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職業婦女家庭價值觀與終身學習態度之現況與差異情 形,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其家庭價值觀之影響,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其終身學習 態度之影響,以及分析家庭價值觀與終身學習態度之間的關係,進而根據研究結果,

提出討論與建議。全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節確立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說明名詞釋義,第五節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個人在家庭中接受人生的第一個教育歷程,許多人格、

觀念的養成皆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礎。家庭也是人類發展互動關係的第一個社會世界,

人生早期在與父母的人際互動中,承受了來自父母的教導,就在這教導的過程中,

價值觀有意與無意地被傳遞著,而個人也主動或被動地接收了一些價值觀,這些來 自家庭的價值觀,將會影響著個體日後的觀念、態度與行為(蔡秋雄,2003)。

中國人的家人關係,根據黃光國(1988)的說法,是以情感性的關係為基礎,

這種關係是一種長久而穩定的社會關係,家人之間互動的法則是以需求為主,互動 的目的是以滿足雙方關愛、溫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情感需要為主。父母對子女的 教養會訓練兒童壓抑任何形式的攻擊,要互相幫忙以增進家庭中的團結與和諧;當 父母年老時,子女有奉養父母的責任。楊國樞(1993)提到家人之間講的是責任,

如果家人有任何困境或需求,要全力保護,家人彼此之間是無條件的互相依賴、無 條件的信任的。就正面的影響來看,中國人的家人關係強調親密、自我壓抑與相互 依賴;但是就負面來看,如果家人之間無法建立這種信任、依賴與親愛之情,就可 能產生罪惡、沮喪、憤怒、敵意或焦慮;而因應這種親情困境的方式則是壓抑、否 認、怨尤、體徵化或形成反向行為(林淑玲,2003a)。所以,家庭價值觀會因為每 個人的原生家庭環境與家人關係或是其他事件經驗的影響而產生差異。

2

在傳統社會中,女子的地位附屬於男性,女性被侷限在家庭與婚姻之中,家庭 可說是婦女最重要的生活場所,女性在家學習女紅、織布等生活技能和祭祀之禮與 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立身之道,扮演好賢妻良母的角色,謹守「女子無才便是德」

與「三從四德」即可。兩性的不平等,在傳統上是根據於社會的分工。男性負擔生 活提供者的角色,而女性的角色則是生兒育女。在公眾及家庭領域的工作分工導致 不平等。在公眾領域工作是有報酬的(例如金錢、威望及權力),而家庭領域的工 作卻是隔離的、貶值的(藍采風,2003)。

女權運動或女性主義是指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 運動。十七世紀末在英國自由主義發展的同時,英國有少數女性作家開始揭發女性 在家庭與社會中種種不平等的境遇,她們也開始相信必須從女子教育著手,學習與 男性相同的知識和技藝,才能改善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地位。因此開始發展出博 雅教育課程,從烹飪縫紉技能、記帳、家務管理,到兒童發展與兒童教育、食品營 養、家人關係、文化藝術等專業領域。

王雅各(1999)把婦女解放運動界定成:「藉由群體的力量以謀求改善婦女在 社會中的處境、地位,和一般人對於女性的觀念和想法」。所以婦女解放運動除了 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 與議題。」林美和(2006)提到世界婦女解放運動的歷史脈絡約可分為:第一波婦 女運動是人類權力與平等的爭取,把女人當人看待的訴求,為婦女贏得了財產權、

投票權、就學與就業權。第二波婦女運動是反性別歧視的平等對待訴求,要求改善 婦女的不合理歧視的平等對待訴求,要求改善婦女的不合理工作條件、待遇與環境,

甚至關切到家暴。第三波婦女運動 是倡導主體性、關愛性與行動性的訴求,強調婦 女的生命經驗與主體性的重要性,並具溝通、批判與反思能力,主動關心社會與身 體力行,將關愛擴及到全世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以及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共存 關係,使婦女訴求的層面,從自身權益的爭取擴及到對其社區、社會,甚至到世界 各地的超地域層次。

台灣在 1990 年代點燃的民主運動與民主化,使民權、女權以及人權同時受到重 視與發展。雖然起步很晚,但是台灣的女權運動算是發展相當快速,幾十年間,從 法律的保障到女性政治參與,有女性副總統、女性閣員和女性保障名額的各級民意 代表,商場上呼風喚雨的女性企業家,及正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的女性們,百年前的 女性們有誰能想像得到現代女性的發展境地?但是從傳統大家庭的農業社會到現在 工商業的發展,人口往都市集中後,婚姻自主性增強、小家庭數量的增加、親族間 的情感日漸淡薄、養兒防老與重男輕女觀念式微、兩性漸趨平權,這樣快速的社會 變化會不會影響現代職業婦女的家庭價值觀?

已婚婦女就業之主要社會意義還是在扮演傳統的家庭角色以外,同時進入本來 屬於傳統男性的工作角色。既然同時扮演二種不同的角色,婦女就必須針對此二角 色之不同的行為期望與要求而採取不同的角色適應(伊慶春,1986)。就現代婦女 而言,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角色的轉變,不論是職業婦女或是家庭主婦,在其角 色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科技進步、角色衝突、工作繁重及競爭壓力等的影響,為了 追求自我成長及解決工作與生活上的問題,繼續學習的需求及意願逐漸增強。身處 知識爆炸和快速過時的世代裡,唯有個人的覺知與內在壓力的解放,以及藉由外在 環境與壓力的改變,女性的再學習才能顯現出其實質的效益(劉鎮寧,2001)。

終身學習是世界的趨勢,如同我們從小就接受到「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強 調學習是終身的,黃富順(2000)指出,終身學習主要主張個體在一生中的任何階 段均要不斷地進行學習活動,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而現代婦女在傳統與現代、工 作與家庭之間的挑戰與衝擊,教育普及加上婦女運動推波助瀾,女性不想再扮演傳 統被動、懦弱沈默的角色,當代女性所企求的是積極正面並具有創造力的新形象,

經由終身學習的歷程,可以幫助成年女性再次面對自我,發展潛能,扮演好各種不 同角色。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社會對於勞力的依賴度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知識與 智慧。透過普及的教育制度,女性有和男性一樣的學習機會,社會中男女平權的落 實,讓女性有一樣的公平競爭機會,只是傳統中由女性操持家務的觀念與習慣,是

4

否跟著轉變?家務勞動是社會、家庭和個人生產得以維繫的關鍵。不論照顧嬰幼兒 或老人、買菜及烹飪或是洗衣等,都需要持久、經常性的心力付出。這些(再生產)

的勞動,多半由女人以女兒、母親、媳婦或妻子的身分承擔。雖然女性勞動參與率 持續提高、性別意識也更為平等,但是女性做為家務主要承擔者的角色並沒有重大 改變(蕭英玲,2005)

李本華(1989)表示,每個人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要在二十四小時中扮演兩 項同樣需要體力、能力與心力的角色,成功地完成兩項同樣重要的工作,對任何人

(男人或女人)而言,均係不切實際的過高期盼。今天台灣的已婚職業婦女,在兼 顧家庭與職業雙重角色的要求時,內心的困境與無力感必然很高。而透過終身學習 教育活動,職業婦女也許可以增強工作與生活的知識與技能,或許可以學習更多子 女教育知能或是增進生活樂趣的技巧,還有個人身心靈的修養。

人格特質、對時間的看法、婚姻家庭與角色(父母職、育兒、配偶與性關係、

工作生涯)、朋友關係、外在重大事件等等是建構成人發展的核心概念,尤其是轉 換或改變期是個體在成長歷程中必經之階段,特別需要學習,才能適應(林美和,

2006)。婦女從爭取社會權益、兩性平權到現今關愛他人、大自然、社會的過程,

奠基於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透過行動力獲取社會轉型的目的。職業婦女在時代運 轉的巨輪中,家庭和社會角色都有相當程度的轉變,在這轉變中家庭結構改變了,

而這些不同是否會因此影響其家庭價值觀?為了更多的發展與自我發現,職業婦女 需要更多的學習機會來促進自我成長,不同的背景與不同的家庭價值觀其終身學習 態度又如何?

研究者自從上大學後,離開家鄉高雄至台北讀書與工作,很多女性同學或朋友 在大學畢業後投入就業市場,陸續結婚後,發現她們的生活都被工作與家庭填滿,

即使想要再進修或學習其他的技能,常常因為孩子照顧與接送問題蠟燭兩頭燒。而 家鄉高雄的朋友,因為多與父母住得很近,支持系統比較強大,照顧孩子不是大問 題,但是台灣南、北部經濟與文化上的差異,學習資源有差異,課程內容也不同,

甚至有些人是因為經濟因素而無法負擔學習的費用。故研究者想要探討職業婦女的

家庭價值觀與終身學習的態度,並了解終身學習態度與其個人背景及家庭價值觀是

家庭價值觀與終身學習的態度,並了解終身學習態度與其個人背景及家庭價值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