是由學生個人獨力完成。因此,學生在撰寫中或是蒐集時的問題研究 者無法立即回應,以致許多學生在此內容會感到困難。

從上述學生的學習單與作業中可以看得出來,學生在透過資料的蒐集過程,

已經了解如何運用驗證的方式,對資料內容進行佐證,並且發現媒體可能的立 場與其背後的目的。除此之外,更可以發現學生在擁有了對相關議題的知識基 礎後,開始思考各個國家背後的目的,這也就是為何批判思考須有知識為基礎 的原因。

二、小組合作擴大思考

雖然,在新聞蒐集上有部分學生遭遇困難,但經過小組討論後,似乎可以 有效地彌補新聞搜集的缺乏,並且可以藉由同儕的合作擴大學生個人的思考方 向與範圍。

我認為(分組討論)是最集中的部分,能釐清所有事件的前後。(回-C3-S15)

和了解不同單元的同學討論很有效學習。(回-C2-S4)

由此可知,小組討論對學生的學習有相當的影響,學生們在討論過程中縱 使會有秩序、離題等效率問題,但實際上的互動卻比表面看似得有意義。如 C2 的 S10 針對分組討論的部分提到:「透過每個人不同的看法,可更深入不同的角 度。」(回-C2-S10)。這表示討論的確可增進學生對議題的理解外,更可以多面

向的分析議題內容。如下圖 5-3 所示:

圖 5-3 「烏克蘭危機總動員」小組討論單(一)示例圖 資料來源:學生作業(學-C2-B-S11)

上圖為 C2 的 S11 在小組討論單(一)所寫的內容。該生為北約組,當初在 討論過程中,北約組的學生也常常對於本表內容有疑問,主要是北約組織以軍 事目的結合,較難有經濟和文化層面的影響。因而,小組討論後,該組將政治 面與其他因素的軍事面進行結合。

另外,拼圖法第二代的小組討論部分也同樣具有正面回饋。

不會只知道自己的內容,可以很完整地了解烏克蘭危機。(回-C2-S12)

以各種觀點對烏克蘭事件進行探討更可以了解此事件,使人印象深刻。(回 -C2-S17)

能夠以各方角度去理解一個事件,讓我可以更客觀的看待事情。(回-C1-S8)

可以發現不同國家對此事有不同的態度。(回-C1-S20)

從上述回饋發現,拼圖法第二代在運用,對於類似具有多面向觀點的教學 主題,在學習效果上有正面的影響。然而,有學生認為這是他覺得在學習過程 中最困難的部分,如 C2 的 S16 則認為這樣的分組方式很複雜(回-C2-S16);或 是在分組後,各小組來的成員對其本身的國家立場並不清楚,而導致其他學生 在學習上的困難(回-C1-S29)。這也透露出,教學者應在前一個討論的部分,

確定各組內容的完整性,以避免發生類似的狀況。

三、國際權力互動的發掘

在文獻探討中,Morgenthau 認為國際政治就是權力的爭奪,透過理性判斷 而為國家爭取最大利益即是現實主義的觀點,這也是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方 案(一),希望藉由學習單與討論單內容,引導學生透過認知與理解後,分析國 際間的權力關係。尤其在討論單(一)分別從各層面的探討,有學生認為經濟 與政治層面的影響或是制衡較為明確,文化或其他的方式則較不清楚,然而,

也有學生說明以文化的制衡透過的是更不顯而易見的方式,是否會更可怕?此 顯示了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除了互相激盪想法外,似乎更可以從不同思考方 式進行了解。而在最後的競賽活動,學生們提出相互制衡的關係後,清楚地呈 現烏克蘭事件中,烏克蘭本身在國際地位上的囹圄,以及所謂的國際強權也有

也有學生說明以文化的制衡透過的是更不顯而易見的方式,是否會更可怕?此 顯示了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除了互相激盪想法外,似乎更可以從不同思考方 式進行了解。而在最後的競賽活動,學生們提出相互制衡的關係後,清楚地呈 現烏克蘭事件中,烏克蘭本身在國際地位上的囹圄,以及所謂的國際強權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