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13 年初加入佩怡老師指導團體論文討論,當時因為投入獨居老人訪視服 務,我論文研究的主題訂為獨居老人關懷。後來,隨著我懷孕,生小孩,成為全 職母親至今,我和論文的相處已過了三年。期間,我閱讀了一些文獻,也訪談了 新北市雙溪區的三位獨居老人,完成初步的故事文本。2014 年 10 月 27 日,和老 師透過 Skype 討論文本,老師幫助我看見我需要努力的方向,特別是讓文本再有 厚度一些。但在那個討論之後,我停擺了一陣子。我仍然持續和志工伙伴到雙溪 關懷獨居老人,但我卻提不起勁來繼續我對他們的研究。為了可以前進,我總是 試著透過與老師聯繫來催促自己,但終究還是沒有太多進度。即使沒有具體進 度,我仍然一直想著我的論文,我得完成它才行。2016 年 1 月初,我再度提起勇 氣寫信跟老師約時間碰面討論,並跟老師提到我想把志工加入我的研究對象。收 到消失匿跡許久的學生來信,老師仍語帶鼓勵的告訴我「不論如何,重新回到自 己論文上,是重要的。」2016 年 1 月 29 日的碰面討論,老師如同以往關切地邀 請我先分享我的近況,我跟老師分享我成為母親,照顧孩子的心路歷程,這是我 第一次與人分享我為人母的心情以及對自己的發現。我訴說著自己當了母親後,

投入在孩子的照顧中,似乎想把自己的全部都給孩子,我對外界的人事物失去了 興趣,不像以往對人的關心,生活也頓時失序,甚至對完成論文缺乏動力,簡直 不像我自己。老師回應我:全職媽媽本身就是件辛苦的工作,而且透過育兒,你 也在重整你內在的情感;當你成為孩子的母親,同時也在經歷重新成為自己母親 的歷程。這段話,讓我的淚水開始不停的流下,我在老師的研究室裡痛哭失聲。

那是好深的看見,我內在深深的被同理。我哭著跟老師說我的人生有好多匱乏,

自己沒有擁有的,我不知道能不能給孩子。想不到過了那麼多年,我仍然為自己 的匱乏感到悲傷。眼淚不斷的流下,我開始跟老師訴說我的過去。

「那就寫寫你自己的故事吧!」老師緩緩地說出這句話的當下,我深刻感受 到老師的慈悲與上天的眷顧。我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在支撐著我,我體會到一切都

是最好的安排。我繼續流著淚點頭跟老師說「好」。這是一份意外的禮物,原來 這幾年的蹉跎其實是有意義的,讓我有機會重新與自己相遇。佩怡老師的看見,

讓我得以和我的故事不期而遇;也在佩怡老師的包容和陪伴下,我提起勇氣踏上 了這段自我敘說的旅程。

一、自我療癒

2010 年,我離開美商行銷部門,帶著對助人的熱忱踏進師大心輔研究所,期

許自己未來能將所學用在需要的生命上。此刻,當我回想起當時那個毅然決然辭 職考研究所的自己,在我內心深處,想必也懷抱著療癒自我的渴望而投考心輔所 的吧!接下來幾年,偶爾會湧上一個念頭想寫下自己故事,但又無法真正提起勇 氣。第一次和老師討論我的論文題目時,我跟老師說我想寫養母的故事,我選擇 透過間接的方式重新面對我的生命。然而,即使只是寫養母的故事,當時的我也 沒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與整理。於是,我的論文題目轉而訂為與獨居老人相關的 議題。身為全職媽媽和對研究與書寫缺乏自信,是我論文遲遲沒有進度的對外解 釋,但總會隱約感到內心的不安。直到老師建議我寫下我的故事那刻,我的躁動 的心才得以安頓,原來我並沒有真正把我的故事放下,「自我敘說」其實是我生 命在這個階段的需要與呼召。因此,我深信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讓我在生命的 此刻,開啟了尋根之路。

二、在孩子身上看見重整生命的需要

2014 年 3 月,我成為一位全職母親。在孩子出生前,我時常想著我得揮別過

去,成為一位與我父母完全不同的母親。未料,孩子出生未滿一個月,我已感到 非常挫折,童年的缺乏讓我幾乎把我自己全部都給出去了。我盡可能陪在孩子身 邊,想要給他足夠的安全感;母乳不足我想盡各種方法增加泌乳;只要是孩子用 的我比以往都更捨得花錢。我漸漸發現這不只是單純來自我的母愛,更是還自一 股想要彌補自己過往的驅力。孩子再長大些,在孩子不如我原本所期待時,我總

是有打孩子的衝動,我必須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把這股怒氣壓抑下來。夜深人靜的 反思中,總是感到懊悔,自己還是把上一代給我的教養方式傳承下來了,但我實 在不想再用這種我自己都無法接受的方式對待我的孩子。所以,在育兒這兩年 中,我不斷的自我覺察與提醒,希望能用讓孩子感受得到愛的方式養育他。不 過,也因為這兩年多來的育兒歷程,讓我清楚看見我的過去一直在影響著我,那 些成長過程的所受創傷還等著被治癒。母親這個角色,帶領我更接近自己,讓我 看見追溯自己生命的需要。

三、助人前,安頓己身、己心

研究所兼職和全職實習的督導中,一再的看見我生命的創傷深深影響著我和

個案的關係,甚至會因為過多的反移情而影響諮商工作。在諮商室裡,聽著個案 訴說他的人生,我體認到我的故事也需要被我自己聽見。得把我的心從陰霾中解 救出來,才能騰出更多的空間,承接他人的苦痛,關懷更多的生命。翁開誠

(2002)在對於自我敘說的論述中,提到當我能欣賞、體現自己的生命之美時,

我也開始懂得欣賞別人也是他自己生命的藝術家,而不是抱著無力的同情而已。

希望,通過我的故事,我可以創造自己的美好;通過故事,我也可以欣賞別人生 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