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審美理想

在文檔中 康德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 (頁 86-89)

第五節第五節

第五節第五節 審美理想審美理想審美理想審美理想

審美理想又稱美的理想,在西方美學中,審美理想與美的觀念相通,古希 臘柏拉圖(Plato)認為『美的理念』就是最高境界的美,這其中具有審美理想的 含義,康德認為只有人才具有『美的理想』,這種理想在審美中具有『規範觀念』

最高的範本、鑑賞原型的意義(李戎,1999:315)。任何通過概念來規定什麼是 美的客觀鑑賞規則都是不可能有的,因為這一切出自於這一來源的判斷都是審美 的(感性的),就是說它的規定根據主體的情感而不是客體的概念,要尋求一條 通過確定的概念,指出美的普遍標準鑑賞原則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所尋求的東西 是不可能的並且自相矛盾(鄧曉芒譯,2004:71)。審美是無概念、無目的的活 動、作為鑑賞原型的理想與理性理想有區別,它不能用概念來表示和說明,只能 用個別的表象來表現它,康德稱它為「鑑賞的原型」(Urbild des Geschmack)(曹

俊峰,2003:231)。最高的範本,鑑賞原型,只是一個觀念,這必須每人在自己 內心裏產生出來,而一切鑑賞的對象、一切鑑賞判斷的範例,都是必須依照它來 評定的,觀念本來意味著理性概念,而理想本來意味著一個符合觀念的個體表 象,而那鑑賞的原型(它自然是築基於理性能在最大限量所具有不確定的觀念,

但不能經由概念,只能在個別的表現裏被表象著)更適宜被稱為美的理想(朱光 潛編譯,2000:167)。審美理想屬於審美意識的範疇,它是審美主體關於美的觀 念的最高體現,它集中表現了審美主體關於完善的、美好的,合乎願望的生活觀 念(李戎,1999:315)。雖然在我們所有物中,我們尚無此理想,然而我們仍可 努力在我們生命內去產生此理想,但它必須是一想像力之理想,蓋因為不能基於 概念,但只基於具體展現,而具體展現之機能則是想像力(牟宗三譯註,1992:

207)。人的審美理想也是一種動力,促使他在生活中選擇並投入符合自己理想的 審美活動,用整個身心去擁抱那符合自己美的理想的客體對象,在審美活動過程 中,審美理想作為主體潛在的價值取向,也潛在制約著想像、情感、思維等心理 因素(李戎,1999:316)。

康德認為美的理想包括『審美的規範觀念』和『理性觀念』兩個方面,其 中哪一個方面都不能單獨構成美的理想,必須兩者結合起來才具理想的性質(曹 俊峰,2003:232)。審美規範的觀念,是一種單一直觀(想像力的直觀),它把 人的評判尺度,表現為一個屬於某種特殊動物種類之物的尺度;二是理性的觀 念,它使不能被感性地表象出來的那些人類目的,成為人的形象談判原則,而這 些目的是通過作為它們的結果人的形象,而在現象中被起釋出來(鄧曉芒譯,

2004:71)。換言之美的規範觀念是想像力在我們頭腦中所創造的一個直觀形象,

它充當我們對人的審美判斷的標準(曹俊峰,2003:232)。舉例言之,譬如說一 個人已見到一千個充分長成的人,現在如果這一個人他想去評判這樣一個模範的 尺寸,那麼可依據一比較的評估而被決定了(牟宗三譯註,1992:210)。白人男 子有白人男子的平均值,漢族男子有漢族男子的平均值,也就是說各有各的觀 念,在規範的觀念中,包含著美的形式條件(曹俊峰,2003:232-233)。規範觀

念不能包含任何表現特殊性格的東西,否則它就不會是類的規範(鄧曉芒譯,

2004:71)。美的觀念不僅適用於人,也適用動物,在我們觀賞動物時,也有一 個關於這動物的規範觀念在起作用,例如一隻長腳的馬,兩條腿的豬,正因為規 範觀念同時適用於人和動物,所以它還不是美的理想,美的理想只適用於有理性 的人,必須與理性觀念結合(曹俊峰,2003:232-233)。理性觀念是精神性的、

無形的,不能成為感性直觀的對象,人類最重要的理性觀念就是道德,誰也無法 拿出一個佔據時間、空間、可以觸摸道德來,但心靈中的道德情感,如善良、純 潔,雖然不可捉摸,但卻會對人的面容、五官、表情、舉止有所影響,於是理性 觀念就通過人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和活動感性呈現出來(曹俊峰,2003:232-234)。 所以說美的理想規範理念還是有區別的,美的理想只可以期望於人的形象;而在 這個形象裡,理想就在於表達道德性,捨此,該對象就不會普遍地而為此積極地

(而不只是在合乎規矩的描繪中消極地)使人喜歡(鄧曉芒譯,2004:71)。審 美規範的學說,是康德對美學理論的一大貢獻,它至少揭開了審美之謎的一個側 面,在一定條件下是經的起實踐的檢驗的(曹俊峰,2003:232)。

與審美理想密切關聯的一個概念是審美趣味,所謂審美趣味,是指人在審 美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喜歡什麼不喜歡的情感傾向,是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一種主 觀愛好(李戎,1999:316)。因為任何判斷之由這樣的根源,及其決定根據主體 之情感,而不是一對象的任何概念,這樣而成的便是美學的判斷(牟宗三譯註,

1992:206)。審美趣味以審美理想為基礎,是審美理想在審美情感中的具體表現 形式,在審美的價值取向方面與審美理想是一致的,與審美理想不同的是,在審 美意識中,審美理想處於最高層次,而審美趣味則是低層次的,在審美活動中,

審美理想是以宏觀方面規範審美活動的範圍和趨向,而審美趣味則是具體制約主 體對象的選擇和審美感受的方向及強度(李戎,1999:316-317)。美的理想提出,

表明康德美學在本質上與人的生存和人性有密切關係,毫無疑問,批判期美學是 由哲學體系的需要而產生,但在論及具體的美學問題,康德又像在前批判時期的

《觀察》和過渡期的《實用觀點的人類學》中所作的那樣,訴諸於人類的本性和

道德情感,這固然是由於康德本人十分重視人和人的道德,同時也可以看出審美 問題與人性確實密不可分(曹俊峰,2003:234)。

綜合上述美的規範觀念和理性觀念的結合構成了美的理想,但美的理想是 有目的的依存美,卻不是純粹美。它不允許任何感官刺激混雜進它對客體的愉悅 之中,但卻可以對客體抱有巨大的興趣,而這就證明,按照這樣一個尺度所作的 評判決不可能是純粹美(鄧曉芒譯,2004:76)。「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所指的是 純粹美,人們欣賞美只是從對象形式而來的美,那「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所著重 的純粹美和審美理想的依存美的觀點是否有所衝突?這看起來好像自相矛盾有 所衝突。但現實審美的活動中,必定會有認識、倫理、偏愛、利害、性別等因素 參與,不僅僅形式起作用(曹俊峰,2003:236)。就此而言,不同的藝術愛好,

不同的文化消費,早已決定於社會階層的差異區分之內,社會主體依照類別而被 分門別類,並用自己所製造的差異來突顯自己(劉千美,2001:14)。從康德的 觀點來看純粹美在形式和依存美包含其他因素,如果有人發現對象的美與內容有 關,那難不倒康德,他會把它歸入依存美,如果有人說在世上純粹美很罕見或根 本不存在,這也難不倒康德,他會讓你在想像中把其他因素排除,剩下的就是純 粹美。康德用『想像』來解決純粹美和依存美的衝突,也可化解無目的的合目的 性和審美理想的對立狀態。

在文檔中 康德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 (頁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