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完美主義、情緒調節策略與主觀幸福感

前面提到完美主義和生活適應的相關,適應性的完美主義有助於成就的達 成、幸福感的提升等,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和憂鬱、焦慮、飲食性疾患、人際 關係等有高度相關,是心理困擾、適應不良的脆弱因子之一,從完美的自我呈現 的定義及相關的研究,更可以看到完美主義者衍生而出對於自己完美形象的過度 在意而營造出來在人際情境下的自我呈現方式,完美主義者更透過自我呈現方式 與焦慮、憂鬱、人際關係困擾等有顯著的相關,即完美主義和適應不良間,完美 的自我呈現有中介效果產生,不過透過情緒調節的作用,能夠減緩適應不良的特 質含完美主義、完美的自我呈現對心理困擾的影響。針對雙向度完美主義的特 點,本研究想探討上述特性是否在適應性結果上的影響關係,因此以幸福感與心 理健康情形做為雙向度完美主義的對照,幸福感作為適應性指標的參考,負向心 理健康則視為適應不良情形的指標,本節將討論幸福感,探討完美主義與幸福間 的相關以及可能的中介變項。

幸福感的定義

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情緒強度所做的整體評估 (Andrew & Withey, 1976),陸洛(1998)特別針對幸福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認為幸 福感整理幸福感的理論與研究後,將幸福感的發展與理論整理成幾個:

1. 目的理論

本理論假設人都具有一個內隱的需求模式為行為的基礎,個人理想的達成 會帶來幸福感,這類型的研究大多探討個人目標達成與否會影響一個人的幸 福感受。

2. 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認為個人的幸福感來自於參與社會活動。本理論所關注的是個人 的表現而非目標,是過程而非結果,活動理論將研究者的注意力轉移到個人 的內在心理感受,而非活動本身,但此理論過高估計了個人內在經驗的重要

個人背景特徵

個人資源或限制 環境事件

認知評判 主觀幸福感

性。

3. 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理論

這兩個理論以人格與生活事件雙重角度來解釋幸福感的形成,研究者會以 人格的角度或生活事件的角度解釋幸福感的形成。

4. 判斷理論

判斷理論認為一個人的幸福感來自於自底過去的生活經驗、價值觀或是與 他人的生活狀態和自己理想的生活目標比較的結果。判斷理論又分為(1)社 會比較理論:與別人比較,判斷標準為他人;(2)適應理論:與自己比較,

判斷標準為自己的狀況。

從陸洛所整理的幸福感理論來看,發現到幸福感主要和個人的主觀經驗或認 知相關,陸洛也整理出幸福感的概念架構圖,如圖 2-4-1

圖 2-4-1 陸洛的幸福感概念圖(引自陸洛,1998)

個人背景特徵包括人口變項如:年齡、性別、社經地位等;環境事件主要包 括個人生活環境中發生的重大生活事件及其對幸福感受所產生的影響;個人資源 或限制指個人相對穩定的人格、解釋風格或社會資源;認知評判只對周遭事件的

判斷,採取多種機制如與特定他人比較、想像中的他人比較、與自己過去生活比 較等;主觀幸福感包含了兩個層次:正負向情緒(情緒層面)和生活滿足(認知 層面)。

從這個模式中看到幸福感是由個人和環境互動下,透過個人主觀的認知評估 及引發的情緒感受而形成的一個複雜概念,不僅是主觀的判斷,也是各層面綜合 評估的結果,學者大多認為幸福感由正負向的情感和對於生活的滿意度所組成 (Andrew & Withey, 2012; Argyle, Martin, & Crossland,1989),陸洛依著這樣的模 式,使用質性的訪談資料作為依據,融合華人的文化脈絡,發展出中國人幸福感 量表。

幸福感包含個體整體的正負向情感以及生活滿意度,和身心健康及適應情形 有顯著的相關。林子雯(1996)認為幸福感是一種近似於身心健康的狀態,洪莉 惠(2010)對國小學童進行幸福感與身心健康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幸福感與身心 健康具有正相關,林怡伶(2008)好奇青少年的自我知覺、重要他人關係、身心 健康及幸福感的關係,她以國高中生作為研究對象,透過關係量表、一般健康量 表和心理社會幸福感量表的施測,也發現到身心健康與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

身心健康較佳,幸福感也比較高,謝雅如(2011)在探討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 與其幸福感之相關時,發現國小學生的生活適應與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這幾 篇的研究都看到幸福感與身心健康情形、生活適應有顯著的相關,因此本研究以 幸福感作為正向心理適應的指標,幸福感越高,適應情形越好,並採用陸洛的中 國人幸福感量表作為測量幸福感的工具。

完美主義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在完美主義的介紹與文獻回顧中提到完美主義和適應有相關,不管是單向 度、雙向度、多向度完美主義都影響到適應的情形,幸福感作為適應的一個指 標,完美主義和幸福感可能有相關的情形,本段將整理完美主義和幸福感的相關

研究。

籃文彬(2012)探討大學生完美主義、心流傾向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以大 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多向度完美主義作為完美主義的定義以及自編的採用問卷 調查發現完美主義中的「過度在意評價」和幸福感有負相關,完美主義的「正向 努力」和幸福感有正相關,林芳萍(2012)在調查國中生的完美主義、家庭氣氛 與幸福感的相關時,發現完美主義與幸福感有低的負相關,蔡明秀(2014)好奇 完美主義與幸福感的相關,以雙向度完美主義和幸福感做為變項進行問卷調查,

並以桃園縣國中老師為受試對象,發現適應性的完美主義與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 關;Park & Jeong (2015)在研究適應性、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與非完美主義者的幸 福感、生活滿意、自尊的情形,以南韓的大學生作為受試對象,完美主義採用 Frost 的多向度完美主義的定義,研究結果發現適應性的完美主義的幸福感相較其 他兩組類型高,而且適應性的完美主義相較於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有著較好的生 活滿意度和自尊,Chan(2007)檢驗完美主義與幸福感的相關情形,以正負向的完 美主義作為完美主義的定義,以自陳量表的方式對香港學生進行施測後也有同樣 的發現,適應性完美主義有較好的幸福感,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的幸福感較低,

這些研究的結果都指出了完美主義和幸福感有顯著的相關,且不同完美主義類型 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其中雙向度的完美主義中的正向完美主義和負向完美主 義分別和幸福感有正向和負向的關聯。

Mackinnon 與 Sherry (2012)研究完美主義、完美的自我呈現和主觀幸福感 的關係,他採取的完美主義為「完美的追求」和「對完美的關注」兩個成分的雙 向度的完美主義,研究結果發現完美的自我呈現在完美主義和主觀幸福感,有中 介的效果,完美的自我呈現,和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有顯著的負相 關,主觀幸福感分包含整體感受較多的正向情感的、較少的負向情感以及生活的 滿意度,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較少負向情感(absence of negative affect)有顯著負相 關,

情緒調節與幸福感的相關

在情緒調節與幸福感的相關方面,Schutte、Manes 與 Malouff(2009)在檢 驗情緒調節策略,73 個澳洲受試者提供他們的情緒調節策略使用情形、幸福感和 情緒智力,就如同情緒調節歷程所預測的,事前的情緒調節策略比起反應的調節 策略有較高的幸福感,但反應的調節策略和負向的幸福感沒有相關,同時較高的 情緒智能在事前的情緒調節策略使用頻率較高。John 和 Gross(2007)提到使用 再評估策略傾向較高的人有較高的正向情感及較低的負向情感、較好的幸福感;

而較常使用壓抑策略的個體有較多的負向情感及憂鬱情形。

Karreman 與 Vingerhoets(2012)好奇依附型態和幸福感的關係,以情緒調節 和韌力作為可能的中介變項進行探討,以 632 位社區民眾作為受試者,研究結果 顯示依附型態和幸福感有顯著相關,發現再評估和幸福感有正相關、壓抑與幸福 感有負相關之外,在依附類型→情緒調節策略→幸福感的路徑下,再評估策略具 有中介效果產生,而壓抑則沒有中介效果。

Dan-Glauser 與 Gross(2013)設計實驗情境檢視控制組和實驗組,實驗組為 進行壓抑策略使用的組別,觀察不同組別在觀看影片過後的反應,研究發現壓抑 組的負向情緒較少,雖然短時間壓抑策略使用有助於負向情緒的減少,Gross 認 為個體長期使用情緒調節策略傾向的不同,可能對人際、情感、生活幸福感方面 有負向的影響,他透過不同的研究檢視這個假設,以不同量表去了解再評估和壓 抑這兩個情緒調節策略和適應情形的相關,研究發現再評估策略與正向情緒有顯 著正相關,壓抑策略則與負向情緒有顯著正相關,壓抑策略的使用與不真實和認 知的反芻有顯著正相關,在人際功能上,再評估比起壓抑的情緒調節策略,有較 好的人際關係,壓抑策略與正向的社會支持有顯著負相關;在情緒調節策略和整 體的幸福感的相關研究,發現再評估與整體的幸福感有較高的正相關。而 Zhang, Chung, Si, & Liu(2014)探討接納與行動量表在中國的信效度,以幸福感作為校 標變項之一,以大學生作為受試者的研究發現接納策略傾向越高,幸福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