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共同體教學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習共同體教學的相關研究

由於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引入是近年來的事,所以相關的研究較少,目前國內 相關論文發表也相當的少,而與學習共同體的理念最相近的教學法則為合作學 習,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則非常的多。茲將數學學習的相關研究、學習共同體的 相關研究及與學習共同體相仿的合作學習分述如下。

一、數學學習相關研究

由一些文獻可以看出,目前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形,如胡春杰(2010)在「中 學生數學學習特點分析」中說明目前中學生在數學學習有以下的情形:1.學習態 度不端正,學習興趣不高;2.數學基礎知識薄弱;3.學習方法不得當;4.邏輯思 維水平低。針對這些問題應該導入新課程,讓學生有效學習且愉快的學習才能提 升學習成效。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普遍存在焦慮、沒信心及缺少 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常感到焦慮以致於有厭惡學習數學的情形(許 斯琪,2002;葛建志,2005)。

Brown, Campione 和& Day(1981)認為學習成就係指學生透過正式課程或教 材而習得的知識、理解與技能。就學生而言,學習成就代表著所習得知識的程度 與結果,近來很熱門的話題 PISA 是 OECD 每三年大規模舉辦的一項國際測驗,

評估十五歲孩子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佐藤學,2006/2012),就此測 驗的結果,便可以比較各國學生的能力優劣與差異。李源順(2009)在「臺灣學生 在 TIMSS 的數學表現及其啟示」中,指出我國歷年來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 成就趨勢調查」(TIMSS)的成就或素質表現都非常優異,但近來年在許多試題的 表現並不理想,例如用語文能力去了解數學名詞和數學的概念、學生常犯的迷思 概念的學習等等。何素美、張定中、葛湘瑋(2012)在「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成就 之探討-以 TIMSS 2007 台灣、新加坡與美國為例」中指出在 TIMSS 2007 國際數 學報告的調查顯示台灣學生數學的成績斐然,但在數學正向態度與數學自信心成 績低於國際平均,反而數學成就較差的歐美學生,自信心與興趣較強。故各項促 進學生學習成就的研究議題普遍受到重視。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常有失敗的經驗,所以對數學常會敬而遠之,林佩 璇(1993)在「合作教學在數學科教學上的應用」中,實施的結果在學生學業成績 表現上未達到顯著的差異水準,卻發現運用不同的教學法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 趣。陳東陞(1993)在「數學科學習困難學生補救教學的實施」中,提出不少種除

了一般的教學外的其他教學方案,也可以協助老師提升教學的成效。賴淑惠(2008) 在「合作式數學遊戲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的研究結果 指出,實施合作式數學遊戲,能顯著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且能增強學生的自 信心等。

綜上所述,目前學生在學習數學上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困擾,而能為其解決的 最佳人選就是教師;教師所選擇的教學策略又深深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故研究 者運用學習共同體的理念融入數學的教學,探討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二、學習共同體的相關研究

由於學習共同體的理念是新近的議題,還未達普遍的實施,許多現場老師對 其只有模糊的概念,真正實施於教育現場的並不多;但還是有熱心於教育改革的 教師已如火如荼的運用於課程上,且有一定的成效(任秋麗,2010;徐俊龍,2013 年 5 月;張青松,2013;劉華,2011;薛雅慈,2013 年 5 月;謝惠萍,2013 年 5 月),所以,教育部為了活化教學,提升教師的專業,故委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自 101 學年度(西元 2012-2013 年)開始推動「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 實踐方案」計畫,實地派任大學教授至實行國中教學觀摩並給予建議,希望藉由 此來廣泛的推廣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並運用融入於教學。以下為相關的實證研究,

分述如下。

任秋麗(2010)試圖從教學實踐的視角展開對課堂學習共同體的研究,透過文 獻分析探討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必要性,並通過分析比較兩類應用廣泛的學習 共同體的構建模式,提出了信息環境下一種基於主題活動的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 建模式,並將這種模式應用於具體的教學實踐,初步驗證其有效性。研究結果為:

1.教學可以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自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

完成初步探索形成學習共同體的課室;2.學生在學習時有強烈的探索欲望且能夠 獨立思考。建議改變教師對學習共同體的認識、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與採用 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策略等等,以更豐富教學的內容與增進學生的學習。

徐俊龍(2013 年 5 月)以一所國中兩個班級進行生物教學研究,研究方法分析 以質性資料為主,而以量化統計結果為輔,結果發現所有學生認為上課能夠討論 有利於生物學習,另外,學生認為課堂的討論能夠激發自己與同學間的不同意見 與想法,表示透過對話與互動的歷程,更能澄清彼此的科學概念認知,更重要的 則是上課氣氛變得更為活化生動。主要研究結果為:1.學習共同體理念融入生物 課程實施之後,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提升;2.學習共同體理念融入生物課程實 施之後,學生對其歷程的態度評價高;3.能夠引導學生討論「好問題」;4.多數學 生認為學習是群體而非只有個人的結果,形成共識是非常重要的;5.多數學生認 為討論本身較重要的學生比例顯著高於認為討論內容較重要的學生比例。

張青松(2013)以高一生為對象,運用學習共同體在國文的教學,其實踐成效 為增強團隊合作、強化表達能力、提升專注程度且能激發學習熱情。而其建議為 1.題目設計需要多層次:可以由教師社群共同備課、試行再檢討,題目設計由淺 入深,由基本到變化,達到思考的伸展跳躍,讓學生增加信心且更有成就感;2.

形式可多加變化:小組的分組可以常予以變化,或是學生報告發表的形式等等也 可以加以變化,以增進學生的興趣;3.桌椅力求輕量化:因為上課是以桌椅翻轉 90∘開始,若是桌椅的移動輕盈方便,不僅可以迅速進入學習,而且不會影響到 下一堂課的教授與學習。

劉華(2011)針對一般的教學難以改變部份高中生不會學習的狀況,設計並展 開「培育學習共同體,促進有效學習」的行動研究。研究者與現場教師一同合作,

在組建學習共同體、安排及組織學習活動、評估學習活動的情況及效果等方面創 造性地展開活動,初步實現促使學生在共同體中學會學習,提高有效性學習的目 標。研究結果為:1.培育高中生學習共同體對學生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主要表 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創造知識;二是促進學生更好地習得 學習策略;2.教師對學習共同體的培育,可從合理配置和安排共同體人員,適當 地安排和組織共同體學習活動這兩方面著手。

薛雅慈(2013 年 5 月)以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任教科目課堂上以學 習共同體的教學實踐,研究方法採訪談法(包括個人訪談及焦點團體訪談),在訪 談對象的選取上則採立意取樣。訪談對象共計 10 位國中教師,在授課科目上主 要選取國中主科(國文、英文、數學、社會公民及自然)。研究結果顯示:1.教師 個人專業成長、學生學習情形及政策誘因都是啟動的緣由,可見一種新的教育改 革由多方推動便有助於推廣;2.當前國中教師是以較綜合多元的方式推動教室學 習共同體,教師使用教學法主要視情境而定,不會一味照單全收或套用特定的教 學策略。3.以佐藤學的學習三部曲(活動式、協同式、反思性)而言,當前國中教 師實踐較多的是「協同學習」;4.對國中生而言,學習共同體帶來最大的改變是 學習動機及群性的陶冶;5.學業低成就學生因學習共同體而啟動學習,不再當教 室中的客人;6.整體而言,教師因學習共同體而活化自身的教學,也看到課堂風 氣的正向改變。

謝惠萍(2013 年 5 月)以國三的二個班級學生為實驗對象進行學習共同體的行 動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雖未能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學習成就方面則達 顯著水準。主要表現方面為:1.學生更熱愛學習;2.上課秩序變好,學生更能專 心的上課;3.在互相討論協同學習下,藉同儕中獲得支持的力量,增加學習動機。

4.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更加親近;5.課堂授課與學習壓力變小,教室充滿愉快的 學習氣氛。

綜上所述,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變革,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 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甚至可以提升學習成就;對於 低成就的學生也有助於其學習,避免讓其逃避學習。就教師的部份,也因教師社 群的成立,協同學習,讓教師達到真正的專業成長。

台北市教育局為因應十二年國教,自 2012 年起引導台北市立學校(共計 26 所中小學)試辦學習共同體,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2013 年台北市教育局更進 一步編列活化教學專款,提供 70 所台北市立國中使用,助其提升教學的效能。

局長丁亞雯表示「學習力是台北市著眼培養學生的六大核心能力之一,面對全球 化趨勢、知識經濟世紀及少子化來臨,盼台北市每所學校都對課程與教學進行應 變、調整與創新,聚焦學生學習,以落實十二年國教,達到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目 標。」(中時電子報新聞,2013 年 3 月 6 日)。為落實上述理想,台北市也同時推 動教師學習共同體,包括推動國中小教學活化、選定試辦學校、辦理出國參訪及

局長丁亞雯表示「學習力是台北市著眼培養學生的六大核心能力之一,面對全球 化趨勢、知識經濟世紀及少子化來臨,盼台北市每所學校都對課程與教學進行應 變、調整與創新,聚焦學生學習,以落實十二年國教,達到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目 標。」(中時電子報新聞,2013 年 3 月 6 日)。為落實上述理想,台北市也同時推 動教師學習共同體,包括推動國中小教學活化、選定試辦學校、辦理出國參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