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評價

在文檔中 康德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 (頁 89-106)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綜合評價綜合評價綜合評價綜合評價

康德吸收經驗美學系統的思想有休姆的美不是事物本身屬性,它只存在於 觀照者心理;柏克的美的原因不在比例、適宜或效用、崇高,是以痛感為基礎等;

而後經驗主義的美學和理性主義的美學,匯入康德這個中繼湖泊之後,經過融 合、沉澱、結晶、增生,並摻入『批判哲學』所特有的先天綜合的酵母,結果產

生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概念,在批判的框架中構成了一個嚴整的系統,這就是 康德美學(曹俊峰,2003:446-447)。人們會提出理由疑問,為什麼康德美學 思想竟如此重要,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由於它匯集了並吸收了康德自己時代和 前輩人分散而不系統的美學觀點,它在科學活動與藝術之間作了嚴格的區分(丹 青藝叢編委會,1987:21)。康德對美的分析,既反對了英國經驗論美學把美感 當作感官的快感,又反對中國唯理論美學把美與善等同的片面觀點,提出審美活 動既非道德實踐活動,又非邏輯認識活動,然而又接近於這兩種活動,故它是道 德實踐和認識活動中間的橋樑(鄭廉明、陳淑英,1987:315)。康德比前人更充 分更廣泛更系統地分析了審美現象的矛盾,揭示了審美問題的極端複雜性;其次 糾正了經驗派美感等於快感和理性主義派美等於『完善』這兩種片面的看法,力 圖在二者調和的基礎上確定真善美的聯繫和區別(李醒塵,2000:299)。康德闡 述了審美問題的複雜性,以及審美活動過程中的許多矛盾,他的功績正在於揭示 並試圖調和統一這些矛盾,而且也確實造出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鄭廉明、陳淑英,

1987:316)。康德是西方美學史劃時代的人物之一,黑格爾曾說:康德『說出了 關於美的第一句合理的話』,從十九世紀以來,西方美學和文藝理論的許多基本 觀點,都或多或少受到康德美學的影響(鄭廉明、陳淑英,1987:311)。黑格爾 把美定義為『理念的感性顯現』,顯然是受到康德對理想美及審美意象等觀點的 影響;席勒的人性論與藝術論中以及叔本華強調解脫藝術觀,我們都很容易發現 康德的影子(劉昌元,1987:49)。哥德(Joharl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 一 1832)對《純粹理性批判》評價並不高,而見到《判斷力批判》中這種思想卻欣 喜若狂,因為這種發現表明,藝術創作的最終成果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而 存在著(易杰雄, 1991:158)。從總體來看,康德美學是西方美學史一大進步,

他不愧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人(李醒塵,2000:313)。雖然康德的美學在整個 美學史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還是有持正面肯定和批判質疑的論辯,茲分述如下:

壹 壹 壹

壹、、、、持正面肯定的看法持正面肯定的看法持正面肯定的看法持正面肯定的看法

從美的分析來看康德把美感和一般意義上的快感作了區別,糾正了以往有 些美學家把美感就當作了生理官能滿足後的愉快,或做了某種好事後心理愉快的 片面性,這是他的貢獻,這其中有合理因素(鄭廉明、陳淑英,1987:312)。康 德明確提出了美感經驗的理性基礎和社會性問題,從而把美的問題同人的全部心 理,和人類整體聯結起來,這些都是康德美學的合理內核,後來對黑格爾的美學 產生過良好的影響,在歷史具有進步的意義(李醒塵,2000:299)。康德把審美 判斷同邏輯判斷、感官判斷作了區別,這是對的,這裡它還涉及了美學中的一個 重要問題,即美感中個性和共性關係,也很有啟發意義(鄭廉明、陳淑英,1987:

314)。審美判斷力是一種必然的判斷,即美的事物產生的美感都是必然的,故從 美『方式』上被康德定義『美不是依賴概念而被當作一種必然的愉快對象』,他 並且把審美的必然性,建立在人的『共同感覺力』,也必然會感到美,這裡涉及 到審美社會性問題(鄭廉明、陳淑英,1987:315)。康德的共通感當然是一種唯 心主義的假定,但重要的是他在這裡強調美感的社會性,審美活動在他那裏雖然 是主觀的,卻不是狹隘的個人私事,而是一種社會交往,是有社會意義的事,這 種思想在美學無疑是極端重要(李醒塵,2000:298)。康德不把美指是為對象的 一種客觀性質,也不認為美只是一種完全的主觀的快感,而將美解釋成一種與對 象性質有關的快感,這個基本立場我們認為是正確的,單從主觀之情感與態度來 解釋美固然行不通,不涉及情感只從對象的客觀性質談美也無效,美感只建立在 主客的關係上(劉昌元,1987:49)。

所謂的崇高,正是人的精神力量在同自然抗爭中所激起的審美感受,這些 是康德對崇高分析有價值的部分(鄭廉明、陳淑英,1987:319)。崇高論講人的 使命和尊嚴,當然都是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的,有歷史侷限性的一面,但肯 定人要有文化修養,道德情操,要有使命感,實際肯定了人要有理想,要超脫低 級趣味,動物本能,以整個人類的使命為己任,這應當是十分寶貴(李醒塵,2000:

303)。關於崇高的分類,謝林(Schelling)就按康德的思路來論述,康德把崇高分 為數學的和力學的兩種,謝林也認為一物被評為崇高,或是由於其體積和範圍的

廣大,超過了我們的把握能力,或是由於其威力強大超過我們肉體的力量,另外 康德認為崇高的基本特徵是無形式,謝林提出『混沌(choas)是崇高的基本直 觀』,而混沌是無形式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康德的影響(曹俊峰,2003:449)。

康德隨後又指出美(無論是自然美還是藝術美)一般可以說是審美意象的表現,

其所說的審美意象說實際上就是藝術典型說,它包含了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顯 現說的萌芽(李醒塵,2000:311)。叔本華接受了康德美學的一個主導思想-美 只關係道主體的情感,叔本華認為表象不是客體的反映,而是意志的客觀化,兩 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叔本華正是按康德的思路來理解表象的(曹俊峰,2003:

453)。而費希特(Fichte)也同康德一樣堅持天才論,認為『絕對真實的是:藝 術家是天生的』(曹俊峰,2003:448)。康德使科學的、概念的認識和天才人物 所動見的更高價值這兩種認識成為可能(丹青藝叢編委會,1987:21)。

綜合上述康德把美感和快感做了區分,摒除了生理官能滿足的快感或行善 所帶來的快感,這是美學史上比較有系統的探討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康德也強調 審美的共通感,強調審美活動雖然是主觀的,卻不是狹隘私人的事,而是一種社 會交往。康德在崇高的分析,講人的使命和道德情操,實際肯定人的理想,這在 美學的思想是一大突破,康德也確立了美和崇高的範疇。

貳貳

貳貳、、、、持批判質疑的看法持批判質疑的看法持批判質疑的看法持批判質疑的看法

康德批判柏克的審美快感與感官快感的混淆,也批判了包姆嘉頓的審美快 感與審美目的快感的混淆,但是他在企圖統一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矛盾過程 中,自己也陷入很多矛盾(朱光潛,1987:377)。

一 一 一

一、、、、從質的環節從質的環節從質的環節從質的環節---審美無利害來看-審美無利害來看審美無利害來看審美無利害來看

康德強調審美無利害當作美感的一種特質,將無害當作美感和快感的區 分,這樣的劃分法是否適當呢。首先必須指出依存美如果涉及欲望、效果、目的 等概念,那這種快感自然不能完全無私,另一方面,在感官的快感我們有時也可 經驗到無私的快感,例如在不渴的時候品茶,聚精會神地作一科學實驗,在不幫

任何一方的情況下都可得快感,總之,只要集中注意力,為了經驗或知覺對象本 身而沒有任何外在目的之情況下,所得的快感似乎都有無私的性質,可是康德卻 不會把這些都稱為美感(劉昌元,1987:45)。康德根據審美無利害的觀點將感 受(feeling)與感覺(sensation)分離開來,也將感受與社會倫理互相割裂,藉 此建立他完整的形上美學(Knox﹐1936:23)。布迪爾(Pierre Bourdieu, 1930-2002) 在其《論差異》(La distinction)一書中,認為應該把純粹的愉悅和身體的愉悅重 新加以連接,以便讓高雅的文化形式與大眾文化得以銜接(劉千美,2001:13)

二 品味差異作為社會差異(劉千美,2001:14)。

好作出讓步,承認『美是道德善的象徵』(鄭廉明、陳淑英,1987:315)。純粹 美的產生完全不涉及概念與知識的看法恐怕也有問題,康德把花、鳥當作純粹美 的具體範例,而一匹馬則不是,這種區分似乎有牽強之處,如果一匹馬所引起的 快感與我們對馬的知識或概念不能分開,那麼一隻鳥或一朵花為為麼會不同……

純粹美的產生,表面上好像不涉及概念與知識,但事實上已隱含了概念與知識(劉 昌元,1987:46)。綜合上述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康德作為鑑賞判斷的先天原理 提出來的,但又認為可以把美稱為審美觀念的表現;在分析美的要點時,把審美 與倫理分開,但後來又說美是道德善的象徵;純粹美是美的正宗,但美的理想又 存在美之中(曹俊峰,2003:366)。

四 四 四

四、、、、模式環節模式環節模式環節模式環節---無概念的必然性-無概念的必然性無概念的必然性 無概念的必然性

康德把夏夫茲博里(The Earl of Shaftesbury﹐1671-1713)的內在感官(原 只限於美感和道德感),推廣為人類的共通感,作為人類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

把包姆嘉頓的目的論修改為『主觀的符合目的性』,即對象形式是合於想像力和 知性兩種認識功能的自由活動;同時又吸收柏克社會同情說,來解釋審美快感的

把包姆嘉頓的目的論修改為『主觀的符合目的性』,即對象形式是合於想像力和 知性兩種認識功能的自由活動;同時又吸收柏克社會同情說,來解釋審美快感的

在文檔中 康德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 (頁 8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