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家庭價值觀的概念與分析

本節在探討家庭的意義與女性發展,接著了解價值觀的意義為何,最後是家庭 價值觀的意義及形成和家庭價值觀的內涵會隨著時代不同的變遷。

壹、家庭的意義與女性發展

家庭(family)是一個人際關係的概念,它是由一群彼此相互照顧的人所組成,

他們之間藉著遺傳、情愛或法律維繫著彼此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年齡、輩份和 性別,他們在情感上、經濟上相互依存。

家庭是每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上最先接觸的環境,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基 本的一種組織。舉凡個人的生存、種族的綿延、社會的維繫、國家的建立,都是以 家庭為依據(黃迺毓,1996)。所以在人類發展史上,家庭可說是最重要也是最基 礎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組織。

表 2- 1家庭的定義 家庭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家庭的定義

藍采風 1996 傳統定義上,家庭是指經由結婚的配偶或一群成人親族同住一 起,並依性別進行分工以及養育子女。

宋鎮照 1997 家庭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經婚姻、血緣或收養關係形 成之團體。

謝秀芬 1997 家庭是基於婚姻、血緣以及收養三種關係所構成,並在相同的屋 簷下生活和互動,是一個意識、情感交流和互動的整合體。

喻維欣 2003 家庭作為一個指涉社會關係的抽象概念是與三個要素相關,包含 婚姻關係、性別、血緣。

吳就君 2006 家庭是很自然形成的團體,是一個人和人之間因血緣(生物性)、

心理、社會及經濟的動力形成之團體。

江亮演 2008 家庭是指以配偶關係或血緣關係的基礎下所結合而成的親族關係 之小團體。

王以仁 2010 依現代觀點,家庭乃強調家庭成員的共同生活,並有相互依存的 經濟關係,且彼此承諾長期相互照顧即可稱之。

葉肅科 2010 家庭是經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因為血緣、婚姻或收養關係所組 成的相當持久社會團體。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上述有關家庭的定義,有學者以傳統上血緣、婚姻關係與養育功能等為家庭之 意涵提出定義的,如江亮演(2008)、吳就君(2006)、宋鎮照(1997)、喻維欣

(2003)、葉肅科(2010)、謝秀芬(1997)、藍采風(1996);另外也有學者以 成員間共同生活和分享生活為概念提出較廣義之家庭定義的,如王以仁(2010)。

對孩子來說,家庭供給生存所必需的物質及精神支持,也為日後人生觀的形成 奠定基礎。對成人來說,家庭提供個人成長與發展所必需的生活經驗及機會,滿足 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因此,不論社會如何變遷,文化如何不同,家庭是人類所不 可缺的(黃迺毓,1996)。

以家庭分子關係組成來區分家庭類型是一種最廣泛使用的方法,通常將家庭分 為核心家庭(unclear family)、本幹家庭(stem family)及擴展家庭(extended family)

等三大類。核心家庭由一對夫妻及其未婚子女所組成;本幹家庭由一對夫妻及其一 位已婚子女和其他未婚子女所組成,還包括已婚子女之配偶及子女;而擴展家庭則 是由二位或二位以上已婚子女和其他未婚子女所組成,並包括已婚子女之配偶與子 女。

高淑貴(1991)表示,1957 年杜佛(Duvall)將家庭生活分為三個時期,此三 時期又可分為八個階段,此區分法最常被提及,故研究者將其整理製作成表 2-2:

表 2- 2家庭生活週期表 家庭生活週期表

三時期 八階段

建立期 建立家庭 第一階段 已婚夫婦,尚無子女

擴張期

從孩子出生到子女長 大

第二階段 生育家庭

第三階段 學齡前兒童的家庭 第四階段 學齡兒童的家庭 第五階段 職業婦女的家庭 收縮期 子女建立自己的家

庭,以及父母進入晚年

第六階段 孩子陸續離家的發射中家庭 第七階段 從空巢期到退休

第八階段 從退休到二老過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14

家庭是個人出生後最先面對的群體和最早接觸之社會機制,個人在其中與家庭 成員的互動下產生早期的社會化,以及學得最初的性別角色和認同(喻維欣,2003)。

大多數的人在其一生會經過兩個家庭,一個是生養與教育個人至成人的出生家 庭(family of orientation),另一個則是個人在婚後與配偶和子女組成的生殖家庭

(family of procreation)。

在舊時父系社會中,女性必須遵守的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 從子」,所以一般女性處在完全的弱勢地位當中,其一生必須適應由父親、夫婿、

兒子等主導的三個家庭的生活規則。

現今社會變遷的趨勢,越發講究兩性平權,女性可以為自己的職業、婚姻等等 一切作主,而這些改變和女性開始接受教育並積極爭取女性權益,及國家社會法律 開始保障女性權益息息相關。

不論古今中外,女性的教育都始於女子在家庭中幫忙家務,自母親的經驗中學 到處理家務的方法與待人處事之道。經過許多年的演變與先人的努力爭取,大部分 的現代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樣上學接受同等的教育,一同在職場上競爭。但是,不 可否認的,在資源缺少的地區或家庭,女性的教育與發展仍然是被忽視、被犧牲的。

換句話說,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犧牲的對象通常都是女性。研究者觀察到,即使 在現今訴求兩性平權的社會中,很多已婚女性平日除了在職場上努力外,回家仍然 需要包辦整個家庭的家務工作,很多連子女的教育也都是交由女性全權處理,很多 女性的生活、活動範圍及重心,完全就是以職場和小孩及丈夫為主,失去了自我與 自主的空間與時間,遑論終身學習!

從 1985 年 M. Hughes & M. Kennedy 的婦女生命週期表中(引自黃明月,2002),

可探知女性在生活形態、經濟型態及心理適應、參與學習之可能性、教育需求型態 的不同。請見表 2-3:

表 2- 3婦女生命週期教育模式

資料來源:婦女學習特性分析。黃明月,2002,社教雙月刊,107,37。

由表 2-3 可知,每個生命階段的女性都有不同的學習的需求,所以從家庭、社 會乃至企業、政府,都應該鼓勵女性參與終身學習,有優質的人力,才能創造良好 的效率和品質。如此,家庭幸福美滿、社會安康、企業興隆,國家富強。

16

貳、價值觀的定義及形成

價值觀這個名詞常為人所提及,然而價值觀究竟是什麼?在進行對家庭價值觀 的探討之前,先對於價值觀的定義以及形成進行了解。

一、價值觀的定義

所謂價值者,乃泛指行為主體之慾求或需求,經由外在客體之互動過程,而獲 得了滿足的主觀效果認定(陳秉璋、陳信木,1990)。意即個體必須有慾求或需求,

並有追求滿足該慾求或需求的意圖或動機,經由和外在客體互動後,主觀上一定自 我認定已經獲得了滿足,才有價值可言(陳秉璋、陳信木,1990)。葛樹人(1988)

認為價值則代表一個人對人生的基本觀點和信念。它代表個體對人生的一些基本看 法,對一個人的興趣、態度、意見、行為等具有相當的支配力。而有關價值觀的定 義,研究者將國內外學者的看法,整理如表2-4:

表 2- 4價值觀的定義 價值觀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價值觀的定義

謝秀芬 1997 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其所需求之事物的觀念,也是其在行為時 的依據、準則。

翁雅屏 2003 價值觀為促使個人去主張和要求其去思考、行動,對個人而 言具主導性,亦即持有某種價值觀就等同致力於某一目標或 行為。

張春興 2006 價值觀是個人自認或社會共識為正當並據以為判斷是非善 惡的標準者,也就適合於該標準即有價值,反之則無;價值 觀包含了道德、經濟、宗教、審美的等方面,是個人所依據 用以決定評判人、事、物的適當性、重要性和社會意義性時 的標準。

葉淑芬 2006 價值觀是一種對人、事、物所抱持的信念,個人能據以評判 事物,且在行動時做出選擇,對個人在生活方式以及在處理 事物的選擇、決定上產生影響。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價值觀是一種深植於個體內心持久與穩定的信念或標準,是一種無 形的、內在的是行為,是個體作為其待人處世時區分是非黑白、重要性、對錯與否 之基準,以作為選擇、判斷的依據及行為的準則。因此,個體的思考、行為深受其 價值觀所影響,同時個體亦藉由行為來實踐其價值觀。

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影響價值觀形成的因素眾多而複雜,其主要來源包括:文化、科學、宗教和歷 史與經驗。

以文化方面來說,價值觀深受國家、民族、地區等各種特質所影響,在一個文 化中所認為正常與道德的事情,也許在另一文化下被認為有點奇異或甚至古怪。

就科學方面而言,科學可以經由客觀的方法提供人類一些已被驗證的訊息,但 是人們可以選擇相信或是不相信。

以宗教方面來說,宗教包含一套正式的價值體系,這體系可以被代代相傳,包 括神學、敬拜系統和對社會關係的法規。(羅惠筠、陳秀珍譯,1994)

就歷史與經驗方面而言,在團體與個人的生命中,許多的價值觀源於經驗。我 們每個人都曾在不同的情境中經驗過成敗、滿足與不滿足。我們常常判斷什麼是好,

什麼是壞,什麼較有意義,什麼是較無異議的。當我們對這些經驗作判斷時,我們 亦相對地修改我們的價值體系。我們亦可由他人的經驗中學習,藉由圖書館與博物 館,我們可以觀察到不同的文明,他們所擁有的價值觀如何影響到其民眾的福祉。

那些真正會影響我們行為的價值觀,大多數均會受到個人經驗的確認,因為當我們 在追尋他們時,我們會經驗到一種滿足感。因此,經驗是決定我們會跟隨那些價值 觀,而捨棄那些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因素。(羅惠筠、陳秀珍譯,1994)

那些真正會影響我們行為的價值觀,大多數均會受到個人經驗的確認,因為當我們 在追尋他們時,我們會經驗到一種滿足感。因此,經驗是決定我們會跟隨那些價值 觀,而捨棄那些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因素。(羅惠筠、陳秀珍譯,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