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後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學習成效之 影響。研究者以台中市某市立國中 102 學年度(西元 2013-2014 年)國一的四個班 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準實驗研究法,實驗期間為一整個學期(共 21 週);其 中兩班為實驗組(共 57 人),另兩班為控制組(共 53 人);再按照新生入學測驗成 績挑選前 27%為高分群組、中間 46%為中分群組和後 27%為低分群組,得到實 驗組與控制組高、中、低三個群組分別為 15、27、15 人,與 14、25、14 人;實 驗組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控制組為一般的教學,進行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學習 成效之實驗。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待答問題 與研究假設;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將各節內容分述 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任教近二十年來,在教學現場時常聽到家長與學生的聲音:「老師,

為何我很認真的算數學,每次看到數學題目就不會寫?」「老師,我花了好多的 時間算數學,可是每次考數學的分數都不好,我應該怎麼學好數學呢?」「老師,

我花了好多錢讓我的小孩去補數學,為何他的成績還是如此呢?」這些只是些許 學生與家長對我提出的部份問題而已,大家還是脫離不了「分數」的迷思,以分 數的好壞決定數學是否學好;只是數學考一百分就代表他真得學會這個單元嗎?

變個數字、變個題型可能就不再是一百分了。若學生能對數學產生興趣,對於學 習數學有良好的態度,何愁不會有好成績呢?

數學的學習一直是國中生極為頭痛的科目,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對數學普 遍都有畏懼感且興趣不高,甚至討厭或排斥(徐右任,2008 年 12 月),探究其主 要的原因為數學是屬於較為抽象的知識,學生在符號表徵的世界(知識)、實體

的生活世界(行動或能力),以及意念思維的世界(省思)之中,無法達到互 動的體會與認知(梁世傑,2001),所以自然會產生學習的恐懼。甚至有學生表 示:「為何要學數學,生活上又用不到,只要會加減乘除就好了啊!」因為對數 學學習的恐懼,加上「數學無用論」的迷思,所以,真正喜歡數學這個科目的學 生並不多。

相關研究指出,數學這個領域常是讓學生最為困擾的科目(宋雲卿,2006;

李嘉惠,2008;邱秀蓮,2009;梁世傑,2001),學生對數學的感受不一,有的 覺得數學很好玩,有的很討厭考數學,而且討厭數學的學生日益增多,甚至有逃 避學習的現象。數學的成績一直無法如願,也導致學生課後補習數學的比例逐日 增加,甚至接近七、八成的學生課後都有補習數學的經驗(王怡心,2011;李翔,

2012;沈怡伶,2010;張雅俐,2011;黃嘉瑜,2012;楊華玲,2010)。研究者 也曾聽到班上的第一名與最後一名同時在同一家補習班上課,但二者的數學成績 表現卻不一,使得課堂上反應出學習數學困惑的比比皆是。

就研究者的教學經驗發現,數學成績不好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有著莫大的關 係。所以,若要真的學好數學,就應該先從學生的學習態度談起,就像是每位家 長在與其他家長聊到孩子的數學時,常有一種錯誤的迷思,為了提升分數就得每 天不斷的練習,家長逼或是老師有規定時,學生才肯拿出數學作業來練習,顯少 有主動練習的學生,甚至有些學生到學校後,早自習是在「抄」數學,而非「寫」

數學作業,如此怎可將數學學好呢?

在升學壓力之下,師長們不斷逼迫學生讀書,且利用小考、大考的形式來 取代讀書,無形中使學生養成被動的讀書態度;隔天要考數學,今天回家才會練 習數學,若是隔天沒有考數學,回家時通常不會主動去碰觸到數學。若是遇到不 會的題目,大多數的學生會求助於同儕,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會問老師;而且不敢 問的或是根本不問的問題不解決,日積月累下來,前個單元尚未學會,緊接著老 師就在教下個單元,當然無法銜接了,所以「鴨子聽雷」的現象時常可見,而且

還是遍地雷聲呢!鑑於大家對於學習數學的迷思,所以要探討數學學習的成效,

首先就得先從學習態度討論起。從國內許多研究學習態度對數學學習成效影響的 相關文獻 (宋雲卿,2006;李嘉惠,2008;林琬婷,2013;苗路得,2013;梁鴻 笠,2013;陳金章,2007;何素美、張定中,葛湘瑋、2012;賴淑惠,2008),

可以看出,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有很大的影響。

建立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自然可以提升其學習成就。研究者深知數學這個科 目時常造成學生的困擾,所以盡量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 機,建立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由許多文獻也可以看出,運用異於一般教學的方 式進行教學,確實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建立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丁惠琪,

2000;林世紘,2006;林欣曉,2009;林青蓉,2006;林婉惠,2012;邱秀蓮,

2009;紀豐裕,2003;范聖佳,2002;梁世傑,2001;陳志銘,2006;陳金章,

2007;陳建志,2011)。

研究者於 2012 年 8 月在網路上看到介紹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黃郁倫,

2011a),引起研究者的興趣,於是致力於研究其理念與作法,並詳讀佐藤學的著 作及上網蒐尋不少與之相關的研究(佐藤學,2003/2012;佐藤學,2006/2012;佐 藤學,1999/2004;黃郁倫 2011a;黃郁倫,2011b),希望藉由嘗試新的教學方式 再次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成效。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中,教師的工作只是知識的媒 介,透過「傾聽」,站在與學生同一平面的學習,同時觸發自己的思考,讓自己 融入孩子的學習領域,並給予孩子歸屬感,及幫助孩子的思考更為深刻。學習共 同體的理念就是為了改變老師單向的授課、學生孤立的學習及僵化背誦等問題,

希望能透過引導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及成就,並在探索學習中,培養 孩子思考及學習的能力,而非只注重成績的追求。另外,在教室的空間安排上則 將傳統面排向教師的學習空間改為「ㄇ」字形的座位,主要是為了方便隨時討論,

進行小組學習,但非小組競爭或組內分工,而是每個人在同一個起點,一起思考 解決問題;不論能力高低,讓孩子在共同學習討論的過程中,都能增加「學習」

的能力。教學方式上,捨棄傳統「目標、達成、評價」的方式,以「主題、探究、

表現」累積孩子學習經驗,進而構成知識(引自台灣立報教育論壇,2013 年 3 月 6 日 a)。

學習共同體的主要精神就在於協同學習,透過分組的模式讓學生互相學習,

傾聽同學的發言,互相討論,衝擊舊的認知,建構新的知識(佐藤學 2006/2012),

如此的操作模式,讓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學到良好的學習態度,也由知識的獲得 而得到成就感,自然對知識習得根基是穩固的,而非「填鴨」的。例如,老師在 講述科學記號時,採用一般的教學時,老師僅就科學記號的定義與重點詳加說 明,學生強記與背誦再加上許多的練習,或許可以考個八、九十分應該沒有問題,

但若是變化個題型,自己的概念沒有確實建立時則會產生問題。像常有學生犯了 10-3為負數,或是 10-3=0.3 的概念迷思,雖然上課時,老師會一再的講解說明,

但學生還是常會遺忘或疏漏,以至於沒有成就感。而學習共同體的協同學習,透 過小組的對話,慢慢的建構出自己的認知,如此可以達到伸展跳躍,學好新的概 念與知識,因為學生的印象深刻,自然不容易遺忘,也就不會有概念迷思了。

環顧現今的教育現場,孩子失去學習動機、不知為何而學、從「學習逃走」

的問題比比皆是(佐藤學,2006/2012)。當孩子在學習時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及 學習成就時,就會有如此的現象,於是以日本佐藤學博士的「學習共同體」理念 融入教學,透過多元思考的對話方式交流,讓每個孩子更樂於學習,並建立孩子 積極的學習態度。探討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對學生學習數學態度的改變情形為本 研究的動機之一。

因在課堂上發現學生的數學程度有明顯的雙峰現象,造成教學困難。低成 就的學生在課堂上好像客人一樣,因為覺得上課無聊、聽不懂,逐漸對學習漠不 關心或「擺爛」;能力較強的學生又覺得教師教的太過於簡單或是馬上就學會了,

期待更深、更廣的學習,但教師為了配合全班的學習卻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慾,

所以這些孩子在課堂上也常有無聊、浪費時間的感覺。

現在的學生在數學的學習真的有很大的問題嗎?台灣學生看待數學的方 式,長期處於「高成就、低自信、低興趣」的矛盾中;許多大人也因為小時候的 經驗,幾乎都帶著恐懼數學的傷痕長大。由目前學生的學習成績可以看出一些端 倪,2011 年,在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EA)長期主辦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 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 TIMSS)中,台灣孩子的數學成就一如往年名列前茅。八年級孩子平均成績位居 全球第三,四年級孩子位居世界第四;雖然成績表現不錯,但是台灣八年級的小 孩有將近一半認為「學數學無用」,比率之高在參加調查的國家中排名第二。國 際調查數據也看到台灣的孩子,年級愈高愈不喜歡數學,對數學也愈沒自信(李 佩芬,2013)。

每當被稱為「教育世界杯」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TIMSS)和國 際閱讀素養成就調查(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 PIRLS ) 及 最 近 吵 得 最 夯 的 國 際 學 生 能 力 評 量 計 畫 (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成績公布調查結果,各國莫不繃緊 神經因應,成績未如理想的國家(如:美國、英國、香港)都極力的探討原因並 思求解決之道,且極力要求政府改革。臺灣也是如此,雖然臺灣的各項表現都是

每當被稱為「教育世界杯」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TIMSS)和國 際閱讀素養成就調查(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 PIRLS ) 及 最 近 吵 得 最 夯 的 國 際 學 生 能 力 評 量 計 畫 (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成績公布調查結果,各國莫不繃緊 神經因應,成績未如理想的國家(如:美國、英國、香港)都極力的探討原因並 思求解決之道,且極力要求政府改革。臺灣也是如此,雖然臺灣的各項表現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