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駐點中國記者面對的控制與因應策略

第一節 官方控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四章 駐點中國記者面對的控制與因應策略

第一節、官方控制

Hanitzsch 與 Mellado(2011)指出,對記者的政治影響(political influences)與政治體 系有關,包含政府官員、政客、審查制度,還有制定經濟政策的相關商業利益,而本節針對 研究問題(二):政治層面的影響,首先指出,與駐點記者實際互動關係中,握有中國政治體 系權力(power)、具目的性得影響記者工作的對象,便是政府官員與法規審查制度。

研究者在本節首先找出兩岸關係、明文規定帶給記者的工作困擾與限制。接下來歸結出 中國政治干涉手段,可分為「官方為控制端」與「官方為消息來源」兩種不同的硬性、軟性 控制手段,再將「官方為控制端」的控制分為:「直接對媒體」的方式,與「直接對記者」的 教化記者策略。「官方為消息來源」則多半直接對記者施展手段。

壹、 兩岸關係

一、「台灣」記者身分對採訪工作的影響

駐地記者普遍認為,兩岸關係好,採訪工作就比較方便,記者 J 認為,兩岸關係氣氛緊 張時,特別是綠色執政,「會像刺蝟一樣,會直接問你支持台獨還是支持統一」(訪談記錄,

受訪者 J,2012),邀訪時受訪者的態度很明顯,擔心接受台灣記者採訪,會影響到他們的企 業、生意等,連採訪台商都會有困難,怕被冠上賣台或親獨的帽子,兩邊都不想得罪的情況 下就乾脆拒絕採訪,記者 E 在中國搭計程車還被司機數落台灣的不是,敏感提防來自台灣的 記者,J、E 表示,一般民眾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宣傳,了解兩岸領導人敵對關係,或是互罵 的狀態,「大陸老百姓這麼多年來養成觀察上面的政治風向……太多的政治運動,誰要不跟 著中央走、你就是違反現行規定」(訪談記錄,受訪者 J,2012),不願對台灣記者示好,講 話態度也相當謹慎小心。

E 說,他是在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之後的第二天開始駐點工作,當時兩岸關係緊張,扁 政府拋出許多敏感議題,駐點工作內容都與政治議題密切相關,但因為駐點之初與議題關係,

採訪很容易碰壁,連學者也不願受訪;受訪者 B 認為,2005 年連宋大陸之行之後,一改 2004 年陳水扁當選連任導致兩岸緊張氣氛,受訪者也比較願意接受台灣記者採訪,「主要跟政治有 很大的關係,連戰是六十年來,第一次國民黨的主席來,共產黨就覺得說,國共已經合作了,

所以我們連去採訪都感覺的出來,他一聽我們是台灣記者,就說:『啊沒關係!連戰都來,國 民黨都合作了,那可以可以!』,但之前一聽是台灣記者,他就很緊張,很謹慎,他就不講,

或不接受採訪」(訪談記錄,受訪者 B,2011),2005 年兩岸關係緩和,2007 年北京奧運發布 的規定政策,放寬外國媒體採訪限制,A 說,台灣媒體能在京奧有專屬的新聞室,是因為兩 岸關係比較好,算是給台灣媒體的關照與方便,其他國家不一定能有,2008 年馬政府的兩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政策,也有利於台灣記者在大陸採訪。E 形容,2008 年之後台商就鬆了一口氣,很好邀訪,

受訪都不太會擔心會說錯話,輕鬆的兩岸政治氛圍,讓採訪工作越來越容易與開放,K 認為,

大陸民眾的警戒心變小,採訪對於共匪、國民黨、國旗等題材關鍵字,忌諱與受限變少。整 體而言,受訪者表示皆有感受到兩岸政治關係會影響採訪記者在中國的採訪工作。

記者也會取決不同的新聞議題,來決定是否表示身分,例如受訪者舉例,本來民眾看到

「中視」的麥克風招牌,以為是「中央電視台」來採訪,受災戶居民就一股腦的抱怨政府、

很願意受訪,後來詢問發現是來自台灣的媒體,受訪者便要求將自己的臉作馬賽克處裡,怕 會影響到自己在中國的生活,台灣媒體的身分影響採訪工作,但是出入境、入駐飯店,只要 必須出示證件,台胞證一拿出來,就很難隱瞞身分,雖然都是華人臉孔、講中文,有台灣身

分就讓採訪多了許多障礙。

二、兩岸關係與新聞議題

中國特派撰寫的重點議題,跟著兩岸交流關係與政策而有所不同,早期處理災難新聞、

旅遊團失事等議題,早期常以「匪情」來形容中國新聞,在 1987 年台灣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之 後,常擔任代為尋親的角色,報導兩岸政治關係與經濟議題外,發生重大事件、版面也會有 所調整,J 說 1989 年碰到六四天安門事件,報紙的第一版到第十三版都是大陸新聞,六四發 生第二天他就到北京駐點,所以印象很深刻。

2004 年總統陳水扁連任,B 認為,兩岸政治交流停擺,政治新聞變少,但記者駐外站又 必須發稿,就開始找民間交流、生活、娛樂等議題,不過 E 認為,陳水扁上任後,很喜歡拋 出政治議題,批評中國政權等,記者就要在北京取得官方回應,政治新聞沒有中斷,2005 年 因為台商剛崛起,主要關注的是台商在大陸投資設廠的情形,隨著大陸本地企業快速成長、

中國經濟發展跟內需的條件、規模、營業額、競爭力、國際化都逐漸超越台灣,台灣媒體就 更重視中國企業發展與中國相關新聞議題。

2008 年第一次江陳會後,兩岸交流密集成為常態,政治議題變重,台灣媒體為顧及收視 率,也沒放掉網路、娛樂議題(B)。D 認為,大致來說,2008 年之後兩岸經貿關係變得很活 躍,包括三通、直航、大陸觀光客開放旅遊、自由行等議題都占據許多新聞版面,但是也並 非其他類型新聞就停擺,每個時期偏重的新聞,只能代表反映當下最活絡的動態、以及兩岸 不同背景時空下,不同交流重點。

三、台灣媒體政治立場

台灣媒體的政治立場,也可能影響中國的採訪工作上,B 認為,早期國台辦對「三立電 視台」的政治立場不是很清楚,因為三立新聞台並沒有將訊號送上衛星,在中國看不到三立 新聞,B 說,在 2005 年開放三立駐點之後,才知道立場傾綠,但也不能因此而撤銷三立記者 的駐點,只是多少會拒絕或刁難三立的單獨邀請採訪,給予其他家媒體較多的約訪許可,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外像是民視新聞台在 2008 年後,原本已經安排記者去駐點,但是國台辦一直沒批准,奧運之 後就沒有消息。

B 說,在 2008 年第一次江陳會之後,「開放民視駐點」原本要被安排在簽屬的批准交流 內容中,但是雙方一直沒談成,B 認為有可能是民視立場太鮮明,遭到阻擋,B 透露,民視 在北京設立傳播公司負責鄉土劇銷售,三立則積極尋找駐上海業務開拓偶像劇市場。

貳、法規限制:明文規定成控制手段

受訪的駐地記者 J 認為,在明文規定上,中國對台灣媒體越來越開放,無論是媒體數、

人數、單次駐點期間,像是 1997 年以前,記者可留在中國一個月,若超過一個月,中國官方 則會先連絡台北主管,要求在中國駐地記者自行返台,而申請手續時間也越縮越短,過去提 出申請到正式核准申請約一個月,現在基本上一星期之內可以完成,彈性越來越大。

一、「突發事件」動不了

早期到各省區採訪,須先取得採訪地台辦單位核准,再跟駐地國台辦報備,例如在北京 駐點,要去四川採訪,首先:要向四川申請採訪,核准通過後,向北京台辦報備,北京台辦 與四川單位確認後,才發下許可。稱之為「雙報備」,也就是要有兩張核准單,這趟採訪才 能成行,機動性不強,也要有專人全程陪同採訪,完全抵觸新聞工作的即時性,也因為「雙 報備」的規定,最常干涉駐點記者採訪的單位就是國台辦。

一位記者 K 舉例,林志玲在大連發生墜馬,所有北京駐地記者被困在天津參加官辦活 動,因為當時規定,需要當地允許批函,即需要大連的邀請函,國台辦一出面就將記者卡在 天津,干擾採訪過程。B 也說,奧運前,離開北京之外都須向國台辦回報,很痛苦,若要拍 攝台灣旅行團在山東翻車的新聞,一來很難找到事件地點,二來沒有國台辦許可,就算違規 偷拍。J 說,突發事件發生,如某台商的商場發生大火、或是爆炸案,台北主管會要求記者前 往現場,向國台辦提出申請,通常就被拒絕,因為中國方面報喜不報憂、認為這些不是好事,

報出去會影響招商或形象,種種規定都讓台灣記者很困擾。

一位受訪者 B 說,新聞的廣度深度、能接觸到的消息來源,和中國自身政策轉變有關,

2003 年中國隱匿 SARS 疫情,重創在國際上的形象,北京轉調對媒體開放寬鬆的「王岐山」

代理市長,自此境外媒體在北京報導民生、災難、意外新聞較不受限,但是中國境內媒體還 是壓制報導,受訪者 B 舉例,2004 年,北京郊區過年發生燈會踩死 30 幾個人,當時還猶豫、

是否要報備再前往採訪,因為被發現擅自採訪後,不但會被抽走新聞帶,還會被公安抓,但 新聞價值重大,受訪者 B 在沒有向國台辦報備的情況下,前往「偷拍」。「一到現場就傻掉了,

我想去偷拍,沒想到北京市政府就站在哪,我以為要被抓了,結果對方說:『你們想拍誰?』

我說:『想拍院長啊!』,他說:『沒問題,你在這等我進去找』,非常難得,那是第一次大陸 開放意外事件……要去哪裡市府宣傳處都帶你去,拍現場都沒問題」(訪談記錄,受訪者 B,

2011),B 認為 SARS 事件之後,在中國與民生新聞的消息來源互動變得更有彈性,有利於突 發新聞採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参、教化記者策略

強勢者為了強化自身地位、與行事的合理性,會透過教育、宣傳、說服、社會化等方式 來馴化記者(陳順孝,2001),在耳濡目染下,駐地記者避免碰觸過多的敏感議題,因為這些

「敏感議題」多由中國單方面自行認定,但現在也能辨認出「藏獨、疆獨、台獨」及民運相 關議題不應該報導,以及環保議題、社會運動,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在大陸來講也是屬於

「敏感議題」多由中國單方面自行認定,但現在也能辨認出「藏獨、疆獨、台獨」及民運相 關議題不應該報導,以及環保議題、社會運動,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在大陸來講也是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