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者羅肇錦有句名言說:「語言從危機到消失只有三代:這一代是我們的話,

下一代是阿爸的話,第三代是阿公的話,再下去就變成鬼話」。所以母語復振迫 在眉睫,容不可緩。筆者針對台灣客家語語言政策未來規劃之建議如下:

一、爭取客家族群語言權

語言權是基本人權,而就語言權而言,保留及使用族語也是族群最基本的公 民權利。Fishman 曾說過:「英雄非天生,乃經由努力。同一語系的各種語言要 想自成一格也是這樣:唯有努力才能出頭」。台灣各族群應聯合起來,透過有組 織的語言運動為其母語爭取語言權,要求政府正式承認族群語言地位,提升為國 家語言。

二、喚醒客家年輕族群對自身母語的認同

根據《99 年至 100 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年輕一輩的客家子 女客語能力較低。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推廣客語」方面,應從學校推廣客語教 學、宣傳客語保存的重要性,鼓勵學童參加客語能力認證檢定。同時也鼓勵民眾 在任何場所使用客語溝通,提升客家語言能見度及其活力。

三、藉助語言學家及科技的運用,保存傳承客家族群之語言文化

傳承客家語言不但只是靠單純的口語相傳而以,藉助語言學者的專業知識,

利用書寫文字,留下更多元的客語知識。此外,透過多媒體、網路的運用,把客 家族群語言、文化、歷史全部數位化,並與虛擬 3D 影像特殊影音效果做結合,

有趣豐富的網路資源可供學校做教學使用,吸引學童的目光,刺激學習客家語言 的欲望。

四、舉辦客家歌謠戲曲推廣活動

定期邀請客家歌謠戲曲表演團體巡迴演出,讓大眾欣賞客家語言、文化之美。

政府應協助舉辦客家歌曲原創大賽,使新一代的客家子弟投入客家流行音樂的行 列。

五、推廣客家文化創意產業

政府應輔助不同客家地區舉辦文化節和音樂節。各種文化節扮演不同角色與 功能,例如客家桐花祭統合客家文化藝術活動、農特產品、工藝商品及地方觀光,

對於客家文化復振有相當大的幫助。另外,加強宣傳「客庄十二大節慶」等活動,

讓全民瞭解、欣賞客家文化。

六、培育專業客家語師資

教育是百年樹人之事業,教師是教育事業之經營者。目前為了因應九年一貫 課程語文領域中之客家語課程,只要透國鄉土語言師資認證考試,以及接受 36 小時的培訓,即可迅速成為鄉土語言教師。整個審核、訓練過程缺乏一貫的培養 制度,如此一來,教師的素質及其教學成果自然無法如所預期。筆者認為教育部 得嚴謹規畫一系列的「大學客家語言教育課程」,培訓一流的客家語言師資,才 能教育出認同客家語言、文化之下一代。

政府得依照相關語言教師檢定之規定,通過語言教師檢定考試並經過教育實 習者,可以參加教師甄選,並分發至有需求之學校任教,解決中小學客家語師資 之量與質之不足。通過教師甄選者享有與一般教師者同等權利,政府應善加對待。

母語教育除了有利於個人學習成就之外,更有利於社會文化多元發展,希冀教育 當局能落實母語教師師資的培育與訓練,同時也得注重母語教學成效,以達保存 及傳承客家語之目標。

有一位田野語言學家這樣說:「本土語言就像天然資源,一旦從大地消失,

就再也無法重拾。」莊錦華(2007:143)語言是探索族群歷史和文化發展的終 極密碼,透過解密過程可以瞭解先民生活文化及智慧。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有句經典名言:「我們看一支民族的精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語言推 論出來的。語言就像紀念碑一般,每個有量的人,都在碑上砌一塊石頭,歷數百 年而成。」由此可知,沒有語言的民族,便是沒有心靈的民族,語言不只是文化 本身的一部分,語言還是所有文化活動之基礎,客家語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認同

表徵,也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基礎。提升客家語言地位,喚醒年輕一輩客家族群的 母語認同,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為全體客家族群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

丁元亨,2002。《語言政策研究─歐洲整合與歐盟語言政策》。台北:客委會。

丘昌泰,2006。〈台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 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創刊號,頁 45-96。

―――,2007。〈政策篇〉。《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 534-562。台北:行政院客 委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客家政治與經濟》,頁 1-28。台北:

智勝。

江明修,2010。〈客家政治與民主發展〉。《客家政治與經濟》,頁 29-48。台 北:智勝。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11。《99 年至 100 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 料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吳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作者。

李勤岸,2006。《母語教育:政策及拼音規劃》。台南:金安文教機構。

宋學文、黎寶文,2006。〈台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8(3),頁 501-540。

邱秀年,1989。〈台灣語言政策的反省―從客家人的母語運動談起〉。《客家風 雲》,15,頁 50-57。

邱榮舉、謝欣如,2008。〈台灣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多元族群與客家―台 灣客家運動二十年》,頁 95-132。台北: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施正鋒 主編,2002。《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6a。《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施正鋒,2006b。《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洪泉湖,1996。《兩岸少數民族問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范振乾,1999。〈客家人的聲音滄桑史(二)〉。《客家雜誌》,頁 60-61。

客家風雲雜誌社,1987。〈發刊詞〉。《客家風雲》,頁 1。

徐正光,1991。《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徐正光,2011。《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台麟 主編,2007。《全球化下的歐洲語言與文化政策:台灣的觀點》。台北:

政大歐研中心。

張茂桂,199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族群政治與政 策》,頁 37-71。台北:前衛

張維安、林修澈、戴寶村,2007。《大學校院客家學院(系所)現況調查研究》。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奕伸,2006。《荷蘭迷˙戀小鎮》。台北:華成。

陳康宏,1998。〈「一二二八還我母語運動」之回顧〉。《客家雜誌》,頁 15-18。

張淑勤,2005。《低地國(荷比盧)史》。台北:三民。

陳淑嬌,2007。〈台灣語言活力研究〉。《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 19-40。

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黃子堯,1993。〈再創客家運動的宏圖―臺灣客協二週年的展望〉。《客家雜誌》,

33,頁 42-43。

黃子堯,2006。《台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台北:客家台灣文 史工作室。

黃宣範,199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 鶴。

莊錦華,2007。〈從客語認證談客語在台灣之永續發展〉。《語言政策的多元文 化思考》,頁 143-158。台北:中央硏究院語言硏究所。

葉至誠、葉立程,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頁 138-156。台北:商鼎文 化。

曾逸昌,2010。《客家總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苗栗縣頭份鎮:曾逸昌。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分意識之甦醒〉。《徘徊在族群與現 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頁 184-197。台北:正中。

蔡芬芳,2002a。《比利時語言政策》。台北:前衛出版。

蔡芬芳,2002b。〈德國語言政策──以索勃人為例〉,《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 化與族群平等》,頁 239-294。台北:前衛。

蕭新煌、黃世明,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地方社會與族群政治的 分析》。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鐘國允,2010。〈《客家基本法》之分析〉。《客家政治與經濟》,頁 49-78。

台北:智勝。

薛雲峰,2008。《快讀臺灣客家》。行政院客委會:南天。

戴寶村,2006。《藍布衫 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國立編譯館主編。

羅肇錦,2008。〈以「祭國父文」反襯中山先生與客家運動的破與立〉。《多元 族群與客家―台灣客家運動二十年》,頁 11-34。台北:台灣客家研究學 會。

二、譯著

大衛.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著,周蔚譯,2001。《語言的死亡》。台北:貓 頭鷹。

三、學位論文

全彥,2009。台灣與紐西蘭原住民族語言政策之比較分析。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 策與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吉洋,2006。敘述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宏賓,2002。解嚴以來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舜雯,2011。歐盟語言教育政策對會員國之影響-以荷蘭為例。淡江大學歐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綉雯,2010。歐盟多語政策之研究:以保護區域與少數語言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歐洲語文學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

劉俊裕,1997。歐洲聯盟文化行動對於歐洲整合之意義。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 士論文。

謝文華,2002。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1987-200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依作者姓氏字首的字母排序)

Benton, R. and Benton, N. (2001) “RLS in Aotearoa/New Zealand,” In J. A. Fishman (ed.) Can Threatened Languages be Saved?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 pp. 423-450. Clevedon [England]; Buffalo: Multilingual

Matters.

Bestuursafspraak. (2001) Derde Bestuursafsprak Fries taal en cultuur 2001-2010.

Den Haag/ Ljouwert: Provinsje Fryslân.

Boomsma, P. R. (1998) Kneppelfreed. Franeker: Van Wijnen.

Bremmer, R. H. (1997) “Het ontstaan van het Fries en het Hollands,” In P. H. Breuker and A. Janse (eds.) Negen eeuwen Friesland-Holland, pp. 67-76. Zutphen:

Fryske Akademy/ Walburg Pers.

Cenoz, J. and Gorter, D. (eds.) (2006)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inority

Langu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Vol.3, No.1, pp. 67-80.

Council of Europe. (1996) 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

Strasboug: 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er.

Dijk, K. J van (1987) “Language policy in Fryslân: Diverging concep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64, pp. 37-45.

Eyk, C. van der; Kok, W. J. P. (eds.) (1975) “Nondecisions reconsidered,"Acta

Politica 10, pp. 283-285.

Folkertsma, E. B. (1929) Selsbistjûr for Fryslân. Bolsward: Osinga.

Gorter, D. and Jonkman, R.J. (eds.) (1995) Taal yn Fryslân op ‘e nij besjoen.

Ljouwert Leeuwarden: Fryske Akademy.

Gorter, D. (1987)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64, pp. 5-8.

――― (2005) “Three languages of instruction in Fryslâ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71, pp. 57-74.

――― (2008) “Developing a Policy for Teaching a Minority Language: The Case of Frisian,”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Vol.9, Issue 4, pp. 501-520.

Hemminga, P. (1999) “Language Policy in Germany and the Netherlands. A

Comparison with Regard to the Three Frisian Languages,” Ethnos-Nation 7, pp.

81-94.

――― (1997) “De realisatie van regionale publieke televisie in Friesland,"

Tijdschrift voor Communicatiewetenschap 25, no.1, pp. 33-49.

Heese, A. (1988) Das Saterland-Ein Streifzug durch die Geschichte. Verlag:

Gemeinde Saterland.

Hémon, R. (1947) La language bretonne et ses combats. Rennes: Editions de Bretagne.

Lebecq, S. (1994). Fryske keaplju en seefarders yn de iere midsieuen. Ljouwert:

Fryske Akademy.

Morgan, K. O. (1963) Wales in British Politics 1868-1922. Cardiff: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Nielsen, H. F. (1994) “Ante-Old Frisian: a review,” NOWELE 24, pp. 91-136.

Ó Murchú, H. (2000) “Language, Discrimination and the Good Friday Agreement:

The Case of Irish,” In John J. Kirk, and Dónall P. Ó Baoill (eds.) Language and

The Case of Irish,” In John J. Kirk, and Dónall P. Ó Baoill (eds.) Languag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