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文獻探討

壹、相關專書

紀俊臣(2006:6-13),在《都市及區域治理》,於書中說明,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在地化的地方主義崛起;在地化也就是說,每 一個地方政府均有其特色,而每一個地方政府均應善用其優勢,在 地化的現象在臺灣的地方呈現一些具有特色的地方產業或是活動;

換言之,在地化的現象就如同宜蘭的「童玩節」與其引以為傲的宜 蘭經驗。該書中談及都市或都市區域治理能力的特質,特別是集體 行動者(collective actor)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對於市民、都市的經濟

與生態環境關係都是非常重要的。

都市治理之基本意涵與發展中,談及隨著社會型態日益複雜,

都市治理也變的越來越困難。人與地的關係比以前更為密切。因此,

都市在空間地理上成為網絡相連(a locus of overlapping webs of relations on diverse spatial scales)。都市中存在著太多社會分化,人們總是不斷 地嘗試與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當舊有的生活方式遭受挑戰時,治理 都市共同的空間成為都市當局者首要工作。

社會多元化與活動的分化,在都市空間上造成兩大影響:

(一)、社會分化,伴隨而來的是社經極化發展(polarization)與社 會衝突(exclusion):都市冷漠及社會不相容問題隱藏在鄰 里中,如何妥善處理社會衝突是都市政府當局要務,而 都市治理即在回應此人及地在新結合後所產生的新問 題。

(二)、社經的變遷而導致新的都市空間形塑:如在英國,都市中 心(都市走廊)與郊區(邊緣都市)的發展,以及其新 生活方式、新產業均有所不同。兩者是否會產生某種程 度的衝突、環境永續議程、都市土地利用的重新規劃;

如美國亦在討論都市規模可以不斷擴張(sprawl),或應維 持合宜的成長(smart growth)。

都市治理並非尋求再度控制與管制,而是尋求更大幅度的改 革,都市變遷雖有正面的意義,也有負面的影響。在重塑都市治理 時必須考量,如制度的分散則可能觸發更大的改革,但變革下所可 能帶來的經濟不穩定,進而影響地方文化、價值與形象等。是以,

合理的都市治理應可視為協調機制。

宜蘭縣在面對北宜高速公路開通後,與臺北都會區的連結,在 社會經濟發展上將會面臨衝擊及轉變,此專書將幫助釐清都市在面 臨複雜性、衝突性、社會變遷環境下,都市政府將如何改革,以提 高政府效率,增加執行機構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安邦(1996),《政治經濟學》,該書中談及政府、政治活動與 市場,說明政府的經濟角色,政府失靈,政府的成長,政府與市場 的抉擇。認為政府在公共財的提供上扮演一個積極而顯著的角色,

外部性之發生是源於市場中的經濟成員所採取的行動對市場中別的 經濟成員造成影響,而此一影響不論是好或壞,均無法在市場交易 中反映,且外部性會導致市場失靈,因為壞的外部性,例如污染,

由於廠商並不承擔社會成本,會導致污染過多。所以政府的主要角 色除了在支持市場經濟的運作外,當面臨市場機能失靈時又必須進 行干預,以使資源的配置更能合乎效率的要求。可用以說明宜蘭縣 在面臨北宜高速公路開通時政府所必須處理的問題,包括:資源利 用的問題、財政管理的問題等。

環境的政治經濟學,說明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問題的政策工 具,環境政策之執行。環境問題之產生,不單是源於市場機能之失 效,經濟成長、人口增加、密度增高,遂使各種污染及廢棄物大幅 增加,超過了環境本身的自淨能力,導致環境品質的惡化,造成公 害。在處理環境問題的政策工具上,提出兩位經濟學家,皮古(A. C.

Pigou)及寇司(Ronald Coase)的看法。政府的干預也分成四大類別,

(一)、道德勸服(moral suasion);(二)、直接生產環境品質(direct p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三)、命令和控制管理(command and control regulations);(四)、經濟誘因(economic incentives)。在環境問題

的政策工具更分成八種,(一)、對污染者課稅或收費;(二)、直接 管制;(三)、補償;(四)、補貼;(五)、發售污染權;(六)、政府 生產;(七)、環境教育;(八)、防污保證金與押金退款制。環境政 策的問題,對宜蘭縣的發展佔相當重要的地位,可利用書中各項政 策工具及政府干預的方式,進行預測分析及整合。

呂育誠(2001:207-243),《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 析》,認為地方政府功能整合是近年來各國地方政府為因應環境所普 遍採行的策略與組織設計。由於受到人口流動頻繁、區域間的高度 依存等環境因素的改變,連帶使地方問題的影響,或民眾對地方公 共服務的需求常具有跨區域的特性,在此情況下,採行功能整合的 策略機制,成為地方政府共同面對地方環境變遷與各種挑戰的重要 考量。基於不應將所有地方上的事務或問題均限制在單一區域範圍 內;地方權力與資源重分配不應以單一地方政府為考量;應成立不 具傳統官僚特性的組織,以因應各項要求;應結合不同類別的專業 人才,以符合現代社會之需求等四項理念,英國地方政府提出兩種 策略,第一為配合中央政府政策引進民間力量,以提升公共服務的 品質;第二是相關地方政府間成立整合機制,及基於共同處理特定 地方事務的需求,由中央政府指定或相關地方政府自行發起並成立 一個協調聯繫機構,以共同規劃或處理該項共同事務。藉此種功能 整合模式,改善地方服務的品質,也減少個別地方政府的負擔。

Morgan Sant,(1975),Industrial Move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British Case一書中第七章介紹英國的地方政策制定,及未來展望,並

以評估其優劣。其中該書談及1974 年Diamond對於都市的規劃提出 六 項 建 議 , 其 中 兩 項 分 別 為 maint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provincial cultures and identity 和 assisting in achievement of a balance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認為應重視在地文化 地位、魅力領袖(charismatic leaders)、反六輕 運動等五個因素相互交織的影響下,形成宜蘭

成長之影響

理所面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