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者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撤回實驗設計,並依據研究參與者在基線期、介入 期與保留期的資料,將其資料點繪製成折線圖呈現,且進行目視分析 (visual inspection)與 C 統計進行資料處理、分析,以回答本研究的待答問題。此外,透過 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問卷回饋,瞭解其對研究中教學的滿意度,作為日後研究教學之 參考。

一、目視分析

65

Tawney 和 Gast(1984)指出,目視分析旨在分析資料大小和速率的變化,包 括階段內和階段間的變化分析(引自鈕文英、吳裕益,2015)。以下為研究者針對 目視分析內涵進行說明(鈕文英、吳裕益,2015):

(一)階段內變化分析

1.階段長度:係指該階段內的資料點數目,亦即若蒐集 20 個資料點,其階段 長度為 20。

2.趨向走向預估:係指資料路徑的斜度,藉由中分法畫出階段內的趨向線,有 上升「/」、下降「\」與水平「=」三種趨勢,但其代表意義須視依變項為 正向或負向行為而定,本研究為探討識字成效,屬正向行為,則上升「/」

代表進步(+);下降「\」代表退步(-);水平「=」代表沒進步、沒退 步。

3.趨向穩定度:其意義為資料點落在趨向範圍的程度,以百分比表示即為「趨 向穩定百分比」,若以小數表示則為「趨向穩定係數」(杜正治,2006),其 計算公式如下所示。本研究設定趨向標準設定為 20%,其變化情形分為四 種,分別為穩定到穩定、穩定到不穩定、不穩定到穩定、不穩定到不穩定。

可接受穩定範圍=階段內最高值 × 趨向穩定標準(20%)

趨向穩定度=該階段穩定範圍資料點

該階段總資料點 × 100%

4.趨向內的資料路徑:指該趨向內,若存在一條以上的資料路徑,則須將資料 路徑一一標示出來。

5.水準穩定度:係指資料路徑中代表各個資料點數值的變化或範圍,計算該階 段資料的平均值,以此數值判定某資料達穩定階段與否,當資料點的數值範 圍小,該資料則為穩定,本研究採 20%作為本研究水準穩定標準,其計算 公式如下:

可接受穩定範圍=階段內最高值 × 趨向穩定標準(20%)

66

水準穩定度=該階段平均水準穩定範圍資料點

該階段總資料點 × 100%

6.水準範圍:又為水準全距,係指該階段內資料點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的縱軸 值範圍。

7.水準變化:指同階段內,第一個與最後一個資料點的縱軸值相減後所得的數 據,藉此比較兩階段間的整體表現,若數據為正數,代表學生識字學習成效 有進步,反之則為沒成效。

8.階段平均值:又為水準平均值、平均水準,是階段內所有資料點的縱軸值加 總後除以總資料點數。

(二)階段間變化分析

階段間分析主要探討相鄰實驗階段間的變化與比較,可以獲得以下資料:

1.趨向變化與效果:兩階段間趨向的變化效果,有正向、負向與無變化三種效 果。本研究為識字教學成效,屬正向行為,就本研究而言,基線期趨向線為

「/」、「\」或「-」,而處理期的趨向線為「/」或「-」,則代表變化效 果為正向,顯示識字教學有效;若在處理期的趨向線呈現「\」或「-」則 表示負向,亦即識字表現是退步的;但若處理期的趨向線依然維持與基線期 相同,則說明無變化。

2.趨向穩定度變化:比較兩個階段之間趨向穩定度之變化情形,其分為四類,

分別為穩定到穩定、穩定到不穩定、不穩定到穩定、不穩定到不穩定。

3.水準變化:係指本階段的第一個資料點與前一個階段最後一個資料點的縱軸 值相減的差距。

4.重疊率:即用來比較兩個相鄰階段的資料的數據,計算方式為

重疊率=本階段落在前一階段最佳表現範圍內的資料點數

本階段總資料點數 × 100%

前一階段最佳表現以內的範圍,以正向行為為例,則為(含)最高值以下的 範圍,一般來說,介入期與基線期重疊率愈低,意謂著自變項對依變項的立

67

即效果越明顯;而維持期與介入期重疊率高,則是代表自變項對依變項具有 維持效果。

二、C 統計

C 統計又名簡化時間系列分析 C 統計,其用途在於檢定階段內與階段間的趨 向變化達統計顯著性與否,能藉由它驗證自變項介入的效果,C 統計檢定可突破目 視分析較偏主觀且不敏銳的限制(鈕文英、吳裕益,2015),其 C 統計公式如圖 3-5,X 為研究參與者每一堂課課程本位評量之成績,N 為評量次數:

圖 3-5 C 統計公式

三、意義化識字教學策略滿意度回饋問卷

研究者欲瞭解研究參與者對於意義化識字教學策略的滿意度,運用「意義化識 字教學策略回饋問卷」蒐集資料,問卷使用李克特五點量表編纂,從非常同意 5 分 到非常不同意 1 分,問卷回收後研究者將答案轉換成分數,以累加的方式計算,獲 得其態度分數,得分愈高表示愈認同。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