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

Copied!
2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教育組論文

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之個案研究

~以國小六年級為例

A Case Study of Blog Utlized

into a Sixth Grade General Music Class

指導教授:莊敏仁 博士

研究生:王美玲 撰

(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部落格應用在音樂教學之可行性。探討所建構的部落格之內 涵,部落格應用在音樂教學對學生音樂學習的影響,瞭解將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 學師生所遭遇的困難,以及學生、學生家長、資訊教師及其他教師對部落格應用 於音樂教學之看法。 本研究採用「以質為主、以量為輔」單一個案研究設計。本研究由於研究者 實際教學工作的限制,採立意與便利取樣,研究對象為臺中市麗仁國小(化名) 一個六年級的班級(n=28)。研究者擔任導師與音樂課程教學,並邀請資訊教師進 行「協同教學」,自 2009 學年開始進行一個學期的研究。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音 樂欣賞成尌測驗」為前後測之工具,採相依樣本 t 考驗檢測學生學習進步情形。 透過部落格的內容、訪談紀錄、研究者實地本記、學習單等為質性資料,並使用 電腦軟體 Nvivo 分析資料。並以「三角檢測」、「成員檢測」提昇研究信、效度。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 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能提昇學生音樂「批判思考」能力 二、 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運用「團隊合作」學習策略,能強化學生的音樂 學習 三、 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能促進親、師、生產生「社會互動」,培養學生積 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四、 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符合資訊教育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展 現「跨科統整」之精神 五、 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能促進「親子互動」,幫助家長瞭解學生在音樂與 資訊課程的學習內容及成尌 六、 學生透過部落格發表文章與迴響之引導不易,需給予學生足夠時間,提供 具體策略,幫助學生持續性進步 七、 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能破除時間空間限制,並給予學生即時回饋 八、 部落格能結合各種資訊工具,呈現學生的音樂學習歷程 九、 「BLOG Learning」理論的形成 依據上述之結論,本研究亦對未來研究者、音樂教師及相關教育單位提出若 干建議。 關鍵詞:部落格、音樂教學、資訊融入音樂課程、協同教學

(3)

A Case Study of Blog Utlized

into a Sixth Grade General Music Class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blog utilized into a sixth grade

general music class. The focu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scribe the content of the blog, influences on students’ music learning, challenges students, music teacher and

technology teacher encountered, as well as students, parents, technology teacher and other teachers’ comments on blog used in music teaching.

The study is a case study with single case design and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 data are qualitative and minor quantitative data are included. The approach of purposeful and convenient sampling was used to invite a sixth grade class (n=28) from one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was the classroom teacher and taught general music in the class.

Technology teacher was invited to be the collaborative teacher. The boundary of this study is the Fall semester in 2009 academic year. “Music Appreciation Achievement Test”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was the instrument for pre- and post-test. Paired t-test was used to examine students’ music learning progress. The qualitative data including the content of blog, interviews, researcher’s field notes, and student

worksheets were analyzed with NVivo. The approaches of triangulations and member checking were used to increas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data.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e Blog utilized into general music class can (1) enhanc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2) with strategies of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mote students’ music learning; (3) facilitate a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and among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n increase students’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4) present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rea and Arts and Humanities Area; (5) increase parent-students’ interaction and help parents know what students learned in schools; (6) provide immediate feedback to students without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space; and (7) build the BLOG theory.

Keywords: Blog, elementary general music instruction, technology used in music curriculum, collaborative teaching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五節 研究者信念...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部落格的認識與應用... 11 第二節 學生的身心發展與音樂學習...15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24 第四節 部落格相關研究探討...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49 第三節 研究步驟...5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56 第五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67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69 第七節 研究倫理...71

(5)

第四章 研究發現 ... 73

第一節 「音樂欣賞成尌測驗」前、後側分數之比較...75 第二節 學生音樂學習的過程...77 第三節 學生互動與音樂批判思考的成長...92 第四節 學生、資訊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教師的看法...13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9

第一節 討論與結論...161 第二節 檢討與改進...169 第三節 研究建議...171

參考書目 ... 175

附 錄 ... 181

附錄一:17 週教學活動設計...181 附錄二:音樂創作學習單...200 附錄三:音樂欣賞學習單...205 附錄四:音樂欣賞成尌測驗...209 附錄五:研究者實地本記...213 附錄六:訪談大綱...214 附錄七:學生自評表...219 附錄八:研究編碼情形...221 附錄九:校長、資訊教師同意書...229

(6)

表 次

表 2-2-1 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發展特徵 ...18 表 2-2-2 國小六年級學生(第三階段)音樂學習建議內容 ...20 表 2-3-1 資訊教育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對應表 ...25 表 2-3-2 國小六年級學生資訊教育能力指標與學習內容 ...29 表 2-4-1 部落格相關研究分析表 ...38 表 3-3-1 研究進度時程表 ...55 表 3-4-1 訪談對象一覽表 ...57 表 3-4-2 研究資料付碼一覽表 ...62 表 3-4-3 研究 Nvivo 編碼情形一覽表 ...63 表 4-1-1 個案班級學生「音樂欣賞成尌測驗」前、後測分數的比較 ...76

(7)

圖 次

圖 2-2-1 「音樂批判思考」回應的三個主要途徑(三角模式) ...22 圖 3-1-1 研究流程圖 ...46 圖 3-1-2 單組前後測示意圖 ...48 圖 3-4-1 研究資料來源圖 ...56 圖 3-4-2 部落格文章分類 ...59 圖 3-5-1 研究「三角檢測」圖 ...67 圖 4-3-1 第一組學生第四週音樂創作手稿 ...93 圖 4-3-2 第四組學生第四週音樂創作手稿 ...94 圖 4-3-3 第三組學生第四週音樂創作手稿 ...95 圖 4-3-4 第二組學生第四週音樂創作手稿 ...96 圖 4-3-5 第五組學生第四週音樂創作手稿 ...97 圖 4-3-6 第一組學生第五週音樂創作手稿 ...98 圖 4-3-7 第一組第六週音樂創作手稿 ...101 圖 4-3-8 第三組第六週音樂創作手稿 ...102 圖 4-3-9 第五組第六週音樂創作手稿 ...103 圖 4-3-10 第四組第六週的音樂創作手稿 ...104 圖 4-3-11 第一組第八週音樂創作手稿 ...107 圖 4-3-12 第二組第 12 週音樂聆賞圖卡草稿 ... 111 圖 4-3-13 第三組第 12 週音樂聆賞圖卡草稿 ... 112 圖 4-3-14 第四組第 12 週音樂聆賞圖卡草稿 ... 113 圖 4-3-15 第一組第 12 週音樂聆賞圖卡草稿 ... 114 圖 4-3-16 第五組第 12 週音樂聆賞圖卡草稿 ... 115 圖 4-3-17 第五組第 13 週音樂聆賞圖卡完稿 1 ... 117 圖 4-3-18 第五組第 13 週音樂聆賞圖卡完稿 2 ... 118

(8)

圖 4-3-19 第五組第 13 週音樂聆賞圖卡 4(未完成) ... 119 圖 4-3-20 第一組第 13 週音樂聆賞圖卡 1(未完成) ...121 圖 4-3-21 第一組第 13 週音樂聆賞圖卡 4(未完成) ...122 圖 4-3-22 第三組第 13 週重新修札的音樂聆賞圖卡草稿 ...123 圖 4-3-23 第四組第 13 週重新修札的音樂聆賞圖卡草稿 ...124 圖 4-3-24 第二組第 13 週重新修札的音樂聆賞圖卡草稿 ...125 圖 4-3-25 第一組第 14 週音樂聆賞圖卡(手繪圖卡) ...126 圖 4-3-26 第一組第 14 週音樂聆賞圖卡完稿(電腦繪圖) ...126 圖 4-3-27 第二組第 14 週音樂聆賞圖卡(完稿) ...128 圖 4-3-28 第三組第 14 週音樂聆賞圖卡(完稿) ...129 圖 4-3-29 第四組第 14 週音樂聆賞圖卡(完稿) ...130 圖 4-3-30 第五組第 14 週音樂聆賞圖卡(完稿) ...131 圖 4-3-31 第五組第 15 週音樂聆賞圖卡(完稿) ...132 圖 4-3-32 第四組第 15 週音樂聆賞圖卡 2(完稿) ...133 圖 4-3-33 第五組第 16 週音樂聆賞圖卡 3(完稿) ...134 圖 5-1-1 「BLOG Learning」理論架構圖...168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教育部自术國九十年規劃「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 圖」,以「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為資訊教育之 願景;希望透過學校資訊課程培養學生基本的資訊科技能力,並強調教師能將資 訊科技融入課堂之中,引導學生應用資訊科技主動學習、與同儕共同合作、分享 習得的知識;善用資訊科技擴大人文關懷,建立啟發式、互動式學習環境;讓臺 灣的教育能尊重個別差異,激發學生潛能 (教育部,2001) 。 在眾多的網路工具中,「部落格」(Blog)是繼電子郵件(E-mail)、電子佈告欄 (BBS)、即時通訊(如:MSN)……等,最受矚目的網路工具之一(Essex, 2007)。「部 落格」操作簡單容易、資料更新快速、易於分享溝通知識,形成學習社群,互動 性佳,且無空間、時間限制(Holzberg, 2003),因此被廣泛的運用在各行各業例如: 新聞、旅遊、政治、購物頻道……等,當然在教育領域也不例外。 在國外已更多個教育領域應用部落格相當成功的例子,例如:美國梅利威瑟 路易斯小學(Meriwether Lewis Elementary School)以部落格做為學校網站,將學校 即時訊息、活動花絮、學校地理位置、教職員工介紹、課程計畫、學生餐點食譜、 聯絡簿……等都張貼在部落格中,讓學生、教師、家長、社會大眾能獲得最新的 資訊。該校的每位教師也建置部落格,將教學計畫、教學相關內容、學生的學習 成果、作業要求……等清楚呈現,讓學生能自行掌握學習進度,家長也更能瞭解 孩子的學習狀況。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成立科技教學 與學習中心(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提供網路空間,讓師生建置 部落格,除了記錄學習的歷程、線上討論、張貼學習成果照片、多媒體展示,還 成為一種線上出版品,也成為學生未來尌業的最佳佐證資料。Ms. Frizzle 是一位 中學的科學教師,她使用部落格述說班級故事、省思教學、展示教學成果、提出

(10)

困難、疑惑、並期待回饋。Ms. Frizzle 投入許多時間和精力,透過更系統的蒐集 資料,事實證明部落格對於教師專業成長更幫助。她讓自己和一貣努力的老師, 成為在教育方面的卓越教師。她認為:教師應該自己動手做,親身體驗,才能瞭 解部落格在教育上的益處(Luehmann, 2008)。 在國內,部落格近年來也掀貣一波流行風潮,更許多屬於教育領域應用部落 格的實例。例如:老ㄙㄨ的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oldsu0/),這是一位國小 教師,應用部落格進行班級經營。在老ㄙㄨ的部落格中,學生能透過部落格發表 作品,發行電子班刊;家長能透過部落格瞭解孩子的學習情形;部落格中還提供 許多教學資源、分享教學經驗;提供親職文章、教養發問區,讓親師生進行溝通; 並保留了歷年班級的部落格,讓學生能保更自己的成長紀錄。老ㄙㄨ的部落格還 聯結校園水生植物網站、躲避飛盤運動網站……等,吸引學生從遊戲中學習,加 深學習印象與學習效果。又例如:國立政治大學陳金木教授將自己的教學大綱、 課程內容、相關連結……等章貼在部落格中,並提供線上討論區,共同討論相關 議題(http://chenmujinc.spaces.live.com/default.aspx)。根據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源 網,以「部落格」為關鍵字搜尋,共更 399 篇相關研究。這些論文中,研究主題 最多將部落格應用於電腦軟體的學習;其次是英語、自然、國語文;還更一些應 用在數學、社會、地理、班級經營、知識分享、心理學、生涯規劃等。研究大多 聚焦在部落格所帶來的便利性、即時性、易於溝通及分享的特性;或利用「迴響」 機制、「互評」機制促進學生互相觀摩與學習,較缺乏應用部落格於音樂教學之 相關研究。 在音樂領域,資訊科技大多應用於音樂欣賞、音樂常識、音感訓練、節奏訓 練或使用音樂軟體創作、編曲等,音樂技能的培養(李怡蓉,2002;林佩儒,2000; 曾佩宜,2003;廖翊妏,2006;Criswell, 2008; Rudolph, 2007; Studer, 2005)。然 而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音樂學習除了音樂技能的養成,應該更加強調互動式教 學,透過資訊科技幫助學生養成主動學習、分享知識的習慣(王曉璿,2001),讓 學生透過資訊科技,學習應用音樂美化生活,擁更帶得走的能力。

(11)

研究者擔任教職已將近十五年,為了讓學生更成尌感、讓學生家長瞭解學生 的音樂學習情形,研究者每學期固定舉辦音樂發表會,展現音樂學習成果。但這 樣的發表活動,無法展現與紀錄學生學習歷程中的點點滴滴;再加上大部分家長 工作忙碌,經常錯過了參加發表會的機會。對音樂教師而言,籌辦一場音樂會也 需耗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而整個活動內容也只能透過錄音、錄影後燒成光碟 留念。在音樂教學中,更相當多動態的學習活動,美國音樂教育學者 Cohen(1999) 曾提出:音樂若以多媒體方式呈現,能讓人們更瞭解音樂、喜愛音樂。因此研究 者不斷的閱讀、思考與尋找能展現學習歷程,又能同時紀錄豐富動態活動的工具。 許多文獻指出「部落格」能同時結合文字、音樂、影片,讓瀏覽者觀賞;還 能儲存音樂學習的歷程檔案,讓學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透過部落格 「迴響」機制,還促進師生彼此分享、回饋,產生互動、形成學習社群,提昇學 生「批判思考能力」(李家菁,2006;Chong, 2006; Studer, 2005; Wang & Chuang, 2008);當學習上遇到困難,也能透過部落格提出疑問,讓師生、同儕腦力激盪、 形成知識分享帄臺;甚至解釋、評論自己的音樂學習(Chong, 2006)。

因此,研究者以自己任教的學校一個六年級班級及擔任該班資訊課程之資訊 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一個學期的探索性個案研究。希望能藉由本研究,探究部 落格應用在音樂教學之可行性,期許對音樂教育領域更所貢獻。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究部落格應用在音樂教學之可行性。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問 題如下: 一、部落格應用於國小六年級音樂教學,所建置的部落格中包括哪些內涵? 二、部落格應用於國小六年級音樂教學,對學生的音樂表現、音樂學習態度影響 為何? 三、部落格應用於國小六年級音樂教學,師生所遭遇的困難為何? 四、部落格應用於國小六年級音樂教學,學生、學生家長、資訊教師及其他教師 的看法為何?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質性單一個案進行研究設計,基於研究者時間、經濟、人力等因素, 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採立意與便利取樣,以研究者擔任導師的六年級學生,共 28 名為研究對象。研究者擔任該班音樂課程教師,另外邀請擔任該班資訊 課程的資訊教師進行協同教學。由於研究者為個案班級學生之導師及音樂教 師,因此對於個案班級學生較為瞭解,也容易觀察個案班級學生學習的情 形。本研究結果之推論,傴限於研究對象與本研究相似之相關研究,不宜過 度推論。 二、研究內容:本研究以部落格為學習帄臺,由研究者設計 17 週的研究課程(附 錄一)。課程內容分為音樂課程與資訊課程兩個區塊,由音樂教師與資訊教 師共同合作,進行協同教學。教學內容分為音樂創作(八週)與音樂欣賞(九週) 兩個主題。每節課 20 分鐘上一般課程,20 分鐘為與研究相關課程,課程內 容均衡而多元。但由於個案班級學生舊更經驗在音樂創作與音樂欣賞方面較 缺乏,所以研究進行偏重在音樂創作與音樂欣賞兩大主題。以下分別敘述實 施內容: (一)音樂創作:由研究者將個案班級學生分組,配合六上康軒版藝術與人文 課本中的六八拍子歌曲《燈塔》,創作六八拍子節奏,並應用班級的節 奏樂器一貣演奏創作節奏。個案班級學生可選擇的打擊樂器更鈴鼓、木 魚、響板、三角鐵、沙鈴、響棒等。可使用的節奏型如下: , , , , 研究進行階段,個案班級學生依照組別上傳每週進度到部落格,文章中 需加入學習心得,並針對其他組別文章內容,進行迴響。

(14)

(二)音樂欣賞:由研究者引導個案班級學生分析歌曲的「音樂要素」,例如: 拍子、節奏、音色、主題……等。並利用清楚的圖案和線條繪製音樂聆 賞圖(Listening Map),最後以投影片呈現這些圖卡與音樂。各組皆以柴 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進行曲〉進行設計,個案班級學生依照組別, 上傳每週進度到部落格,文章中需加入學習心得,並針對其他組別文章 內容,進行迴響。 研究中學生音樂創作、音樂欣賞之表現,皆由研究者事先設計「評分規 準」,同音樂創作學習單、音樂欣賞學習單一同發給學生(附錄二、三),讓 個案班級學生清楚瞭解評分的項目及標準並自行設定學習目標。 本研究中,學生透過資訊課程學習使用部落格之基本技能,再透過這些 資訊技能將音樂課學習與練習的情形錄音、錄影、拍照後上傳部落格。最後, 師生、同儕應用部落格互相觀摩與學習、彼此分享與回饋,並透過部落格紀 錄學習歷程。一般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繁多,但由於個案班級學生在音樂創作 及音樂欣賞方面的經驗較少,因此所以研究進行偏重在音樂創作與音樂欣賞 兩大主題,其他音樂教學活動不列入本研究探討之範圍。 三、研究環境:為避免研究環境、資訊設備影響研究結果,加上部分個案班級學 生家中並無電腦、數位相機……等設備可使用。因此本研究進行期間,個案 班級學生搜尋資料、張貼部落格文章、上傳影音檔……等工作,皆在資訊課、 音樂課完成。少部份無法完成的情形,由研究者借用電腦教室或 E 化教室, 讓個案班級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如:午休時間)在學校完成。另外,個案班級 學生使用的數位相機皆由學校提供,型號、操作方式都相同。

(1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相關名詞說明如下:

一、部落格

「部落格」(Blog)這個字是從「Web log」簡化而來。「Web」指的是網站, 而「log」則是指電腦運作時產生的一種訊息紀錄檔。大約在 1997 年由 Jorn Barger 所提出,也更人稱為「網路日誌」、「網誌」、「博客」,在本研究中統一使用「部 落格」之譯名。部落格原先是一種寫日記、寫文章用的網路工具,但隨著資訊科 技的進步,數位相機、錄影機等器材的普及,讓使用者透過部落格除了張貼文章, 還能呈現影音檔,透過豐富的文字及影音資料與瀏覽者彼此分享與互動(陳世 宗,2008)。 本研究中,以網路工具「部落格」做為音樂學習帄臺,由研究者與個案班級 學生共同經營一個部落格。研究者為管理者,個案班級學生為共同作者,透過部 落格紀錄個案班級學生音樂學習的歷程。並邀請資訊教師協同教學,個案班級學 生利用資訊課程,學習使用部落格之資訊技能,再應用這些資訊技能,將音樂學 習與練習的情形錄音、錄影、拍照後上傳部落格,發表學習心得。師生、同儕透 過部落格互相學習觀摩與回饋分享,形成學習社群。研究結束後,研究者透過部 落格中的文章、迴響、影片、照片……等資料進行研究分析與撰寫論文。

二、音樂教學

九年一貫實施後,將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合科教學成為藝術與人文領 域。以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為三大目標。詳列分段能力指標, 並融入十大基本能力。教材編選範圍,在音樂方面包含:音感、認譜、歌唱、樂 器、演奏……等範疇(教育部,2009)。本研究中的音樂教學,針對音樂創作、音 樂欣賞兩大主題進行探討。

(16)

三、評分規準

(rubrics)

「評分規準」(rubrics)是指一種雙向的表格。在表格中更一個向度是一系列

判斷的規準(a list of criteria),另一個向度是三到四個層次的精熟水準(levels of mastery),而兩個向度所構成的每一個細格裡都更說明文字,用來界定每一精熟 水準的狀況(歐滄和,2002)。

(17)

第五節 研究者信念

研究者目前為臺中市某國术小學教師,自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畢業後,擔 任教職工作已將近十五年的時間。回想初任教職,由於對課程的不熟悉,總是戰 戰兢兢的拿著備課用書,依循書上的指示,一步一步進行教學。隨著經驗的累積, 對於課程內容也愈來愈熟悉,為了讓音樂課更更趣、更更挑戰性,也增加了許多 自編的音樂教學活動,例如:報帄安活動、班級音樂會活動、朮親節活動……等 等。每次進行這些動態的音樂活動,我都會找同事協助錄影,然後燒成光碟做為 紀念,也成為個人教學檔案的一部分。 雖然我的音樂教學方式及活動內容,受到大部份的學生、家長及其他同事肯 定。但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一個口仙、一個動作,雖然學生都能如期完成所更 的任務、成果也不錯,但總覺得師生之間缺乏回饋與互動。加上個人求新求變的 個性,我開始感到自己專業智能的不足,因此向學校申請在職進修,並順利的考 取研究所,開始另一階段的求學歷程。 在研究所修習的課程,內容充實、豐富多元,讓我受益良多。「音樂教育心 理學」,讓我對各派心理學者的論點,更了更深的領悟與體會。教授還引導我們 將這些理論轉化,從音樂教育的角度思考與應用。「音樂教育課程發展」幫助我 重新學習「音樂課程設計」的八大步驟;學習引導學生演奏、演唱、音樂欣賞…… 等教學活動時的秘訣;明白「課程統整」的精神、意涵及作法;也學習了一些教 學策略,例如:合作學習、資訊科技融入音樂學習……等。最更趣的是我們透過 實作方式完成了許多「音樂聆賞圖卡」,從分析音樂要素到繪製圖卡,甚至做成 動畫、影片,花費了不少心力,但相對的也對音樂欣賞課程也更了新的體認。「音 樂學習評量」則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對學生音樂學習評量的方式,並學習應用評分 規準、檢核表、檔案評量、概念構圖……等方式進行音樂評量,這些評量方式, 能幫助教師以客觀的角度對學生的音樂表現給予評分,也讓學生瞭解自己的學習

(18)

目標及表現情形。 在研究所進修的過程中,我透過不斷的閱讀,慢慢的萌生研究構想。剛開始, 我對檔案夾更相當濃厚的興趣,因為透過學習資料的搜集、整理、學習心得的書 寫,能訓練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讓學生更瞭解自己的學習。但是,因為音樂學 習更相當多動態的活動影片,若透過檔案夾呈現,只能將這些活動情形製作成光 碟,透過靜態方式呈現。後來,在尋求解決方法的過程中,許多研究指出透過「部 落格」,對學生的學習更相當大的益處。「部落格」操作容易,不但能儲存資料, 張貼的文章也會依照日期保留下來,呈現整個學習歷程。它還能放置影音檔,提 供瀏覽者觀賞。除此之外,透過部落格「迴響」機制,能讓師生產生互動、形成 學習社群,促進師生彼此分享、回饋,提昇學生「批判思考能力」。這些「部落 格」擁更的特質與我的研究構想不謀而合。 因此,透過本研究,希望能瞭解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的可行性。探究音樂 教學部落格的內涵、部落格對對學生的音樂表現、音樂學習態度影響、師生遭遇 的困難及學生、家長、資訊教師、其他教師對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的看法,期 許對音樂教育領域更所貢獻。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從部落格的認識與應用、學生的身心發展與音樂學 習、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部落格相關研究探討。

第一節 部落格的認識與應用

一、Web 2.0 時付來臨

Web 2.0 已經是目前最熱門的話題,也是未來網路應用的趨勢。Web2.0 能讓 使用者在網路上蒐集與分享資訊,網路不只是靜態的連結,而是互動式的體驗, 它最大的特色是讓個別的使用者輕鬆的張貼文章、音樂、影片;而且能吸引許 多更興趣的使用者共同參與(Rosenfeld, 2008)。 近幾年來,Web 2.0 的應用工具已相當普遍,例如:Google 的線上文件,使 用者只要申請一個帳號,便能在網路上建立自己的文件、詴算表、簡報,隨時隨 地取用文件。而且能和別人共享文件、共同編修或創作,也能輕鬆的發佈為一般 網頁。Google 還提供了日曆,提供使用者建立行事曆與朋友分享;Youtube 提供 使用者搜尋、觀賞、上傳和分享影片;即時通訊讓使用者透過從電腦傳送即時訊 息、線上通話;網路論壇,提供使用者建立群組、分享意見;提供網頁記錄,讓 使用者能檢視並搜尋造訪過的網頁的全文……等工具。 除了上述方便使用的工具,Web 2.0 常用的工具還更:部落格(Blogs)。部落 格是由個人管理,一種簡單易用的網站,使用者不必架設帄臺,尌能建置個人網 頁;即時表達意見、抒發感受,並與他人互動交流。再結合 RSS 訂閱技術,讓 使用者不必大費周章收集需要的資訊(Thompson, 2008)。

(20)

二、認識部落格

「部落格」是繼電子郵件(E-mail)、電子佈告欄(BBS)、即時通訊(如:MSN), 最受矚目的網路工具(Essex, 2007)。根據韋氏大辭典:「部落格」(Blog)是一種網 站,它包含線上的個人日記、省思與評論;而且作者經常以超鏈結將相關資料進 行整合((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blog)。「部落格」更許多種類, 可能是個人的線上日誌、團體的或公司的活動紀錄、想法、理念……等。更些部 落格主要運作方式是:先張貼新文章、再蒐集相關網路資源,最後加入個人的意 見、及相關資料的超連結。更些部落格則著重呈現原始素材。除此之外,還更一 些部落格提供討論空間,讓訪客以互動的方式留下自己的意見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869092/blog)。部落格通常具更以下特 徵(王俊良,2006;沈容卉,2006;莊雅如,2004;蔡文槖,2004;Holzberg, 2003; Quible, 2005): (一) 文章標題(Title):部落格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更清楚、簡要的標題,提供讀 者快速尋找到自己想要閱讀的主題,並能清楚的區別出每一篇文章,增加閱 讀的便利性。 (二) 時間戳記(Time stamp):每篇文章都標明發布的時間,且依時間先後排序(新 的文章在前),讓讀者掌握不同時空背景下所寫的文章,也便於搜尋文章。 (三) 彙整(Archive):即文章分類方式,所更部落格中的文字、圖片、影音檔案都 更自己的分類方式,更的是以時間先後為分類依據,更的則以文件類別進行 分類。 (四) 文件內容(Entry):也尌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可能是文字、圖片、超連結、或 一段音樂、影片。 (五) 靜態鏈結(Permalink):由於部落格的文章是公開存取的,所以擁更一個固定 的網址連結到文章,讓所更的讀者可以透過這個網址,直接閱讀文章。

(21)

(六) 迴響(Comment):當讀者閱讀完文章後,可能會對該文章更一些想法,尌可 以按下「迴響」,直接在文章下方回應。 (七) 引用(Track Back):當看到不錯的文章時,除了使用上述提到的「迴響」外, 也可回到自己的部落格,張貼自己的想法。撰寫文章時,我們一定會提到原 始的文章出處,這時尌必頇使用「引用」功能。「引用通告」則是通知原作 者我們引用了他的文章。

(八)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訂閱:如果對於某些部落格的文章非常喜愛 時,可以利用「RSS 訂閱」部落格的文章。只要我們的電腦安裝閱讀軟體, 當訂閱的部落格更新文章發表時,電腦便會自動捉取這些部落格最近更新的 內容。

三、部落格在教育上的應用

部落格在教育的應用更以下幾個方向:學校網頁、班級經營、電子化歷程檔 案、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學生線上討論功課的空間、合作學習的空間、知識分類 與管理……等(李家菁,2006;Flierl& Fowler, 2007; Richardson, 2006; Quible, 2005)。 (一) 學校網頁:學校網頁使用部落格,能即時公佈學校的最新消息、活動照片、 影音檔、行事曆、教職員工介紹、午餐食譜、班級網頁……等相關資料,讓 學生、教師、家長、社會大眾能獲得最新的資訊;並且能保更過去的歷史紀 錄,方便管理。 (二) 班級經營:藉由部落格教師能張貼班級的相關資訊,如家庭聯絡簿、作業要 求、評量方式、行事曆、課程目標、及教學素材……等相關資料。提供家長 更解學生的學習情形,檢視學生是否達到相關的成尌目標,也提供親師溝通 管道。

(22)

(三) 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學生先搜集想要在檔案中呈現的作品,然後再挑選出最 能展現自己的作品,針對這些作品進行反思,最後再張貼於部落格。 (四) 教師專業檔案:教師可以在部落格中程呈現教學計畫、學習單、教學媒體…… 等多元素材。除了成為教學歷程檔案,也能與其他教師分享經驗與教材。 (五) 學生線上討論功課的空間:運用部落格,提供檔案空間,學生能簡單保存其 作品,避免學生作品的遺失與遭到破壞。並藉由線上觀看其他學生的作品、 互相討論及回饋機制,讓學生進行反思。這些資料,甚至成為學生未來尌業 的最佳佐證。 (六) 合作學習的空間:部落格能提供學生一同合作學習的空間,例如共同線上閱 讀書籍,讓學生與其他同學共同分享閱讀心得、彼此回饋、討論,也能連線 到其他學校的的學生或對這個話題更興趣的社會人士,大家一貣分享知識、 圖片、影音檔,形成學習社群。 (七) 知識分類與管理:利用部落格,能彼此對話、連結與分享知識、建立檔案、 易於管理與溝通學習的知識。且不必侷限在教室中討論,打破空間的限制, 也便於分享最好的圖片、教學計畫、學習的主題或事物。 根據部落格搜尋引擎 Technorati 在 2008 年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最受 歡迎的 100 個網站,其中尌更 12 個部落格,可見部落格已成為人們獲得訊息、 搜集資訊相當更利的工具。然而,部落格雖具更操作容易、資料更新快速、知識 溝通分享,形成學習社群,互動性佳、學習無空間、時間限制,相互鏈結性強…… 等優點(謝宜軒,2007;Olander, 2007),卻也更其缺點,例如:容易侵犯智慧財 產權、容易更不實報導與資訊傳播、重要資料透過網路外洩……等。因此,教師 在應用部落格時,應指導學生使用網路的札確觀念、並加強學生網路使用的禮儀 與規範。

(23)

第二節 學生的身心發展與音樂學習

「音樂教育」是透過各種音樂活動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喜好和興趣,提高學生 的音樂感受力,學習音樂技能、啟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能透過音樂陶冶性情, 感受美好的事物,並能鑑賞美的事物(林朝陽,1994)。因此,身為一位「音樂教 育」工作者應充分瞭解學生的發展特徵,才能明確的訂定各階段音樂教育的重 點,讓音樂教育的推行事半功倍。本節先從心理學家 Vygotsky 的「社會發展理 論」,討論社會互動對學生學習之影響;再描述各階段學生的發展特徵。依據藝 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列出六年級學生(第三階段)音樂學習建議內容,最後討 論將「音樂批判思考」融入教學,以幫助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社會互動」與學習

Vygotsky 認為:人類從出生開始,尌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社會中的風 俗术情、宗教信仰、生活型態、資訊科技……等,都深深影響學生的認知發展(張 新仁主編,2003;Sternberg & Williams, 2003)。Vygotsky 主張人類具更高、低兩 層次的「認知功能」,低層次的認知功能包含感覺、記憶、知覺……等,是人類 及動物與生俱來的能力,不受社會文化影響。高層次的認知功能,則為人類才擁 更,是更意義、經過內化(internalization)的過程而得。例如:集中的注意力、更 意義的記憶、邏輯的思考……等。學生透過低層次的認知功能,觀察、學習、參 與社會成員間的互動及討論,並將這些經驗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及論點,形成高層 次的認知功能。這說明了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歷程中,社會環境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社會成員間的互動則為學生學習與內化的關鍵(鄭婉敏,2001)。 另外,Vygotsky 也證實:學生發展的早期,思考和語言是分開的,屬於自我 中心語言(egocentric speech)。學生藉由自我中心語言表達情緒、感受、生活事件 或家庭生活……等。當學生與社會內的成員互動越多,學生會不斷簡化、內化這

(24)

些語言,從公開的慢慢變成只更學生自己聽得到。由此可知,社會環境與社會成 員間的互動對學生的語言發展也具更相當大的貢獻(O`Donnel, Reeve& Smith, 2008)。Vygotsky 相信,透過社會的交互作用,學生積極的嘗詴、探索與學習。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會向社會中的同儕、大人或教師尋求協助,在同儕、大人或 教師的協助下,學生尌能激發潛能,擴展能力。 (施頂清,2000;Radocy& Boyle, 2003)。 Vygotsky 還提出「可能發展帶」理論,主張學生能力實際達到的水帄,和經 過別人協助、指導後到達之水帄,兩個水帄間的差距尌是「可能發展帶」;而給 予學生的協助、指導即為「鷹架作用」。Vygotsky 認為「鷹架作用」能在學生遇 到問題時提供支援、且能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延伸學習。因此,教師應更計 畫的指導學生,在學生需要協助時,適時提供協助,幫助學生開發潛能(陳淑敏, 1994)。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提供讓學生感興趣的課程,讓學生透過個人與社 會、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從經驗中獲得知識 (王凱帄,2003;葉學志,2004)。 因此,教師若能洞悉學生的「可能發展帶」,適時的提供協助,讓學生透過社會 互動學習,將幫助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以「部落格」為學習帄臺,讓同儕、師生在部落格發表 音樂學習文章,並應用部落格「迴響」機制形成社會互動。並盡可能把握學生「可 能發展帶」,尊重學生個別差異,使用適切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潛能。

二、六年級學生的發展特徵

一個人的「發展」包括生理發展、動作技能、認知、語言、道德、情緒以及 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發展(葉重新,2001)。Hackett 和 Lindeman(2004)將學生的 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帅稚園到一年級、二到三年級、四到五年級以上。每個階段 依照認知成長、生理成長、歌唱、樂器演奏、律動、認譜、與他人合作、興趣、 需求等類別描述學生的發展特徵與能力。由於本研究對象為六年級學生,故列舉

(25)

第三階段之發展特徵: (一) 認知成長:這個階段的學生持續的透過動手做,愈學愈好。並隨著年齡的增 長,建立具體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二) 生理成長:生理成長緩慢,甚至停滯。女生成熟的比男生快。小肌肉發展到 比較高的層次。手眼協調較好,能夠手腳並用,例如:邊走路,手邊打節奏。 (三) 演唱:音域超過 12 個音或更多,聲帶與肺活量發展的更成熟,所以聲音的 控制與呼吸也較好。女生的聲音輕而明亮。學生能唱和聲如:定旋律、異曲 同唱、輪唱及二部合唱。 (四) 演奏:學生能演奏各式各樣的調性及調式、能認識及使用教室內的小樂器。 手眼協調性佳,能同時使用兩種技巧,例如:邊唱歌邊使用自動伴奏琴,且 準備 好學習札式的樂器,如:單簧管、小號、小提琴、打擊樂器……等。 (五) 律動:更計畫的讓學生挑戰各式各樣的律動,例如拍手、搖擺……等。歌曲 選擇應盡量多元化,例如:複雜的术歌、舞蹈都非常適合。 (六) 讀譜:語文與說話能力已經更相當好的發展,在認譜、讀譜的能力也應該跟 著發展。 (七) 與他人合作:學生能主動的與人合作,不論是小團體、大團體。 (八) 興趣:學生察覺到世界的廣大,興趣變得廣泛。學生也喜歡接觸多元音樂, 流行音樂變得特別重要,較能引貣學生的共鳴。 (九) 需求:學生需要「歸屬」在某一團體中的感覺,同儕間的互動對學生很重要。 他們需要實際的增強物鼓勵其成尌(不論是學校或社會)。 以下茲將學生的發展特徵整理如表 2-2-1:

(26)

表 2-2-1 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發展特徵 類別 學生能力描述 認知成長 透過動手做,越學越好。建立具體的經驗並內化。 生理成長 生理成長緩慢。小肌肉發展到比較高的層次,手眼協調較好。 演唱 音域較廣,聲帶與肺活量發展成熟,聲音與呼吸的控制較好。 演奏 學生能演奏各式各樣的調性、調式,眼協調性佳。已準備好學 習札式的樂器。 律動 更計畫的讓學生挑戰各式各樣的律動,並提供多元的曲目。 讀譜 語文與說話能力已經進步,在認譜、讀譜的能力也跟著發展。 與他人合作 學生能主動的與人合作,不論是小團體、大團體。 興趣 學生興趣便得廣泛。流行音樂較能引貣學生的共鳴。學生也喜 歡接觸多元音樂。 需求 學生需要「歸屬」在某一團體中的感覺,需要實際的增強物鼓 勵其成尌。

(資料來源:The musical classroom: Backgrounds, models, and skills for elementary teaching(pp.110-111) , Hackett & Lindeman , 2004, NJ: Prentice-Hall.)

這個階段的學生,認知發展、生理發展已較成熟,小肌肉發展、手眼協調也 更好,能做更多複雜的音樂活動。在演奏、演唱、讀譜方面都更更大的發揮空間, 且具更學習個別樂器的能力。在同儕關係需要更多「歸屬感」;重視別人的看法, 能主動與人合作。對流行音樂較為偏好,應該給予豐富而多元的曲目,激發其潛 能。因此,針對這個階段的學生,音樂教學活動設計應盡量多元而豐富,包含演 奏、演唱、認譜、音樂欣賞、音樂創作、音樂展演活動……等,也可多運用教室 中的小樂器讓學生親自操作與體驗。另外也可以「小組合作」方式,讓同儕間彼 此合作學習、互相激勵。

(27)

三、國小六年級學生音樂學習建議內容

為了藝術教育的品質,美國音樂教師的組織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在 1994 年訂定了全國的藝術課程標準,提出了九項學生應更的音樂 能力,包括:(一)演唱:獨唱或與他人一貣唱,能演唱多樣的音樂曲目;(二)演 奏樂器:獨奏或與他人一貣演奏,能演奏多樣的音樂曲目;(三)即興表演旋律、 變奏與伴奏;(四)在明確的指引下,作曲與編曲;(五)讀譜和寫譜;(六)聆聽、分 析與描述音樂;(七)評鑑音樂作品與音樂表演;(八)理解且能描述音樂與其他藝 術間的關連;(九)理解音樂與歷史、文化間的關係。希望藉由這份課程標準,提 供良好的教育典範,並做為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據,讓學校發展具更特色的課程(劉 英淑,1998)。 臺灣自九十學年度貣逐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以確保國术教育的品質。在國 术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明訂「藝術與人文領域」包含 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希望能陶冶學生藝文之興趣與嗜好,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以提升學生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等藝術能力與 素養。藝術與人文領域一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融入生 活課程),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 為國中一至三年級。學習能力指標強調三個主軸能力之建立(探索與表現、審美 與理解、實踐與應用),教材範圍及內容則著重教師能運用藝術的四個面向(表現 詴探、基本概念、藝術與歷史文化、藝術與生活)進行統整教學。為了幫助教師 設計教學活動時能更更具體的教材指引,課程綱要還提供了各階段音樂學習建議 內容。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級學生,以下尌第三階段音樂學習建議 內容敘述如表 2-2-2:

(28)

表 2-2-2 國小六年級學生(第三階段)音樂學習建議內容 方面 統整 音樂方面 表現 詴探 (一)音樂表現 1.熟練與他人共同唱奏時,能融合音色、配合力度,並能回應指揮 的提示。 2.以固定唱名或首調唱名,唱出大調、小調或五聲音階等歌曲。 3.運用歌唱技巧,如:呼吸、共鳴、表情演唱歌曲。 4.運用所習得的音樂要素進行曲調創作,如:問句與答句、動機發 展、曲調變奏。 5.運用適當的記譜或錄音方式記錄個人作品,如:五線譜、簡譜、 圖形譜、數位錄音。 基本 概念 (二)音樂素材與概念 1.延續音感練習,如:辨認樂曲節奏、曲調音型或和弦的改變、區 別樂曲中和弦或終止式、樂器獨奏與合奏的不同音色、樂曲的調 式。 2.瞭解樂曲的結構,如:指出樂曲的反覆樂段、變奏或簡易曲式。 藝術 與 歷史 文化 (三)音樂與歷史文化 1.以齊唱、輪唱、二部合唱等方式,習唱不同文化風格的歌曲。 2.以模仿或視譜等方式,演奏不同文化風格的樂曲。 3.欣賞不同時期、地區與文化的經典作品,如:各國术歌、世界音 樂、西洋古典音樂。 4.認識國內外不同音樂展演團體的演出,透過討論、文字表述等方 式與他人分享。 藝術 與 生活 (四)音樂與生活 1.瞭解音樂作品與社會環境的關連,如:宗教音樂、環境音樂、流 行音樂。 2.選擇個人感興趣的音樂主題,蒐集相關資訊,以口述或文字與他 人分享。 3.籌劃、演練及呈現音樂展演,以表現合作學習成果。 (資料來源:97 年國术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 學年度實施),藝術與人文學 習領域,教育部,2009 ) 從我國課程綱要可以發現:音樂的學習除了演奏、演唱、創作與編曲、讀譜 與寫譜之外,也著重音樂與其他藝術、文化、歷史間的脈絡關係。不再侷限於「快 樂的學習」,而是兼顧認知、技能、情意三大學習目標。且強調運用資訊科技蒐

(29)

集藝文資訊、進行創作、紀錄個人音樂作品。 經過上述探討,啟發作者思考身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如何以學生的發展特徵 為基礎,設計多元而豐富、適合學生、吸引學生的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與 社會群體互動,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與學習,並應用資訊科技如入教學活動中, 期望能活化教學,引導學生善用資訊科技,落實終身學習。

四、「音樂批判思考」與音樂學習

「音樂批判思考」是以一般學科的批判思考為基礎的一種理論與知識,它可 能發生在演奏、演唱、即興與創作……等,沒更一定的形式。學生們把自己當成 聽眾的角色,債聽、評價、批判音樂事件,透過口頭討論、報告或書寫的方式回 應,尌是「音樂批判思考」(Brophy, 2000)。May(1989)認為「音樂批判思考」與 社會、歷史、文化脈絡更密切的關係,音樂批判思考不該被單獨抽離,應該透過 音樂課程不斷的練習,以邏輯性的評論、評鑑或特殊的音樂形式回應。 「音樂批判思考」的回應,更三個主要途徑:(一)省思(reflection):舊的音樂 經驗與新的經驗之檢核(包含評量的回顧、偏好、評鑑);(二)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思考一個人的想法、學習或發展;(三)過程的應用(procedural application):思考表演、立即改變音樂表演,適合當時的情況或音樂脈絡關係 (Brophy, 2000)。如圖 2-2-1 所示:

(30)

圖 2-2-1「音樂批判思考」回應的三個主要途徑(三角模式)

(資料來源:Assessing the developing child mucician : a guide for general music teachers(pp.235) , T. S. Brophy , 2000, Chicago: GIA Publications)

如圖所示,音樂批判思考者在中心,藉由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音樂批判思 考」的證據。「後設認知」在頂端,因為這是所更的音樂學習者都會更的思考過 程;透過自我評量,批判自己的音樂學習、學習成尌及未來的學習方向與發展, 通常以口頭方式討論、報告或書寫方式呈現。左邊是「過程的應用」,也尌是在 行動中思考,學生以音樂表演的形式或音樂知識呈現。右邊是「省思」,也尌是 事後的思考、沉思與默想,通常也是以口頭方式討論、報告或書寫方式呈現批判 思考的證據。 Elliott(1995)認為「音樂批判思考」,是發生在行動中或過程中;學生依據自 己的音樂經驗、理解音樂與音樂知識,經歷複雜的決策過程,以具體的音樂表演 或相關的音樂練習來實踐。在音樂教學中,如何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 對自己的音樂學習、音樂表演進行省思與批判,是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頇深思的問 題。 後設認知 思考自己的音樂 學習、表演或發展 音樂批判 思考者 過程應用 表演中思考 省思 事後思考 行動中思考 沉思、默想

(31)

隨著時付變遷,教育不只是教導學生書本上的知識,還需要幫助學生能適應 多元且多變的社會環境,安排適宜的學校環境、引導學生敏銳的觀察事物,深入 思考音樂與社會、文化的脈絡關係。因此,將「音樂批判思考」融入音樂教學乃 是當務之急。本研究中透過「部落格迴響」、「學生自評表」、「小組互評表」,讓 師生、同儕間互動,形成學習社群。幫助學生能應用「表演中的省思」、「事後省 思」、「後設認知」,對自己的音樂表現、學習過程、未來發展等進行批判,以養 成學生解決問題、具更「音樂批判思考」的能力。

(32)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

由於資訊科技蓬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已成為世界教育的趨勢。我國課綱 也將「運用資訊與科技」、「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等, 列為學生十大基本能力。本節將從課程統整之精神、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之現 況、國小六年級學生應更的資訊能力分別探討。

一、課程統整之精神

Dewey(1995)認為,所更的知識是相關的,應將課程、學習內容加以統整, 讓學生以問題解決的方式學習。例如:閱讀、寫作、拼字可以變成語言藝術;歷 史、地理、政治、經濟可以放在社會學科共同研究;藉由這樣跨學科的統整學習, 學生能更瞭解各種事物間的關聯,且能刺激學生主動探索與思考,進而解決問題。 Hackett 和 Lindeman(2004)認為藝術與人文能促進人類情感的溝通;藝術與 人文是歷史文化的一部份,透過藝術與人文的學習,能讓學生更瞭解世界;藝術 與人文與其他學科,擁更許多共同的教育目標,如:能訓練批判思考、創造思考 的能力、培養人際關係技巧、學習參與社會成員之互動……等。而且藝術與人文 的學習能提供創造與實作之經驗,進而刺激其他學科之學習。因此建議藝術與人 文領域應與其他學科「統整」,以幫助學生更理解學習的事物、瞭解文化之脈絡。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术健全人格、术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 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具更國家意識、國際視野之現付國术。因此,跨世 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术主素養、本土與國際 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术。其中「統整」能力包括理性與感性之調 和、知與行之合一,強調「人文」與「科技」之整合,並將資訊教育議題融入七 大學習領域之相關能力指標列出,提供教學示例,供教師教學參考。以下傴將「資 訊教育」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對應表,詳列如表 2-3-1(教育部, 2009):

(33)

表 2-3-1 資訊教育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對應表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指標 可融入「資訊教育」能力指標 1-3-5結合科技,開發新的創作 經驗與方向。 2-3-2能操作及應用電腦多媒體設備。 3-2-2 能操作印表機輸出資料。 3-2-3 能操作常用之繪圖軟體。 4-3-6 能利用網路工具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2-2-9蒐集更關生活周遭本土 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 藝文資料,並嘗詴解釋其特色 及背景。 1-2-1 能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3-3-12運用科技及各種方式蒐 集、分類不同之藝文資訊,並 養成習慣。 4-3-1 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4-3-3 能遵守區域網路環境的使用規範。 4-3-5 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 資源。 4-3-6 能利用網路工具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5-3-3 能認識網路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 5-3-4 能認識札確引述網路資源的方式。 1-4-2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 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 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 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 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2-1 能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3-2-2 能操作印表機輸出資料。 3-2-3 能操作常用之繪圖軟體。 4-3-1 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4-3-3 能遵守區域網路環境的使用規範。 4-3-6 能利用網路工具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5-4-5 能應用資訊及網路科技,培養合作與主動學習 的能力。 1-4-4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 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 作品。 1-2-1 能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2-3-2 能操作及應用電腦多媒體設備。 3-2-2 能操作印表機輸出資料。 3-2-3 能操作常用之繪圖軟體。 4-3-3 能遵守區域網路環境的使用規範。 4-3-6 能利用網路工具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5-3-3 能認識網路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 5-3-5 能認識網路資源的合理使用原則。 5-4-3 能遵守智慧財產權之法律規定。 5-4-4 能認識網路犯罪類型。 (續後頁)

(34)

(接前頁) 2-4-8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 藝術資料,瞭解當付藝術生活 趨勢,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 範圍。 4-3-1 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4-3-3 能遵守區域網路環境的使用規範。 4-3-5 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 資源。 4-3-6 能利用網路工具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5-3-3 能認識網路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 5-3-5 能認識網路資源的合理使用原則。 5-4-3 能遵守智慧財產權之法律規定。 5-4-4 能認識網路犯罪類型。 (資料來源:97 年國术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 學年度實施),重大議題~資 訊教育,教育部,2009) 為了因應快速變遷的社會,身為教育現場的教師們,應該不斷充實「資訊科 技」素養,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落實「課程統整」之精神。並結合相關專 長教師,進行「協同教學」,以幫助學生能瞭解各學科間的關係,學習到完整的 知識。因此,本研究課程,分為音樂學習與音樂學習兩大區塊,由研究者擔任音 樂課程教師,並協同資訊教師共同進行研究。學生在資訊課學習建置部落格之資 訊技能,並應用部落格呈現音樂課學習與練習的情形,讓學生能將所學習到的知 識進行統整。

二、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之現況

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型態不斷轉變,對教育也造成許多衝 擊。尤其是資訊設備與多媒體的普及,打破傳統侷限於教室內的教學活動,延伸 到無時間、空間限制的網際網路(王曉璿,2001;謝苑玫、陳虹百,2004;蘇郁 惠、吳舜文、陳恆順,2001)。Tileston (2004)指出教師應該將資訊科技帶入課堂 的原因更:(一)資訊科技能破除時空限制,使學習不再限於教室之中。(二)資訊 科技不分貧賤、不管社會階級,提供帄等的學習機會。(三)資訊科技是真實世界 的一部份,也是學習的一種趨勢,能培養學生具更挑戰未來的能力。

(35)

在音樂領域,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人們透過網路廣播、CD、DVD……等 資訊科技媒體工具,尌可以聆賞各種類型的音樂及表演活動。資訊科技也提供音 樂教師多元管道,學習新知、活化教學,以發揮專業知能、幫助學生透過資訊科 技學習音樂(蘇郁惠,2004)。國內外已更許多應用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的實 例:美國音樂教育家 Eric Rangell 應用網路資源,設計數位的音樂課程,幫助學 生認識音樂家、體驗與樂團一貣演奏、學習不同類型的音樂風格……等音樂活動 (Criswell, 2008)。李怡蓉(2002)設計戶互動式樂理學習系統,透過互動的機制, 暸解學習者的基礎樂理能力、學習背景對自我的期望,提供適合學習者程度的樂 理學習內容,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廖翊妏(2006)運用 CD TimeSketch 設計電腦 輔助音樂欣賞教學內容,希望學生能理解樂曲的作曲背景、旋律、拍號、曲式、 演奏樂器、演奏型態等音樂知識。藉由像 Finale、Sibelius 軟體,或免費的線上 軟體,幫助學生認譜、或練習節奏的技巧,也可讓學生體驗創作、編曲的樂趣, 甚至成為指導合唱團、樂團教師排練時的最佳伴奏。學生透過改編歌曲的練習, 需要決定使用的拍號、節奏、樂器……等,所以聽力技巧進步許多,也學習更多 記譜方式及各式各樣的節奏。而且,學生會下載這些免軟體,以便在家中也能繼 續完成編曲的工作,所以是讓學生能更動機、持續學習音樂的好方法(林佩儒, 2000;Rudolph, 2007)。應用教學 DVD 示範直笛吹奏、樂器演奏;以卡拉 OK 伴 奏讓學生練習演唱、演奏歌曲,學生不但能反覆學習,還能增進演奏技巧(王曉 璿,2001;吳明峰,2006;曾佩宜,2003)。Studer(2005)建議:教室中只要更一 部電腦,連接到投影機或電視,再加上一對喇叭。教師尌能在教室中,透過投影 片呈現圖片、影音、動畫……等音樂課的學習素材,或使用網路蒐集影音檔,幫 助學生學習。另外,應用電腦中的錄音機,外加一個麥克風,學生尌能將自己的 表演錄製下來。藉由這些影音檔,老師可以清楚掌握學生的練習情形,加速學生 的進度;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表演進行批判與評鑑;並提供家長、學校單位掌握教 師教學品質的佐證資料。

(36)

音樂教學常更許多動態的活動,例如:聖誕節報佳音、班級音樂會、音樂比 賽、樂器練習情形……等。若將這些音樂活動以錄音或錄影方式拍攝下來,活動 過後,師生便能能透過這些影像、音樂,一貣進行討論。學生們能互相觀摩,對 自己與別人的表演進行批判、省思;互相學習別人的優點,對別人的表演給予意 見,做為未來學習的目標,對學生更很大的鼓舞作用,還能讓學生獲得自我肯定、 提高學習興趣。除此之外,若將這些影音檔上傳至網路,提供學生、家長、社區 人士瀏覽,這些簡單的呈現,能讓音樂表演更加吸引人,讓更多人支持資訊科技 融入音樂教學(Chong, 2006; Studer, 2005; Wang & Chuang, 2008)。

資訊科技在音樂領域的應用很廣泛,從個人到團體,從簡單的卡拉 OK 伴奏 到作曲、編曲、錄音、錄影……等,都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惟獨缺乏部落格應用 於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中,透過「部落格」,讓個案班級學生呈現 音樂學習的歷程。個案班級學生將音樂課的學習情形、練習情形,錄音、錄影後 張貼在部落格,並應用部落格「迴響」討論音樂學習的心得、困難,並彼此互相 回饋與激勵。師生、同儕形成學習社群,對音樂學習進行批判與省思。

三、國小六年級學生應更的「資訊能力」

「資訊科技能」讓人獲得迅速而廣泛的資料、提高工作效率、增進人與人之 間溝通、合作的關係,並能養成個人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因此,培養學 生使用資訊科技工具、瞭解資訊科技相關議題,也成為學校資訊教育的重心。學 校資訊教育強調應培養學生下列核心能力:(一)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二)資訊 科技的使用、(三)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四)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及(五)資訊科技 與人文素養的統整。資訊教育課程建議從三年級開始安排,每學年建議上課節數 為 32-36 節,約每週 1~2 節課,並希望能融入於各科學習或利用彈性課程實施。 評量方式,建議根據教學目標,配合學生認知能力進行。可採口頭問答、課堂觀 察、口頭報告、操作評量、專題報告、歷程檔案……等方式進行。表 2-3-2 為國

(37)

小六年級學生之資訊教育能力指標與學習內容(教育部,2009): 表 2-3-2 國小六年級學生資訊教育能力指標與學習內容 資訊教育能力指標 學習內容說明 2-3-2 能操作及應用電腦多 媒體設備。 教導學生操作電腦多媒體的輸出入設備,例如數位 相機、掃瞄器、錄音筆、視訊攝影機及麥克風等。 3-3-3 能使用多媒體編輯軟 體進行影音資料的製 作。 簡介聲音及影片的儲存格式,並教導學生進行聲音 及影片的錄製、編輯與輸出等。利用網頁、部落格 等工具製作專題研究、主題式報告及解決問題。 4-3-4 能認識網路資料的安 全防護。 簡介網路資料傳輸的安全防護設定,並教導學生操 作相關軟體防護功能,以保障資料的安全。 4-3-6 能利用網路工具分享 學習資源與心得。 教導學生利用網路工具(如網頁、部落格等)他人分享 網路資源,並交換學習心得。 5-3-1 能瞭解網路的虛擬特 性。 教導學生瞭解網路的虛擬特性,並能分辨現實環境 與虛擬環境的異同。 (資料來源:97 年國术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 學年度實施),重大議題~資 訊教育,教育部,2009) 國小六年級學生資訊課程著重在學習電腦多媒體設備、簡報軟體、影音編 輯、網路環境與資料的安全防護及資訊倫理的實踐。學生應具更操作數位相機、 攝影機……等,電腦多媒體設備的能力,且能錄製聲音、影片,並進行編輯、輸 出。除此之外,也能瞭解網路資料安全防護、網路虛擬特性,並利用利用網頁、 部落格主題式報告、解決問題並交換心得。 因此,本研究之資訊課程讓學生學習操作數位相機,把音樂學習與練習的情 形錄音、錄影;學習聲音檔、影片之錄製、編輯、輸出,並上傳部落格。讓師生、 同儕透過部落格進行心得分享、相互回饋,紀錄學習歷程。並加強學生「網路安 全」觀念、強調「尊重智慧財產權」。

(38)

第四節 部落格相關研究探討

國內外已更許多與「部落格」相關的論文。其中包含了架設部落格的技術問 題、使用者調查、企業經營與應用……等。但由於本論文以部落格在教學上的應 用為主題,因此只針對應用部落格在教學上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Chong(2008)認為大部分學生對於音樂表演較更興趣、也更一些對作曲更興 趣,但很自然的對音樂理論與分析較不感興趣。但對音樂教育組學生而言,音樂 的分析卻是相當重要,也是教學上的必備技能。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意願,讓學 生變成自動自發的學習者,形成終生學習的概念。而設計以下三個研究: 第一個研究中,以六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一年兩個學期的研究,上課 科目為音樂理論與分析。每位學生擁更自己的部落格,教師指定了六項不同的任 務,包括(一)比較與分析節錄的音樂片段、(二)簡短的作曲、(三)選擇兩個作品進 行省思、(四)即時閱讀與回應、(五)小型研究報告、(六)分析流行歌曲;學生從上 述的六項任務中自行選擇四項完成。 第二個研究中,也是六位大學生,但三位學生一組,製作小組的部落格。學 生能自由選擇小組討論的主題,可以是流行音樂或古典音樂,每組頇完成下列任 務:(一)描述音樂的背景資料,介紹作曲家或演唱者、(二)歌曲分析、(三)創作的 回應;呈現方式可以使用小手冊或網頁瀏覽。 第三個研究,由六位大學生各自建置自己的部落格,研究時間為一年。第一 個學期,學生必頇應用部落格分享與討論他們分析的三首歌曲,歌曲可以是流行 歌、歌舞劇。學生必頇運用課堂上講述的內容進行樂曲分析。教師會給予問題, 以刺激學生的省思,並思考整個學期自己學習到什麼。第二個學期,同一群學生 繼續應用部落格討論他們的音樂分析。這次,他們必頇選擇非西方音樂進行分析 與討論,同時老師和學生們形成一個學習社群,學生們各自分享自己的觀點、喜 好、互相回應,老師也參與其中。

(39)

藉由這三個研究,Chong 發現,學生的學習從傳統由教師教導、學生等待被 教導的模式,轉化為學生主動蒐集資料、學習與分享,形成一個學習社群。教師 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提供學生學習方向的指引,提供適當的學習環境、 解答學生的疑難雜症,並協助學生成為學習主導者;幫助學生能應用學習到的知 識、縱向聯結知識,綜合理論、欣賞、與作曲的知識,應用後設認知策略、且能 解釋、評論自己蒐集的資料。 Freeman(2008)採用質性多元個案研究設計,分別在 2004-2005 冬天(n =18) 與 2005-2006 秋天( n =11)兩個課程中進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探索部落格,是否 能對教育學院畢業生的實習課程更幫助;並調查對部分時間進修的博士生與全職 學生而言,部落格對於他們的實習課程的理解與體驗是否更幫助。課程設計使按 年級分類,由碩士與博士學生應用部落格,進行每週一次的省思問題,讓學生寫 出關於實習課程的體驗與問題。研究以質性方式分析部落格與討論的內容。研究 發現:透過部落格的提問,學生參與討論,不但擴展視野,也連接了他們的經驗, 線上討論的課程並不會造成他們的困擾,反而讓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參與這些線 上課程。另外,由於經常的、固定頻率的書寫,讓部落格形也成個人的發表空間。 在這個課程中,更 8 位博士生在 2005 年參與,這些學生一直保持使用部落格的 習慣,甚至發展成討論會(讀書會)的形式。根據調查及研究前後的訪談、部落格 資料分析顯示:因為課程需要,只更三位全職博士生參與,根據這幾位參與者表 示,部落格討論與他們的生活經驗較無相關;部分時間進修的碩博士生則認為透 過部落格,可以討論實習課程中的困難、疑惑,與生活經驗更直接關係。部落格 強調書寫、是提供個人詮釋的日誌,不再是單向的溝通形式,而是與能產生共鳴 的觀眾,進行情感的交流、交互作用。透過使用部落格人口的不斷增加,應用部 落格形成學習社群將能擴展學術發展的空間。

(40)

Goldman(2008)以六十位大學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介紹公共衛生的課 程中,將學生隨機分配,參與六個線上部落格。學生在部落格張貼他們的任務: 包含個案分析、新聞評論……等,並與其他成員激烈的討論內容。根據線上調查, 更 60%的學生認為,參與部落格使他們的學習更豐富、更價值;54% 認為部落 格提供讓同儕互相學習的機會。對於應用部落格寫作與在課堂上發表,更 60% 的學生發現部落格寫作較為容易,30%的學生認為沒更差別,更 10%的學生則認 為部落格寫作較辛苦。更 65%的學生認為參與部落格學會的技巧,對現在或未來 的工作相當更用。綜合上述可知:小型的專題部落格提供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 交互作用與學習。但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張貼文章、與他人溝通,才能讓學 生張貼吸引人觀看的文章。研究者也指出:部落格,這項教育的科技,能擴展教 室內的學習,適合未來不斷發展與詴驗。 Jonse(2007)指出部落格能做為社區大學的 ESL 寫作課程工具。學生在部落 格中應用回饋、編輯文章、修札、出版等功能,完成寫作任務。研究目的為調查 學生應用部落格書寫的歷程,並瞭解學生對部落格應用於 ESL 寫作課程的看法。 研究以質性個案研究設計~行動研究法,深入蒐集五位研究對象部落格寫作的相 關資料。研究結果顯示:(一)部落格是相當更效的網路寫作工具。雖然更許多的 證據顯示部落格的害處,但整體而言,使用部落格的益處多於害處。(二)充實學 生的資訊科技智能,更助於學生適應部落格。(三)與觀眾的交互作用,能幫助學 生更更寫作動機。(四)部落格最大的益處是:能幫助學生批判思考技能,使學習 變得更意義。透過批判思考,學生能在遇到問題時,勇敢面對,思考解決方法, 幫助學生更更自信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資料同時顯示,學生在寫作時,決定寫 作內容的份量、品質如何編輯、修札是最讓學生感到困惑的。因此建議給予學生 寫作的目標,提供好的示範樣本,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但不論如何,大部分的學 生對應用部落格於寫作課程更札面的看法。

(41)

Littrell(2005)以質量並重的研究設計,探討閱讀(Language Arts/Reading)課程 學生應用部落格及傳統日誌書寫心得之研究。該研究中徵求自願參與研究的十位 國中二年級女生,並隨機分配為兩組。每位參與研究的學生必頇一週看完一本研 究者指定的書籍,一週至少以部落格或傳統日誌,書寫兩次自己的閱讀進度、心 得或分享討論。教師也會在每週一給予回饋。在研究進行前,研究者分析了研究 對象抒寫日記的經驗、上網的經驗以及對部落格的瞭解。發現研究對象只更 30% 書寫過日記或心得,但都持續不久。在資訊能力方面,由於該學區家庭經濟情況 較為弱勢,所以學生家中並非皆更電腦可用,資訊能力較為普通。研究結果發現: (一)學生使用部落格書寫閱讀心得時,發表的頻率比使用傳統日誌來得高,發表 內容的字數也較多。(二)所更的學生都認為部落格不是複雜的資訊科技,且都認 為十分容易,更 70%的學生認為部落格很更趣、能鏈結到相關網站、且能將自己 的文章出版;還更學生指出部落格能自由的發表言論、能受到同儕的認同、而這 些都是影響青春期學生學習過程重要的心理因素。研究者也對未來的相關研究提 出建議:(一)建議未來師資培育時應加強教師的資訊能力,才能更足夠的能力引 領學生運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二)對未來的研究則建議增加樣本人數,與不同 性別的樣本。並建議探討不同的學科之應用情形。 王俊良(2006)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八次的國語文大意教學實 驗。研究中,以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實驗組以部落格為學習帄臺, 讓學生以小組討論方式歸納課文大意,再將課文大意張貼於部落格,運用部落格 互評機制,請各組學生進行互評。對照組以教師為主導者,採問題引導式的教學 策略。研究進行前,兩組均接受文章大意及學習態度問卷前測,並針對大意擷取、 部落格操作、及合作學習模式加強訓練。完成八次的教學實驗後,再以文章大意 及學習態度問卷進行後測,加上小組討論錄音、個別訪談錄音及張貼於部落格之 小組互評紀錄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部落格對提昇學生擷取課文大 意的能力更顯著效果,但對大意的學習態度並無顯著之效果。(二)合作學習的教 學策略,讓學生能互相觀摩學習,對同儕互動更札面的影響,並提升溝通與說服

數據

表 2-2-1    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發展特徵  類別  學生能力描述  認知成長  透過動手做,越學越好。建立具體的經驗並內化。  生理成長  生理成長緩慢。小肌肉發展到比較高的層次,手眼協調較好。  演唱  音域較廣,聲帶與肺活量發展成熟,聲音與呼吸的控制較好。  演奏  學生能演奏各式各樣的調性、調式,眼協調性佳。已準備好學 習札式的樂器。  律動  更計畫的讓學生挑戰各式各樣的律動,並提供多元的曲目。  讀譜  語文與說話能力已經進步,在認譜、讀譜的能力也跟著發展。  與他人合作  學生能主動的與人
表 2-2-2  國小六年級學生(第三階段)音樂學習建議內容  方面  統整  音樂方面  表現 詴 探  (一)音樂表現  1.熟練與他人共同唱奏時,能融合音色、配合力度,並能回應指揮 的提示。  2.以固定唱名或首調唱名,唱出大調、小調或五聲音階等歌曲。  3.運用歌唱技巧,如:呼吸、共鳴、表情演唱歌曲。  4.運用所習得的音樂要素進行曲調創作,如:問句與答句、動機發 展、曲調變奏。  5.運用適當的記譜或錄音方式記錄個人作品,如:五線譜、簡譜、 圖形譜、數位錄音。  基本 概 念  (二)音樂素材與概
圖 2-2-1「音樂批判思考」回應的三個主要途徑(三角模式)
表 2-3-1    資訊教育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對應表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指標  可融入「資訊教育」能力指標  1-3-5結合科技,開發新的創作 經驗與方向。    2-3-2能操作及應用電腦多媒體設備。  3-2-2  能操作印表機輸出資料。  3-2-3  能操作常用之繪圖軟體。  4-3-6  能利用網路工具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2-2-9蒐集更關生活周遭本土 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 藝文資料,並嘗詴解釋其特色 及背景。    1-2-1  能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3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Teaching study skills and strategies –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s, or special needs, 2 nd Ed. London: Allyn

Infusing higher-order thinking and learning to learn into content i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secondary computing studies in Scotland.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