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實驗教學設計

本研究為實驗研究,以探討意義化識字教學策略介入學障生識字之立即與保 留成效,以下分述其研究設計、教學材料與教學流程: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設計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 A-B-A’撤回實驗設計,研究設計階段如圖 3-2 所示,將實驗分為三個階段,其中 A 階段為基線期,B 階段為介入處理意義化識 字教學策略,A’階段代表實驗停止後,學生是否維持學習表現,以下分別對基線期、

介入期、保留期加以說明:

59

圖 3-2 研究設計階段 (一)基線期

此階段是實驗介入教學的準備階段,此階段的目的為瞭解三名研究參與者在

「意義化識字教學策略」介入前,對目標文字的熟悉程度,研究者以自編的識字測 驗進行評量,作為處理期與保留期的識字成效表現比較,待基線期得到的資料點顯 示穩定後始進入處理期。此階段之測驗由研究參與者自行答題,研究者除鼓勵盡可 能作答外不給予任何教學、提示,待研究參與者的表現趨向穩定後,即進入下一階 段的教學介入。

(二)介入期

本階段由研究者進行「意義化識字教學策略」的介入教學,目的在蒐集教學後 的立即成效,每節課教學 30 分鐘後立即以「自編識字成效測驗」評量研究參與者 的學習情形,測驗內容含「生字認讀」、「聽詞圈字」以及「生字聽寫」,每次評量 皆由研究參與者自行答題,配合每週二次授課節數,共蒐集二十次表現結果。

(三)保留期

此階段是教學後觀察,為瞭解三名研究參與者撤除意義化識字教學策略一週 後,是否能繼續維持教學介入之成效。本階段研究者以自編識字成效測驗施測研究

60

參與者,每課評量一次,共蒐集十次保留期資料點。並輔以滿意度回饋問卷蒐集研 究參與者對意義化識字教學策略之滿意度,作為日後研究者教學設計之參考。

二、教學材料

本研究以南一版國語第十冊作為教學材料,進行十週意義化識字教學,每周教 學二次,參考「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教育部,2002)所列之文字使用 頻率排序,從每課挑選 14 個目標字(若該課生字不足 14 字,則不補齊)進行意義 化識字教學策略介入,表 3-3 為各課選出的教學目標字:

表 3-3

本研究教學目標字

課 別 目 標 生 字

第二課 昭、輻、汙、託、磁、繩、黏/攔、蔬、府、吝、鞋、痕、佩 第三課 暑、匆、冊、構、規、籍/頁、權、插、鉛、彬、暄 第四課 敦、裕、嚴、繪、寂、寞、蜥/蜴、拒、潑、銷、售、蹦、恆 第五課 宜、嚼、晃、礦、喊、舌、喂/額、穴、釋、淚、塞、亂、傻 第六課 哩、週、巡、操、軻、踐、狂/災、囊、贊、縣、輸、驕、沸 第七課 燭、孟、赴、歸、埋、宗、愁/噓、糧、霜、榜、吟、遲、暉 第八課 航、頻、遭、哀、漢、泰、豎/臘、塵、伊、唯、儀、兼、飢 第九課 瘠、羨、准、簽、殷/虞、猶、購、盼、憐

第十課 橘、柏、僑、俱、垃、圾、晏/颳、阻、骯、系、狹、衫、震 第十一課 篇、肥、併、硬、邦、剩、遵/契、矩、衷、悉、瞭、鈕、控 本研究採用之教學策略為意義化識字,研究者參考各式文獻(王韋鈞、唐榮昌,

2015;史惠方,2007;吳宜貞、黃秀霜,2004;吳欣純,2014;周碧香,2011;胡 永崇,2002;常雅珍,2008;張秀婷,2008;黃璽芸,2011;葉素玲、林怡慧、李 金鈴,2004;鄭媲瑾,2008;賴詩婷、劉明松,2013),為每個教學目標字設計精

61

緻化記憶內容,如口訣、圖像等方式賦予文字字形意義,藉由意義化識字教學策略,

協助研究參與者記憶生字。

三、教學流程

執行研究期間所教導的十個課別將依以下步驟進行生字指導教學,並將之整 理為教學流程圖 3-3:

(一)展示目標字:預告本節課欲教導七個生字,並會在下課前安排進行立即評 量。

(二)教導目標字:使用意義化識字教學法教導目標字,給予各種意義化線索協 助學生記憶字音與字形。

(三)書寫練習:教師於黑板教導該生字後,請學生書寫學習單中的生字練習,

共四次。

(四)文字再認:學生認識該目標字後,教師提供該字所在段落,由學生從該段 落中尋找該目標字,以「再認」的方式複習字形,並且同時根據課文前後 文字組成的句脈向學生說明該字的字義。

(五)學生造詞:學生依據所教之生字進行造詞活動,並將所造詞彙寫在學習單 的格子中。

(六)立即評量:教導七個目標字後,進行立即評量,以蒐集「生字念讀」、「聽 詞圈字」、「生字聽寫」三個項目的學後表現。

一堂課的教學流程為上述的六個步驟,進行步驟一後,步驟二至五採取一字一 循環的方式執行,待七個循環後,再接著執行第六步驟─立即評量。

圖 3-3 教學流程圖 展示目

標字

教導目 標字

書寫 練習

文字 再認

學生 造詞

立即 評量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