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幾近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幸福感的關聯:完美自我呈現和情緒調節的中介效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幾近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幸福感的關聯:完美自我呈現和情緒調節的中介效果"

Copied!
2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秀蓉 博士. 幾近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幸福感的關 聯:完美自我呈現和情緒調節的中介效果. 研究生:江國楨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七月.

(2) 致謝辭 在漫長的論文撰寫過程中,總算到了撰寫論文的終站。 這段撰寫的過程中,十分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陳秀蓉老師諄諄的指導,將一 開始沒有研究腦袋的我,逐漸有了邏輯思考的概念,一次次的討論過程中,構築 了我的論文結構,慢慢地型塑一個論文該有的樣子,在我對於研究方法有許多不 懂的時候,老師不急不緩的指導與督促,才能完成這份論文。也很感謝在論文口 試時,口試的委員們─方紫薇老師和李宜玫老師的提醒與指導,了解到我論文有 更臻完善與需要注意的地方,這些指導對我來說都是很棒的提醒與鼓勵,發現了 撰寫論文時沒有注意到的盲點,鼓勵我,也讓我了解這份論文的獨特之處與貢獻 之處。 感謝願意讓我使用問卷的各個教授、原作者們,得以讓我問卷精準的測量到 論文研究中每項重要的變項。感謝收集問卷資料時,各大專院校提供我研究施測 的老師們以及願意協助研究的受試學生們,尤其是實踐大學的林小鶯老師和陳蓉 蓉老師,兩位老師在施測過程前後對我的提醒以及幫忙,讓我能順利的收集問卷 資料,其他老師們和各校學生的協助,順利的完成每個施測過程。 在撰寫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許多的焦慮不安、沒有自信、煩躁等心情,所 幸在過程當中,有許多朋友的陪伴,當我還在培養研究的腦袋、諮商專業的敏覺 度時,有研究所夥伴的陪伴、同樂同苦,謝謝伊萱、于珊、書平、書琴、瑞槿、 芸瑩、芳廷、幸如、盈伶、宛亭、維序等,因為你們,在研究所前兩年,我可以 在愉快、歡笑中度過,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可以一起抒發感覺、傾瀉負向的感 覺;也感謝兼職實習與全職實習的好夥伴們,姍姍、亭宇、致柔、如惠,度過了 扎實、充滿回憶的實習過程,為論文撰寫前的準備時期,儲備好了夠多、夠正面 的能量去應付接踵的不安與辛勞。開始撰寫的這段期間;感謝大學好友們─經 鈞、治宇、家伶、書慧、麗燕,和你們偶爾相聚的時光,讓我有機會去放鬆自己 的心情,回到那大學時候互相吐槽、不正經的時候;感謝國中好友們─育群、道 i.

(3) 任、喬安、伯佑,以及高中好友─展彰,每個人之後發展的道路都不太一樣,和 你們相處的時候,不需要道專業,和你們的言語互動總會讓我有充電的感覺,覺 得自己還能繼續前進的動力;也謝謝論文過程中,盈伶和宣露的協助,在同樣的 老師指導之下,在複雜的感受與挫折之下,更有共鳴去處理我的情緒。 當然,還要謝謝我的父母、家人,因為你們的支持,讓我沒有那麼多生活的 擔憂,能夠好好的在研究所的學業上努力、發展,允許我以自己的方向去發展; 謝謝姑姑、惠玲表姊的照顧,讓我在這兩年中有好的環境去思索、完成這一份論 文;最後,要謝謝伊萱,因為你的陪伴,我始終能夠去將我自己表現出來,不畏 懼的展現自己的所學、自己的能量,也督促著我撰寫完成論文。 在這段過程中,每個和我遇見、交流的每位夥伴、老師們,在短暫脫離論文 的過程中,與你們的交流、你們的鼓舞、肯定,我都得以暫時的充電,了解自己 是有能力的,那些遇見、鼓勵,都讓我能夠再多一點點讓論文完整。 最後,要謝謝自己,願意去學習、嘗試,願意去面對自己的焦躁、不足,在 不斷的嘗試、面對中,始終還能有著自己的初心,並自我成長,完成這份論文。. i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完美主義特質下,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 和負向心健康、幸福感之間的相關、預測力與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 方式,向台灣北北基地區的大專院校學生進行施測,有效樣本 638 人。根據問卷 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分析方法為描述統計、驗證性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有顯著相 關。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完美的自我呈現」有顯著相關。大 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情緒調節策略」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 「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有顯著相關。大學生 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情緒調節策略」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情緒調 節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二、 「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落差、高標準、井井有條)、「完美的自我呈現」、 「情緒調節策略」可以解釋「負向心理健康」35%的變異量,其中以「接納 策略」的預測力最高。「落差」、「高標準」、「完美的自我呈現」具有正向預 測力,「井井有條」、「接納策略」具有負向預測力。 三、 「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落差、高標準、井井有條)、「完美的自我呈現」、 「情緒調節策略」可以解釋「幸福感」41%的變異量,其中以「接納策略」 的預測力最高;大學生的「落差」 、「完美的自我呈現」具有負向預測力, 「高標準」、「井井有條」、「再評估策略」、「接納策略」具有正向預測力。 四、 「完美的自我呈現」在「落差」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部分中 介效果成立,在「高標準」與「負向心理健康」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完美 的自我呈現在大學生的「落差」與「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五、 三種情緒調節策略在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或 「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如下,「接納策略」在大學生的「落差」與「負 iii.

(5) 向心理健康」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再評估策略」、「接納策略」分別在 「落差」與「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再評估策略」在「井井有 條」與「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六、 三種情緒調節策略在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或 「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其中「接納策略」在大學生的「完美的自 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接納策略」在大學生 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幸福感」的完全中介效果成立。. 本研究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大專院校諮商與輔導工作,提出具體建 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負向心理健康、幸福 感. iv.

(6) The Correlative Study of Almost Perfect, 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as Mediators Kuo-Chen Chiang.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lmost perfect,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emotion regulation, 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a collection of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to a sample of 638 college students from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in Taiwan. A method of accidental sampling is adopted. All the collected data a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by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Almost perfect wa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negative 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lmost perfect wa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Almost perfect wa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emotion regulation.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wa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negative 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wa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emotion regulation. Emotion regulation were significant related to negative 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2. College student’s almost perfect,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that could predict negative mental health and account for 35% variance, and acceptance was the most dominant factor in predicting negative mental health. High scores of discrepancy, standard, and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that could increase negative mental health. High scores of order and acceptance that could decreased negative mental health.. v.

(7) 3. College student’s almost perfect,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that could predict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account for 41% variance, and acceptance was the most dominant factor in predict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High scores of discrepancy, and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that could decreased subjective well-being. High scores of standard, order, reappraise, and acceptance that could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4.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has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discrepancy and negative mental health.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has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standard and negative mental health.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has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discrepan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5. Acceptance has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discrepancy and negative mental health. Reappraise has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discrepan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ceptance has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discrepan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appraise has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order subjective well-being. 6. Acceptance has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and negative mental health. Acceptance has ful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we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almost perfect,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emotion regulation, negative 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vi.

(8) 目次 致謝辭…..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目次…….. ...................................................................................................................... vii 表次…….. ....................................................................................................................... ix 圖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完美主義的內涵、定義與適應關係 ...................................................... 9. 第二節. 完美主義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的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 21. 第三節. 情緒調節策略、完美主義與情緒調節之關係 .................................... 29. 第四節. 完美主義、情緒調節策略與主觀幸福感 ............................................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 ........................................................................................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89. vii.

(9)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的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 節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之差異 ............................................ 89. 第二節. 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 幸福感之相關 ...................................................................................... 101. 第三節. 中介效果之檢驗 .................................................................................. 112.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 131 第一節. 討論 ...................................................................................................... 131. 第二節. 實務建議 .............................................................................................. 144. 參考文獻.. .................................................................................................................... 151 中文部分.. ............................................................................................................ 151 英文部分. ............................................................................................................. 154 附錄…….. .................................................................................................................... 173 附錄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 .......................................................................... 173. 附錄二. 「預試使用量表」 .............................................................................. 174. 附錄三. 「正式使用量表」 .............................................................................. 185. 附錄四. 研究問卷授權同意書 .......................................................................... 196. viii.

(10) 表次 表 2-1-1 Hewitt 與 Flett 的完美主義摘要表 ............................................................. 14 表 3-3-1 正式樣本基本資料摘要表 .......................................................................... 53 表 3-4-1 幾近完美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57 表 3-4-2 幾近完美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60 表 3-4-3 完美的自我呈現項目分析摘要表 .............................................................. 65 表 3-4-4 完美的自我呈現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69 表 3-4-5 情緒調控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74 表 3-4-6 情緒調控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 76 表 3-4-7 接納與行動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80 表 3-4-8 接納與行動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 81 表 3-4-9 中國人幸福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83 表 3-4-10 中國人健康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86 表 4-1-1 性別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0 表 4-1-2 學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1 表 4-1-3 家庭經濟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5 表 4-1-4 父親教育程度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6 表 4-1-5 母親教育程度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8 表 4-2-1 大學生的「完美主義」、「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心 理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矩陣 ........................................................ 105 表 4-2-2 分量表共線性檢測 .................................................................................... 106 表 4-2-3 各研究變項對「負向心理健康」的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 108 表 4-2-4 各研究變項對「幸福感」的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110 表 4-3-1 完美的自我呈現在落差與負向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果 .............................115 表 4-3-2 完美的自我呈現在高標準與負向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果 .........................116 ix.

(11) 表 4-3-3 井井有條對負向心理健康的迴歸分析摘要表 .........................................116 表 4-3-4 完美的自我呈現在落差與幸福感的中介效果 .........................................118 表 4-3-5 高標準對幸福感的迴歸分析表 .................................................................118 表 4-3-6 完美的自我呈現在井井有條與幸福感的中介效果 .................................119 表 4-3-7 接納在落差與負向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果 ................................................ 121 表 4-3-8 再評估策略在落差與幸福感的中介效果 ................................................ 123 表 4-3-9 接納策略在落差與幸福感的中介效果 .................................................... 124 表 4-3-10 再評估在井井有條與幸福感的中介效果 ................................................ 125 表 4-3-11 接納在井井有條與幸福感的中介效果 .................................................... 125 表 4-3-12 接納在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果 ............................ 127 表 4-3-13 再評估在完美的自我呈現與幸福感的中介效果 .................................... 128. x.

(12) 圖次 圖 2-1-1 完美主義者與適應不良的機制 .................................................................. 12 圖 2-2-1 Mushquash 與 Sherr(2012)的研究架構圖 ............................................. 27 圖 2-3-1 情緒歷程圖 .................................................................................................. 29 圖 2-3-2 Brand 等人(2015)的研究架構圖 ........................................................... 38 圖 2-4-1 陸洛的幸福感概念圖(引自陸洛,1998) .............................................. 41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48 圖 3-4-1 幾近完美量表 CFA ...................................................................................... 63 圖 3-4-2 完美的自我呈現量表 CFA .......................................................................... 72 圖 3-4-3 情緒調控問卷 CFA ...................................................................................... 78 圖 3-4-4 接納與行動問卷 CFA .................................................................................. 82 圖 5-1-1 研究變項與負向心理健康的關係圖 ........................................................ 143 圖 5-1-2 研究變項與幸福感的關係圖 .................................................................... 143. xi.

(13)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有人說:做人不要太過完美,也有人說:完美的標準讓人更能把事情處理 好。完美,究竟好不好呢?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想把事情做到一個程度的需求與 動機,想把工作做好、想把課業顧好,而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有時候除了他人的 要求外,自己心裡的標準促使著自己想要完成,Adler(1996)於「自卑與超越」 中一書曾提到每個人或多或少有自卑感的存在,而這樣的自卑感促使個體追求卓 越,這種追求卓越的需求,能帶動個人成就的達成,另一方面卻造成了心理困擾 的產生。這種對於自己的表現有所要求的現象,學者們認為這種高標準要求的特 質是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許多學者認為完美主義是個體對完美的追求與對完 美過度的關注。(Frost, Heimberg, Holt, Mattia, & Neubauer, 1993; Stoeber & Otto, 2006)。 從 1980 年代開始,關於完美主義的研究開始增加,完美主義被認為和心理 疾病相關,是疾病的脆弱因子之一(Ayearst, Flett, & Hewitt, 2012; Blatt, 1995; DiBartolo & Rendon, 2012),研究指出和許多精神疾患如憂鬱症(Nepon, Flett, Hewitt, & Molnar,2011; Yoon, & Lau , 2008; Rudolph, Flett, & Hewitt, 2007)、焦慮症 (Hardley, Egan, Kane, & Rees, 2014)、強迫症( Baptista, Magna, McKay, & Del-Porto, 2011; Martinelli, Chasson, Wetterneck, Hart, & Björgvinsson, 2014; Soreni , Streiner , McCabe , Bullard , Swinson , Greco , Pires , & Szatmari , 2014; Taylor, McKay, & Abramowitz, 2005 )、飲食性疾患( Bardone-Cone, Wonderlich, Frost, Bulik, Mitchell, Uppala, & Simonich, 2007; Lloyd, Yiend, Schmidt, & Tchanturia, 2014; SutandarPinnock , Blake , Carter , Olmsted , & Kaplan , 2003 )等有所相關,甚至和自殺也有 高的相關(Choi, Rogers, & Werth, 2009, O’Connor, 2007; Kiamanesh, Dyregrov, Haavind, & Dieserud, 2014);除了是精神疾患的脆弱因子外,完美主義也被認為在 1.

(15) 壓力之下是適應不良的脆弱因子之一( Flett, Hewitt, Blankstein, & Mosher, 1995), 在工作和學業等日常生活方面個體會因完美主義的特質傾向而受到影響,高度的 完美主義傾向會影響到工作和學業的表現,可能會表現不佳 ( Rice, Lopez, & Richardson, 2013; Rice, Lopez, Richardson, & Stinson, 2013 )。 但完美主義並非只是適應情形的脆弱因子,過去學者認為完美主義對於適應 情形會有其不良影響,而這些多數的適應不良情形大多是以臨床病患為研究對 象,以一般大眾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增加,發現完美主義具有多面向的功能性意 義;Frost, Marten, Lahart 與 Rosenblate(1990)和 Hewitt 與 Flett(1991)分別對 完美主義提出了多向度的看法,他們認為完美主義並非單一向度的特質,陸續有 學者針對多面向的完美主義進行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其實有適應性和適應不良的 性質。除了多向度完美主義外,Slaney、Rice、Mobley、Trippi 與 Ashby(2001) 根據兩種多向度完美主義的論點設計出幾近完美量表修訂版(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 簡稱 APS-R),認為完美主義具有三項特性,分別是高標準(Standards)、 井井有條( Order)和落差( Discrepancy),Slaney 等人的幾近完美觀點更聚焦在完美 主義者的正負向特性上,從研究中發現高標準和井井有條有其適應性的功能,而 落差則是和適應不良的情形有高度相關,這些發現讓人更了解、清楚完美主義特 質的內涵,從完美主義歷來的研究來看,已不強調完美主義是適應的脆弱因子, 在許多學者針對完美主義的研究下,完美主義具有適應和適應不良的特性。 完美主義者在適應和適應不良之間的關係是否單純只是受到完美主義的特質 傾向影響呢?研究者在實務工作中觀察到具有完美主義特質的個案除了想要表現 出自己認為的完美,同時也在意他人的眼光,在人際間可能會期待、要求自己表 現出完美的表現,因此完美主義特質者在人際中表現具體的行動風格是什麼,這 是否才是間接會影響到個人生活的適應的因素,有學者就提出「完美的自我呈 現」(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此一概念,完美的自我呈現指的是一種人際表 現風格,在人際情境中,具有完美的自我呈現的個體會需要以行動向他人表現出 2.

(16) 完美( Hewitt, Flett, Habke, Parkin, McMurtry, Ediger, Fairlie, & Stein, 2003)。Hewitt 等人認為這種自我呈現風格展現出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可能會導致適應不良的情 形,在其他研究中也指出完美的自我呈現和精神疾患間有相關(Jain & Sudhir,2010; Hassan, Flett, Ganguli, & Hewitt,2014; Besser, Flett, & Hewitt,2010;Mackinnon, Battista, Sherry, & Stewart,2014),進一步也發現完美的自我呈現在完美主義和適應 情形有中介的情形( Mackinnon, Battista, Sherry, Stewart, 2014),透過完美自我呈現 的中介效果,影響了完美主義者在適應之間的情形,使適應不良的情形如憂鬱增 加或降低了幸福感的程度。 在完美主義、完美的自我呈現、適應之間的關係,完美的自我呈現加劇了適 應不良的情形,和研究者過去的實務經驗相符,這也讓研究者好奇這樣的不具彈 性的呈現有無可能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調節?近年由 Gross 提出了他對於情緒處理 歷程的觀點,或許能讓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的個體減緩其適應不良的情形。 Gross(1998)認為情緒的產生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個體因應情境建構出的目 標而激發不同的情緒(Scherer, Schorr, & Johnstone, 2001);情緒具有多面向的性 質,因個體主觀的經驗、行為和及生理狀況而有許多的變化(Mauss, Levenson, McCarter, Wilhelm,& Gross, 2005),知覺到外在或內在的情境細節而表現出不同的 情緒。情緒是跟隨著個體認知、理解到的情境而產生,Gross 因此提出情緒調節 (emotion regulation)的概念,他認為情緒在情緒產生的歷程中,個體因經驗、想 法、感受知覺情緒刺激的不同而表達出不同情緒,情緒調節透過個人的目標或是 動機去調整情緒產生的歷程影響情緒的產生,使個體去調節增加或減少他們的正 負向情緒(Gross, 2007 );情緒調節的策略有許多種,Gross 認為人們常用且有效的 情緒調節策略有兩種,一種是再評估(reappraisal),透過不同的想法重新評估當下 的情境,另一種則是壓抑(suppression),以壓抑的方式來降低當下情境對個體的刺 激。另外一種情緒調節策略─接納(Acceptance)在近年也被研究與提出,接納是以 一種觀察者的觀點去看待自身對情境的想法及感覺而不嘗試去改變( Lundh, & 3.

(17) Viborg, 2013 ),有助於個體在面對情緒情境刺激時協助因應與面對以達到自己的 目標。情緒調節透過個體的認知歷程去調節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因此個體的差異 對於情境解讀的不同會引發不同的情緒,視個體主觀的不同,幫助個體在面對情 緒刺激時去協助個體適應,而相關的研究也指出在特質與適應的情形,情緒調節 有其中介的效果(Yoon, Maltby, Joormann, 2013)。情緒調節策略能夠影響特質與適 應情形的相關,減緩適應不良情形的發生,這樣的研究結果與概念讓研究者好奇 完美主義者在面對自己高標準引發的情緒困擾或負向情緒,甚至在有礙適應的完 美的自我呈現風格之下,有無可能會因情緒調節策略使用傾向的不同而減緩適應 不良的情形或是增進正向的適應,是本篇研究想去了解的。 相關文獻的閱覽及自身的經驗中,感受與接觸具有完美主義特質的人身上, 完美主義者對於完美的在意及自身的要求,可能有其獨特的展現風格,完美的自 我呈現正是完美主義特質的一種表現風格,在行為上也展現了對於完美的執著, 不願意展現其不完美的一面,影響了適應的情形;研究者進行諮商實習時接觸個 案的經驗,看到大學生有許多對於自己的期待與期許,這樣的期待、標準往往造 成了情緒困擾的來源,尤以大學生這個族群,相較於過去的學習階段,有更複雜 的人際關係,社團、不同科目的同學相處、分組討論、親密關係的建立等,完美 主義的特質以及其展現的完美的自我呈現風格是否會讓大學生帶來困擾?或是有 完美主義的特質也帶來適應性的功能?故本研究以大學生這個族群作為研究,以 了解完美主義特質的大學生在正、負向適應的情形,從過去的研究也發現完美的 自我呈現在完美主義特質和適應情形有中介的情形,若完美的自我呈現和適應有 更強的相關下,情緒調節策略是否有中介效果,減緩適應不良的情形,增加適應 的情形呢?透過這樣的研究,期待有助於在臨床介入上提供增加適應性如幸福 感、減少負向心理健康之不同的介入方式與思考。. 4.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面的動機所述,本研究目的有以下幾點: 一、探討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不同情緒調節策略與負 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關聯性。 二、探討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不同情緒調節策略和負 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預測力。 三、探討完美的自我呈現在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 之間的中介效果。 四、探討不同情緒調節策略在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 感之間的中介效果。 五、探討不同情緒調節策略在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 之間的中介效果。.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回顧,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與幸福感、負向心 理健康的關聯為何? 二、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對「幸福 感」、「負向心理健康」有無預測情形? 三、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的關係,完美的自我呈 現是否有中介的情形? 四、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與幸福感、負向心健康的關係,情緒調節策略是否有 中介的情形? 五、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與幸福感、負向身心健康的關係,情緒調節策 略是否有中介的情形? 5.

(19)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完美主義 根據 Slaney, Rice, Mobley, Trippi 與 Ashby(2001)的界定,完美主義指的是一 種對完美過度的追求及關注的特質,他們認為完美主義分為三個面向,分別為高 標準(Standard)、落差(Discrepancy)和井井有條(Order)三個面向,高標準面向指的 是對個體在個人表現對完美的追求及個人表現的高期待,落差面向指的是:則是 個體對完美的在意、知覺到個人標準和評估達不到標準間的差距,井井有條指的 是:個體對秩序條理的偏好。 本研究以 Slaney 編制的幾近完美量表修訂版(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 APS-R)作為測量完美主義的工具。此量表包含三個分量表:落差、高標準和井井 有條,分數越高反映完美主義特質越高。 二、 完美的自我呈現 由 Hewitt 與 Flett(1993)提出,指的是一種人際表現的風格,個人要求自己 在他人面前呈現完美意象的風格,包含三個面向:1.推銷完美的自己 ( perfectionistic self-promotion):指的是需要在公眾場合表現出個體所認為的完美; 2.不顯現不完美(Nondisplay of Imperfection):指的是一種逃避的風格,避免展現 或隱藏住自己的不完美部分讓他人知道;3.不揭露不完美(Nondisclosure of Imperfection):指的是不向他人表達或承認自己的錯誤,本研究以 Hewitt 與 Flett 所編的「完美自我呈現量表」(perfectionstic self-presentation scale, psps)來測量, 分數越高代表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越高。 三、 情緒調節策略 一種以後設認知去處理情緒的策略,Gross(1998)提出在情緒處理歷程 中,情緒調節策略影響了個體所經驗到的情緒,使個體經驗並表達出不同的情 緒,個體是有目的的在意識及潛意識中使用這些策略,他認為常用的情緒調節策 略有兩種,再評估(reappraisal)、壓抑(suppression)。Hayes、Strosahl 與 Wilson 6.

(20) (1999)則認為接納策略是一種常用且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再評估策略指的 是:透過認知的方式去再解釋可能的情緒狀態以改變對事情的了解,壓抑策略指 的是:以抑制的方式處理正在經驗的情緒狀態,接納策略指的是:以一種完全經 驗情緒、想法和身體感覺而不試著去改變、控制和逃避的策略,再評估策略和接 納策略被認為是有助適應的情緒調節策略,壓抑策略是被認為適應不良的情緒調 節策略。 再評估策略和壓抑策略由 Gross(2003)編制的情緒調控問卷測量,接納策 略由 Bond 等人(2011)編制的接納與行動問卷第二版測量,量表分數越高,代表經 驗性逃避傾向越高,而有學者以反向計分的方式測量接納情形(Wolgast, Lundh, & Viborg, 2013; O’Toole, Jensen, Fentz, Zachariae, & Hougaard, 2014; Perry, Henry, & Grisham, 2011.)。 四、 負向心理健康 本研究之心理健康指的是負向心理健康,主要針對適應不良的情形,個體呈 現的身體症狀、焦慮、憂鬱、失眠症狀可評估個體的負向心理健康程度,本研究 以鄭泰安(1985)的中國人健康量表作為研究工具,測量個體的負向心理健康情 形,分數越高,代表負向心理健康程度越高。 五、 幸福感 幸福感是指個體主觀的對生活的滿意度以及個體整體感受的正負向情感組成 (Andrew & Withey, 1976),本研究的幸福感由陸洛(1998)所編定的「中國人幸 福感量表(簡短版)」測量,得分越高,表示主觀幸福感受越高。. 7.

(21)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和心理健 康、幸福感的關係,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完美主義的內涵、定義與適應關 係,第二節為完美主義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的意涵及其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情緒調 節策略的定義及完美主義與情緒調節策略的相關研究,第四節為幸福感的定義及 完美主義、情緒調節策略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分別就各節討論。. 第一節 完美主義的內涵、定義與適應關係 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格特質,是指個人對事務無暇、完美的追求,對表現設定 過高標準的傾向;而過度的完美主義者,想要在個人生命每種向度都達到完美的 地步(Flett & Hewitt, 2002),擁有這樣的特質者,可能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追求完 美,尤其是學業表現及工作場域,也會影響到人際關係(Stoeber, Otto, & Dalbert, 2009)。 完美主義一開始被認為是適應不良的因素之一,不過 Hamachek(1978)認 為定義尚須區分正常和神經質完美主義的不同,他認為正常完美主義是一種合理 和真實標準的追求,導向自我滿足的感覺和自尊的強化;神經質完美主義則是一 種追求過度高標準的傾向,因為害怕失敗及關注會讓他人失望的動機所驅動。 正如 Hamachek 所提,學者針對完美主義的內容與適應情形有不同的看法, 有學者提出完美主義有多向度的觀點,除了高標準外,完美主義還有不同的因 素、向度;而另一派學者則針對完美主義與適應的關係進行研究,提出其適應 性、適應不良的特性,接下來將學者對完美主義的各論點作介紹並說明本研究採 用的完美主義。 一、單向度完美主義、多向度完美主義與雙向度完美主義的定義與內涵 根據在文獻,有關完美主義研究的其內涵主要可分成單向度、多向度及雙向 度的完美主義探討,本節將對各類型完美主義做進一步的介紹; 9.

(23) 單向度完美主義與其引發困擾的機制 早期的完美主義主要對象主要以臨床心理疾患為主,學者也多認為完美主義 是適應不良的特質,是心理適應不良和心理疾患的訊號(Burns, 1980; Pacht, 1984),他們發現在憂鬱和焦慮的病患的資料中,患者有比較高的完美主義特質, 進而認為完美主義是一種比較適應不良的特質;學者認為完美主義者多為自己設 立過高的標準,以致於無法達到這些標準,進而產生強烈的失敗感,造成個體許 多心理困擾(Carver, & Ganellen, 1986),也引發許多研究探討完美主義和心理障礙 症的相關,包括與憂鬱症的關連(如:Yoon, & Lau , 2008;Rudolph, Flett, & Hewitt,2007; Nepon, Flett, Hewitt, & Molnar,2011) 、焦慮(Hardley, Egan, Kane, & Rees, 2014)、與強迫症的關連(如:Baptista, Magna, McKay, & Del-Porto, 2011, Taylor, McKay, & Abramowitz, 2005, Soreni , Streiner , McCabe , Bullard , Swinson , Greco , Pires , & Szatmari ,2014, Martinelli, Chasson, Wetterneck, Hart, & Björgvinsson, 2014.)、與飲食障礙症的關連(如:Sutandar-Pinnock , Blake , Carter , Olmsted , & Kaplan ,2003; Bardone-Cone, Wonderlich, Frost, Bulik, Mitchell, Uppala, & Simonich, 2007; Lloyd, Yiend, Schmidt, & Tchanturia, 2014)等。Lisa(2007)用 縱貫研究的方式去研究完美主義、壓力和心理症狀的關係,發現完美主義是造成 壓力的一個預測因素,同時也能預測到心理症狀的產生,完美主義被認為是心理 症狀、疾病的脆弱因子之一(Ayearst, Flett, & Hewitt, 2012; Blatt, 1995; DiBartolo & Rendon, 2012),完美主義被視為是導致個體心理、生活適應不良與心理障礙症的 特質之一。 針對完美主義認為是適應不良的脆弱因子之一的單向度看法,研究者因此稱 為單向度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的病理 本小節將對完美主義如何產生心理困擾做進一步的介紹,以更理解完美主義 怎麼產生心理適應不良的情形。 10.

(24) Ellis(2002)以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的 觀點,解釋了完美主義怎麼產生心理困擾;Ellis 認為完美主義者過度的追求完美 將會導致幻滅、心痛和自我厭惡等狀態,他認為人類行為的理性和非理性來自於 個體的基本需求、目標和偏好,有著必須和一定,協助個體去達到想要的,個體 能夠適應的比較好或是更有效率來自於他們 1.有自我效能感;2.能夠成功的得到 他們想要及逃避不想要的;3.得到重要他人的尊重和最小的不尊重;4.安全和豐 足的生活;當個體想要的、本身的需求無法達到時,將會感到挫折,而本身的想 要或需要成為一種必須、要求的話,特別是完美主義者的要求,將會有焦慮、憂 鬱的情形發生,Ellis 認為當個體有必須、一定的想法出來時,連帶著會產生情緒 和行為問題;關於情緒的負向循環,Ellis 也提到由於完美主義過於要求以及必須 的信念,導致當他們產生焦慮、恐慌等不舒服的情況時,由於該情緒影響到了表 現,為了擺脫這些負面的情緒,完美主義者會產生強烈的念頭想要這些情緒銷 時,而強烈的念頭又導致了必須的想法,這樣的必須導致了更多的焦慮、恐慌等 負向情緒,這是 Ellis 所提到的一種負向循環,如圖 2-1-1,完美主義的高要求與 必須想法,會造成負向的想法、情緒、行為的循環,在這樣的循環下,情緒、行 為都會因為完美主義的特質而更加惡化或適應不良,完美主義的確可能造成心理 困擾,不過後續的學者針對完美主義特質做了更細緻的研究與分類,提出不同的 看法,認為完美主義除了適應不良,還有適應性的特質,以下先介紹多向度完美 主義。. 11.

(25) 焦慮、恐慌 等負向情緒. 完美主義的 高要求與必須. 為了擺脫不 舒服以維持 表現的高要 求、必須. 圖 2-1-1. 負向情緒的 不舒服影響 行為. 完美主義者與適應不良的機制. 二、多向度完美主義 1990 年代之後,有學者對於完美主義在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認為完美主義 除了追求過高的標準之外,還有其他的成分存在,Hewitt 與 Flett(1991)將完美 主義分成自我取向型完美主義(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他人取向型完美主義 (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和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三種類型: 1.自我取向型的完美主義: 此類型的個體完美標準來自於自己,會為自我設定嚴格的標準及評估,當自 己行為沒有達到標準時傾向自我責備,以追求完美和避免失敗的動機而行動,此 取向之完美主義者的自我概念與心理疾患如焦慮、厭食及憂鬱疾患有顯著相關。 2.他人取向型的完美主義: 此類型的個體其完美主義含有人際成分,其完美想法雖來自於自身,但主要 係其對重要他人有不真實的標準、覺得他人需要達到完美,並以嚴格的標準評 估他人的表現,不同於自我取向型完美主義會誇大對自我的批評和自我懲罰, 他人取向完美主義則是會對他人責備、產生敵意,以及缺少對他人的信任,這 樣的完美主義具有人際挫折像是憤世嫉俗、孤單和婚姻及家庭問題,但就某種 程度來說,他人取向型的完美主義有助於領導能力和促進他人動力。 12.

(26) 3.社會規範型的完美主義 這類型的個體知覺或相信重要他人對自己有不真實的標準、嚴格的評價,社 會規範型的完美主義者亦有過高和不可控制的標準,通常會經驗到失敗、常有 生氣、焦慮和憂鬱等情緒狀態,甚至可能會因知覺到無力讓重要他人滿意,也 害怕負向的評價、需要獲得他人的關注而避免讓他人失望。需要達到他人的標 準的動機減少了內在動機的程度和負面情感的增加,最後真實我和應該我的不 一致導致負向的情緒,社會規範型的完美主義和自我關聯的精神疾患及症狀相 關(Hewitt, & Flett,1991; Flett, & Hewitt, 2002)。 Hewitt 等人(1991)以多向度完美主義透過不同的研究設計去探討多向度完 美主義的信效度以及多向度完美主義與其他心理構念的相關情形,分成五個研究 如下: 研究 1:為了將多向度完美主義能夠測量,發展其測量方式,以 156 位紐約 大學生(平均 21 歲)為受測者進行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的施測,施測後確定多向度 完美主義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三種類型有區辨效度,對於完美主義具有多向度 的假定得到支持;研究 2:為了確認多向度完美主義是不是一種穩定的特質,且 不會落入自陳式偏誤,以自陳式量表和他人觀察的統計資料作為對照,以確認完 美主義者的行為特性是可以被觀察到的;Hewitt 等人以 1106 位紐約大學生和 263 位醫院的精神疾患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透過大學生的自陳量表及親近的朋友的 評估、精神疾患的自評及為其治療的醫師、心理師的評估得到相關數據,數據統 計下發現自陳和他人觀察的數據有顯著的相關,確認了自我取向、他人取向和社 會規範型的完美主義的效度;研究 3:為了瞭解多向度完美主義特性的穩定性和 完美主義與其他特質的相關,透過再測的方式,以 104 位且平均年齡 22 歲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及測量人格、臨床病理的量表作為研究工 具,研究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完美主義和心理特質有顯著相關,如自我取向型完 美主義和高個人標準、自我批評、自我責備等特質有顯著相關,而社會規範型完 13.

(27) 美主義和過度類化、自我批評、害怕與擔心負面的評價等特質有顯著相關、他人 取向型完美主義和他人的責備、自戀、權力等特質有顯著相關,透過這樣的研 究,完美主義的穩定性和三種類型完美主義的區辨得到進一步的支持;研究 4: 為了探討完美主義在行為上可能的傾向,以 91 位大學生為受測者,以多向度完 美主義量表、他人知覺問卷、多向度生氣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進行施測,只有社會 規範型完美主義與其他構念達到顯著的相關,Flett 等人認為可能是沒有預想的情 境底下,造成與原先設想不同的狀況;研究 5:為了探討多向度完美主義和精神 疾患的相關,以 77 位成人精神疾患患者做為受測者,研究結果發現自我取向型 完美主義和身心症、躁症、酒精濫用有顯著相關,他人取向型完美主義和歇斯底 里、自戀、反社會型人格、精神分裂、藥物濫用有顯著相關,社會規範型完美主 義則和精神分裂型、逃避型、消極攻擊型人格、精神分裂、邊緣型人格疾患及焦 慮、身心症、躁症、輕鬱、物質濫用等疾患有顯著相關。 透過這一系列的研究,可以發現完美主義的多向度特性有其信效度,而每種 類型的完美主義在高標準的特性外,但其對於標準的來源,各有不同,也和不同 的精神疾患相關;關於 Hewitt 與 Flett 的多面向完美主義,整理如下表 2-1-1:. 表 2-1-1. Hewitt & Flett 的完美主義摘要表. 高標準. 對誰的. 的來源. 標準. 造成困擾 關聯的心理疾病 的原因. 自己. 自己沒辦法 和自我概念的心理 達到自己設定 疾患如焦慮、厭食及 的標準。 憂鬱疾患相關。. 他人. 他人無法達 關係到人際挫折像 到自己設定的 是憤世嫉俗、孤單和 標準。 婚姻及家庭問題。. 自己. 自己無法達 和自我關聯的精神 到他人設定的 疾患及症狀相關。 標準。. 自我取向型 自己 完美主義 他人取向型 自己 完美主義 社會規範型 他人 完美主義 14.

(28) 多向度完美主義除了 Hewitt 等人提出的之外,另一方面,Frost、Marten、 Lahart 與 Rosenblate(1990)也提出不同的多向度看法,有別於 Hewitt 等人著重 在其完美主義的來源所分類的完美主義,他們整理過去的完美主義研究,並透過 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具有不同的成分(components),將完美主義分成六個向度,這 六個向度分別是: 1. 關注錯誤(concern over mistakes ):把錯誤看成是失敗,並相信失敗後會失去他 人尊敬的心理; 2. 個人標準( personal standards ):對自己設定過高的標準,並過度的強調這些標 準對自我評量的重要性; 3. 家長期待( parental expectations ):相信父母對自己設定高的目標; 4. 家長批評( parental criticism ):覺得父母對自己(或曾經)有過度的要求; 5. 對行動懷疑(doubts about actions ):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完成工作; 6. 組織(organization ):自己相信一切事物都要很有組織和次序。 Hewitt 與 Flett 和 Frost 等人對完美主義的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具有多向度的特 性,前者對於完美主義的高標準來源有進一步的探討,Frost、Marten、Lahart 與 Rosenblate(1990)將完美主義細分成包含六個成分,完美主義除了過高的標準 之外,尚有其他的向度存在,兩派學者針對其完美主義研究採用的量表稱為多向 度完美主義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研究者因此稱為多向度看 法,多向度的完美主義對完美主義的來源以及成分有更細緻的研究與探討。. 三、完美主義者的適應情形與幾近完美主義 Hamachek(1978)提出完美主義的適應性特性,將完美主義分成正常和神經 質的完美主義,他的定義為完美主義提供了另一種看法,認為完美主義可能不完 全是神經質、適應不良的,而多向度完美主義的看法出現後,有許多學者針對完 美主義和適應情形進行研究,發現多向度完美主義和適應不良的情形有顯著的正 15.

(29) 相關,像是運動員的競爭性焦慮(Frost & Henderson, 1991)、失眠問題(Lundh, Broman, 1994)、社會焦慮(Juster, Heimberg, Frost, Holt, Mattia, & Faccenda, 1996)、 強迫症狀(Rhéaume, Freeston, Dugas, Letarte, & Ladouceur, 1995)、飲食性疾患 (Bastiani, Rao, Weltzin, & Kaye, 1995)和自殺意念(Adkins & Parker, 1996)等,完美 主義有適應不良的情形。 除了多向度完美主義和適應不良、精神疾患的相關外,有學者以 Frost 的多 向度完美主義所編製的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FMPS)作為研究工具,好奇與適應情形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關注錯 誤」、「家長期待」和「家長批評」、「對行動懷疑」這四種成分和心理疾患、 適應不良有顯著正相關,Frost 的多向度完美主義中的「個人標準」和「組織」和 成功取向、成就動機有正相關( Frost & Henderson, 1991, Adkins & Parker, 1996), 是有助適應的正向向度。 Molnar、Reker、Culp、Sadava 與 DeCourville(2006)也進行以 Flett 與 Hewitt 的多向度完美主義與適應情形的相關研究,他們假設正負向情感在完美主 義和生理健康有中介的效果,使用 Flett 的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正負向情感狀態 問卷及對於生理健康的評估,對一般社區的成人受試者施測,研究發現自我取向 型的完美主義有較好的生理健康情形,社會規範型的完美主義則在生理健康指標 較低,而較低的正向情感及高負向情感會中介這之間的關係。Stoeber 與 Stoeber (2009)有同樣的發現,自我取向型的完美主義相對於社會規範型的完美主義, 更有內在動機去完成事情,而且自我取向型的完美主義和生活滿意有顯著正相關 (Trumpeter, Watson, & O’Leary,2006, Flett, Hewitt, Shapiro, & Rayman, 2001)。 對於這兩派多向度完美主義的看法,Stoeber 與 Otto(2006)針對過去的多向 度完美主義研究進一步探討與整理,將 Flett 與 Frost 兩個多向度完美主義的研究 文獻進行整理與統整後,發現與適應情形有顯著相關,Stoeber 與 Otto 將高個人 標準、對組織和秩序的偏好、自我取向和他人取向型完美主義歸為一類,過度關 16.

(30) 注錯誤、對自己行動的懷疑、父母的高期待與批評與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歸為一 類,發現過度關注錯誤和家人的期待、批評的完美主義成分、社會規範型完美主 義與高程度的負向情感、憂鬱和適應不良的情形有顯著正相關,而對完美正面的 追求的完美主義成分、自我取向型的完美主義則與正向情感有正相關,透過對多 向度完美主義過去研究的數據重新統計與整理,Stoeber 與 Otto 認為完美主義具 有高階層適應性與適應不良性的特性。 Stoeber 與 Otto 認為完美主義具有適應和不適應的特性,他們著重在探討哪 些完美主義的內涵有助於生活適應的層面,亦即對生理健康、生活滿意度都有正 向的影響。從過去的文獻中,納入心理疾患患者和一般個體的研究,看到了完美 主義如同 Hamachek 所認為的具有正常和病理性的觀點,而不同的觀點擴展了對 完美主義概念的視野,有助於協助臨床工作者的實務應用,對於完美主義與一般 人之適應關連的研究,可知完美主義有其適應和適應不良的特性,而 Slaney 與 Johnson 針對完美主義的適應、適應不良的正負向特性,提出系統的研究與論 點。 Slaney 與 Johnson(1992)對於完美主義者和適應之間的關聯感到好奇,有 鑑於過往的研究發現高標準的確和正向的適應情形有關,然而完美主義的負向適 應情形在過去的研究似乎沒有明確的定義與區分,在訪談完美主義者的過程中發 現完美主義者雖然表達完美的想法所帶來的困擾,但卻很少有人想放棄這樣的想 法,對此感到矛盾,當時沒有研究能解釋這樣的原因,因此發展出幾近完美量表 (Almost Perfect Scale, APS)測量完美主義,期待能透過這樣的完美主義特性去應 用在臨床實務中,了解完美主義者的適應和適應不良的情形,一開始該量表版本 包含了高標準(high standards)、井井有條(orderly)、焦慮(anxious)、拖延的傾向 (tendency to procrastinate)四種分量表,透過研究資料的統計分析,認為完美主義 之「高標準」和「井井有條」屬於正向的特質,而「焦慮」和「拖延」兩成分則 是負向的特質;後來 Slaney、Mobley、Trippi、Ashby 與 Johnson(2001)認為 17.

(31) 「高標準」、「井井有條」、「焦慮」、「拖延的傾向」四個特性中,「焦慮」 和「拖延的傾向」屬於完美主義性格的後果,量表有修改的空間,根據原有的量 表,並參考 Flett 與 Frost 這兩派對於完美主義的多向度特性,經過和完美主義者 的訪談後,發展出幾近完美量表修訂版(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 APS-R),將 完美主義細分為三種特性,分別是 1. 高標準(High Standards):指個人表現對完美的追求及個人表現的高期待。 2. 井井有條(Order):指個體對秩序條理的偏好程度。 3. 落差(Discrepancy):指個體對完美的在意、知覺到個人標準和評估達不到標準 間的差距。 為了驗證幾近完美量表修訂版的信效度及與心理構念、適應情形的相關,對 809 位美國大學生進行施測,將幾近完美量表、Hewitt 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和 Frost 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貝克憂鬱量表、Rosenberg 自我量表和狀態擔憂問卷 Marlowe-Crowne 社會期許度量表,及 GPA 分數作為研究測量工具,研究結果發 現: 1. 高標準和井井有條兩個量表和自尊及 GPA 成績這兩項正向適應的指標有正相 關,而落差分量表則相反,和自尊、GPA 分數有負相關,同時與擔憂、憂鬱 有正相關。 2. 和多向度完美主義的比較下,幾近完美主義的正負向的題目和自我取向型完 美主義都有顯著正相關,落差和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有顯著正相關,幾近完 美量表的「高標準」和 Frost 的多向度完美主義中的高標準和秩序有顯著正相 關,而落差和懷疑行動、家長批評有顯著正相關,兩派的多向度完美主義都 有正負向的特性。 幾近完美量表的編制,著重在完美主義的正負向特性與個人一般適應有關, 後續心理學家的幾近完美量表研究,發現完美主義的高標準,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關,落差與人際困擾有正相關(Slaney, Pincus, Uliaszek, & Wang, 2006),高標準 18.

(32) 和落差分別和高、低自尊有正相關(Ganske, & Ashby, 2007, Stoltz, & Ashby, 2007),落差和飲食性疾患關聯(Paulson,& Rutledge, 2014),Richardson 與 Rice (2015)則將幾近完美量表的落差分量表命名為自我批評的完美主義,他認為自 我批評型的完美主義可能在遭遇壓力期間,對自我的揭露、情緒的揭露會有特別 大的障礙,這會導致比較不良的心理適應情形,結果發現自我批評完美主義傾向 高的學生,因應壓力和自我揭露有顯著相關,壓力越大,越不易揭露,而且自我 批評主義調節了日常壓力和日常揭露的相關,個體在自我批評完美主義傾向高的 話,較不可能在高壓力下揭露。而幾近完美量表也在約旦、香港、台灣等不同國 家進行幾近完美主義量表的研究(Jaradat, A-K. M,2013, Wang, Slaney, & Rice, 2007),幾近完美的研究顯示完美主義有其適應、適應不良的特性。 從單向度、多向度等不同關於完美主義的主題研究,學者從完美主義的定義 中,細緻的發展出各種面向去探討完美主義者的行為以及衍生出的心理適應情 形,可能有助於生活適應,如正向情感、學業成就、幸福感等,但也可能造成負 向的生活適應情形,如憂鬱、焦慮、飲食性疾患、人際關係不良等,不同的完美 主義定義以不同的觀點切入對於完美主義的觀察,多向度的完美主義從完美主義 來源及成分進行研究,Slaney 等人的幾近完美主義針對完美主義的行為後果特別 是適應和適應不良的特性去進行研究,本研究好奇完美主義特質與大學生的適應 和適應不良的相關,以及之間可能的中介變項。 Slaney 等人系統的整合完美主 義的正負向的特性,並且發展出幾近完美量表,該量表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有良 好的信效度,因此選取 Slaney 的雙向度完美主義做為本研究的完美主義定義,透 過幾近完美的特性,在與適應的相關中,找出其他變項在這之間的中介效果。. 小結 完美主義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這樣的特質展現在許多層面,完美主義不 管是多向度或是雙向度的定義與研究中,發現與個人的適應與適應不良有關,本 19.

(33) 節對完美主義的文獻回顧,了解完美主義的定義、特性與適應情形的相關, Slaney 等人的幾近完美概念明確的定義出完美主義的適應和適應不良的情形,完 美主義的高標準帶來了正向的適應情形,有助於幸福感的增加、自尊的增加、高 學業成就等,Ellis 的理情情緒行為治療的觀點對於完美主義者與心理困擾的關聯 有清楚的了解,完美主義者過於追求完美的想法無法達成時帶來了負向情緒,這 時要求完美的想法反而造成不良的循環,引發情緒困擾和適應不良的情形,情緒 的困擾加劇了完美主義的適應惡化,情緒的調整或許在之間有其中介情形,除了 情緒的引發外,在完美主義與適應間,是否有引發適應不良或適應性的可能相關 變項?接下來將針對其可能的變項探討。. 20.

(34) 第二節 完美主義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的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完美主義過度的追求完美及對完美的在意會造成情緒和行為有不良的反應與 表現,證實完美主義和心理健康與正負向情感的相關,在完美的人格特質如何影 響適應歷程?在這一節中,將介紹完美的自我呈現這一概念,並探討完美的自我 呈現與適應情形及完美主義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的文獻,以更進一步的了解之間的 關聯。. 完美的自我呈現的定義與其相關研究 完美主義有其人際成分,在多向度的完美主義中,Hewitt 與 Flett 的多向度完 美主義提到的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和他人取向型完美主義,前者是一種想要達到 他人給予自己的高標準的完美主義類型,後者的高標準來自於自身對他人有著高 要求,這兩種類型的完美主義在人際、公開場合中容易展現出來其完美的傾向。 Frost、Marten、Lahart 與 Rosenblate 的多向度完美主義,完美主義的六成分,其 中「家長的期待」與「家長的批評」,提到高標準、完美的想法來自於家長、父 母的部分,顯示完美主義者對於完美的要求,不僅是在自我的信念上,來自於他 人給予的高標準,可能在人際場合中,從外在的行為和人際相處方面展現出完美 主義者獨特的風格,要展現出自己的完美,可能會展現完美的形象或是隱藏自己 的不完美以避免他人知道(Frost, Turcotte, Heimberg, Mattia, Holt, & Hope,1995; Lombardi, Florentino, & Lombardi, 1998)。 Chen、Hewitt、Flett、Cassels、Birch 與 Blasberg(2012)提出完美主義的社 會失連結模式(perfectionism social disconnection model , psdm)來說明完美主義牽涉 到的人際層面,社會失連結模式指完美主義者會因為過度的尋求連結及歸屬感, 可能會因其過度的需求連結感而經驗到歸屬感需求上的受挫,為了讓他人能接納 自己,Chen 等人指完美主義者認為他需要向他人展現完美,其他人才會接納、關 心他,因此完美主義者在人際中常展現完美的形象以讓其他人接納,這樣非真實 21.

(35) 自我的展現,會在人際關係中有距離,更嚴重的話,可能和社會環境失連結,因 此稱為社會失連結。 Chen 等人提出社會失聯結模式試著說明完美主義者在人際表現上的表現可能 會影響到適應的部分,Hewitt 等人(2003)對完美主義在人際情境下的呈現感到 興趣,進一步研究完美主義者的自我呈現風格,認為完美主義者和人互動的自我 呈現行為上會有特殊的風格,部分完美主義者具有需要展現完美、避免展現不完 美讓他人知道的自我呈現方式, Hewitt 等人稱此為「完美的自我呈現」,完美 的自我呈現傾向的人希望能在公眾情境中創造出一個完美的意象,透過研究, Hewitt 等人(2003)認為完美的自我呈現包含三種面向,此三種面向分別為: 1. 推銷完美的自己( perfectionistic self-promotion):需要在公眾場合表現出個體所 認為的完美; 2. 不顯現不完美(Nondisplay of Imperfection):一種逃避的風格,避免展現或隱藏 住自己的不完美部分讓他人知道,以避免他人覺得自己是不完美的。 3. 不揭露不完美(Nondisclosure of Imperfection):不向他人表達或承認自己的錯 誤,不喜歡向他人表達或展現錯誤。 Hewitt 等人為了測量完美的自我呈現構念,發展出完美的自我呈現量表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scale, psps ),並設計了四個研究以更了解完美的自 我呈現這一概念,這四項研究分述如下: 研究 1. 為檢驗完美的自我呈現的構念及發展有效的測量方式,Hewitt 等人以 大學生、一般民眾、臨床患者做為受測者,以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MPS-H)、完 美的自我呈現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進行施測(再測)並統計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完 美的自我呈現量表具有穩定性,和多向度完美主義的比較下,他人取向型完美主 義和完美的自我呈現沒有顯著相關,自我取向型和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都與完美 的自我呈現具有顯著正相關,顯示這兩種類型的完美主義者在人際情境中會在意 自己的完美表現。 22.

(36) 研究 2. 探討完美主義和其他心理構念(自我監測、防衛性行為如自我設障、自 我隱藏、自尊、負向情感)的相關情形,Hewitt 等人以 130 位大學生及臨床患者為 受測者,並以完美的自我呈現量表、自我監控和關注量表、自我設障量表、自我 隱藏量表、自尊量表、社會期許度量表、正負向情感量表進行施測,研究發現完 美的自我呈現遇到與自我關聯的訊息會有自我監控和防衛的情形,和自尊有顯著 的負相關以及和負向的情感如憂鬱、焦慮有顯著正相關。 研究 3. 探討完美的自我呈現和適應方面變項(自尊、學業表現、憂鬱、焦慮 等)的相關情形,Hewitt 等人以完美的自我呈現、學業自尊量表和表現自尊量表、 社會行為問卷、貝克憂鬱和焦慮量表、Frost 的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自我覺察量 表、五大人格特質量表、自戀人格問卷、認同需求量表、負向評價的害怕量表等 研究工具進行施測;研究結果發現完美的自我呈現不只是和整體的低自尊有顯著 正相關,和社會、學業和表現自尊缺陷也有正相關,而且在控制了完美主義的情 況下,完美的自我呈現在整體和社會的自尊相較學業自尊有更高的相關,而和焦 慮和憂鬱有顯著的高相關,完美的自我呈現在乎公開場合下的自我知覺、覺察, 和自戀特質的比較下,研究數據指出完美的自我呈現和自戀特質有相關但有所區 辨,因此 Hewitt 等人認為完美的自我呈現可能是一種神經質的人際風格,會有負 向情感和心理困擾的產生。 研究 4. 為了探討完美的自我呈現和社會焦慮、自我表現策略的相關;Hewitt 等人對 152 位大學生進行 Endler 多向度焦慮狀態量表、社會恐懼和焦慮問卷、自 我表現策略問卷(測量自信的自我呈現和防衛性的自我表現策略)等研究工具的施 測,研究結果發現完美的自我呈現和社會焦慮有高的正相關,在自我表現策略上 面,完美的自我呈現和自信與防衛的自我表現策略都有關;Hewitt 等人認為這是 完美的自我呈現為了在他人面前創造出一個完美的意象,會運用不同的策略去達 到這個意圖;另外在控制了自我呈現策略後,推銷完美的形象和不完美的不展現 這兩個分量表能夠預測社會焦慮,點出了完美的自我呈現和自我呈現的策略是不 23.

(37) 同的構念。 這一系列完美的自我呈現與不同變項間的相關研究進一步支持完美的自我呈 現是一種獨特的行動風格,相較於完美主義,完美的自我呈現是一種特別在人際 情境下所展現的一種風格與特質,和適應不良的變項有顯著相關;因為一般而 言,人際關係的往來,如果能夠適時的展現真實的自我、自在的表達缺點有助於 社會關係、親密關係的建立,而完美的自我呈現風格是個體想要展現的是一種無 暇、自我認為的完美,這樣一個不真實的展現會影響到人際關係的建立,可能會 產生人際關係的困擾,Hewitt 認為這樣的呈現傾向,表現出不真實的自我,其他 研究陸續也指出完美的自我呈現和社會焦慮、憂鬱、社交恐懼等心理疾患有顯著 的相關(Besser, Flett, & Hewitt, 2010; Hassan, Flett, Ganguli, & Hewitt, 2014; Jain & Sudhir, 2010 ),在人際相處上除了會引發相當的情緒困擾外,還會有孤獨的情形 (袁立新、張積家,2007),Besser、Flett 與 Hewitt(2010)發現完美的自我呈 現相較於非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者,有著比較負向的問題解決技巧,甚至於當心 理困擾時,具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的個體求助於心理治療或輔導,可能在治療中 會有不滿意治療、自我揭露困難的情形,影響了後續的治療成效(Hewitt, Habke, Lee–Baggley, Sherry, & Flett, 2008)。 上述文獻得知完美主義與完美的自我呈現有顯著的正相關,對比完美主義有 其適應性和適應不良的部分,完美的自我呈現則是和適應不良的情形有顯著高的 正相關;Mackinnon、Battista、Sherry 與 Stewart(2014)為了了解完美的自我呈 現和社會焦慮的相關,他們以完美的自我呈現預測社會焦慮時,控制了如 Hewitt 與 Flett 的多向度完美主義的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完美的認知和憂鬱情緒三個變 項的影響後,發現完美的自我呈現仍可以預測社會焦慮,研究結果發現完美的自 我呈現是社會焦慮的強烈預測因子。 Chen 等人(2012)好奇完美的自我呈現在個人特質與適應情形下的中介效 果,探討不安全依附和社會失連結模式社會失連結模式(Social Disconnection 24.

(38) Model)的相關,並以完美的自我呈現作為中介變項進行研究,發現完美的自我 呈現有中介的效果存在,不安全依附透過完美的自我呈現和社會失連結有更顯著 的相關,從 Chen 的研究中,完美的自我呈現在不安全依附和社會失連結間,有 中介效果,不安全依附可能透過完美的自我呈現而影響到了人際關係,尤其完美 的自我呈現中的「不完美的不揭露」分量表有更強的中介效果。 完美的自我呈現是一種在人際情境下會展現的自我呈現風格,和完美主義有 顯著相關,完美的自我呈現分成三個面向:推銷完美的自己、不顯現不完美、不 不揭露不完美,這三種面向呈現出了完美主義者在公開場合下想要展現完美的形 象的動機,掩蓋了真實的自我,這樣的呈現方式在研究中發現是適應不良的特質 傾向,與憂鬱、焦慮、較低的幸福感等適應不良的情形有顯著正相關,而從一些 人格特質如依附和生活適應情形的相關研究中也可以發現完美的自我呈現有中介 的效果,這些證據顯示完美的自我呈現對適應不良有更強的預測效果,在介紹完 美的自我呈現的定義與其相關研究之後,下一小節將針對完美主義與完美的自我 呈現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回顧與探討。. 完美主義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的相關研究以及完美的自我呈現在完美主義和適應情 形的中介效果 Mackinnon、Battista、Sherry 與 Stewart(2014)認為完美的自我呈現是適應 的脆弱因子,可能在特質到適應之間有中介效果,探討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憂 鬱情緒與社會焦慮之間的相關中,完美的自我呈現可能的中介效果,以連續三周 的透過隨身儀器的紀錄情緒,發現在控制了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憂鬱情緒,完 美的自我呈現對社會焦慮有顯著正向預測力;完美的自我呈現在社會規範型完美 主義與社會焦慮、憂鬱情緒和社會焦慮之間有中介效果,且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 和完美的自我呈現有顯著正相關。Mackinnon 與 Sherry(2012)認為完美主義是 透過間接的效果影響到幸福感,而完美的自我呈現有中介的效果,他邀請 127 位 25.

(39) 年輕人作為受試者,以完美主義量表(分為完美的關注和完美的追求)、完美的自 我呈現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透過間隔 130 天三次的施測,研究 結果發現完美的自我呈現在完美主義和主觀幸福感之間有中介的效果,完美的自 我呈現,和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有顯著的負相關,主觀幸福感分包含 整體感受較多的正向情感、負向情感缺乏(absence of negative affect)以及生活滿意 度,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情感缺乏有顯著負相關,透過 Mackinnon 與 Sherry 的 研究,完美主義的特質預測了完美的自我呈現的傾向,「完美的關注」此一面向 能夠預測完美的自我呈現的傾向,完美主義的另一成分「完美的追求」和完美的 自我呈現沒有關聯,也就是說負向的完美主義和完美的自我呈現有顯著正向相 關,完美的自我呈現在負向完美主義和幸福感之間有中介的效果,同時負向的完 美主義也可以預測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 Mushquash 與 Sherr(2012)認為完美主義者,特別是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者 為了達到個體認為的完美,可能會有落差的現象發生,認為這樣的落差和適應情 形有比較強烈的相關,他以完美的自我呈現、憂鬱情感和自我挫敗行為作為其中 的研究變項,以 317 位大學生進行研究,採用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量表、自我取 向型完美主義量表、完美主義的落差、完美的自我呈現量表、測量憂鬱和悲傷的 量表,並以暴食量表、拖延量表、人際品質量表用來測量自我挫敗行為,請受測 者完成測驗後,再請受測者撰寫每天的結構性日記,每天完成兩次的自我挫敗行 為量表,一共為期七天的測量;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和憂鬱、自我 挫敗的行為有顯著相關,和適應不良的自我評估、自我呈現方式、情感和行為有 顯著相關,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和完美的自我呈現沒有顯著相關,這一點和其他 的研究不太一樣,Mushquash 與 Sherr 認為可能是控制了落差所造成的結果;而 落差傾向越高時,和憂鬱的相關越高,落差和憂鬱、自我挫敗的行為也有顯著正 相關;完美的落差和完美的自我呈現有顯著正相關,如圖 2-2-1 所示。 在他的研究架構中,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和完美的自我呈現這兩個變項,在 26.

(40) 控制了完美的落差之後,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和完美的自我呈現沒有顯著相關, 而完美的落差和完美的自我呈現有顯著正的高相關,顯示相較於多向度完美主義 的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落差和完美的自我呈現有更直接的相關,在落差和憂鬱 之間,完美的自我呈現有中介的效果產生。. 完美的 自我呈現. 0.43. .70 -.02 社會規範型. 憂鬱情感. .10. 完美主義. 落差. .07 .10 .89. 自我挫敗 的行為. 圖 2-2-1. Mushquash 與 Sherr(2012)的研究架構圖. 小結 完美的自我呈現的相關研究中了解到完美主義和適應不良有顯著的相關,且 完美主義和適應不良的變項如憂鬱、自我挫敗之間,Mackinnon 與 Sherry 的研究 中,採用對完美的關注此一負向的完美主義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完美的自我呈 現有中介的效果產生。過去的研究多針對完美的自我呈現和 Hewiitt 與 Flett 的多 向度完美主義中的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進行相關或中介的研究討論,兩者證實有 顯著的正相關,由於 Mushquash 與 Sherr 的研究發現落差和完美的自我呈現有顯 著正相關,在落差和憂鬱之間,完美的自我呈現有中介的效果,他採用幾近完美 的落差作為研究中的預測變項,發現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透過落差和完美的自我 27.

(41) 呈現產生相關,在這樣的想法中,研究者採用幾近完美的定義,作為本研究的前 置變項,在完美主義和適應情形間,檢驗完美的自我呈現的中介效果,一方面也 是過去的研究比較少針對幾近完美正向特質(高標準、井井有條)和完美的自我呈 現的研究,讓研究者好奇正向的完美主義是否也會想要營造出完美的形象,而有 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如果有這樣的傾向,是否也會影響著身心適應的情形?期 待透過本研究,能更清楚變項彼此的相關。 另一方面,了解到完美的自我呈現是適應不良的脆弱因子後,中介完美主義 和適應情形的相關,從文獻中看到完美的自我呈現都與情緒的困擾有關,兩者都 會引發高強度的情緒困擾,在前一節 Ellis 對完美主義的病理介紹中,情緒的產生 和完美主義的想法會產生負向循環,或許在情緒的產生歷程中,情緒的處理可能 會減緩適應不良情形的產生?以下將針對情緒的部分作探討。.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 小組討論:每組閱讀一個提升正面情緒的策 略,並代入個案人物。著相關組別閱讀附錄 二:

• 與生命教育主題相關的各類多元選修課程:「幸 福學、學幸福」、「哲學與生活運用」、「電影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Includes activity plans mainly for junior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stigma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naging stress, and

The elderly health centres provide people aged 65 or above with comprehensive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which include health assessments, physical check-ups, counselling,

www.edb.gov.hk>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 Notes to School Finance> References on Acceptance of Advantages and Donations by Schools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