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及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對學校單位、家 長及未來研究等方面之建議。分別說明如下。

壹、對學校單位之建議

一、重視學習障礙學生個別差異

學習障礙屬於隱形障礙,很難從外表看出其困難,學習障礙學生容 易被誤解為懶惰或不願努,忽略了學習障礙學生需要給予個別教學與適 性輔導。學校單位應視個別學習障礙學生之需求,提供最適合的教學策 略與服務,使學習障礙學生的各項能力達到最大發展。研究結果發現,

不同性別、學校類型與與家庭類型之學習障礙學生其自我概念與生活適 應情形明顯不同,學校單位應重視此議題,針對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習障 礙學生,提供差異化教學與輔導,落實團隊合作,致力於提升學習障礙 學生之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

二、製造學習上的成功機會,提升學習障礙學生自信心

學習障礙學生在學業自我概念較為低落,與其學習困難有關係,導 致學習障礙學生容易在課業方面對自己無信心,亦使學習障礙學生在學 校的生活適應較差,對於學校的活動興趣不大、學習動機低落。教師 應培養學習障礙學生優勢能力,並提供學習障礙學生成功的機會、舞台,

以利於增進其自信心,有助於提升學習障礙學生的正向自我概念與生活 適應。

105

三、培養學習障礙學生正向之自我概念,增進其生活適應

研究結果顯示,學習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愈高,其生活適應愈佳,

亦即若能培養學習障礙學生正向、積極的自我概念,則有助於提升其生 活適應。建議學校與教師透過課程與相關活動,協助學習障礙學生瞭解 自我的優弱勢能力,進而接納自我,培養正向的自我概念。此外,經由 個別輔導與同儕協助,增進學習障礙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並培養學習 障礙學生即使面對困境,亦能正向、積極地接納與挑戰。

三、提供家長支持服務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習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上有明顯的 差異,故學校應針對不同家庭型態的學生家長提供支持服務,包括資訊、

諮詢、輔導、親職教育課程等服務,辦理定時之親師座談與不定時的電 話聯繫等方式,使學習障礙學生之家長能主動參與學校活動,進而增進 家長之教養知能。

貳、對家長之建議

一、主動參與子女教育,暢通溝通管道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家庭型態之學習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上有明顯 的不同。因此,研究者建議無論是何種家庭型態,家長皆應主動參與子 女的教育,適時地關心子女在學校的表現、適應情形與同儕關係,透過 暢通的管道,如電話聯繫、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面對面諮詢等方式,

使子女能感受到家庭的支持與鼓勵。

106

二、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學習障礙學生在生理及心理上的個人適應,包含自 我接納與身心狀態,自覺未能達到良好個人適應。建議家長關懷子女,

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使子女能表達自我想法與心情,並協助子女主動 參與家庭、社區與學校活動,培養積極、正向的人生觀。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以下針對未來相關主題之研究,提出三點建議,提供後續研究者在 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變項上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立意抽樣,針對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進行抽樣。由於人力、

時間上的不足,僅抽樣北部地區之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建議未來研究朝向全國性研究,或針對其他地區進行比較、分析,廣泛 瞭解各地區及全國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現況,以 利研究之推論,使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

此外,本研究僅探討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 情形,建議增加普通學生為對照組,進一步分析普通學生與學習障礙學 生之差異,研究將更臻完整並有助於學習障礙學生之輔導。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量化研究方法與工具,以問卷作為工具蒐集高中職學習

107

障礙學生之想法與態度,並予以分析其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情差異情 形。學習障礙學生在填答的過程中,容易有分心、題意不清之情形,且 自陳性之問卷,為研究對象主觀認定,受到研究對象情緒、當下情境之 影響,亦會傾向選填符合社會期待之答案,由上述可知,問卷調查表可 能會有失真之情形。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相關研究採取量化與質性並 重之方式,增加教師訪談、學生訪談及家長訪談,藉以瞭解學習障礙學 生的實際表現與他人觀感,使研究更具完整性與客觀。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之背景變項包含研究對象之性別、年級、學校類型、家庭型 態與家庭社經地位,關注個體本身及其家庭方面之差異情形。為進一步 瞭解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問題,建議未來相關 研究之背景變項納入更多背景變項,如學生之障礙類別(注意力缺陷或 閱讀障礙……等)、就讀職業類科、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關係等,探討造 成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上之差異情形。

108

109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王蓁蓁(1999):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華國(1982):特殊教育。臺北:五南。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四版)。臺北:五南。

吳佳容、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 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 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吳新華(199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宋立鈞(201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秋英(2006):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屏東教育 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美佳(2008):不同同儕關係類別國小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 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蓮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情緒能力、人際關係與生活 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靜怡、劉明松(2011):高雄市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

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3,99-126。

周台傑(2006):學習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

新特殊教育通論(二版,71-105 頁)。臺北:五南。

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與家長實用手冊。臺北:五

110

南。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二版)。臺北:巨流。

林利真(2006):國中學障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佩欣(2010):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家庭依附、社會訊息處理與社會 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佳蓉(2012):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怡岑(2006):國小學童情緒能力、自我概念、控制信念與生活適應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怡杏(2007):臺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自我概念 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林怡慧(2006):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信香(200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清江(1994):教育社會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傑斌、劉明德(2003):SPSS 11.0 與統計模式建構。臺北:文魁。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臺北:心理。

金慶瑞、林惠芬(2003):國中資源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特殊教 育學報,18,247-278。

金繼春、劉雅瑛、柯任桂(1989):學齡兒童的自我概念-高雄市測驗常 模之調查。高雄醫學科學雜誌,5(5),264-269。

侯伃珊(2011):高中職學生正向思考、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

111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侯雅齡、吳裕益(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姚佳君(2012):高中生父母期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 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 大學,臺南市。

柯華葳(2000):學習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北:教育部。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因素。臺東師院學報,6,

91-134。

洪儷瑜(1998):學習障礙者教育(二版)。臺北:心理。

胡永崇(1995):學習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 論(五版,347-390 頁)。臺北:心理。

郎亞琴、吳妙玲(2012):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參與與自我概念 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2,29-53。

郎亞琴、范月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教育科學期刊,8(2),1-20。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