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共同體的意涵

十二年國教於 2013 年上路,在上路前沸沸揚揚的討論,批評、反對的聲浪 不斷,但無論如何,一線老師還是得接受「上級」的指示,乖乖的跟著十二年國 教上路,與其反對,不如好好的趁機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學,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

就在此時佐藤學博士將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引入台灣,形成一股風潮,引起大家熱 烈的討論,也帶動不少從課堂教學出發的改革風潮(林文生,2013)。「翻轉教育」

一詞隨之興起,運用學習共同體的理念教學在於使課堂的學習產生”動態集體的 力量”並發揮學習效果,一改過去班級中只有制約學生學習的”靜態集體背景”的 課堂風景;以學生隨機分組的小組進行學習正是學習共同體的基本形式(王麗 麗、白晶,2010)。以下就學習共同體的源起、基本屬性、課室教學與教師角色 及教師社群分述如下。

一、學習共同體的源起

佐藤學(さとうまなぶ)博士所提的「學習共同體」(community of learning)一 詞最早出現在美國 Key School,奇異小學是全世界第一所多元智能實驗學校,後 來開始用 Key Learning Community 這個詞(黃郁倫,2011)。學習共同體的背景源 自於 1980 年代日本的高升學率,填鴨教育與成績至上的風氣使得學生對學校及

班級失去歸屬感,缺乏學習興趣,學生逐漸逃避學習,於是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 科教授佐藤學博士提出以「學習共同體」為目標的教育改革,將地方、學校、家 長、教師都視為一個個的學習圈,透過相互學習及經驗交換,保障及提升孩子的 學習力,希望藉由此種方式讓學生重新回歸到學校,樂於學習,進行真正的有效 學習。

「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在日本實行已達 30 年,目前在日本的公立小學、

中學、高中有 10%正在實行「學習共同體」,約 3 千所。實行「學習共同體」後,

學生更積極的參與討論及表達,讓許多的學生漸漸感受到學習的成就,逃學的孩 子不再抗拒學校,漸漸的回歸校園。也因為家長及地方人士的配合,使學校、地 方及家庭的關係更緊密,許多成績遠遠在平均之下的學校,因此達到平均標準甚 至達到高標。成績並非「學習共同體」的目標,但因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

而有了真正懂得、了解知識運用的結果(引自台灣立報教育論壇,2013 年 3 月 6 日 a)。

因為九 0 年代開始不僅是日本,連東亞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都有學生

「從學習逃走」的現象,臺灣也是一樣;以前的社會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 高」,只要好好的努力讀書,畢業後大部份的學生都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但二 次大戰後,經濟迅速發展,最後形成泡沬化的經濟,以升學為導向的教學目標已 經導致學生在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如此惡性循環下去,讓家長與學生開始質疑「讀 書」的意義何在?所以佐藤學博士認為目前在教育上有三個問題是非解決不可,

迫在眉捷的:1.競爭型的教育要變成共生教育;2.量的教育要變成質的教育;3.

有目的的教育變成有意義的教育(佐藤學,2003/2012)。

運用同儕力量之協同學習、小組討論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不再懼怕學習,不 再拒絕學習。佐藤學博士所提的「學習共同體」一詞與往常所討論的學習型組織、

學習社群的精神與理念相似,其實都是以學生共同學習為目標,讓學生了解學習

的價值與意義,感受學習的快樂,不是以提升學習的成績為目標,而是為了達到 真正的學習效能(佐藤學,2003/2012;徐俊龍,2013 年 5 月)。

為了維護學生與老師的學習圈,學校行政單位應該從管理者的角色轉為支持 者與保護者的角色。佐藤學博士主張將學校組織單純化,減少教師們的行政工 作,讓教師能一方面專心於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有時間相互交流,除打開教室外,

並打開學校大門,讓地方人士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加入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圈,

這樣不僅可以化解家長與教師、學校素來的不信任感,藉由更多的觀注,也可以 激勵孩子的學習欲望(引自台灣立報教育論壇,2013 年 3 月 6 日 b)。

為了解決目前學生學習的困境及教育改革,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是最佳的選 擇。開放課室,讓學生、教師與家長都有權參與其中,並皆具有同等的發言權,

共同設定最高的教育目標,給予每一個孩子最好的教育內容與品質,真正達到教 育部所提的「帶好每一位學生」、「適性揚才」,如此才能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進而提升國力。

二、學習共同體的基本屬性

學習共同體就是由學習者(學生)與助學者(師長)共同組成的,運用同儕力量 之協同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和小組討論學習等方式,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 課堂教學,目的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促進成員全面的成長,並強調在學習的 過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觀作為指導,通過人際間的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 習資源而產生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團體,其範圍可以是一個班級,也 可將學校看成更大的學習共同體,而班級中的小組也可以認為是小型的學習共同 體,甚至範圍還可以擴大的縣市或其他地區(薛煥玉,2007)。學習共同體有許多 重要的屬性,茲就其基本屬性分述如表 2-1。

表 2-1

三、學習共同體的課室教學

如何在課室產生真正的有效學習,佐藤學博士認為應從三向度分析與三個層 次分析,接著再闡述學習共同體的課室風景,茲分述如下。

(一)三個向度

學習共同體要達到有效學習,應從以下三個向度來討論(林文生,2013)。

1.學生與夥伴相遇:學習共同體就是要讓學生從獨自學習邁向團隊式的學習 (team learning),即讓學習從兩兩的對話,慢慢轉為四人一組的小組對話。當學 生可以專心創造對話與傾聽的同時,就會產生安全感及認真投入,如此,說話的 人會有被尊重的感覺,傾聽的人也會更加專心,對話的聲音自然會變小聲,然後 遇到較為困難的問題時,可以讓 4 人小組一起合作討論,再一起發表結果,達到 共同學習的目的。

2.學生與知識相遇:知識的來源最好的並不是教師的直接講述,而是來自問 題本身的挑戰。若學生習慣有問題就直接問老師,老師也直接給答案,就會失去 了學習的動力,也就不會提升自己的學習力了。而什麼問題較適宜讓學生接受挑 戰呢?佐藤學認為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可以學會的問題,這樣的難度比較會激發 學生間互相討論的動力。

3.學生與自我的經驗相遇:只要學過教育心理學都可以知道,最好的學習是 建立在舊經驗之上的,也就是 Vygotsky 所提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透過自己已經學過的知識與經驗,在接觸新概念時就可以 與舊概念相連結,如此可以達到伸展跳躍,學好新的概念與知識。

(二)三個層次

學習共同體的第一層次是課程的核心在於小組學習,為追求更高的學習品 質,不放棄任何個人,4 人小組可以互相激起更多學習的火花。第二層次是教師 的協同學習,建立良好的同僚關係,透過課室觀察,發展個人的教學風格。第三

層次是家長的參與,教室開放家長參與,讓家長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手,一起緊密 連結,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如此整體的學力自然會提高,老師的無力感 也會消失,孩子的學習更能看到自己的價值(佐藤學,2006/2012)。本研究則以第 一層次的課堂教學為主,第二層次為輔。

(三)課室風景

一般的教學方式重視知識的獲得,教師通常採用一般的教學,而學生則多藉 由背誦而得到知識,且教師具有相當的權威性,這種方式一直以來倍受質疑與反 對,然而這卻是目前在教育現場最為通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十二年國教的精神中 就提到有效教學,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希望教師應依據學科性質、學生能力與 教學資源等情況採用適當的教學法。教師應設法使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中,更積 極的自動學習,而盡量減少被動的注入式教學,以提升教學的成效。

以學習共同體達到的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選擇最好 的教學策略,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讓學生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教 學的有效性包括三種意義:1.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的結果符合預期教學的目 標;2.有效率:指教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生產的活動。教學效率可以公式為表示:

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效果)/教學投入,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 間;3.有效益:指教學活動收益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有效益即指教學目標與 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是符合的程度(張璐,2000 年 11 月)。

學習共同體就是將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從一種”客位”的形態轉為”主位”,所以 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應具有: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學習系統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 有序性、成員行為的主體性及師生關係的和諧融洽等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就 是透過交流和對話而構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安富海,2010)。學習共同體的課室 風景包含 4 個基本要素:(1)小組合作: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努力、一起進步、

增強學生共同學習的集體意識,培養學生的社交合作能力,以培養團隊精神。(2) 協同學習:在共同學習集體意識下,互助合作一起完成學習任務。(3)學習空間

的安排:以翻轉課桌為起點,學生面對學生一起學習,讓學生有歸屬感,學習不 再是孤獨的。(4)交流與對話:鼓勵學生透過交流與討論的過程,學習並鍛鍊「傾 聽」、「發表」的聽說能力,又能更靈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教學過程中,主要以 LGME 四步教學法(王麗麗、白晶,2010)融入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即 Leading in(導 入:概念教學,引起學生知識的伸展跳躍)、Guiding(指導:串聯與回歸)、

Monitoring(監控:課間巡視,引導學生多透過交流與對話共同進行學習 )及 Evaluating(評價:針對學生的資料蒐集與發表給予適度的回饋)。茲就學習共同體

Monitoring(監控:課間巡視,引導學生多透過交流與對話共同進行學習 )及 Evaluating(評價:針對學生的資料蒐集與發表給予適度的回饋)。茲就學習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