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

為了解各研究變項之間的相關程度和預測力,本節將分成兩個部分探討,第 一個部分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探討各變項之間的相關情形及方向性;第二部 分則以階層迴歸分析各研究變項對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的預測情形。

一、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與

「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之相關

為了解本研究各變項的相關程度與方向性,將「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 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等變項,進行皮 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下將各變項之相關情形根據表 4-2-1 說明如下:

(一)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的相關

幾近完美主義各分量表與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的相關性顯示,「落差」與負 向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r=.38,P<.01),與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r=-.45,

P<.01);「高標準」與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r=.22,P<.01),與幸福感無顯 著相關;「井井有條」與負向心理健康無顯著相關,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r=.23,

P<.01)。

(二)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的相關

幾近完美主義的分量表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的分量表的相關性顯示,「落差」分 量表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總量表有顯著正相關,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總量表 有顯著正相關(r=.37,P<.01),落差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總量表有低到中度的相 關;「高標準」分量表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總量表有相關,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總分 有顯著相關(r=.35,P<.01);「井井有條」分量表與完美的自我呈現量表有相關,

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總分有顯著相關(r=.11,P<.01)。

由表可知,其中落差傾向越高,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越高,高標準傾向越 高,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越高;井井有條傾向越高,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越高,

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有低到中度的相關。

(三) 大學生的「完美自我呈現」與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與負向心理健康有正相

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r=.32,P<.01),與幸 福感有顯著負相關(r=-.21,P<.01),顯示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越高,負 向心理健康情形越高,而幸福感的情形越低。

(四)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情緒調節策略(含壓抑、再評估、接納)的 相關

幾近完美主義特質的分量表與情緒調節各策略的相關如下所述:「落差」與再 評估策略有顯著負相關(r=-.11,P<.01),與壓抑策略有顯著正相關(r=.13,

P<.01),與接納策略有顯著負相關(r=-.49,P<.01);「高標準」與再評估策略有顯 著正相關(r=.25,P<.01),與壓抑策略有顯著正相關(r=.17,P<.01),與接納策略 有顯著負相關(r=-.23,P<.01);「井井有條」與再評估策略有顯著正相關(r=.12,

P<.01) 與壓抑策略有顯著正相關(r=.15,P<.01),與接納策略無顯著相關。

整體而言,「高標準」、「井井有條」和再評估策略與「落差」分量表和再評估 策略的相關方向不同,前兩項為正相關,落差則是負相關。而接納策略與「高標 準」、「落差」皆是負相關。

(五) 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情緒調節策略(含再評估、壓抑、接納)的相

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情緒調節各策略的相關為:與再評估策略沒有顯 著相關,與壓抑策略有顯著相關(r=.13,P<.01),與接納策略有顯著負相關

(r=-.34,P<.01)。顯示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風格傾向越高,壓抑策略越高,

接納策略越低;完美的自我呈現與情緒調節策略有低到中度的相關。

(六) 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各策略(含再評估、壓抑和接納),與負向心理健康、

幸福感的相關情形

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的相關情形如下所述:再評估策略與 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負相關(r=-.09,P<.01),壓抑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沒有顯著 相關,大學生的接納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負相關(r=-.53,P<.01),顯示大 學生的再評估策略傾向越高,負向心理健康情形越低;大學生的接納策略傾向越 高,負向心理健康情形越低。情緒調節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有低到中度的相關。

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與幸福感的相關情形如下所述:大學生的再評估策略 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r=.26,P<.01),大學生的壓抑策略與幸福感沒有顯著相 關,大學生的接納策略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r=.47,P<.01),顯示大學生的再評 估策略使用傾向越高,幸福感情形越高;大學生的接納使用傾向越高,幸福感情 形越高。情緒調節策略與幸福感有低到中度的相關。

小結

歸納各研究變項之間的相關後發現,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的相 關為:落差與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高標準與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 關。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幸福感的相關:落差與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井井有條 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與幸福 感有顯著負相關。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情緒調節策略的相關為:落差與再評估策 略和接納策略有顯著負相關,與壓抑策略有顯著正相關,高標準與再評估策略和 壓抑策略有顯著正相關,與接納策略有顯著負相關,井井有條與再評估和壓抑策 略有顯著正相關。完美的自我呈現與壓抑策略有顯著正相關,與接納策略有顯著

負相關,與再評估策略沒有相關。再評估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負相關,與 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壓抑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沒有相關;接納策略與 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負相關,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

表 4-2-1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 略」、「心理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矩陣

ap1 ap2 ap3 ps rea sup aqq chq wb ap1 落差 1 .28** -.02 .37** -.11** .13** -.49** .38** -.45**

ap2 高標準 1 .38** .35** .25** .17** -.23** .22** .08 ap3 井井有條 1 .11** .12** .15** .07 -.04 .23**

ps 完美的自我呈現 1 -.00 .13** -.41** .32** -.21**

rea 再評估 1 .27** .06 -.09* .26**

sup 壓抑 1 -.09* .06 -.02

aaq 接納 1 -.53** .47**

chq負向心理健康 1 -.34**

wb 幸福感 1

二、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分別 對「幸福感」、「負向心理健康」的預測分析

在進行「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對「幸 福感」、「負向心理健康」的迴歸分析前,先進行共線性分析以了解各變項間的共 線性狀況,確認沒有共線性的狀況後再進行迴歸分析。

為避免迴歸分析時產生多元共線性問題,以變異數膨脹因素(VIF)、允差數 據來檢定自變項間是否有共線性問題存在。一般而言,當 VIF 值大於 10 時,允 差小於.01 時表示自變項間可能有線性重合的問題(吳明隆,2007)。由表 4-2-2 可知,所有自變數的 VIF 介於 1.144~1.557 之間,均小於 10,允差介於.642~.874 之間顯示本研究無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存在。

*p<.05, **p<.01

表 4-2-2 分量表共線性檢測 模式

允差 VIF

自變項 落差 .659 1.518

高標準 .676 1.479

井井有條 .818 1.222

完美的自我呈現 .723 1.384

再評估策略 .835 1.198

壓抑策略 .874 1.144

接納策略 .642 1.557

經過共線性的檢定,得知本研究模式符合迴歸分析的基本假設要求後,用階 層迴歸分析進行檢驗,以瞭解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 現」、「情緒調節策略」分別對「負向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預測情形,首先 考量人口背景變項,探討大學生在「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

「再評估」、「壓抑」和「接納」各個變項對「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的聯合 預測力,再分析大學生在「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 節」的分量表,對「負向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預測力。

(一)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對

「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聯合預測分析

由於本研究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特性,情緒調節策略和接納策略是兩個獨立 的情緒策略指標,且情緒調控問卷的再評估策略和壓抑策略是不同的情緒調節策 略,因此幾近完美主義特質以三個分量表、情緒調節策略以「再評估策略」、「壓 抑策略」、「接納策略」三個預測變項,而幸福感與負向心理健康為各自獨立的情

感指標,分成兩個效標變項進行分析,說明如下:

1. 「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含再評估、壓 抑、接納)對「負向心理健康」的預測情形

為了解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 略」對「負向心理健康」的預測情形,以階層迴歸進行檢驗分析。首先,在第一 層放入背景變項,背景變項以前一節差異檢定分析對適應情形有顯著相關之變 項,包括:性別、家中經濟情形,採強迫進入的方式,控制背景變項的影響力,

第二層放入「落差」、「高標準」、「井井有條」,第三層放入「完美的自我呈現」, 第四層放入「再評估策略」、「壓抑策略」、「接納策略」,採強迫進入的方式,依 變項則放入「負向心理健康」。

由表 4-2-3 得知,模式一的背景變項共可解釋負向心理健康 1%的變異量,背 景變項未達顯著預測力。模式二加入「幾近完美主義特質」,模式二共可解釋負 向心理健康 18%的變異量(F=23.94,P<.001),排除掉背景變項之後,單獨「幾近 完美主義特質」變項對負向心理健康增加 17%的解釋變異量,「落差」有顯著預 測力(β=.32, P<.001),「高標準」有顯著預測力(β=.19, P<.001),「井井有條」有 顯著預測力(β=-.13, P<.01);模式三加入「完美的自我呈現」,模式三共可解釋負 向心理健康 21%的變異量(F=24.75, P<.001),排除掉背景變項、幾近完美主義之 後,單獨「完美的自我呈現」變項對負向心理健康增加了 3%的變異量,且「完 美的自我呈現」具有顯著預測力(β=.24, P<.001)。模式四加入「再評估策略」、

「壓抑策略」、「接納策略」變項,模式四共可解釋負向心理健康 35%的變異量 (F=32.68, P<.001),排除掉背景變項、幾近完美主義、完美的自我呈現之後,單 獨「情緒調節策略」變項對負向心理健康增加了 14%的變異量,且「情緒調節」

中的「接納策略」有顯著預測力(β=-.48, P<.001),其他兩個情緒調節策略沒有預 測力。

從以上整體迴歸預測力來看,大學生的落差越高、高標準越高、井井有條越

從以上整體迴歸預測力來看,大學生的落差越高、高標準越高、井井有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