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論文的限制

在文檔中 康德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 (頁 21-27)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論文的限制 研究論文的限制 研究論文的限制 研究論文的限制

根據研究者的反省與分析,本研究論文的限制主要有下列幾項:

一、語言能力的限制:

使用教育詮釋學的方法,如能從作者的第一手資料作為閱讀文本,可使研 究者與原作者直接對話,不需透過翻譯本的二手資料來作詮釋而產生失真現象。

但因囿於研究者對德文的限制性,無法閱讀由康德親自書寫的原著,僅能從中文 譯本或英文翻譯德文的原著了解康德美學的精神。

二、研究文獻的限制:

由於康德的第一手作品皆以德文出版,研究者受限於對德文不熟練的限制,

深怕在閱讀理中缺解作者的原意,只能從翻譯作品的資料引導,概覽問題的全 貌,其中可能牽涉翻譯者的主觀意識,因此研究者在解讀文本可能有未盡完善之 處,對研究者來講研究文獻未能由康德的德文原著,與康德思想產生直接對話,

是研究者認為是研究上的限制。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由於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採教育詮釋學為主,而詮釋學方法具有下列幾 點限制(陳伯璋,1987:7):

(一)教育研究者的專業能力及精神條件,會影響研究是否可以做移情地理解。

(二)較側重特殊性及主體意義的理解,很難建立普遍的通則性知識。

(三)容易淪為為現況做合理化詮釋的工具。

(四)容易偏向方法論的規範性層面,忽略描述性的要求,逐漸變成一種方法論 的獨斷。

四、關於研究類推的限制:

在教育詮釋學的方法,一方面進行研究資料的分析,一方面進行研究結果 意義的詮釋,達到視野交融的理解,要批判錯誤的意識型態,避免單一觀點的 獨斷,建構比較完整的詮釋。因研究者不是教育科系出身,以往不曾接觸過教 育領域的專業課程,而且研究者不曾在教育現場工作過,在經驗的類推上難免 有失真之虞。所以,需要不斷的自我反省批判,才能恰如其分的詮釋康德美學 的教育涵意。因此本研究因此本研究在類推應用上有相當大的限制。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康德的生平及其美學的形成 康德的生平及其美學的形成 康德的生平及其美學的形成 康德的生平及其美學的形成

康德的美學思想,不僅對十九世紀西方美學意義重大,而且對二十世紀西 方美學的走向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康德是唯心主義美學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在哲 學和美學史佔有重要地位,他不但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者,而且是西方美學承 先啟後的學者(李戎,1993:92)。康德在哲學史上自稱『哥白尼式的轉向』

(Kopernikanische Wenden),調和經驗主義(Empiricism)和理性主義(Rationalism) 的歧異對壘。哲學界有這樣一句話:「說不盡的康德」流傳著。英哲羅素即言:「康 德被視為近代最偉大之哲學家,此說我未能同意,然茍不承認康氏之偉大重要 性,則又至愚不過矣(吳康,1980)。康德的思想源源流長,思想如水流一般,

有其來路與去路。我們要了解康德的思想,不能不從其生平及其淵源敘述起(南 庶熙,1971:1)。如此的脈絡思想才有跡可循,研究者擬藉文本閱讀與康德來場 心靈之旅。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生平與時代背景 生平與時代背景 生平與時代背景 生平與時代背景

康 德 於 一 七 二 四 年 四 月 二 十 二 日 生 於 東 普 魯 士 的 首 府 寇 尼 斯 堡

(Königsberg,二次大戰後,易名 Kaliningrad)。康德的父親和大部分的技匠一 樣,在自己的家裡闢工作室,雖然馬具師的行會階級不高,但畢竟是行會系統的 一部分,作為族群的一份子,康德一家或許不甚富裕,但他們必然在社會佔一席 之地,為他人所尊重,並保有高度的榮譽感(黃添盛譯,2005:49)父母篤信虔 信派(Pietism),這對康德日後的宗教信仰及嚴肅的道德生活與學說,應有相當深 遠的影響影響。這個教派認為良心是引導人行為的最高權威,這種思想深刻地﹑

持久地影響了康德的道德思想(蔡英文譯,1986:1)。虔敬派的倫理學對康德 的一生性格行成很大的作用,這從康德後來的下述說法可以看的出來:『人們對

虔信派可以說東道西,但虔信派的信徒卻是一些嚴肅又超群出眾的人。他們具有 高尚的人類情操-穩重、樂天和任何慾念都破壞不了內心的寧靜,他們不怕困境 也不怕壓迫,任何糾紛都不能使他們產生仇恨和敵對情感』(易杰雄,1991:10)。

一七三二年康德八歲入寇尼斯堡的斐特烈中學,學習教義、經典與拉丁文,他的 拉丁文基礎很好。康德的拉丁文老師海登萊希(Heydenreich)令他在學習上非 常鼓舞,帶給了康德一生對於拉丁文學的愛好,至於海登萊希其他的同事,康德 日後評論道:『他們並不能燃起我們內心對哲學或數學研究的火花,反而將卻將 之吹熄了!』(張培倫譯,1986:9)。一七三七年康德年滿十三歲母親就去世。

康德晚年還念念不忘說:『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我的母親,她在我身上培植了最 初的優良品質,她用的自然的觀念啟發了我的心靈,喚醒並擴大我的智力,她的 教誨對我一生都有極大的影響』(易杰雄,1991:2)。一七四○年康德十六歲進 入寇尼斯堡大學就讀,這時康德結識精通吳爾夫(Christian Woff﹐1679–1754)

哲學和牛頓(lsaac Newton﹐1642-1727)物理學學的恩師柯奴琛(Martin Knutzen﹐

1714-1751),康德的學習領域一方面師承吳爾夫哲學,一方面在牛頓(lsaac Newton)科學奠基,吳爾夫的形上學與牛頓物理學常衝突,在康德思想的啟蒙 有極大的關係。一七四六年康德二十二歲,以《活力測定考》這篇論文介紹關於 動力的真正測量的一些想法完成大學的學位,他在論文中指出﹐在關於力的量度 問題的長期爭論中﹐笛卡爾派與萊布尼茲派(Gottfried Wilhelm Leibeniz﹐

1646-1716)各自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真理性。大學畢業後因為父親去世,家計不 甚充裕,為了扛起家庭重任,當了九年的家庭教師,但在辛勤工作之餘,康德仍 不忘繼續鑽研學問,一七五五年以《論火》(Über Feuer)獲得寇尼斯堡大學哲 學博士,不久提出對《形而上學知識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釋》(New Elucidation of the Frist Principles of Metaphysical Cognition)﹐獲得聘任在寇尼斯堡大學沒有固 定收入的編外講師,一七五五年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與天體論》﹐為形而上學 自然觀上打開了缺口。康德曾說:『我命中注定與形上學談戀愛』,雖然我自己 對於形上學而來的恩惠幾乎不覺得有任何喜悅,對形上學的單戀,展現康德一生

志業的主要目的與背景(張培倫譯,1986:14)。一七六九年是康德的哲學思想 發展的關鍵一年,藉由經驗主義省察到休姆所提的有關因果聯繫,有無必然性問 題的重要意義﹐並從萊布尼茨-吳爾夫學派哲學的獨斷論觀念翻轉過來,開始從

『先批判時期』邁向『批判時期過渡』。這種懷疑論面對獨斷論及其對於事物底 可認知性的預設,而為一相對的立場,康德自己說過休姆把他從獨斷的瞌睡中震 醒(李明輝譯,1988:11)。一七七○年升任寇尼斯堡大學邏輯學和形而上學教 授,一七八一至一七九○年的十年間﹐構成批判哲學體系的《純粹理性批判》、

《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三部巨著相繼問世。康德說『自由概念是解 釋自由意志自由的關鍵』,這一思想是康德哲學的最菁華部分,必須深刻加以反 思(高宣揚,1991:97)。一九七三年出版《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一書﹐把宗教 歸結為道德﹐並且批評了教會﹐因此得罪了威廉二世,用專制的政治力量強制康 德永遠不得講授和撰述宗教問題,康德上書作了承諾,直到一七九七年威廉二世 死去﹐康德自動解除了諾言,並從寇尼斯堡大學退休,正式結束教書的生涯,一 八○四年康德在家鄉寇尼斯堡逝世,享年八十歲。康德死後,取其《實踐理性批 判》一書結論裡的兩句話作為其墓誌銘:有兩件事充滿心靈中,如果持續地加以 思索,便覺得不斷的驚異,即是:『天上的繁星,人間的良心。』

康德一方面為過去思想的總匯,另一方面為未來思想的總源,康德好比一 個極大的思想潮,上游的千隻萬派都被這湖吸進去,下游的千隻萬派又都從這湖 分化出來,有人說:康德以前的哲學是康德哲學的序言,康德以後的哲學是康德 哲學的題跋(南庶熙,1971:74),可見康德思想影響之深遠。康德之所以能激 起哲學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實在有其思想形成的背景因素,康德生於啟蒙 運動 (Enlightenment)的高潮時代,啟蒙運動的共同信念在於理性批判、挑戰握有 權勢的國家與教會層級,主張宗教與教育分離,啓蒙運動口號是『Sapereaude』,

就是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啟蒙思想的發展,對康德批判哲學之形成,有 很大的激勵和啟迪。再加上東普魯士是政治文化中心,人文與文化會萃,各類的 資訊流通非常快,即使康德畢生未離開寇尼斯堡這座城市,但透過閱讀各式的書

籍,可用『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來形容康德的博學多聞。康德的思想承襲 了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許多想法。德國狂飆突進運動與盧 梭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他們都立基於一種人民批判的聲音(Hohendahl﹐1988:

76)。盧梭在宗教上強調道德良心,在哲學上重視感覺經驗,在美學上崇尚天然 情感,這一切都表明了盧梭的那種以真實心情為基礎的『自我主義』(趙林,2000:

222)。盧梭所著《愛彌兒》(Emile ou del 'education )提倡自然教育思想,強 調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保有自然特質的人,盧梭稱之為『自然人』(natural man),自然人完全為其本身而存在(lives for himself)(Rousseau﹐1974:7)。

這裡強調的重點是教師要順應人的自然本性,要按照學生的年齡去對待,也就是 說所有的教育都要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並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適應兒童的身心發 育水平和個別差異,這是打開教育人本化教育啓蒙思想有著關鍵性影響,引領了 教育領域中一次影響深遠的革命。其強調教育的目的有三:第一為發展兒童固有

這裡強調的重點是教師要順應人的自然本性,要按照學生的年齡去對待,也就是 說所有的教育都要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並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適應兒童的身心發 育水平和個別差異,這是打開教育人本化教育啓蒙思想有著關鍵性影響,引領了 教育領域中一次影響深遠的革命。其強調教育的目的有三:第一為發展兒童固有

在文檔中 康德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 (頁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