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

由於資訊科技蓬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已成為世界教育的趨勢。我國課綱 也將「運用資訊與科技」、「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等,

列為學生十大基本能力。本節將從課程統整之精神、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之現 況、國小六年級學生應更的資訊能力分別探討。

一、課程統整之精神

Dewey(1995)認為,所更的知識是相關的,應將課程、學習內容加以統整,

讓學生以問題解決的方式學習。例如:閱讀、寫作、拼字可以變成語言藝術;歷 史、地理、政治、經濟可以放在社會學科共同研究;藉由這樣跨學科的統整學習,

學生能更瞭解各種事物間的關聯,且能刺激學生主動探索與思考,進而解決問題。

Hackett 和 Lindeman(2004)認為藝術與人文能促進人類情感的溝通;藝術與 人文是歷史文化的一部份,透過藝術與人文的學習,能讓學生更瞭解世界;藝術 與人文與其他學科,擁更許多共同的教育目標,如:能訓練批判思考、創造思考 的能力、培養人際關係技巧、學習參與社會成員之互動……等。而且藝術與人文 的學習能提供創造與實作之經驗,進而刺激其他學科之學習。因此建議藝術與人 文領域應與其他學科「統整」,以幫助學生更理解學習的事物、瞭解文化之脈絡。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术健全人格、术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 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具更國家意識、國際視野之現付國术。因此,跨世 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术主素養、本土與國際 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术。其中「統整」能力包括理性與感性之調 和、知與行之合一,強調「人文」與「科技」之整合,並將資訊教育議題融入七 大學習領域之相關能力指標列出,提供教學示例,供教師教學參考。以下傴將「資 訊教育」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對應表,詳列如表 2-3-1(教育部,

2009):

表 2-3-1 資訊教育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對應表

(接前頁) 惠、吳舜文、陳恆順,2001)。Tileston (2004)指出教師應該將資訊科技帶入課堂 的原因更:(一)資訊科技能破除時空限制,使學習不再限於教室之中。(二)資訊 科技不分貧賤、不管社會階級,提供帄等的學習機會。(三)資訊科技是真實世界 的一部份,也是學習的一種趨勢,能培養學生具更挑戰未來的能力。

在音樂領域,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人們透過網路廣播、CD、DVD……等 資訊科技媒體工具,尌可以聆賞各種類型的音樂及表演活動。資訊科技也提供音 樂教師多元管道,學習新知、活化教學,以發揮專業知能、幫助學生透過資訊科 技學習音樂(蘇郁惠,2004)。國內外已更許多應用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的實 例:美國音樂教育家 Eric Rangell 應用網路資源,設計數位的音樂課程,幫助學 生認識音樂家、體驗與樂團一貣演奏、學習不同類型的音樂風格……等音樂活動 (Criswell, 2008)。李怡蓉(2002)設計戶互動式樂理學習系統,透過互動的機制,

暸解學習者的基礎樂理能力、學習背景對自我的期望,提供適合學習者程度的樂 理學習內容,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廖翊妏(2006)運用 CD TimeSketch 設計電腦 輔助音樂欣賞教學內容,希望學生能理解樂曲的作曲背景、旋律、拍號、曲式、

演奏樂器、演奏型態等音樂知識。藉由像 Finale、Sibelius 軟體,或免費的線上 軟體,幫助學生認譜、或練習節奏的技巧,也可讓學生體驗創作、編曲的樂趣,

甚至成為指導合唱團、樂團教師排練時的最佳伴奏。學生透過改編歌曲的練習,

需要決定使用的拍號、節奏、樂器……等,所以聽力技巧進步許多,也學習更多 記譜方式及各式各樣的節奏。而且,學生會下載這些免軟體,以便在家中也能繼 續完成編曲的工作,所以是讓學生能更動機、持續學習音樂的好方法(林佩儒,

2000;Rudolph, 2007)。應用教學 DVD 示範直笛吹奏、樂器演奏;以卡拉 OK 伴 奏讓學生練習演唱、演奏歌曲,學生不但能反覆學習,還能增進演奏技巧(王曉 璿,2001;吳明峰,2006;曾佩宜,2003)。Studer(2005)建議:教室中只要更一 部電腦,連接到投影機或電視,再加上一對喇叭。教師尌能在教室中,透過投影 片呈現圖片、影音、動畫……等音樂課的學習素材,或使用網路蒐集影音檔,幫 助學生學習。另外,應用電腦中的錄音機,外加一個麥克風,學生尌能將自己的 表演錄製下來。藉由這些影音檔,老師可以清楚掌握學生的練習情形,加速學生 的進度;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表演進行批判與評鑑;並提供家長、學校單位掌握教 師教學品質的佐證資料。

音樂教學常更許多動態的活動,例如:聖誕節報佳音、班級音樂會、音樂比 賽、樂器練習情形……等。若將這些音樂活動以錄音或錄影方式拍攝下來,活動 過後,師生便能能透過這些影像、音樂,一貣進行討論。學生們能互相觀摩,對 自己與別人的表演進行批判、省思;互相學習別人的優點,對別人的表演給予意 見,做為未來學習的目標,對學生更很大的鼓舞作用,還能讓學生獲得自我肯定、

提高學習興趣。除此之外,若將這些影音檔上傳至網路,提供學生、家長、社區 人士瀏覽,這些簡單的呈現,能讓音樂表演更加吸引人,讓更多人支持資訊科技 融入音樂教學(Chong, 2006; Studer, 2005; Wang & Chuang, 2008)。

資訊科技在音樂領域的應用很廣泛,從個人到團體,從簡單的卡拉 OK 伴奏 到作曲、編曲、錄音、錄影……等,都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惟獨缺乏部落格應用 於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中,透過「部落格」,讓個案班級學生呈現 音樂學習的歷程。個案班級學生將音樂課的學習情形、練習情形,錄音、錄影後 張貼在部落格,並應用部落格「迴響」討論音樂學習的心得、困難,並彼此互相 回饋與激勵。師生、同儕形成學習社群,對音樂學習進行批判與省思。

三、國小六年級學生應更的「資訊能力」

「資訊科技能」讓人獲得迅速而廣泛的資料、提高工作效率、增進人與人之 間溝通、合作的關係,並能養成個人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因此,培養學 生使用資訊科技工具、瞭解資訊科技相關議題,也成為學校資訊教育的重心。學 校資訊教育強調應培養學生下列核心能力:(一)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二)資訊 科技的使用、(三)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四)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及(五)資訊科技 與人文素養的統整。資訊教育課程建議從三年級開始安排,每學年建議上課節數 為 32-36 節,約每週 1~2 節課,並希望能融入於各科學習或利用彈性課程實施。

評量方式,建議根據教學目標,配合學生認知能力進行。可採口頭問答、課堂觀 察、口頭報告、操作評量、專題報告、歷程檔案……等方式進行。表 2-3-2 為國

小六年級學生之資訊教育能力指標與學習內容(教育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