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建議主要透過閱讀的組成成份描述,而閱讀的主要組成成 份有讀者/學習者(Reader/learner)、文本(Text)、數學(Mathematic) 和老師的教學脈絡(Context)(Draper,et. al., 2004)。因此,本節 將分四個部份描述本研究的建議。

一、讀者/學習者(Reader/learner):

學生是數學閱讀教學課堂的學習者,學生需要透過閱讀文本和 聆聽老師的課堂學習數學。本研究主要是描述個案教師如何進行數 學閱讀教學,所以並沒有與學生作深度的訪談了解學生的學習和閱 讀行為。在本研究中也只能看到學生在課中的閱讀行為,但是對於 學生在課前和課後的閱讀行為就只能透過與個案教師的訪談了解老

學習單讓學生進行更有系統的預習,同時要求學生使用記筆記的策 略(Note-taking strategies)(Brevik,2014),讓學習單能呈現學生 預習的過程。

二、文本(Text):

數學教科書是本研究的主要文本之一,個案教師在進行數學閱 讀教學時,也曾經有透過數學漫畫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那麼,到 底什麼樣的數學文本才有利於學生透過閱讀就能容易學習、容易讀 懂的呢?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透過設計同一主題的不 同文本讓學生閱讀,並透過訪談了解學生對於文本的閱讀過程及想 法。研究者相信在這過程中能了解什麼樣的文本有利於學生的數學 閱讀學習。

三、數學(Mathematic)

每一個單元都有不一樣的數學概念和知識,本研究選擇的是三 個不一樣的單元,分別是二元一次方程式、比例式和認識一元一次 不等式。那麼,這三個單元到底哪一個融入數學閱讀教學會更有效 呢?這個問題需要透過實驗才能看到哪個單元融入數學閱讀教學更 有效,但由於本研究並不是一個實驗研究,而且又牽涉到老師不同 階段對數學閱讀教學的成熟度,所以無法比較。研究者認為可以透 過設計需要比較之單元的閱讀理解測驗讓學生施測,觀察其成效,

即可看到哪個單元融入數學閱讀教學更有效。而閱讀理解測驗,如 果是代數層面的數學可以包含兩個面向:一個是數學概念,一個是 數學解題;如果是幾何層面的數學也可以包含兩個面向:一個是幾 何概念,一個是幾何證明。

四、老師的教學脈絡(Context):

本研究主要是觀察老師的數學閱讀教學課堂,透過文獻探討及 教學片段資料分析形成數學閱讀教學面向。Duke et. al(2011)提 出了十個有效的學科閱讀理解教學的必要元素,包括建立學科和世

界的知識(Build disciplinary and world knowledge)、提供接觸 到書籍的文本和範圍(Provide exposure to a volume and range of texts)、提供動機的文本和情境閱讀(Provide motivating texts and contexts for reading)、教理解的策略(Teach strategies for comprehending)、教文本結構(Teach text structures)、讓 學生參與討論(Engage students in discussion)、建立詞彙和語 言知識(Build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knowledge)、結合閱讀 和寫作(Integrate reading and writing)、觀察和評量(Observe and assess)、不同的教學方法(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研 究者認為數學閱讀教學也會有部份符合這十個有效的學科閱讀理解 教學的必要元素,未來的研究可以透過這十個元素,檢驗老師的閱 讀理解教學,並結合本研究的數學閱讀教學面向,探討數學閱讀教 學在各面向的元素為何。

由於本研究主要透過教學片段分析個案教師如何進行數學閱讀 教學。所以,教學片段的選取是很重要的。而本研究選擇的教學片 段主要是前期階段(1-1 二元一次方程式)、中期階段(3-1 比例式)、

後期階段(5-1 認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單元解釋 (含引入方式、標 題、主題、內容等)數學詞彙及例題的部份。從研究結果中,發現為 了舉例子這個子目標的時間佔了很少,研究者認為這跟選取的教學 片段有關,因為這個目標出現較多的會是在學生做隨堂和習作時的 教學片段。在未來的研究中,挑選教學片段時,應該挑一個單元的 完整片段,再分析跟閱讀相關的教學,即探討個案教師在此單元如 何進行數學閱讀教學。而本研究主要是想要探討個案教師在各階段 的數學閱讀教學,並沒有分析一個完整的單元教學片段。

此外,本研究的個案教師上課方式都是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其實 在數學閱讀教學上,是否也會具有一個提問模型呢?Bryant et al.(1999)建立了一個學科閱讀教學的提問模型。研究者認為在未來 的研究能建立一個數學閱讀教學的提問模型會更有助於想要嘗試把 閱讀融入數學教學的老師設計他們的教學。因此,可以探討如何透 過提問進行數學閱讀教學,其提問模型為何。

參考文獻

Brevik, L. M. (2014). Making implicit practice explicit: How do upper secondary teachers describe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str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 52-66.

Bryant, D. P., Ugel, N., Thompson, S., & Hamff, A. (1999).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content-area reading instruction.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4(5), 293-302.

Draper, R. J. (2002). School mathematics reform, constructivism, and literacy: A case for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the reform-oriented math classroom.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520-529.

Draper, R. J., & Siebert, D. (2004). Different Goals, Similar Practices: Making Sense of the Mathematics and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aStandards-Based Mathematics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1(4), 927-962.

Duke, N., Pearson, D., Strachan, S., & Billman, A. (2011).

Essential elements of fostering and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51-93.

Esty, W. W. (2000). The language of mathematics: Esty.

Fite, G. (2002). Reading and math: What is the connection? A short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Kansas Science Teacher, 14, 7-11.

Flood,J., & Lapp, D.(1990).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for at risk students: Research-based pactices that can make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Reading, 33,490-496.

Massey, D. D., & Heafner, T. L. (2004). Promo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ocial studi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8(1), 26-40.

Ness, M. K. (2009).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ary content area classrooms: Teacher us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ading Horizons, 49(2), 5.

Palinsc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2), 117-175.

Siegel, M., & Fonzi, J. M. (1995). The practice of reading in an inquiry-oriented mathematics clas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632-673.

Van Schooten, E., & de Glopper, K. (2002). The relation between attitude toward reading adolescent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reading behavior. Poetics, 30(3), 169-194.

Yang, K. L. (2015). Past and Future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al Reading Related to proofs. 7th ICMI-East Asia Reg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Yang, K. L., & Lin, F. L. (2012). Effects of reading-oriented tasks on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geometry pro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4(2), 215-238.

教育部(2009)。悅讀 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劃。2009 年 7 月。

秦麗花(2006)。從數學閱讀特殊技能看兒童數學閱讀的困難與突 破。特殊教育季刊。

秦麗花(2007)。數學閱讀指導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文化。

蘇慧珍(2013)。探討閱讀策略融入數學教學對高中學生的影響(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倚瑄(2015)。數學閱讀理解融入七年級數學課程教師所面臨的 挑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凱琳、李進福、葉振福、陳萩紋、陳玫樺、黃美倫(2013)。國民 中學跨領域閱讀策略教學研習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專題研 究報告,未出版。

楊凱琳(2014 年 9 月)。數學閱讀理解的教學。基隆市閱讀教育電 子報。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klread103/home/54/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