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科閱讀教學的相關研究

學科閱讀教學的相關研究主要以兩部份作為討論,首先會探討 學科閱讀教學的意涵及其重要性以及學科閱讀教學的實徵研究。

一、學科閱讀教學的意涵及其重要性

每一門學科都需要閱讀,閱讀是需要學習技巧或策略。學生可以 透過閱讀子標題、說明文字(圖片、漫畫)和明顯的字,討論章節在 講 什 麼 , 提 供 學 生 簡 單 的 框 架 去 提 升 他 們 的 理 解 (Massey &

Headfner,2004)。閱讀,顧名思義就是讀者需要與文本互動了解文 本的整體脈絡學習知識。Bryant, Ugel, Thompson, and Hamff (1999)與秦麗花(2007)指出學科閱讀是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在閱讀 前做預測、閱讀中和閱讀後,使用他們的先備知識解釋與建構意義,

在閱讀教學中發展技能和策略。此外,也有很多的文獻描述了有關 學科的閱讀前、閱讀中以及閱讀後的行為或策略,研究者整理相關 文 獻 (Flood & Lapp,1990;Bryant et al.,1999;Massey et al.,2004),可以參考表 2-1-1。透過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後是否 能類比到課內(教學中)以及課外(教學前、教學後)教學。

表 2-1-1 閱讀階段之行為或策略

理解學科文本的內容。Sandra Feldman 說:「每位老師都是一位閱讀 老師(every teacher is a teacher of reading)。」可是,有很多 老 師 都 不 知 道 怎 麼 幫 助 學 生 發 展 閱 讀 理 解 技 能 和 策 略 。 Duke, Pearson, Strachan, & Billman(2011)認為老師是一個幫助學生 有效閱讀的指導者,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同時提出了十個有效 的閱讀理解教學的必要元素,包括建立學科和世界的知識(Build disciplinary and world knowledge)、提供接觸到書籍的文本和範 圍(Provide exposure to a volume and range of texts)、提供 動機的文本和情境閱讀(Provide motivating texts and contexts for reading )、 教 理 解 的 策 略 ( Teach strategies for comprehending)、教文本結構(Teach text structures)、讓學生 參與討論(Engage students in discussion)、建立詞彙和語言知 識(Build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knowledge)、結合閱讀和寫 作(Integrate reading and writing)、觀察和評量(Observe and assess)、不同的教學方法(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此外,

有很多中學老師都不喜歡利用教學時間教閱讀策略,而老師們不喜 歡教閱讀理解的原因有三點:(1)閱讀理解教學會減少了內容訊息;

(2)老師的自我肯定(內容的專業性);(3)缺乏閱讀教學的訓練和自 信(Ness,2009)。既然每一門學科都需要閱讀,而學習閱讀的途徑之 一是透過老師的課堂教學,如教相關學科的閱讀技能。所以,高中 教師進行學科閱讀教學時要推動閱讀策略,同時要建立教師的先備 知 識 , 而 這 個 關 鍵 是 使 教 師 們 對 閱 讀 理 解 策 略 練 習 改 觀 (Brevik,2014)。然而,本研究透過探討學科閱讀教學的意涵及其重 要性,讓老師們更理解什麼是學科閱讀教學及其對學生的重要性,

因此,首先了解學科閱讀教學的組成成分,Bryant et al.(1999)認 為學科閱讀教學主要由三個部份組成:識字(word identification),

詞彙(vocabulary)以及理解(comprehension)。那麼,如果老師想要 進行學科閱讀教學要用什麼工具呢?簡單來說,學科閱讀教學是要 用閱讀理解策略,而閱讀理解策略就像一個工具去了解學生理解到 什麼和他們期待理解什麼,此外,有效的教學是教師為了讓學生有 能力理解且訓練學生做一些事情(Brevik,2014)。

Bryant et al.(1999)認為學科閱讀是所有課程中重要的成分且 具備三大目標:(1)學生能利用先備知識整合新的資訊;(2)學生能 從文本中取得重要的資訊;(3)學生能記憶他們閱讀到什麼。由此可 見,閱讀理解教學對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是很有幫助的(Ness,2009),

透過長時間的學科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讓學生在沒有 老師的情況下也能夠自行學習新的知識,理解當中的意涵。換句話 說,學科閱讀教師的目標是要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閱讀者,也就是 說老師首先可以提供閱讀框架、然後慢慢變成學生能監控他們自己 的理解(Massey et al.(2004)),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成為獨立的 學習者。因此,學科閱讀教學是很重要的。

二、學科閱讀教學的實徵研究

學科閱讀教學的實徵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觀察教師的課堂;

(二)閱讀策略的教學(含教學實驗)。透過觀察教師的課堂的相關文 獻,了解觀察老師的課堂有可能有什麼成分;透過閱讀策略的相關 文獻,在觀察個案教師課堂有哪些閱讀策略可以成為課堂觀察架構 的成分;透過閱讀態度問卷的文獻,了解進行閱讀理解教師的班級 的學生,閱讀態度是怎麼樣的。

(一)觀察教師的課堂:

Ness(2009)觀察共訪談了八位老師課堂的閱讀理解教學,這八 位老師分別是小學科學老師、小學社會老師、中學科學老師以及中 學社會老師各兩位。主要的目的是要觀察中學和小學的社會和科學 課堂發生的閱讀理解教學的頻率和透過訪談探討老師對於閱讀理解 教學的看法和信念。Ness 建立了課堂觀察架構,主要由兩個種類組 成,分別是非理解教學(Non-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和理解教 學(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非理解教學包含了新資訊的教學 (Didacitic Instruction of New information)即老師發表學科知 識,啟動學生的背景知識和設定閱讀目標、舊材料教學歷(Didacitic Instruction of Review Material)即老師帶著學生回顧舊材料,如:

過去的測驗或任務、參加的方法(Participatory Approach)即提供 學生學習機會,推動同儕合作以及建構自己的學科知識 、任務 (Assignment)即老師檢查、給予或分配學生任務,這些任務包含測 驗、回家作業或課堂任務、轉變(Transition)即老師給予暫時的方 向 , 包 括 取 出 或 放 棄 材 料 以 及 轉 移 教 學 主 題 、 非 教 學 的 (Non-Instruction)即老師沒有進行教學的行為,包括公告以及發材料;理 解教學則包含了回答問題(Question Answering)即老師提問後,學 生回答,學生能獨立在文本中尋找答案,老師會對學生的正確答案 作出回應、問題產生(Question Generation)即老師要學生從文本中 產生問題,提問的類型可以是誰(Who)、什麼(What)、為什麼(Why)、

哪裡(Where)以及怎麼樣(How),而且學生是有責任回答這些問題、

摘要(Summarization)即老師要學生口頭報告或寫出資訊的摘要、圖 文組織者(Graphic Organizer)即學生能用圖像去理解文本、合作學 習(Cooperative Learning)即老師給予學生獨立的練習讓學生合作 學 習 , 透 過 小 組 閱 讀 和 理 解 文 本 、 監 控 理 解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即老師提問和鼓勵學生意識到他們在閱讀中的理解,老 師可以提供學生適當的策略處理問題,而監控理解包括老師引導學 生放聲思考、討論以及應用策略、文本結構(Text Structure)即老 師提供學生資訊,讓學生知道怎麼透過文本的結構理解文本、多重 策略(Multiple Strategies)即老師引導學生幾個靈活的程序以及 合適的應用去增加理解。詳細的課堂觀察架構如表 2-1-2。由於此課 堂觀察架構針對學生理解部份,因此不完全適用於本研究作為課堂 觀察架構,可是有一些理解教學的編碼可作為參考或作為本研究的

編碼之一,如問題產生(Question Generation)就是本研究的第三類 別學生提問;摘要(Summarization)就是本研究的第三類別的課內摘 要;圖文組織者(Graphic Organizer)就是本研究的畫圖理解或表示。

表 2-1-2 Ness 的課堂觀察架構

種類(Category) 編碼(code) 編碼說明 非 理 解 教 學

(Non-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DI-NI:新資訊的教 學 (Didacitic Instruction of New information) DI-R:舊材料的教 學 (Didacitic Instruction of Review Material) PA : 參 加 的 方 法 (Participatory Approach)

AS : 任 務 (Assignment)

TR : 轉 變 (Transition)

NI:非教學的(NON-Instruction)

老師發表學科知識,啟動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CI-QA : 回 答 問 題 (Question

Answering)

老師提問後,學生回答。

學生 能 獨 立在 文 本 中尋 找答案,老師會對學生的

CI-QG : 問 題 產 生 (Question

Generation)

CI-S : 摘 要 (Summarization) CI-GO:圖文組織者 (Graphic

Organizer)

CI-CL : 合 作 學 習 (Cooperative Learning)

CI-MO : 監 控 理 解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CI-TS : 文 本 結 構 (Text Structure)

老師 要 學 生從 文 本 中產

CI-MS : 多 重 策 劃 (Multiple

Strategies)

老師 引 導 學生 幾 個 靈活 的程 序 以 及合 適 的 應用 去增加理解。

(二)閱讀策略的教學(含教學實驗):

在教學現場上,常常會利用交互教學法進行閱讀埋解教學,而最 常見的閱讀策略主要有四種:(1)預測(predicting):結合先備知識,

以現有的線索預測文本接下來的內容;(2)提問(questioning):自我 提出文本相關的問題,檢驗自己是否能理解文本的主旨;(3)摘要 (summarizing (self-review)):寫出文本的重點並檢驗是否能理解其 文 本 的 內 容 ; (4) 澄 清 (clarifying) : 澄 清 文 本 中 不 瞭 解 的 內 容 (Palinscar & Brown,1984)。Palinscar & Brown 透過兩個教學研究 觀察七年級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當使用交互教學法進行促進和監 控理解活動時,學生的表現及轉變。這些活動主要是透過以上四種 閱讀策略(預測(predicting)、提問(questioning)、摘要(summarizing)、

澄清(clarifying))由老師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進行了兩個教學活動研 究,研究一有 24 個實驗對象分為 4 組,兩組實驗組(組別一和組別 二),兩組控制組(組別三和組別四)。組別一為接受交互教學法;組 別二為接受尋找資訊;組別三只有測試並沒有老師的介入、組別四 只接受前測和維持後測。研究二則模仿研究一進行。透過標準理解 測驗,研究一和研究二都發現交互教學法介入的影響最顯著,即學 生 學 到 的 知 識 較 持 久 以 及 能 利 用 摘 要 (summarizing) 、 提 問 (questioning)和澄清(clarifying)改進理解。因此,這四種閱讀策略也 是本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都是屬於本研究的第三類,分別是預 測、學生提問、課內摘要以及澄清。

在學科閱讀教學上,學科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閱讀和寫作(Draper

& Siebert,2004)。在本研究中,只探討閱讀的部份。那麼,學科老師 又可以怎麼幫助學生閱讀文本呢?老師可以透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 生閱讀文本。在本研究的個案教師的教學方式主要都是用提問進行 閱讀理解教學。那麼,老師可以怎麼教學生在閱讀前、閱讀中和閱 讀後提問呢?Bryant et al.(1999)透過一個七年級社會老師的經 驗 分 享 和 文 獻 探 討 描 述 學 科 閱 讀 教 學 的 成 分 ( 字 的 識 別 (Word

Identification)、詞彙(Vocabulary)、理解(Comprehension))和教

during, and after reading

在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後 的提問

Before:

1. What is my purpose for reading?

2. What do I already know about this topic?

3. What do I think I will learn about this topic?

4. What are my prediction?

During:

1. Does what I am reading make sense?

2. Is this what I expected? Should I revise my predictions or suspect judgment until later?

3. How are the important points related to one

閱讀中:

another? What parts are similar or different?

4. What can I do to increase my

understanding? Should I read on, reread, or stop and use a fix-up strategy?

些部份是相異的? important points?

2. Which sections

supported these points?

3. What is my opinion? How do I feel? Do I agree or disagree?

4. What new information did I learn?

5. Should I reread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re there other strategies that I should use?

閱讀後:

Brevik(2014)透過老師的專業發展課程調查 21 位高中老師潛在 的閱讀理解教學知識,並活化老師這部份的知識。Brevik 的研 究為質性研究,分析老師的教學設計、小組訪談和老師自己教學

Brevik(2014)透過老師的專業發展課程調查 21 位高中老師潛在 的閱讀理解教學知識,並活化老師這部份的知識。Brevik 的研 究為質性研究,分析老師的教學設計、小組訪談和老師自己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