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一、 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 略和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之差異情形

根據本研究結果,將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 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和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之差異檢定結果整理如表 5-1-1 所示:

表 5-1-1 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 調節策略和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之差異檢定結果摘要表

背景變項

研究變項

性別 學院 家中收入情形

幾近完美主義 特質

落差

60000 元以下>超過

60000 元

完美的自我呈 現

商 / 管 理 學 院 >

文、藝術學院

情緒調節策略 「壓抑」男>女

「接納」

超 過 60000

>60000 元以下

負向心理健康

幸福感

超 過 60000 元

>60000 元以下

(一)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會因為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落差會因為家庭經濟情形有顯著差異,與黃瓊慧

(2010)的研究相同,她以 20~60 歲的成年人作為研究受試者,發現社經地位較 低的成年人落差傾向較高,家中經濟情況是社經地位的一個指標,不同的家中經 濟情形導致和幾近完美主義的落差有相關。

(二) 大學生的完美自我呈現因為學院不同而有所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就讀學院不同,在完美自我呈現的傾向會有所差 異,商/管理學院的大學生的完美自我呈現傾向顯著高於就讀文、藝術學院的大學 生,可能是商/管理學院學生和文/藝術學院的學生的人格特質有差異,商/管理學 院的學生在學習、表現上更需要去展現自己優勢的一面以在職場上更有競爭性。

(三) 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的差異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性別不同,壓抑策略使用傾向有顯著差異,男性使 用壓抑策略的傾向顯著高於女性,這與過去的研究結果相同(蘇琳,2012;梁恩 慈,2009;Gross & John, 2003; Blanchard-Fields & Coats, 2008.),男性使用壓抑策 略的傾向高於女性,可能因男性在情感表達的文化脈絡有關,男性相較女性不易 表達其情緒;大學生的家中經濟情形在接納策略的使用傾向有差異,其中家庭月 收入超過 60000 元的大學生接納策略使用傾向高於家庭月收入 60000 元以下的大 學生;再評估策略的使用傾向沒有因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 大學生的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

大學生的負向心理健康不因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幸福感會因家庭經濟 情形不同有所差異,其中大學生的家庭月收入 60000 元以上的大學生的幸福感顯 著高於家庭月收入 60000 元以下的大學生。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家庭收入情形和幸福感有顯著相關,物質生活的基本 需求滿足與否可能關係到大學生的良好適應情形,大學生的背景變項則不會影響 到大學生的適應不良情形。

二、 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和負向心理健康、幸福 感之關聯探討

(一) 根據本研究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大學生之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完美的自我

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和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性,大致與研究假 設一致,研究結果說明討論如下:

1.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各分量表和負向心理健康的相關情形,落差與負向心理健 康有顯著正相關,與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顯示大學生的落差越高,負向心理健 康情形越高,幸福感越低;高標準與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高標準越高,

負向心理健康越高,井井有條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井井有條越高,幸福感越 高,假設 1-1 部分成立,假設 1-2 部分成立。

落差和負向心理健康的相關性最高,具顯著負相關(r=-.45, P<.01);落差和負 向心理健康的關聯和許多學者的研究相符(Slaney, Pincus, Uliaszek, & Wang, 2006, Paulson, & Rutledge,2014, Mushquash & Sherr, 2012),落差傾向高的個體,有較多 的心理困擾,比較特別的是高標準的部分,和負向心理健康也有顯著相關,本研 究結果與國外的結果有不一致之處,高標準伴隨著適應不良的情形,可能與本研 究量表在預試因素分析時,將原量表的落差分量表其中一題項歸到高標準有關。

2.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完美的自我呈現」有顯著相關

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分量表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的相關顯示,落差、高標準、井 井有條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總量表」有顯著正相關,假設 1-3 成立。

落差與完美的自我呈現的相關與 Mushquash 與 Sherr(2012)的研究結果相 同,Chen 等人(2012)提出社會失連結模式,提到完美的自我呈現可能為了展現出 完美的形象,而表現出不真實的自己,或許在落差傾向的個體上,為了隱藏其不 好的自己,特別會展現出完美的形象;而高標準傾向和完美的自我呈現在過去的 文獻中比較沒有提到其相關,過去的研究主要針對 Hewitt 多向度完美主義的社會 規範型完美主義和完美的自我呈現進行研究(Flett, Coulter, & Hewitt, 2012; Hewitt et al., 2003),著重在外在給予的標準和完美的自我呈現人際風格的相關,本篇研

究結果顯示關於自我的高標準、井井有條和完美的自我呈現也有正相關,顯示完 美主義者不只會在意自己的高標準,也會在意自己在公開場合的完美形象。

3. 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越高,

負向心理健康情形越高,假設 1-4 成立,與之前學者的研究相同 Jain &

Sudhir,2010; Hassan, Flett, Ganguli, & Hewitt,2014; Besser, Flett, & Hewitt,2010.),

完美的自我呈現和負向的適應情形有關,完美的自我呈現風格帶來的完美形象或 是掩蓋不完美的自己,可能如 Chen 等人(2012)提到的社會失連結模式,無法在他 人面前真實的展現自我,這樣的不真實自我影響到後續的適應情形,造成心理上 的困擾。

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與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這與 Mackinnon 與 Sherry

(2012)的研究結果相同,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越高的個體,幸福感程度越低,

也對應到 Flett 等人(20030)提到的完美的自我呈現是適應不良的風格傾向,完美 的自我呈現與負向的適應情形有關。

4. 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分量表與「情緒調節策略」有部分顯著相關 落差與再評估策略有顯著負相關,與壓抑策略有顯著正相關,與接納策略有 顯著負相關,落差傾向越高,再評估策略使用傾向越低,壓抑策略使用傾向越 高,接納策略使用傾向越低;高標準與再評估傾向有顯著正相關、與壓抑傾向有 顯著正相關,與接納傾向有顯著負相關,高標準傾向越高,再評估策略使用傾向 越高,壓抑策略使用傾向越高,接納策略使用傾向越低;井井有條與再評估策略 有顯著正相關,與壓抑策略有顯著正相關,與接納策略沒有相關,井井有條傾向 越高,再評估策略使用傾向越高,壓抑策略使用傾向越高。假設 1-5、1-6 部分成 立。

關於高標準與情緒調節策略的相關,研究結果和 Hill 與 Davis(2014)研究不 太相同,他發現高標準低關注的正向完美主義和再評估有正相關,和壓抑策略有 負相關,本研究結果,高標準者與再評估及壓抑策略都有正相關,但與接納為負 相關,越傾向使用前兩項策略,越少使用接納,會與負向身心健康後果有正相 關。顯示高標準完美主義特質者採用較耗費心力的調節方式不利於身心健康。

5. 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情緒調節策略」有部分顯著相關

完美的自我呈現與壓抑策略有顯著正相關,完美的自我呈現傾向越高,壓抑策 略使用傾向越高,完美的自我呈現與接納策略有顯著負相關,完美的自我呈現傾 向越高,接納策略使用傾向越低,假設 1-7 部分成立。

從完美的自我呈現定義與過去的研究發現,完美的自我呈現是比較僵化的呈現 風格,在人際情境展現其不真實的自我,這樣的僵化或許正如研究結果顯示,有 著比較無法接納的情形,以致在情緒調節策略使用傾向,有較低的接納策略使用 情形。

6. 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幸福感有部分顯著相關

在負向心理健康方面,再評估策略、接納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有顯著負相 關,再評估策略越高,負向心理健康情形越低,接納策略越高,負向心理健康越 低,其中接納與負向心理健康的相關程度最高,呈顯著負相關(r=-.53, P<.01)。

在幸福感方面,再評估策略和接納策略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再評估策略 越高,幸福感越高,接納策略越高,幸福感越高,其中接納策略與幸福感的相關 程度最高,呈顯著正相關(r=.47, P<.01),假設 1-8、假設 1-9 部分成立。

Subic-Wrana 等人(2014)、Dan-Glauser 與 Gross(2013)提到,再評估策略 有助於生活適應、正向情感的增加,和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相同,再評估策略有助 於負向心理健康的降低及幸福感的增加,但過去研究提到壓抑策略對於生活適應

的負向影響(Gross, 1998; Bonanno, Papa, Lalande, Westphal, & Coifman, 2004; Dunn, Billotti, Murphy, & Dalgleish, 2009; Westphal, Seivert, & Bonanno, 2010),和本研究 結果不符,或許與東方文化中,不被鼓勵表達情緒有關,值得繼續進一步探討壓 抑策略在華人文化或是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情形;接納策略有助於負向心理健康 的降低與幸福感的增加,與過去研究結果相同(Hayes, Strosahl, & Wilson, 1999.

Liverant, Brown, Barlow, Roemer,2008),且接納和適應情形都有高相關,而接納策

Liverant, Brown, Barlow, Roemer,2008),且接納和適應情形都有高相關,而接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