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客家運動的發展過程

台灣自 1949 年 5 月 19 日國民黨政府頒布《戒嚴令》,開始實施戒嚴,至 1987 年 7 月 15 日解除戒嚴,其間歷經 38 年的戒嚴統治。江明修(2010:35-36)指 出,1987 年既有的威權統治基礎鬆動,本土意識普遍覺醒,要求政府尊重不同 族群文化,打破語言偏見的呼聲也日益高漲;民間崛起的力量,更凝聚出不容忽 視的公民社會力量,社會各界出現無數場次的政治抗爭運動、農民運動、原住民 還我土地運動等。此時,客家族群意識抬頭,開啟了一連串的客家運動。

曾金玉(2000:102-124)認為台灣客家運動與民主轉型密不可分,約略可 區分成三大階段:發軔期(1987~1989 年);集結期(1990~1995 年);制度期(1996 年迄今)。丘昌泰(2007:534-562)提出客家運動的發展過程分為三階段:還我 母語運動時期(1988~1990);客家社團的蓬勃興起(1991~2000);客家政策機構 的建制(2001~至今)。學者對於客家運動的分析不外乎分為三個階段,但其對每 個階段的時間起始點略有不同,筆者將重新整理,並分為三個階段:(1) 發軔期

58 在殖民的語言政策下,為服務某一個政治目的而計畫、實行,從來不曾為台灣人本身來推動 語言教育。詳參見(李勤岸,2006:37)。

(1987 年~1989 年);(2) 集結期、客家社團的蓬勃興起(1990 年~2000 年);(3) 制度期、客家政策機構的建制(2001 年~迄今)。

一、發軔期(1987 年~1989 年)

1987 年解嚴後,一群來自桃、竹、苗、美濃六堆、台中東勢地區的客家後 生,有些剛念完大學,有些在研究所讀書,或已進入社會工作。他們在台北都會 區的多次集會中,驚覺客家族群語言文化消失的危機迫在眉睫,優美的母語是客 家族群身分認同的最主要依據(范振乾,1999:61)。當時黨禁、報禁解除,言 論尺度放寬,這群台北的客家知識分子59有感於都會區的客家人彷彿「隱形人」, 所以在 1987 年 10 月 25 日籌組了第一份代表客家人的《客家風雲》雜誌60,開 啟客家議題論述的先聲。雜誌的出刊代表客家人試圖透過自己的媒體,爭取客家 族群的自主性,促發客家意識復甦,以文字書寫的方式讓客家聲音重新在各地流 傳(曾金玉,2000:103)。發刊詞中揭櫫目的為:

提高客家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和文化上的地位與功能,讓客 家人在多元民主的社會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

本階段最主要的訴求為強化客家文化認同,而語言政策則是最重要的著力點:

最近我們深刻警覺到我們從小講得客家話已日漸消失,幾年後將被淘 汰,客家文化也將隨之消失,客家人終將逐漸瓦解。我們今天若不覺 醒,若不團結合作、努力奮鬥,我們將愧對客家祖先,也無法對後代 子孫有所交代。(客家風雲雜誌社,1987:1)

曾金玉(2000:104)《客家風雲》出刊時多以客籍名人做封面且內容繁多,

59 邱榮舉、胡鴻仁、梁景峰、林一雄、魏廷昱、黃安滄、陳文和、鐘春蘭和戴興明。

60《客家雜誌》的前身。在推動「還我母語運動」過程中,為一份重要宣傳刊物。其寄發地點擴 及美東、美西、歐洲及倫敦,目的是希望全世界的客家人都來討論客家文化沒落的原因、客家文 化要如何復興。詳參見李逸婷、吳珮菱。《客家風雲》雜誌的起落。客家論述。

http://hakka.ncu.edu.tw/hakka/modules/tinycontent/content/paper/paper158/02_01.html(瀏覽日期:

2012 年 6 月 15 日)。

有符合大眾需求的「理財頻道」;訴諸歷史、文化的「文化網」;頌讚客籍名人的

「封面故事」;亦不乏關注政治性議題、批評時政的專文,雜誌風格的多元蓄積 了客家意識的發酵。該社也在台北市舉辦首次以客家為主題之夏令營,以演講、

參觀、比賽等方式來向大眾介紹客家人的奮鬥史、台灣文學中的客家作家及其文 學作品、變局中客家人應有的認識、客家古蹟與教授客家話等。由此吾人可知,

該份雜誌促使個性內斂的少數客家人逐漸走出來,公開地在大眾媒體討論客家的 地位、語言、文化等問題,這些論述吸引更多關心客家語言及客家文化危機的知 識份子們的注意,進而促成 1988 年「還我母語運動」的興起,因此有很多人將 這一年稱為「客家運動元年」(丘昌泰,2010:12)。

1988 年中期,客家風雲雜誌社開始以「公共議題」為導向,他們以當局獨 尊國語,打壓本土語言的政策為反抗對向,並提出客家人應努力投身政治,以改 變「弱勢現狀」的主張。曾金玉(2000:105)1988 年 11 月新聞局針對客家人 開播客語節目的要求召開數次座談會,最後官方以每周播出 30 分鐘的省政宣導 為主的客語節目回應。會後,官方卻利用報紙大幅抨擊客家族群的不是。鑑於政 府敷衍回應,客家風雲雜誌社便協助籌組「客家權益促進會」統合客家力量,61 進而主導 1988 年 12 月 28 日在台北市舉行的「一二二八還我母語大遊行」,引起 全國客家人的注意,激發了客家意識與客家認同。以下為還我母語運動的宣言內 容:62

做為客家人輿論公器的客家風雲雜誌社,我們對還我母語運動的基本 態度是:

一、我們認為母語是人出生的尊嚴,原無貴賤高低之分,堅持完整母 語權之目的,即在維護完整的人性尊嚴。

二、這是客家人維護母與尊嚴及族群延續的運動,故其目的實非對台

61 成員除了《客家風雲》雜誌社外,尚有世界客屬總會及各分會、世界客屬文教基金會,各縣 市非客家的弱勢團體也加入聲援:原權會、臺灣文化促進會、農民聯盟、桃竹苗勞工服務中心等。

詳參曾金玉。《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博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2000),105。

62 邱秀年。〈台灣語言政策的反省―從客家人的母語運動談起〉,《客家風雲》,1989 年,15,50-57。

灣人社會人群的分類運動。

三、台灣本土語言包括原住民與、客家語及福佬語等,都在現行語言 政策下受到箝制。因此,只有在台灣語言政策透過真正民主的方式被 批判地重建以後,實現本土和諧之語言生態,我們運動的目標方能達 成。

四、我們的運動當然地摒棄各種形式的暴力,而建立於對社會多元價 值之承認,及對人權平等之信仰及維護。

五、語言同時也是詮釋權利義務的工具,並且含蘊了文化價值,因此,

平等和諧的語言生態不但是民主政治礎石,更有助於文化體系之豐碩 壯大。

基於上述態度,我們的母與運動一方面是客家人主體,亦是覺醒運動 的一環,也是台灣住民母語運動之一環,更是台灣民主運動本土化重 建運動之一環。

「一二二八還我母語大遊行」主要訴求包括:開放客語電視節目、修改《廣 播電視法》63對方言限制條款為保障條款,與建立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64三大 目標為:成立客家電時台,能播出客家新聞;客語列入母語教育政策;成立客家 事務的專屬機構。國民黨政府對於該次遊行帶來之輿論壓力立即做出「施捨性的 安撫政策」(宋學文、黎寶文,2006:522),包括在 1989 年 1 月起補助製作 30 分鐘「鄉親相情」的客語節目,只在週日冷僻時段播出;三家無線電視台於每日 午間新聞時段前增加客語新聞氣象;刪除《廣播電視法》第 20 條對電視節目的 方言限制;教育部採行母語教學政策。執政黨回應態度消極,反觀尚未在中央取

63 1976 年《廣播電視法》第 20 條規定:「電台對國內廣播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 減少,其所占比例,應由新聞局視實際需要訂之」。又《廣播電視法施行細則》第 19 條規定:「電 台對國內廣播用國語播音的比率,調幅廣播電台不得少於 55%,調頻廣播電台及電視,不得少 於 70%。使用方言廣播應逐年減少,其所占比例,應由新聞局視實際需要訂之」。

64 活動的總領隊為時任《客家風雲》雜誌社長的台大邱榮舉教授,總指揮是當時的省議員傅文 政,總聯絡人為後來當選新竹縣縣長的林光華。

得執政的民進黨,通過黨綱修正案,提出實施母語教育和推動多元文化的政策綱 領,民進黨籍縣長積極推動客語政策,例如,當時屏東縣縣長蘇貞昌,以及宜蘭 縣縣長游錫堃率先實施母語教育,製作母語教材,這是客家話第一次出現在學校 教育。時任在立法院擔任教育委員會的召委謝長廷與葉菊蘭極力推動廢除方言限 制,如《廣電法》第 21 條規定以國語播出,母語逐年減少的「鴨霸」法條。陳 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也讓客家話進入都市,在許多公共領域,如捷運、市政電 梯中,讓民眾可以聽到客家話,並且成立客家文化基金會,也做了客家藝文中心 和客家文化會館,這可說是客家文化首次在公部門出現,並使用政府資源實行。

65

陳康宏(1988:16)、楊長鎮(1991:193)、曾金玉(2000:107)指出「一 二二八還我母語運動」本是趁社會運動之勢而起,缺乏深入的理念以及明確釐清;

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家社團彼此無溝通、整合;部分參與運動者為黨員,有利害矛 盾關係,且遊行後政府以安撫性的態度回應,以上等因素導致運動後繼無力。而 在《客家風雲》雜誌方面,因受運動紛擾之爭而於 1989 年陸續退出,改由一群 大學教授接辦。66

整體而言,《客家風雲》雜誌凝聚客家人族群意識,保存客語,傳承客家文 化,該雜誌的創刊,普遍被視為台灣客家運動的肇因之一(徐正光,1991;曾金 玉,2000;謝文華,2002)。而「一二二八還我母語大遊行」除了是台灣客家界 首次以社會運動模式為挽救客家文化所引起的一項自覺、全國性的抗爭運動,更 有學者認為是客家運動從興起到形成政策的開端(宋學文、黎寶文,2006:521)。

65 林秀姿。《專訪客委會主委》葉菊蘭:我對李勝選有信心。新台灣新聞週刊電子報,345。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400(瀏覽日期:2012 年 6 月 15 日)。

66《客家風雲》內不分兩派,一派主張辦社會教育,認為雜誌存在的目的是要把客家理念、價值 宣揚出去;而另一派則是在搞運動,每個月一場的示威活動,動輒三、五百萬,使得《客家風雲》

66《客家風雲》內不分兩派,一派主張辦社會教育,認為雜誌存在的目的是要把客家理念、價值 宣揚出去;而另一派則是在搞運動,每個月一場的示威活動,動輒三、五百萬,使得《客家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