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這些無所不在的課題並非『命運』,因為這一切都是人類決定的後果。」

----貝克(U. Beck)

壹、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一、全球化的來臨與變動

全球化(globalization)因為媒體、資訊、交通等方式快速傳播,國與國之 間的交流和往來也日益頻繁,然而新興的全球化以通俗文化做為媒介,這種文 化由各式各樣的企業推廣,尤以美式的企業為主,這些企業雖然由菁英控制,

但其所展現的通俗文化卻所向披靡地打進全世界的廣大民眾中。全球化趨勢也 成為全球各國關注的焦點,聯合國在 2000 年世界領袖高峰會議中提出,全球化 是一種不可抗拒的進程(顏佩如,2007)。而這不可抗拒的進程也大大地改變了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我國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才素質的提升,在國際經貿向來扮演著重要 的角色,高科技產業的發達和大量代工作業也將我們納入整個世界體系之中,

但 2001 年發生 911 事件、2002 年爆發 SARS、2008 年金融海嘯、2011 年歐債 危機等看似區域性的事件卻因著全球化的擴大而對世界各國產生極大的影響,

使台灣在全球化的體系中也無可避免的遭受侵襲。

全球化的歷程是隨著人們的步伐而與時俱進的,看似簡單的過程卻有其複

雜性,全球化的變遷並非單向的改變歷程。在資訊時代的革命下,時空的壓縮 造就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今日的世界,因為地球村的形成使 各國相互結合,串聯成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但全球化的統整性卻往往使人 忽略其分殊性的力量。在 Jean-Pierre Warnier 所著《文化全球化》(吳錫德譯,

2003)一書中談到全球化的分殊性並不亞於其統合性,指全球化在統合的同時 也進行分化―分化的原因也正是那些促使其全球一致的因素。承上述所言,在 全球化的時代下,其「四海一家」的背後充滿著更多艱鉅且困難的挑戰,因此 在各國公民教育或社會學科中越來越重視世界公民資質的養成。

自 1980 年代後,全球各國即開始將全球教育融入現有的學校課程中,其主 要內涵包含全球觀點、區域教育、多元文化學習等,希望學生能夠從中瞭解國 際議題與認知、人權與自由之重要性、文化欣賞與合作學習(顏佩如,2007)。

我國的全球教育發展在近年來日漸受到重視,教育部於 2005 年將「全球視野」

列為主要教育發展政策之主軸之一,並且於 2011 年發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 書》(教育部,2011),並將國際教育列為全國教育會議之十大中心議題之一。

全球教育目的在培養一個具世界觀的世界公民,因此全球教育也是公民教育(游 家政,2011)。當今公民教育不僅僅只是在培養一個國家的公民,更是在養成世 界公民資質的重要歷程,而我國在普通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歷經 95 暫行綱要到 民國 99 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其內涵 即明列全球教育相關議題在各單元與主題中,使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必須面 對全球教育之教學。

二、全球化下批判思考能力的重視

美國社會科學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 )於 1982 年所提出的報告,主張全球教育的目的在使我們的下一代具有必需的技能、知

識及態度,並擁有面對在全球化環境下所需之能力。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前校長 John Weaver 曾說:「教育最大的需要,是要使每個人準備好去應付不可避免的 變遷,而更需要準備應付變遷的加速。」因此目前教育所面臨最大的挑戰乃是:

如何教育學生適應明日的世界―─一個人們及各國之間彼此關聯、相互依賴不斷 增加的世界(引自簡妙娟,1992)。在科技、社會、文化的急速變遷下,身為教 育者應該思考要培育怎樣的下一代,更明確地,即是面對全球化進程的危機感,

未來的公民勢必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對於全球公民能力的需求,在面對全球化多樣資訊的流通,將全球化視為 動態歷程與各地方區域的互動過程中,其背後交織著複雜的文化與脈絡,身為 全球公民的一分子,已不能單純僅由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而將一切視為理所當 然,因此,批判思考成為當代公民應具備之能力。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互動過程 中,不僅是思考能力的養成,更重要的是批判與反思,尤其在高度資訊化的時 代中,批判思考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徐建國,2004)。

貳、研究動機

一、高中公民教學實務經驗的再思

身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教學現場總是希望能呈現給學生完整的知 識內涵,不僅是課綱規範與課本內容,更需要補充不同概念與議題相連結,加 上公民與社會課程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也要時常關注新聞時事並提供學生相 關內容,「無所不知」的形象似乎成為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樣貌。以教師為主導的 課程教學不自覺地成為我上課的型態,漸漸地我似乎忘記了學生的學習才是教 學的核心,每每在思考學生是否了解課程教學的內容時,「學生到底提升了哪些 能力?在我的教學活動中又是否有所增進?」這些問題似乎也消失在我的教學

省思中。

從參與許多教師研習與先進的分享中,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在 課堂教學中,提問是確認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相當立即性的回 饋,而提問的技巧則採取漸進式,也就是由淺入深的提問內容,並希望學生能 夠從問答的過程中更深入去思考與判斷,然而,這樣的問答形式也需要相當多 的課堂時間,因此在面對進度的壓力與考試的成績下,提問的內容越來越封閉,

我希望能夠快速得到學生的正確答案,在這樣的轉變下,「思考」也逐漸不再是 提問的重心,沒有了思考後,期待學生能夠更深入的提出對問題的看法或是分 析也就成為空談。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歷程中,我們都在全球化之下所成長的,

不自覺也吸取了全球化的意識,在這些意識型態背後學生們對於思考與判斷逐 漸依循著意識脈絡前進,因此在教學歷程中,我發現了學生們甚少去關心全球 化背後所帶來的影響,縱使學生們穿著耐吉的球鞋、手持蘋果手機,卻不自知 這些消費性產品的跨國性以及整個全球分工的意識型態和脈絡。更甚者,資訊 媒介的快速傳遞使學生們所接觸的內容過於龐雜,缺乏批判思考的結果就是只 接收自己想要的訊息或是不做判斷的信以為真,這些態度在面對全球化的世界 都是相當危險。在世界瞬息萬變的局勢中,當我們觀察各種事件時,我們帶著 何種角度理解與觀看是需要反思與後設的認知。美式與西化的描繪已在全球化 的網絡中呈現不同的面貌,伊斯蘭世界與東方文化的力量在全球化的歷程中亦 相互作用,對高中學生來說這些不同的眼界是在省思自身與全球關聯中相當重 要的。

二、高中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改變與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動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提問與思考是我 想要了解的,此外,學習的過程並非教師填鴨式的教導,我相信教育更重要的

是能夠提升學生的能力。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課程中,有許多可以進行討論與 思考的議題,這些議題不像考卷有一定的標準答案,但透過議題的討論或文章 的閱讀卻似乎更能夠促進學生的想法與判斷。就公民教育的目標而言,身為當 代公民應具備理性判斷的能力,而高中階段也是邁入成年公民的準備階段,又 高中學習階段已具備基礎之公民知識與各學科間的統整與思考能力,對於公民 事務的參與應更具有批判與思考之能力。其中,全球教育議題關係著全球化與 在地化的相互運作,而全球教育議題的涵蓋之層面從人權、文化、政治與經濟 事務範圍甚廣,透過全球教育議題的討論、對於內容意識型態的批判,都可以 使學生運用批判思考能力藉以反思自身的意識型態與價值。

在全球化與資訊化的時代,我國長期在政治的領導下快速進入全球化的自 由市場,高科技產業與資訊技術的重視也使得我國與全球網際網路密切串連,

學生也透過各種行動裝置了解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務,然而,全球事務的背後 是否有特定的權威力量所影響著?這些力量又如何介入我們的生活與公共領域?

一個當代的公民不再僅是國家的公民,更重要的面對全球挑戰的全球公民的養 成。因此,希望透過批判思考教學方案的實施,引發學生更多的刺激與思辯,

從學習的過程中挖掘世界所呈現的樣貌與我們看到的是否一致,藉此開拓學生 的全球視野,以多元的角度和觀點來檢視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参、本節小結

公民教育在歷經全球化的洗禮與時代的推進,身為公民教育工作者之一,

面對即將成為全球公民的學生不再只是記憶教師課堂上的喃喃自語,而是在全 球化的影響下,學習批判思考的方式看待世界。從自己教學的實務經驗與學生 對全球議題的理解和認知中,我希望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回顧與反思自我的 認知歷程。因此,本研究結合實際教學的相關課程,分別以國際關係與世界主

要意識型態內容連結全球議題,其中以烏克蘭衝突事件做為國際關係議題理解,

進而推及我國與烏克蘭在國際角色之比較;另外則以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 下的世界貿易體系思考意識型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乃至個人消費行

進而推及我國與烏克蘭在國際角色之比較;另外則以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 下的世界貿易體系思考意識型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乃至個人消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