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北宜高速公路闢建前的宜蘭縣發展評議

第二節 宜蘭縣的發展經驗

因地理空間的阻隔,交通不便一直被認為是宜蘭縣產業不發展的 主因,在臺灣早期的國土規劃裡,就將宜蘭縣列入北部區域發展規劃 中,但是卻因地形而自成一個較獨立的空間,反而不如桃園和新竹與 台北有較直接的互動和生活關係,宜蘭縣在臺灣的區域位置上一直呈 現一種尷尬的狀態(沈嘉玲,2001)。因此,宜蘭縣的發展及政策走 向,皆以在地文化及環境觀光為主的策略。以掌握宜蘭縣自身的獨特 發展性。

本節說明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前宜蘭縣的發展政策,從 1981 年陳 定南執政 8 年以來所奠基的環保觀光立縣政策,直至 1989 年游錫堃 以在地文化強調宜蘭精神與特色,最後1997 年到 2005 年劉守成整合 環保、觀光、文化、資訊的發展策略,提出生活大縣的遠景。以下為 之說明:

壹、環保立縣、觀光立縣

因地形的限制,宜蘭縣的發展有其獨特的一面,宜蘭縣的發展奠 基於陳定南縣長所樹立之「環保立縣、觀光立縣」兩大縣政目標,宜 蘭縣摸索出以保存未受過度開發的既有自然環境,以及利用自然環境 優勢的地方發展策略,並在此基本價值上發展無煙囪工業的觀光政策

(潘志忠,1999:22)。

1980 年代初,宜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81 年首任非國民 黨籍縣長陳定南上任,為宜蘭縣的發展策略上奠定深厚的基礎,並且 讓宜蘭縣走出區域限制的範疇,提出「重環保,反對污染性工業,鼓

勵觀光工業,保留地方文化」。陳定南在當時中央為國民黨威權執政 而他為黨外人士入主地方政府,缺乏中央政府支援的窘境且台灣早期 經濟成長上面臨城鄉發展不均的背景下,評估宜蘭縣的自然與人文資 源,顧及地域均衡與宜蘭縣長遠發展考量,環境保育為其基本訴求(宜 蘭縣政府,1992;高淑媛,2004:52)。

(一)、擬訂全縣整體發展總目標為「並重有形無形建設,均衡農 工商業發展,使宜蘭縣成為安居樂業與最適合休閒旅遊的 地區」,並以保護環境與發展觀光為兩大施政主軸。

(二)、全面維護生態、保護環境,勤查重罰污染,不准山坡地開 發建築,並嚴格取締濫墾、濫建、濫葬,同時將治山防洪、

水土保持、河川治理、都市排水、農田排水、區域排水,

列為施政第一優先計畫,以保障縣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三)、全面踏勘縣內觀光資源,延聘專家、學者,研擬觀光發展 的目標與策略。規劃建設宜蘭運動公園、羅東運動公園、

冬山河風景區、武荖坑露營地、蘇澳冷泉、宜蘭河濱公園 等重大建設。

(四)、反對高污染產業的進駐,1983 年推出「青天計畫」,針對縣 內力霸、信大、台泥、幸福及啟信等五家水泥廠採取全天 候三班制24 小時駐廠監測,連續開單處罰,使五家廠商 經不起重罰而投資污染防治設備。

(五)、推出「碧泉計畫」,針對水泥礦灰石污染地方河川與附近農 地,加上紙廠、台化、台塑電石廠、加工業等工業的污染 問題,與畜牧業對宜蘭河川的污染,同樣以嚴格取締方式 解決水污染問題。

(六)、1987 年兩個大型中央和民間的投資,蘇澳火力發電廠和第

六輕油裂解廠分別預計在蘇澳和利澤工業區設廠,但因地 方民眾和政府的極力反對下,放棄設廠計畫。

宜蘭縣從陳定南的首屆任期(1981-1985),即開創特殊的執政路 線,各種社會運動勃然興盛,政府與地方各個社會團體有所合作,協 力推動各項益於宜蘭的作為,縣政府與當地勞支會、教權會、環保聯 盟合作,地方政府帶頭反對六輕,主動介入勞資爭議,支持結社自由,

這些作為開啟宜蘭縣政府與當地民間社會聯盟的契機(梁鴻彬,

1999)。「反六輕運動」的成果,多方動員和凝聚意識其形塑的地域認 同,其環保運動組織及地域菁英網絡扮演關鍵角色,為宜蘭文化發展 模式的推動,奠定了基礎。

簡言之,在此時期當中,民間團體與政府的協力合作,在社會運 動的過程中帶來一種特定的「群體認同」(group identity)12,此心理的 歸屬感演變成一種「地域認同」(local indentity),因地方的獨特性或地 域性,乃是由社會關係、社會過程、經驗和理解的特殊互動和相互連 結,在一個共同出現的情境中建構出來的。地域認同強調地方文化與 認同感的建構,宜蘭在交通不便利的封閉地形中,歷經社會運動及政 府的政策發展下,建立了特殊的「蘭陽人性格」。宜蘭人高度的地域 認同,及為鞏固傳統文化的政策,加上本土化與在地化的推引,致使 接任的游錫堃推動文化立縣。

12 群體認同(group identity)是個人對群體共同看法的內在形成過程,也是團體在接觸外界社會 互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定位,也就是說,群體認同是群體作為一個行動者與群體所處的社會結 構(structure)的互動結果。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11104036 2009 年 6 月日查

貳、文化立縣

1990 年游錫堃執掌宜蘭縣政,在環保、觀光之外,加上文化與 資訊,揭舉「文化立縣」的施政作為,既延續宜蘭經驗,並跳脫了地 方建設向來以硬體為重的既定框架,確立地方文化為地域發展的新策 略,奠定宜蘭「心靈故鄉」的形象。

在游錫堃的理念下,堅持環保還是宜蘭的根本,有優美環境才能 談到未來的永續發展,但講環保離不開培養愛護鄉土觀念,還是必須 從本土文化開始著手。觀光立縣是宜蘭的發展方向,但空有山川之 美,無法全面發展觀光產業,需要有文化產業來協力推動。換言之,

應以環保為根,文化為核心,推動觀光與資訊產業(陳賡堯,1998)。

在1992 年文化治理的策略浮現,文化中心為重要推手,於 1993 年完成貫串八年任期的「文化建設計畫報告書」(宜蘭縣政府,1993), 文化中心亦於 2002 年升格為文化局,統籌規劃與推展文化發展事 業,成果斐然。「文化立縣」強化宜蘭人地域認同與文化發展的共識,

宜蘭象徵的形塑,由文化活動帶來深化的效果(陳賡堯,1998:33),

大型文化活動結合地方產業,更是 1990 年代縣政府帶動地方成長的 主要策略,讓觀光效益展現在地方經濟循環中,為宜蘭縣帶來新發展 契機。

在游錫堃文化立縣的施政成績,實具全國性知名度與影響的包 括:(陳賡堯,1998:23-24)

(一)、實施本土教育,解放獨尊國語,校園禁說方言的不合理政 策,催逼教育部把鄉土教材列入正式課程。

(二)、率先實施學校本土藝術薪傳計畫,在學校中提倡歌仔戲,

促使中央重視,催生了教育部補設獎助辦法,鼓勵學校薪 傳本土民俗藝術。

(三)、創辦全國第一個官辦歌仔戲團─蘭陽戲劇團。

(四)、創設全國第一座鄉土史館─宜蘭縣史館。

(五)、規劃全國第一座地方博物館─蘭陽博物館。

(六)、率先實施公共工程藝術化,宜蘭縣大型新建橋樑,都經過 藝術化設計,美化蘭陽平原。

(七)、推動「宜蘭厝」計畫,是台灣第一個官方導引的美化民宅 計畫,企圖由點而面,由家宅而社區,改造民眾的建築審 美觀,以達到逐漸改善地景目的。

(八)、綜合規劃改建學校,使校園具整體美感,成為政府執行國 教改建計畫的典範,各縣市競相觀摩的焦點。

(九)、兩屆宜蘭國際名校划船邀請賽,邀請英國牛津、劍橋,美 國哈佛、耶魯,日本早稻田、慶應等名校,共聚冬山河划 船,被譽為達成了外交單位「不可能的任務」。

(十)、兩屆國際童玩藝術節,為全國唯一官辦活動。

(十一)、全國第一個以縣為單位,執行「社區總體營造」的縣市,

並成功承辦第一次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

(十二)、全國唯一訂定地方紀念日─宜蘭紀念日,以培養民眾的 本土歷史感情。

以游錫堃的想法乃是第一,「文化立縣,教育為先」。他推動鄉土 文化教育,維護傳統文化資產,積極整合宜蘭的文化風貌,為促進宜 蘭人對於本土文化的認同與歸屬,建立宜蘭人的尊榮感,塑造一個具 本土化、特色化的宜蘭。其次,結合「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

的理念,辦理大型活動所帶來的人潮,增加許多的消費機會,而長期

固定的活動,更是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逐漸達到「區域振興」

的效果。在這當中,最重要的乃是要找出地方魅力所在,發展成為地 區性的文化特色活動,活化社區的產業,既可以獨自發展,也可以與 縣級的大活動互相搭配,促使社區活力增強,地方產業也有重新提振 機會。

在其任內最為矚目的即是:「國際童玩藝術節」,是一個官辦活 動,主承辦單位雖是文化中心,但是全區場地興設與維護,市建設局,

場地及全縣的環境清潔,由環保局主掌,交通動線規劃與維持順暢,

由警方配合,國外選手的食宿,由民政與農業局挑起;全程的餐飲衛 生與國外表演團隊的健康,由衛生局處理。童玩藝術節時間長達 23 天,吸引 20 萬人次,宜蘭縣沒有委託民間辦理,是以縣政府團隊力 量的發揮。(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1997)

參、生活大縣

繼游錫堃之後的劉守成,當時北宜高速公路已開始建設,預計通 車後的宜蘭即將面臨正面元素與負面元素同時湧至的強大衝擊,縣內 傳統產業也將因激烈競爭顯現脆弱,所以除了延續環保、觀光、文化、

資訊的發展策略,則引進高科技產業整合成為科技縣、大學城的「生 活大縣」遠景,為解決宜蘭縣工商不振的問題,塑造了台灣地方執政 的「宜蘭經驗」。提出「科技縣、大學城」的口號,一方面以「大學 城」培養孕育宜蘭縣產業發展所需的優質縣民人力資源;另一方面則 以「科技縣」作為促進地方產業升級、經濟活絡的啟動元件(劉守成,

2005:20)。強調「爭取低耗能、低污染、高產值科技產業,最能提

2005:20)。強調「爭取低耗能、低污染、高產值科技產業,最能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