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障礙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障礙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

就學高中職之學習障礙學生絕大多數安置在普通班,輔以特教服務,

因此多數時間在普通班上課,瞭解學習障礙學生在生活上的適應情形,

成為教師們必須重視的課題。基於以上因素,本節首先探討生活適應的 定義與內涵,進而瞭解影響生活適應的因素,並論述學習障礙學生生活 適應之相關研究。以下分述之。

30

壹、生活適應的定義與內涵

一、生活適應的定義

適應的定義與內涵,國內外學者們因觀點不同,而有其差異性。陳 貴龍(1976) 指出一般來說「適應」(adjustment)指的就是「生活適應」,

包括個人對自己、別人及環境事物的反應。Darwin 在 1859 年提出的生 物學進化論,認為生物的法則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而 生物為了生存,適度地改變自己,以期與客觀環境相配合,此稱為「適 應」(簡茂發,1986)。

Piaget 指出個體有其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當個體面臨刺激 情境或情境時,若將新經驗納入舊經驗的架構中,即是「同化」;反之,

改變或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稱之為「調適」,而此過程便是「適應」(引 自張春興,1999b)。Lazarus(1976)認為適應是個體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 的壓力,或改變環境來配合個人需求的一種歷程;適應也是一種成功的 因應行為,協助個體與其內外在環境維持一個和諧的關係。

張春興(1989)認為「適應」(adjustment)指的是個體為排除障礙,

克服困難,與其生活的環境保持和諧狀態,以滿足其需求時所表現的各 種改變歷程,包含態度、觀念等。張春興、林清山(1989)指出適應是 一個人對自己、別人以及環境事物的反應,其中包括主動的與被動的因 應行為;個體一方面需調整自己內部的心理狀態,一方面也必需改變外 在環境,以維持和諧而平衡的關係。徐享良(2006)指出「適應行為」

為個體因應日常生活中自然環境與社會情境要求時所表現的符合社會期 待的行為,亦即個體處理日常生活的有效行為,也要符合個體年齡及所 屬團體期待的行為。

31

由上述多位學者的觀點可知,大多將「生活適應」視為個人與環境 之間互動而產生的動態歷程,且個體在此歷程中必須採取一些方式,達 到「適應」良好,方能與生活環境達到平衡、和諧。

二、生活適應的內涵

吳武典、林繼盛(1982)認為生活適應包含學習態度、成就動機、

努力動機、對校態度、自我能力、內控信念、人際適應等七個層面。陳 小娥、蘇建文(1977)認為個體的生活適應表現在自我適應及社會適應,

自我適應包括了自我概念與評價;社會適應則是個體在環境中與他人的 往來,像是個體和家庭、學校、社團的關係。

吳新華(1996)編製之國小兒童生活適應量表中,將生活適應分成 十項分量表,涵蓋親和力、社交技巧、社會適應、功課與遊戲的調適、

生活的目標、行為成熟度、情緒穩定性、適應感、自我接受度及心理堅 忍度。陳李綢、蔡順良(2009)編製之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中,則是將 生活適應分成八個面向:(一)自我定向:個人對生活目標、生活方式、

工作方向與職業的自我定向感;(二)家庭適應:個人對家庭中父母、兄 弟姊妹、親戚的相處及交往的關係;(三)社會適應:個人對社會中的生 活環境及與朋友的相處及交往的關係;(四)人際關係:個人與同學、朋 友、家人的相處及交往的關係;(五)學習適應:個人運用技巧解決及調 適在學習方面困難的能力;(六)自我意識:個人對周遭人事物有明確的 覺察及認知能力;(七)工作適應:個人運用技巧解決及協調工作方面問 題的能力;(八)自我勝任:個人對自己學習、領導、運動等技能的勝任 感。

近年來,許多研究將生活適應之內涵分為四個面向(林利真,2006;

林信香,2002;莊榮俊,2002;鄭世昌,2005),將生活適應分為:

32

(一)個人適應:指個體在自我之生理及心理方面的適應情形,包括自 我接納、情緒表現、身心狀態等;

(二)家庭適應:個體在家庭生活上的適應情形,包括親子關係、手足 關係、家庭歸屬感、父母管教態度等;

(三)學校適應:個體在學校生活時的適應情形,包括學習適應、常規 適應等;

(四)人際適應:個體在和同儕交往、老師等互動上之適應情形,包括 同儕適應、師生關係等。

此一分類涵蓋就學階段之學生在生活中主要面對之環境與情境,包 含家庭、學校、個體內及對外關係。

生活適應之分類因應對象及目的之差異,其分類方式與涵蓋範圍亦 有所變動。本研究之對象為高中職學生,其重要環境為家庭及學校,故 針對生活適應之分類採取四個面向的分類,分別為:個人適應、家庭適 應、學校適應及人際適應,以瞭解學習障礙學生在整體生活適應及生活 適應各層面之情形。

貳、生活適應之差異因素

影響個體行為、習慣、信念的最大來源,莫過於家庭及學校(蔡順 良,1985),學生自我概念在這兩個場域中,受到同學、老師以及家庭成 員或是重要他人的影響,導致學生形成不同的生活適應情形。下列就本 研究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家庭型態、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等 因素論述如下。

33

一、性別

女生與男生的青春期開始時間有顯著差異,可能造成其身心發展有 所不同(張春興,1999a),故多數針對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會將性別 因素納入變項中討論。研究結果指出不同性別在生活適應上有差異(吳 佳蓉、張德勝,2003;林怡慧,2006;姚佳君,2012;郎亞琴、范月華,

2009;張秋雯,2006;陳依璇,2011;謝雅如,2011;簡千惠,2006)。 郎亞琴、范月華(2009)研究高年級國小學童之生活適應情形,發現男、

女學生在學校適應有所差異,顯示在學校方面的適應女生的表現優於男 生。姚佳君(2012)以新竹縣市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指出女生 在總體生活適應及其各層面之表現皆優於男生。林怡慧(2006)以就讀 高中職普通班之身心障礙學生為對象,研究其學校適應情形,研究結果 指出女生在總體學校適應及課業適應、常規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 等層面較男生佳,顯示女生在環境中的適應能力優於能生,也比男生容 易遵守常規,並且與師長、同儕關係良好。

二、年級

雖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生活適應情形為愈來愈佳,或者愈來愈適 應不良?簡千惠(2006)研究國小學生之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 之關係,以臺南的國小四年級和六年級為對象,結果發現四年級學生之 生活適應顯著高於六年級學生。羅婉麗(2001)比較不同年級的國中小 學生的生活適應情形,發現在整體生活適應、家庭適應及學校適應等層 面,皆為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優於國中二、三年級的學生。陳依璇(2011)

的研究對象為國一至國三的學生,結果亦顯示國中七年級學生的生活適 應比八、九年級佳,可能與國中七年級學生剛進入新環境,獲得較多之 師長與同儕的支持;八、九年級正在面臨升學壓力有關。

34

上述之文獻顯示較低年級學生的生活適應優於較高年級學生,但也 有文獻與其結果完全相反,認為較高年級學生之學校適應優於較低年級 學生(林怡慧,2006)。此兩種之研究結果迥異,值得進一步探究,因此 本研究將年級因素納入欲探討之背景變項。

三、家庭型態

近年來臺灣家庭結構的變遷,單親家庭的出現與日俱增,對學生帶 來很大的衝擊與改變(鄭麗珍,2001),因此探究家庭類型與學生生活 適應之關係,為本研究欲瞭解之向度。郎亞琴、范月華(2009)的研究 發現在不同家庭型態方面,在「整體生活適應」及「學校適應」、「同儕 適應」、「家庭適應」及「個人適應」各層面上,雙親家庭子女較單親家 庭子女學童表現得更積極正向。黃美桃(2008)研究發現與雙親住之學 生其整體生活適應、家庭適應及人際適應等層面,較與非與雙親同住之 學生佳。陳依璇(2011)以臺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之國中生為研究對 象,結果發現雙親家庭之學生其總體生活適應以及生活適應各層面,皆 顯著優於非雙親家庭之學生。

由上述研究可知,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生其生活適應情形有差異,且 是雙親家庭優於非雙親家庭。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是否與此情形相同?

或是有其特殊情況?此問題值得探討之。

四、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為個體成長最主要的場所,家庭對於兒童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 響,舉凡家庭的社經地位、家人關係、父母管教態度等,均與個體的生 活適應息息相關(簡茂發,1978)。吳佳蓉與張德勝(2003)的研究結果 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生之生活適應情形與社經地位有關聯,且為中社經 地位高於低社經地位,表示家庭為中社經地位的學生其生活適應優於低

35

社經地位學生。郎亞琴、范月華(2009)在不同家庭社經地位方面,本 研究結果顯示高社經地位家庭之子女,在「整體生活適應」及「學校適 應」兩方面之表現較低社經地位家庭之子女佳。

五、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

學生的自我概念愈高,其生活適應情形就愈佳(林怡杏,2007;倪 小平,2004;莊榮俊,2002;陳治豪、王以仁,2006;賴志成,2010),

代表學生若具有正向自我概念,則其在生活適應方面的能力就愈好;反 之,學生的自我概念低落,會可能出現較不良的生活適應,一般學生及 身心障礙學生皆如此。陳瑋婷(2011)使用後設分析了解身心障礙者自 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關聯,結果指出整體身心障礙者的自我概念與生活 適應間具有顯著正相關,其自我概念愈佳、生活適應愈良好。

代表學生若具有正向自我概念,則其在生活適應方面的能力就愈好;反 之,學生的自我概念低落,會可能出現較不良的生活適應,一般學生及 身心障礙學生皆如此。陳瑋婷(2011)使用後設分析了解身心障礙者自 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關聯,結果指出整體身心障礙者的自我概念與生活 適應間具有顯著正相關,其自我概念愈佳、生活適應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