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實驗教學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與資料蒐集,瞭解目前中小學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 情形,然後在國一新生一入學時即實施運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實驗研究的實施 分為二個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準備階段)及第二階段(實驗階段)。本研究第一 階段於 2013 年 7 月新生暑期輔導課時實施;第二階段於 2013 年 9~12 月及 2014 年 1 月間進行。實施的步驟分成準備階段、前測階段、實驗教學、後測階段、資 料分析及論文撰寫等步驟,分別詳述如下:

一、 準備階段

在研究者就讀碩士班一年級(2012 年 9 月-2013 年 6 月)時即開始蒐集相關資 料與文獻,並與教授討論後即確定研究主題,於 2012 年 9 月到 2013 年 1 月進行 教學的初探(謝惠萍,2013 年 5 月年 5 月);然後於 2013 年 7 月著手論文計畫,

以準實驗研究的方式設計出研究方法以進行實驗研究,主要工作情形如下:

(一)閱讀文獻資料並蒐集相關資訊,並參考各式碩博士論文、期刊文獻及 探究各研究學者的理論基礎。

(二)選定實驗對象,並依學校要求與其他數學科教師共組教師社群進行協 同研究,且與導師詳加溝通,以便實驗教學的進行。

(三)本研究的需要的實驗工具,包括數學學習態度量表、新生入學成就測 驗及學習成就測驗等。

(四)教學模式的建立。正式教學實驗前,先與實驗班同學介紹學習共同體 的理念及上課進行的流程。

二、前測階段

研究者運用實驗對象在 2013 年 7 月入學前的新生入學成就測驗當作學習成 就的前測,目的為使研究者能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以作為教學實驗研究結束後 的統計分析。另外,於 2013 年 9 月開學時即實施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前測,以了 解學生在授課前所具有之數學學習態度狀況。

三、實驗教學

於 2013 年 9 月開始的第一堂課即對實驗組學生說明學習共同體的理念與上 課流程,且研究者與該班導師進行多次溝通,以求能完全表達研究者所設計教材 的真實情境。

「學習共同體」是以小組學習及協同學習為教學策略,其過程強調的是合作 而不是競爭,有別於一般的教學;茲以分組方式、時間規劃、教材選擇與實驗教 學方案及教師社群的運作情形,加以說明如下。

(一)分組方式

實施前事先跟學生說明上課的進行方式與技巧,然後按「學習共同體」的分 組模式分組,以四人為一組,2 男、2 女隨機分組為原則,座位排法為「ㄇ」字 形,學生不再面對黑板,而是面對同學。因研究者為該班的任課教師,所以座位 的排定以導師的安排為主,學生只要在上課前將桌椅翻轉 90∘即可,下課也可 隨即恢復原狀,不會影響到下堂課的進行;若是導師調動學生的座位,學生也會 跟著變換組別,導師們的習慣通常會於段考後進行全班大規模的更換座位,在兩 次段考間僅就班級經營的考量會調整部份學生的座位。學習共同體運作的空間規 劃,座位參考圖形如圖 3-1 所示。

圖 3-1 學習共同體教學空間規劃

(二)時間規劃

研究者於每週 6 堂數學課中,前 5 堂課運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進行授課,第 八節課則以數學遊戲闖關活動為主,以增進學生間互助合作的精神。上課時先利 用 5-10 分鐘對全班講述單元概念並舉例說明,然後讓小組進行討論並完成指定 作業。下課前 10 分鐘會歸納與總結該堂課授課的重點概念,然後指派當日的回 家作業。

(三)教材選擇

研究者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採用學校統一版本的南一版國中數學第一冊的教 學單元內容為主;為配合學校進度安排及加強學生的練習,另以高昇出版社的「直 說數學講義」第一冊為輔;再以其他適合的參考教材,以學生的先備經驗與知識 為基礎,設計符合單元教學目標與核心概念的學習單(如附錄二、附錄三、附錄 四)。回家作業則以研究者自編的數學五題(如附錄五)為主。測驗則以坊間出版的 測驗卷及自編的隨堂測驗卷(如附錄六)加強學生的練習。

(四)實驗教學方案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運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學生在改變不同的教學後對學習 數學的態度與成就的影響為何。教學過程中,主要以 LGME 四步教學法(王麗麗、

白晶,2010)融入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即 Leading in(導入:概念教學,引起學生 知識的伸展跳躍)、Guiding(指導:串聯與回歸)、Monitoring(監控:課間巡視,

引導學生多透過交流與對話共同進行學習)及 Evaluating(評價:針對學生的資料 蒐集與發表給予適度的回饋)。實驗教學方案主要以小組協同學習、合作技巧的 訓練、課間巡視與指導、交流與對話、資料蒐集與發表等方式為主,課室教學流 程如圖 3-2 所示。控制組的教學教材及內容與實驗組皆同,主要以概念講述教學 為主,以老師的「教」為中心,著重在知識的再現及個體的競爭模式,教師與學 生也會有互動,但其餘步驟顯少進行,且學生是以獨自學習為主。

圖 3-2 課室教學流程

1.小組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的第一步驟就是將學生進行小組分組,在授課前先將學生分為 4 人一小組;最佳的方式為先以 2 人進行兩兩對話,再以 4 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

然後發表討論的結果。

班級中每個四人小組都是一個學習圈,與全班討論時,班級又形成一個更大 的學習圈,而這種小組學習並非小組互相競爭,不同於合作學習小組間的任務競 爭,這樣的小組座位安排,講求每個學生都是在同一起點,一起思考解決問題,

學生不論能力高低都能在共同學習討論的過程中,增加自己「學習」的能力。

在教授新單元時,研究者先講述該單元的基本概念,爾後留時間進行小組討 論進行協同學習,由學生與學生互相討論,相互提出自己的看法再作歸納,進行 基本概念的了解及指定作業的完成,對開竅慢的學生可以較沒壓力的方式與同學

概念教學 老師引導 協同學習 省思回饋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互相學習。

2.合作技巧的訓練

學習共同體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訓練學生的合作技巧,因為學生在國小時並沒 有頻繁的接觸合作學習的技巧,尤其是在數學這個領域,所以時常會看到學生不 會也不願意與同學合作,故教師在實施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前必須先行教導學生 合作的技巧。

因學校須執行分組活化學習的教育政策,所以經社群教師建議,先由學校印 製圖 3-3 的合作技巧海報張貼於班級,隨時提醒學生合作的主要技巧;然後再由 研究者在進行教學前先行教導學生合作的技巧,由老師提問,學生說出自己的看 法,再串聯學生的意見並做總結,讓學生了解每項技巧的做法及重要性。例如,

老師先問學生如何傾聽,學生分別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做法,然後老師再慢慢引導 出更多的做法,最後幫同學做總結,讓學生印象更加深刻及知道如何做,接著於 後續的課程中再不斷的提醒學生,讓學生漸漸養成良好的合作技巧,自然而然的 融入於課室之中。課程結束前也可以讓學生回顧這堂課同學們是否有做到合作的 技巧,老師再加以串聯,讓學生的合作技巧更加的純熟。學生越了解合作的技巧,

教學的實施才能越加順暢,有助於學習。

圖 3-3 重要的合作技巧

註:合作技巧有哪些?取自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2014 年 1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coop.ntue.edu.tw/download.php?np=4#

3.課間巡視與指導

小組協同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多說,教師多聽。不論是教到哪個單 元,當新概念已形成,學生自然會運用舊經驗與新知識相結合,達到知識的伸展 跳躍,比起教師的直接講述效果更為豐碩,所以教師的課間巡視與指導是非常重 要的。

在課堂上,小組間進行討論時,研究者即進行課間巡視,若發現有整組皆不 懂之處,或是經由學生提出問題,則研究者會對全班再次進行概念加強教學。研 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做課間的巡視,傾聽並注意小組的討論狀況,適時的予以串 聯,若學生的討論已偏離主題,則需馬上給予回歸的指導。如此不僅可以隨時掌 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的問題,並且能給予立即的回饋,以利澄清迷思概 念,建構知識,並與下個新單元做好連結。

課間的巡視與指導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教學中,教師幾乎都是在講台進行 教授,至於學生的學習狀況無法充分的了解,不懂的學生也不敢表達自己的問 題,惡性循環後,累積了許多的問題,最終放棄學習。教師的課間巡視,不僅可 與學生貼近,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更可適時指導學生合作技巧,給予學生立即 的指導,從而讓學生產生對學習更濃厚的興趣。

4.交流與對話

根據研究者的教學經驗,在課堂中,全懂的學生、一半懂一半不懂的學生及 懂得較少或根本不懂的學生往往各占三分之一,而教師面對全班的教學及既定的 教學目標只能按照中等程度學生的學力情況而定,所以能力強的學生在課堂上會 顯得很無聊,而學習力較低的學生則常會帶著疑惑卻不知如何尋求解答。因此,

教師應引導學生向同儕請教,如此不但可以提供能力強的學生在解答過程中尋求 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又可解決學習力較低的學生學習的問題及增強學習的慾 望及信心。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和諧的交流與對話的關係。

單元教授完畢後進行該單元的練習,小組間針對自己錯誤不懂的地方進行小

組討論並做成紀錄,研究者並訓練學生傾聽同儕的發言,再內化成為自己的知

組討論並做成紀錄,研究者並訓練學生傾聽同儕的發言,再內化成為自己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