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二) 官方法規的限制

(三) 官方對駐點中國記者有何種控制?

(四) 記者如何因應上述之政治控制?

三、對駐點中國的台灣媒體記者之媒體組織控制

(一) 媒體組織對駐點中國記者有何種控制?

(二) 中國官方「置入」新聞對媒體組織的影響為何?又對駐點中國記者產生哪些控制?

(三) 記者如何因應上述的媒體組織之控制?

第五節、研究方法

壹、深度訪談法

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quantitative method)中的深入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將使 用訪談大綱法(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也就是半結構式,即在訪問前先列出訪談 大綱,大綱涵蓋論文的研究方向,以確保每一位受訪者都被問過相同的問題。質性研究長於 研究事件動態的過程(process),研究焦點在於事情是怎樣(how)發生而不是結果(outcomes or results),描述過程需要詳細的敘述和形容。(劉仲冬,2001)。

本研究以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比較,累積多個個別訪談,而深度訪談法 是資料的收集過程,藉以瞭解被研究者對事件、與所採取的行動、態度上的看法(胡幼 慧,1996),這也是深度訪談的優點,蒐集駐點中國記者的經驗談,了解與消息來源互動動機、

過程、心態等,藉由回塑事件的細節,使答案在訪談中浮出。

質性研究是透過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研究者必須掌握被研究者個人的解釋,了解事 件對當事人的意義,且研究者必須「二度建構」─由研究者詮釋行為者對「社會實在(social reality)」的概念,是要以行為當是人本身的解釋及動機為依據(劉仲冬,2001)。

貳、訪問對象與大綱

本論文針對台灣媒體記者駐點中國記者的新聞實務作深度訪談並記錄,屬於初探性研 究,而因為駐點記者前往中國的時間約一到三個月,人員調動彈性,返台時間不一,必須運 用「滾雪球抽樣」,由熟識記者相互推薦,提供名單,研究者也利用在北京人民大學擔任一 學期交換生的時間,與受訪者連繫並相約面訪。

本研究需注意受訪者的:(一)代表性(二)資訊的豐富內容(胡幼慧,1996),本研 究選擇台灣駐點中國記者,固定駐點一到三個月,或是長期作中國專案報導出差,記者本身 固定隸屬中國組、兩岸組、國際組,在中國當地約訪、採訪、撰稿、發稿、居住,實際與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地消息來源接觸,以對岸的工作經驗,一對一進行深入訪談。

另外,像是未設駐點,而經常以外派出差專職兩岸/中國路線記者,則針對在中國當地採 訪的經驗部分發問,也依照記者的年資、媒體屬性,加強不同部分的問題,在選擇背景方面、

包含電子與平面媒體,受訪者編號以照「訪問時間」先後依次排序,擔任記者資歷超過十年 則編為「資深記者」、資歷低於十年則編為「資淺記者」,為保護受訪者,本研究不列出性別 與隸屬媒體。

表 1-2 本研究採訪名單

受訪者編號 資歷 訪問時間 訪問地點 A 資深記者 2011/1/11 台北 電話訪問 B 資深記者 2011/1/18 台北 簡餐店 C 資淺記者 2011/1/17 台北 咖啡店 D 資深記者 2012/09/27 北京 咖啡店 E 資深記者 2012/10/24 北京 咖啡店 F 資淺記者 2012/10/28 北京 咖啡店 G 資淺記者 2012/11/03 北京 咖啡店 H 資淺記者 2012/11/17 北京 咖啡店 I 資深記者 2012/11/18 北京 咖啡店 J 資深記者 2012/12/06 台北 咖啡店 K 資深記者 2013/02/02 台北 辦公室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對記者的訪問大綱則如下:

一、了解駐地記者整體的工作狀況,以及進駐中國的準備與適應生活

(一) 受訪者基本資料

(二) 台灣組織習慣要求的新聞量為何?是否有專題?平常何時截稿?媒體內部直屬主 管單位為何?

(三) 台灣媒體組織如何篩選記者過去駐點?需具備哪些能力?

(四) 媒體給與駐點記者哪些補助?物資與經濟條件?

(五) 剛到中國時,花了多久時間進入狀況與熟悉採訪工作的流程?如何開展人脈?

(六) 您是如何因應中國採訪發放「車馬費」的陋習。

二、政治層面的影響

(一) 您認為兩岸關係是否影響台灣記者採訪工作?怎麼說?

(二) 「台灣」記者的身分對採訪有何種影響?

(三) 您認為國台辦對台灣記者的明文規範,是否影響採訪工作?

(四) 中國官方如何干涉駐點記者工作?您是否親自經歷?如何因應?

(五) 這些干涉造成那些困擾與結果?官方的採訪干涉或限制有所轉變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三、台灣媒體組織層面的影響

(一) 以置入新聞來說,媒體組織的角色是甚麼?您如何看待、因應置入的需求?

(二) 2008 年之後,置入或業配的新聞有何轉變?

(三) 媒體組織與駐地記者的摩擦來自於?

(四) 採訪議題轉變有何影響?

(五) 您如何因應組織不合理的要求?

以上答案全採取開放式回答,希望藉由受訪的記者,回答以了解接近真實的情況。

參、論文架構

本文研究目的在探究台灣媒體駐點中國記者在中國時,遇到哪些工作控制與其因應之道,

特別是受到中國政治層面,官方的硬性與軟性控制手段,以及台灣媒體組織如何箝制在異地的 新聞工作者,本文希望透過對駐點記者的深度訪談,理解他們認為真正有影響的控制方式與實 際有效的因應策略,最後希望提出讓兩岸新聞記者工作更為順暢、頻繁的建議。

本研究分為五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包括中國新 聞體制、兩岸新聞交流歷程、台灣記者派駐中國的相關研究分析)與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等,

先依時程來了解兩岸新聞交流的演變,中國的新聞體制,再並了解過去研究對於中國駐點記 者的工作特性分析,接下來介紹研究方法,說明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作為資料蒐集方法,包 括實際操作法與相關問題大綱等。

第二章則為文獻探討,根據兩個層面:控制與因應的研究問題,作相關的文獻回顧,文獻 可以分成巨觀到微觀的結構性控制因素,與台灣媒體個人、中國記者的特有因應策略。首先 在控制的部分。首先在控制的部分,採納Hanitzsch與Mellado(2011)的研究架構,整理了記 者所感受到影響工作的六大因素,結合研究者初訪的結果,濃縮成本篇的兩大因素,分別是 政治經濟、組織常規,再依此分別作文獻探討。政治經濟的文獻整理了Herman與Chomsky

(1998)提出的《宣傳模式》、McManus(2004)的《市場導向新聞學》、置入性行銷,可能 對新聞組織與記者帶來的工作控制;組織的文獻整理了組織社會控制與新聞工作常規;最後 消息來源的部分則引用傳統的消息來源理論與Gandy(1982)的資訊津貼理論。在談論因應 之前,引用了Foucault(1977,轉引自劉北成、楊遠嬰,1992)的圓形監獄理論,試著了解新 聞常規早已透過所有的社會關係與日常生活,成為記者內化的工作反應,並試圖解釋在中國 高度控制新聞的環境下,台灣的媒體組織與記者,是如何順從與「想當然而」;接著進入反抗 的文獻,分成一般台灣記者反抗的方式如個人的「紀實避禍」策略、中國記者特有的反抗方 式。

第三章開始為研究發現,在深入訪談後,可以更清楚說明台灣駐點記者的實際工作情況,

在這章節中,首先要先看受訪者的背景、年資、個性特徵,台灣媒體提供哪些駐點補助與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定多少工作量,接下來了解駐點記者進駐中國的準備與適應,包括日常生活與採訪工作的環 境改變,並且了解駐點記者在中國採訪如何因應特殊的「車馬費」陋習。

第四章繼續研究發現,在本章主要探討首先釐清兩岸關係、明文規定帶給記者的工作限 制與干涉。接下來歸結出中國政治干涉手段,可分為「官方為控制端」與「官方為消息來源」

兩種不同的硬性、軟性控制手段,再將「官方為控制端」的控制分為:「直接對媒體」與「直 接對記者」教化記者策略。「官方為消息來源」則多半直接對上記者施展手段。記者在採訪與 寫作時,為了避面被阻擋或是被撤換新聞,會有其因應的方式。第四章也討論了記者對置入 新聞的看法,以及在台灣媒體組織接受置入後,要求記者配合,而產生的工作衝突,以及記 者對組織要求的因應與作法。

第五章預定則為分析結果。本章主要對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作回顧與總結,並對於兩岸記者 未來可能可行的應變方法提出建議。特別是針對中國官方作為消息來源時,可能施展軟性的控 制手段,是近年來較為常見與擅用的作法、記者必須小心分辨,並且不斷針對各種情況施展採 訪手腕與技巧,以及說明研究過程中的調整與限制,並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對新聞工作者來說,尋求新聞專業自主權是成就工作最基本的需求條件,這也是為什麼,

在大眾傳播與新聞領域中,研究有關哪些力量在限制新聞記者專業的自由,一直以來都是相 當重要的課題,因為必須釐清影響新聞工作的各種因素,才有可能進一步分析自身的優劣勢,

以尋找對策,也是本篇主要尋找的兩大研究問題:控制因素與因應策略,本章主要透過文獻,

分析影響新聞工作的各種因素,以及新聞工作者的因應與因應作法。

首先,在影響與控制因素方面,Hanitzsch 與 Mellado (2011)指出,在談論影響新聞工 作來源的基本概念(conceptual groundwork)理論,最為人知的就是 Shoemaker 與 Reese(1996)

以組織社會學,歸納整理影響新聞內容的五階層模式(Hierarchical model, level of influences approach),由內而外區分成是個人層次,個人層次是此模式的中心,討論個人的背景、態度 跟記者的角色期望、價值觀。其次則是媒介常規層次(記者的日常工作常規)、組織層次(組

以組織社會學,歸納整理影響新聞內容的五階層模式(Hierarchical model, level of influences approach),由內而外區分成是個人層次,個人層次是此模式的中心,討論個人的背景、態度 跟記者的角色期望、價值觀。其次則是媒介常規層次(記者的日常工作常規)、組織層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