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共同體的理論基礎

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理論主要立基於認知發展論與建構主義,它們所主張的教 學核心都是由老師(知識傳授者)轉移到學生(學習者)身上,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 的教學活動。「學習共同體」是一種運用協同學習與小組討論來協助學生學習發 展的教學輔助策略,主要以心理學與社會學為基礎,包括有行為學習論(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 認 知 發 展 論 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社會認知發展理論(social cognition theory)、認知 精緻化理論(elaboration strategy)、動機理論(motivation theory)、社會互賴理論 (social interdependence perspective) 及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 (林佩璇、黃政傑,

1996;Goodlad & Hirst, 1989),以下分別就學習共同體的哲學主張、哲學理論基 礎、心理學及社會的理論基礎分述如下。

一、學習共同體的哲學主張

學習共同體的哲學有三個即公共性、民主性及卓越性,茲分述如下(佐藤學,

2006/2012)。

(一)公共性哲學

公共性哲學指的是希望能夠開放教室,讓所有的師長都能給予指導以提升教 學品質。佐藤學博士認為,所有的專業老師都能在一年中至少對外舉辦一場教學 觀摩,如此不僅可以提升自我的教學專業,也可以透過與他人的討論與分享,達 到真正的專業。目前教育部積極推動的課室觀察即是如此,讓課室不再只以教師

為中心,讓更多的師長能給予關注,藉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二)民主主義的哲學

在教學的現場,真正的主角並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所有的師長及學生都是 學校的主人,讓所有的人都有發聲的機會,注意到所有人的心聲。最好的學習是 由學生發動的,引導學生間的對話及互助,所以學習共同體的教室風景是:「學 生經常在討論」。翻轉教育,課室的風景不再是「一言堂」,老師講,學生聽,而 是由學生間互相討論、共同學習以獲得更深廣的知識。

(三)追求卓越的哲學

永遠都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內容或資源,不會因為個別差異而有所不同。尤 其對於低成就學生的注重,課程的設計應該以這些學習較慢的學生出發,讓不會 的學生成為主動的提問者,讓低成就的學生可以去思考學習是如何發生的?追求 卓越就讓所有的孩子能「適性揚才」。

綜上所述,學習共同體的哲學主張符合現代的社會進步。明瞭了學習共同體 的哲學思維,如此才能真正運用學習共同體的理念進行符合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 及進行課堂的教學改革。

二、哲學的理論基礎

教育改革中的「緊」與「鬆」,以「教師為中心」或是以「學生為中心」的 教育改革一直呈現鐘擺的現象,目前全球教育改革已成一股新風潮,各國都越來 越關注及投入更多的資源在教育改革中,而各國的教育改革的理念深受教育理論 的影響,各派教育思想上的不同哲學觀點,也會導致各家對教育改革見解的差 異。面對未來的教育挑戰,老師、家長、學生都要做好準備,鐘擺一旦擺盪,是 無法中途停止的。面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我們實有必要且需要了解其 背後的理論基礎以及所秉持的教育哲學思潮,以調整我們的教育方法,畢竟,教 育是項百年樹人的事業,政策多變,對於可能發生的問題也能提早防範,讓國家

教育可以在最小的震盪之下得到最大的成效。以下茲就與學習共同體有關的哲學 理論分述如下。

(一)進步主義

進步主義教育是二十世紀歐美教育哲學的主流,也是美國獨特的教育觀點。

當時影響世界教育深遠的國際著名學者約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發起 一股勢力龐大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Progressive Education Movement),將教 育的重點建立在兒童上(謝易臻,2007)。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是一項反對傳統教育 的改革運動,是美國在十九世紀晚期和二十世紀初期的一項重大社會、政治改革 運動中的一部份,這個運動是由於美國試圖適應劇烈的都市化和工業化而產生的 (Knight, 1995/2012)。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是一群教育學者針對都市化、工業化、大量移民的因應,

強調「變」(change)的觀念。進步主義者強調經驗世界的變動性,而不認為事 物是具有恆定性的。楊欣怡(2006)認為進步主義是一種變化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change),這個進步包含著變化,變化包含著新奇,而這個新奇則要求真實的。

進步主義的目的就是要憑藉著社會民主的手段,培養良好的人格。尊重他人人格 及共同合作的社會參與。進步主義在教育上重視官能的活動,不單單只是注意知 識項目之教學或反應習慣的固定,而且積極的提供給學生獲得各種具體經驗之機 會,提供表現的機會與理智的經驗及活動受到相等的重視,包括實際的經驗與活 動、審美的經驗與活動、社會的經驗與活動,這些都被視為發展人格的各種措施;

所以進步主義主張生活經驗的課程,反對教育內容僅僅以採用教科書教授的情 形,學習應該是發生於生活經驗的範圍之中,這會影響到以後的經驗發展;學校 的設立主要就是在於鼓勵學生過養成善良品德及人格的生活(高廣孚,1992)。

進步主義教育思想,是以實用主義哲學為基礎,並擷取希臘哲學、經驗主義、

自然主義與達爾文進化論等思想精華融貫而成(高廣孚,1992)。在教育上主張

以民主生活為基礎,亦即基於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其教育思想之重點即是 以強調兒童為中心,重視兒童的需要、興趣、能力與身心發展的狀況,並主張個 性與獨立創造的教育(楊國賜,1986)。傳統的學校總是預先準備好經過組織的教 學內容,並強迫學生接受這些學習材料,不管他們是否願意。進步主義者則倒轉 這種模式而將兒童置於學校教育的主位上,從學生們的需求、興趣和創意上來發 展一套課程與教學方法(Knight, 1995/2012)。學習共同體其中一個哲學主張就是 民主性,也就是以學生為主心,也是基於進步主義的基礎。

(二)人本主義

在 1950 年代中期進步主義消寂後,它的影子又在後來發展的教育人本主義 中留存下來。人本主義掘起於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義國,由馬斯洛創立,主 要是以羅哲斯為代表。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 和價值,而不是集中研究於人的問題行為,並且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 實現。人本主義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的哲學理論的世界觀,作為生活哲學,人 本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推理來指導;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 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所以較為重視個人興趣、尊嚴、思想自由、人與 人之間的容忍和無暴力相處等,在學校則是以重視學生個體為主(維基百科,2014 年 4 月 13 日)。

人本主義在教學的運用中強調的是”人本”的功能,包括增進成就動機、內控 力、創造思考、人際敏察、自尊、肯定。因此,在人本取向的課室中,由以教師 為中心的教學翻轉成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可以參與決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及 成績評鑑等等,而老師在人本主義的教育現場中擔任的角色是輔導者、協助者及 助學者,主要的任務是安排教學氣氛,引導學生學習,及指導學生如何充分發揮 本身的潛能等等(鐘素梅,2003)。

目前的的教育環境長久在升學與分數主義的操弄之下,教師們已習於以權威

或採用行為學派外控觀點來教導及管理學生,其產生的流弊是造成融合教育不易 成功,低成就的學生常會逐漸失去自我價值感而產生行為及心理問題,師生衝突 不斷,教師心力交瘁,學生心懷怨懟。有鑑於此,教師如能依循人本心理學觀點,

先從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凡事對學生有同理心,以學生為中心,多看學生的優 點及進步之處,以肯定、尊重與接納的態度對待學生,才能確實的提升學生的學 習成效(張美華、簡瑞良,2009)。

無論是進步主義還是教育人本主義,它們的教育原理大致上是:以兒童為中 心的教育觀、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為課程設計的基礎、以解決問題為方法的教學 觀、淡化教師的權威、強調合作及民主的精神。教學活動是以兒童的需求為中心,

讓學生擁有充分的學習資料,觀察問題,最後通過應用來檢驗學習。杜威認為,

教學的過程就是培養「思維的習慣」的過程,而且他反對傳統教育中教師所具有 的那種專斷性的主導作用,他認為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們合作,教師應該注意培養 學生的合作精神。學校應該是一種生動的社會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僅僅是學習 功課的場所。唯有在民主與鼓勵的教育環境中,觀念與人格的自由交互作用才會 產生真正的成長。為了教導學生民主,學校本身就必須民主,以促使師生充分參 與教育的經驗(Knight, 1995/2012)。

綜上所述,進步主義或人本主義皆是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在當今許多 實驗學校中被遵從實行之,學校教育的主體也將注意力集中在兒童身上,造就了 教育的新氣象。但是,平心而論,並非每個兒童都具有主動學習的動機,學習的 方向也未必會朝著正確方向前進,雖然教育的主體是兒童,每個人仍都是社會的 一份子,教育目的必須要考慮到社會與國家的整體價值。

(三)建構主義

社會建構取向關注的觀點是將焦點放在學習者知識獲得的外在層面,其認為 學習是一種社會建構的歷程,較重視同儕之間的互動,所以學習社群中,其他人

的意見常會影響到個人知識的建構(李咏吟,1998;張世忠,2010;甄曉蘭,2004;

Slavin,2003/2010)。學校若將課程的焦點關注於教師與學生如何建構其教育經 驗的意義,將會有助於提升教師與學生的課程意識,激發與創造教師與學生的潛

Slavin,2003/2010)。學校若將課程的焦點關注於教師與學生如何建構其教育經 驗的意義,將會有助於提升教師與學生的課程意識,激發與創造教師與學生的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