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壹、研究場域 一、學校背景概況

研究者所任教之學校為臺北市普通高級中學(以下化名為自由高中),本研 究即以自由高中為研究場域。自由高中位處市區中心,交通便捷,創校至今已 逾九十年,其傳統為純男校,學生人數約為 3000 人,班級數為 70 班,從高二 進行類組分班,社會組班級共有五至六班依每年段學生人數增減。學校教學環 境開放,學校行政單位對於教師教學甚少干涉,亦鼓勵教師教學自由化與多元 化。學校硬體設施歷經幾次校舍整修與資訊設備的更新,每班教室皆配有單槍 投影機與布幕,以利於教師教學多媒體之運用。

學生程度普遍優異,社經背景多為中產家庭,在資訊接收與電子設備學習 皆有相當之基礎;另外在教學上,各課程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皆會 談論全球相關議題,如生物課程討論伊波拉病毒的蔓延、英文課程則會閱讀外 國媒體資料與報導、歷史與地理課程則會介紹不同的國家文化與社會發展等;

學校政策方面則積極發展全球觀與國際視野,如行政單位教學組外增設實驗研 究組,負責國際交流相關事務,包含與上海、新加坡、日本等地學校建立姊妹 校,也進行交換學生的體驗與學習,另外在寒暑期時間學校也會特別招募教師 進行國際交流與參訪活動,學校社團也成立如模擬聯合國社等,讓學生有更多 的機會增進國際視野與文化學習。

二、公民與社會科教學現況

自由高中課程安排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決議後呈報教育主管機關核定,

由各科專業領域教師教授,未有配課現象,公民課程依據高一、高二二學分數 規定為每周兩節課程安排,高三部分則有三節正課外加一節輔導課,因此在高 三社會組的公民選修課程部分每班每周共有四節課可運用,故高三在課程與教 學進度上有較充裕之教學時間,唯高三學生面對升學壓力較大,除了選修課程 進度外仍會進行高一高二公民必修課程之複習。

自由高中公民科教師含研究者共有正式教師七名,為促進學科專業召集人 定期召開科內專業社群會議,討論教學相關事項與分享教學經驗,科內教師也 時常自行討論教材內容與新聞議題,透過正式或非正式聚會的研討可以相互學 習和成長。教學安排上每位教師跨年級教學為原則,此為科內不成文之規定,

以利教材熟悉並考量公民與社會課程本為跨領域的教學內容,雖然有分冊的領 域範圍但社會議題討論往往會涉及不同領域,藉此可訓練教師帶領學生多層面 的思考與統整性的分析。

在評量方面,每學期皆有兩次其中評量與一次期末評量,公民課教師分配 命題,評量方式以選擇題為主,然而高三則有參加北區模擬考測驗,一學期三 次穿插在期中評量之間,但不計入學期總成績之計算。

貳、研究參與者

研究者身為現職教師,在生活中所接觸最多的即是學生,所有的教學活動 也是以學生為主體。因此,研究者希望針對自身在教學上的疑惑與困境獲得解 答,同時也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與教育哲學理想,選取與研究者最貼近的高中 公民課程為範疇,設計全球議題的批判思考教學方案。此外,為了增加實務工 作上的可行性與配合性,故安排在研究者現任的高中公民課程中;又研究者分 別任教於高二與高三年段,為了實施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設計內容,以整合 高三選修課程和全球議題為主軸設計,因而選定教學對象為高中三年級學生。

在研究者自身的經驗中,課程設計運用在不同班級與學生時都會產生不同 的效果與回饋,每個班級與學生在教學活動所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在經過 指導教授討論,並衡量現實教學實務的工作後,研究者以任教之三個班級實施 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設計。研究者依任教班級之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並依 教學主題選擇選定高三共三個任教班級學生,每班學生數約為 42 人,由於全男 校故班級上無性別比例之差異。學生多數已具備基礎公民與社會相關知識,然 而班級上部分為轉組學生,可能在教學上與研究者間仍須有適應的時間,多數 學生與研究者已經相處近兩年,故在教學習慣與班級經營上已有相當之默契。

在過去教學時研究者即運用資訊融入教學、合作學習拼圖法、小組討論法等多 種教學策略,學生普遍習慣接受分組與口頭發表。在學習經驗與歷程上,研究 者在課程內容中也會透過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進行批判思考與討論,如上述的 各種教學法的運用,學生在思考與問題分析上會有顯著的差異,學生在面對與 過去不同的思考方向時往往會有困惑與疑問,而在討論和思辨的過程中,學生 們也會逐漸發現討論的意義與自己想法的改變;另外在國際議題或全球關係的 內容則會利用不同的課程相互結合,如人權概念與區域政治問題、國際金融與 風險等,學生們在接受相關資訊時已有相當的先備知識,因此在本研究所發展 的全球教育議題批判思考方案的實施上,預期學生們的接受程度應可達到一定 之比例。

研究參與者的資料蒐集上對本研究具有重大的價值與意義,因此透過編碼 可以系統化地將研究參與者的資料進行整理以利後續研究分析使用,研究者將 以 C 為班級代碼,數字表示班級編號,以下就研究者之教學經驗與歷程簡述班 級概況:首先 C1 班級秩序良好,多數學生皆能配合教師教學活動之進行,學習 成就高,班級內部互動融洽,學生彼此也都能相互協助和學習,唯較少主動提 問,須教師引導發言;其次 C2 班級內部區分學習成就高與成就較低者兩群,在

高二時班級內部曾有意見不合與言語上的攻訐,使得研究者須較為關注班級氣 氛與班級經營,高三後班級氣氛因升學壓力略有好轉,然特定學生出席狀況仍 偏低;C3 班級學生普遍較為活潑,喜歡與教師互動,但課程專注力較低,在班 級管理上較花心力。另外,在教學方案執行期間適逢部分研究參與者進行大學 推甄申請階段,因此可在教學方案實施的過程中,某些研究參與者無法參與所 有的教學內容,為獲取最完整的研究資料,在研究資料的蒐集上以全程參與教 學方案之學生為主要對象。

参、協同研究者

研究者本身的多重角色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必有其難以避免的盲點,並且 在觀察上無法面面俱到,因此研究者希望邀請同校之三位公民教師進行協同研 究,分別為 T1、T2 與 T3 教師,三位教師任教公民課程皆具有相當之經驗,且 擔任過導師與行政職位,在全球教育批判思考教學方案實施時,協同研究者可 以入班觀察並撰寫觀課紀錄表,透過協同研究者的觀察可以獲取不同的角度,

以作為教學方案上改進之參考依據。

三位協同研究者任教公民與社會課程時間為五至十年,T1 教師專業領域為 公共行政與社會學,並在教學上已成為學校專業輔導教師資格,教學方案設計 也有豐富的經驗;T2 教師與 T3 教師皆為臺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之 校友,教學專業上無庸置疑,並且積極學習不同教學方案的實施,其中 T2 教師 為國際事務相關研究所畢業,T3 教師則是擔任學校國際交流事務之行政人員,

相信参為協同研究者就其專業與教學經驗可以給予研究者重要的參考資料與建 議。

肆、研究者背景與角色

一、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經教師實習與 教師檢定考試後考取自由高中,擔任行政職一年後轉為公民與社會科專任教師,

目前任教時間為五年。研究者對於全球化相關議題即有相當之興趣,在平時除 了會閱讀相關資訊外,也會找尋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等相關書籍閱讀,而在自 由高中任教過程中適逢校方推動特色課程計畫,因此和同校之英文教師合作開 設特色課程,課程內容主要是從國際新聞中探討全球重要議題,並教授基本國 際關係和國際相關組織介紹。

二、研究者角色

在行動研究中的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又同時兼具教師、觀察者等多 重身分,在不同身分的轉換過程中,若不注意角色間可能發生的衝突與影響將 會對行動研究結果造成干擾,以下就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說明。

(一)教學方案設計者

研究者身為行動研究的教學方案設計者,已選定高中公民選修課程有關全 球教育議題部分進行批判思考教學方案的發想,從課程綱要、教科書到蒐集新 聞資料與書籍閱讀等,並以焦點團體法廣納多元意見以規劃教學流程與方案內 容,同時針對教學方案執行過程時,所面對的學生學習狀況、教學挑戰等問題 進行方案改良與調整。在資料蒐集部分則透過系統化式編碼與檔案建置,從學 生回饋與協同研究者觀察記錄中反思教學內容,使教學方案更臻完美。

(二)教學實務工作者

研究者身為教學實務工作的教師身分,藉由過去教學實務經驗中同時作為

教學方案執行者,教師本身就是多重角色,在教學的複雜歷程中,研究者將以 教師經驗藉由批判思考教學方案的設計,在公民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思

教學方案執行者,教師本身就是多重角色,在教學的複雜歷程中,研究者將以 教師經驗藉由批判思考教學方案的設計,在公民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