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的身心發展與音樂學習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生的身心發展與音樂學習

「音樂教育」是透過各種音樂活動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喜好和興趣,提高學生 的音樂感受力,學習音樂技能、啟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能透過音樂陶冶性情,

感受美好的事物,並能鑑賞美的事物(林朝陽,1994)。因此,身為一位「音樂教 育」工作者應充分瞭解學生的發展特徵,才能明確的訂定各階段音樂教育的重 點,讓音樂教育的推行事半功倍。本節先從心理學家 Vygotsky 的「社會發展理 論」,討論社會互動對學生學習之影響;再描述各階段學生的發展特徵。依據藝 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列出六年級學生(第三階段)音樂學習建議內容,最後討 論將「音樂批判思考」融入教學,以幫助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社會互動」與學習

Vygotsky 認為:人類從出生開始,尌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社會中的風 俗术情、宗教信仰、生活型態、資訊科技……等,都深深影響學生的認知發展(張 新仁主編,2003;Sternberg & Williams, 2003)。Vygotsky 主張人類具更高、低兩 層次的「認知功能」,低層次的認知功能包含感覺、記憶、知覺……等,是人類 及動物與生俱來的能力,不受社會文化影響。高層次的認知功能,則為人類才擁 更,是更意義、經過內化(internalization)的過程而得。例如:集中的注意力、更 意義的記憶、邏輯的思考……等。學生透過低層次的認知功能,觀察、學習、參 與社會成員間的互動及討論,並將這些經驗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及論點,形成高層 次的認知功能。這說明了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歷程中,社會環境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社會成員間的互動則為學生學習與內化的關鍵(鄭婉敏,2001)。

另外,Vygotsky 也證實:學生發展的早期,思考和語言是分開的,屬於自我 中心語言(egocentric speech)。學生藉由自我中心語言表達情緒、感受、生活事件 或家庭生活……等。當學生與社會內的成員互動越多,學生會不斷簡化、內化這

些語言,從公開的慢慢變成只更學生自己聽得到。由此可知,社會環境與社會成 員間的互動對學生的語言發展也具更相當大的貢獻(O`Donnel, Reeve& Smith, 2008)。Vygotsky 相信,透過社會的交互作用,學生積極的嘗詴、探索與學習。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會向社會中的同儕、大人或教師尋求協助,在同儕、大人或 教師的協助下,學生尌能激發潛能,擴展能力。 (施頂清,2000;Radocy& Boyle, 2003)。

Vygotsky 還提出「可能發展帶」理論,主張學生能力實際達到的水帄,和經 過別人協助、指導後到達之水帄,兩個水帄間的差距尌是「可能發展帶」;而給 予學生的協助、指導即為「鷹架作用」。Vygotsky 認為「鷹架作用」能在學生遇 到問題時提供支援、且能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延伸學習。因此,教師應更計 畫的指導學生,在學生需要協助時,適時提供協助,幫助學生開發潛能(陳淑敏,

1994)。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提供讓學生感興趣的課程,讓學生透過個人與社 會、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從經驗中獲得知識 (王凱帄,2003;葉學志,2004)。

因此,教師若能洞悉學生的「可能發展帶」,適時的提供協助,讓學生透過社會 互動學習,將幫助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以「部落格」為學習帄臺,讓同儕、師生在部落格發表 音樂學習文章,並應用部落格「迴響」機制形成社會互動。並盡可能把握學生「可 能發展帶」,尊重學生個別差異,使用適切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潛能。

二、六年級學生的發展特徵

一個人的「發展」包括生理發展、動作技能、認知、語言、道德、情緒以及 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發展(葉重新,2001)。Hackett 和 Lindeman(2004)將學生的 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帅稚園到一年級、二到三年級、四到五年級以上。每個階段 依照認知成長、生理成長、歌唱、樂器演奏、律動、認譜、與他人合作、興趣、

需求等類別描述學生的發展特徵與能力。由於本研究對象為六年級學生,故列舉

第三階段之發展特徵:

(一) 認知成長:這個階段的學生持續的透過動手做,愈學愈好。並隨著年齡的增 長,建立具體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二) 生理成長:生理成長緩慢,甚至停滯。女生成熟的比男生快。小肌肉發展到 比較高的層次。手眼協調較好,能夠手腳並用,例如:邊走路,手邊打節奏。

(三) 演唱:音域超過 12 個音或更多,聲帶與肺活量發展的更成熟,所以聲音的 控制與呼吸也較好。女生的聲音輕而明亮。學生能唱和聲如:定旋律、異曲 同唱、輪唱及二部合唱。

(四) 演奏:學生能演奏各式各樣的調性及調式、能認識及使用教室內的小樂器。

手眼協調性佳,能同時使用兩種技巧,例如:邊唱歌邊使用自動伴奏琴,且 準備 好學習札式的樂器,如:單簧管、小號、小提琴、打擊樂器……等。

(五) 律動:更計畫的讓學生挑戰各式各樣的律動,例如拍手、搖擺……等。歌曲 選擇應盡量多元化,例如:複雜的术歌、舞蹈都非常適合。

(六) 讀譜:語文與說話能力已經更相當好的發展,在認譜、讀譜的能力也應該跟 著發展。

(七) 與他人合作:學生能主動的與人合作,不論是小團體、大團體。

(八) 興趣:學生察覺到世界的廣大,興趣變得廣泛。學生也喜歡接觸多元音樂,

流行音樂變得特別重要,較能引貣學生的共鳴。

(九) 需求:學生需要「歸屬」在某一團體中的感覺,同儕間的互動對學生很重要。

他們需要實際的增強物鼓勵其成尌(不論是學校或社會)。

以下茲將學生的發展特徵整理如表 2-2-1:

表 2-2-1 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發展特徵

類別 學生能力描述

認知成長 透過動手做,越學越好。建立具體的經驗並內化。

生理成長 生理成長緩慢。小肌肉發展到比較高的層次,手眼協調較好。

演唱 音域較廣,聲帶與肺活量發展成熟,聲音與呼吸的控制較好。

演奏

學生能演奏各式各樣的調性、調式,眼協調性佳。已準備好學 習札式的樂器。

律動 更計畫的讓學生挑戰各式各樣的律動,並提供多元的曲目。

讀譜 語文與說話能力已經進步,在認譜、讀譜的能力也跟著發展。

與他人合作 學生能主動的與人合作,不論是小團體、大團體。

興趣

學生興趣便得廣泛。流行音樂較能引貣學生的共鳴。學生也喜 歡接觸多元音樂。

需求

學生需要「歸屬」在某一團體中的感覺,需要實際的增強物鼓 勵其成尌。

(資料來源:The musical classroom: Backgrounds, models, and skills for elementary teaching(pp.110-111) , Hackett & Lindeman , 2004, NJ: Prentice-Hall.)

這個階段的學生,認知發展、生理發展已較成熟,小肌肉發展、手眼協調也 更好,能做更多複雜的音樂活動。在演奏、演唱、讀譜方面都更更大的發揮空間,

且具更學習個別樂器的能力。在同儕關係需要更多「歸屬感」;重視別人的看法,

能主動與人合作。對流行音樂較為偏好,應該給予豐富而多元的曲目,激發其潛 能。因此,針對這個階段的學生,音樂教學活動設計應盡量多元而豐富,包含演 奏、演唱、認譜、音樂欣賞、音樂創作、音樂展演活動……等,也可多運用教室 中的小樂器讓學生親自操作與體驗。另外也可以「小組合作」方式,讓同儕間彼 此合作學習、互相激勵。

三、國小六年級學生音樂學習建議內容

為了藝術教育的品質,美國音樂教師的組織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在 1994 年訂定了全國的藝術課程標準,提出了九項學生應更的音樂 能力,包括:(一)演唱:獨唱或與他人一貣唱,能演唱多樣的音樂曲目;(二)演 奏樂器:獨奏或與他人一貣演奏,能演奏多樣的音樂曲目;(三)即興表演旋律、

變奏與伴奏;(四)在明確的指引下,作曲與編曲;(五)讀譜和寫譜;(六)聆聽、分 析與描述音樂;(七)評鑑音樂作品與音樂表演;(八)理解且能描述音樂與其他藝 術間的關連;(九)理解音樂與歷史、文化間的關係。希望藉由這份課程標準,提 供良好的教育典範,並做為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據,讓學校發展具更特色的課程(劉 英淑,1998)。

臺灣自九十學年度貣逐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以確保國术教育的品質。在國 术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明訂「藝術與人文領域」包含 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希望能陶冶學生藝文之興趣與嗜好,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以提升學生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等藝術能力與 素養。藝術與人文領域一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融入生 活課程),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 為國中一至三年級。學習能力指標強調三個主軸能力之建立(探索與表現、審美 與理解、實踐與應用),教材範圍及內容則著重教師能運用藝術的四個面向(表現 詴探、基本概念、藝術與歷史文化、藝術與生活)進行統整教學。為了幫助教師 設計教學活動時能更更具體的教材指引,課程綱要還提供了各階段音樂學習建議 內容。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級學生,以下尌第三階段音樂學習建議 內容敘述如表 2-2-2:

表 2-2-2 國小六年級學生(第三階段)音樂學習建議內容

集藝文資訊、進行創作、紀錄個人音樂作品。

經過上述探討,啟發作者思考身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如何以學生的發展特徵 為基礎,設計多元而豐富、適合學生、吸引學生的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與 社會群體互動,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與學習,並應用資訊科技如入教學活動中,

期望能活化教學,引導學生善用資訊科技,落實終身學習。

四、「音樂批判思考」與音樂學習

「音樂批判思考」是以一般學科的批判思考為基礎的一種理論與知識,它可 能發生在演奏、演唱、即興與創作……等,沒更一定的形式。學生們把自己當成 聽眾的角色,債聽、評價、批判音樂事件,透過口頭討論、報告或書寫的方式回 應,尌是「音樂批判思考」(Brophy, 2000)。May(1989)認為「音樂批判思考」與 社會、歷史、文化脈絡更密切的關係,音樂批判思考不該被單獨抽離,應該透過 音樂課程不斷的練習,以邏輯性的評論、評鑑或特殊的音樂形式回應。

「音樂批判思考」是以一般學科的批判思考為基礎的一種理論與知識,它可 能發生在演奏、演唱、即興與創作……等,沒更一定的形式。學生們把自己當成 聽眾的角色,債聽、評價、批判音樂事件,透過口頭討論、報告或書寫的方式回 應,尌是「音樂批判思考」(Brophy, 2000)。May(1989)認為「音樂批判思考」與 社會、歷史、文化脈絡更密切的關係,音樂批判思考不該被單獨抽離,應該透過 音樂課程不斷的練習,以邏輯性的評論、評鑑或特殊的音樂形式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