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始於分離,邁向完整:一位女性從出養到為人母的自我敘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始於分離,邁向完整:一位女性從出養到為人母的自我敘說"

Copied!
1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佩怡 博士. 始於分離,邁向完整: 一位女性從出養到為人母的自我敘說. 研究生:王爾伶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

(2)

(3) 誌謝詞 終於畢業了!從辭職去補習班報名那一刻開始,期待的就是這一天的到來。 唸了六年的研究所,經歷修課、實習、結婚、生育孩子到完成論文,這一路要感 謝的人實在很多。 感謝與佩怡老師的相遇,如果問到我心目中的諮商界典範,必定非李佩怡教 授莫屬。論文帶給我最大的附加價值即是能夠與老師有更深度的交會,謝謝老師 的陪伴與帶領,讓我見到我未曾見過的自己,也讓我學會去深深擁抱、接納不完 美的自己。這是一份無價的禮物,我將緊握著這份禮物帶來的溫度踏上未知的人 生旅途。敬愛的佩怡老師,謝謝您! 謝謝我的先生,詠富,全世界最棒的一位丈夫和父親。謝謝你鼓勵、支持我 追求夢想,這六年來,你真的辛苦了,也謝謝你在我書寫論文的過程中,陪我討 論也給我很多的協助,有你真好!謝謝我的兒子,你的到來讓媽媽更靠近自己的 內在,也促成我踏上自我敘說的旅程,完成這篇論文。你生命本身的存在就是一 份美好,謝謝你來當我們的孩子,你和爸爸都是上天給我的恩賜,我愛你們。 謝謝我的家人們,特別是媽媽,您教會我很多事,從小到大看著您一次又一 次地跌倒,但卻總在起身後告訴我「沒事的,跌倒再爬起來就好」,為我的生命 注入許多強韌與勇氣,謹以這份論文獻給堅毅的您。謝謝阿公、阿嬤、舅舅、舅 媽、阿姨、姨丈給我的愛與關懷。謝謝生命中許多的貴人,感謝國中導師高勝進 老師和高中導師林淑枝老師曾對我的照顧;感謝劉仁州老師一家人對我視如己出 的關愛;感謝國中死黨家婉和高中好姊妹這十幾年來不斷送來的關心以及我在寫 論文時稍來的鼓勵;感謝汪汪和阿吉對我們一家總是義氣相挺;感謝澳洲的 Mike and Jean Brown 及斐濟的 Suresh and Leena Khatri,幫助我開啟對靈性生活的追 求。感謝壽峰與歐芳對我的提攜,謝謝惟淳給我的愛,也謝謝軒誠帶給我生命的 美好。親愛的軒誠小天使,阿姨終於畢業了,謹以這份論文紀念你,我會永遠記 得你的微笑。. i.

(4) 謝謝兼職實習的督導,文章學長,讓我明白了諮商師也是一個平凡人,我開 始學習接納自己身為諮商師的情緒與不足;謝謝全職實習的督導柏威老師,幫助 我在諮商專業上提升許多覺察與關照的能力;謝謝實習夥伴彤昀和一珊,我的實 習生活因為有你們而充實許多。謝謝口試委員,維素老師和福岳老師,給我的回 應與建議,也謝謝口試當天幫忙的朋友,永遠的好麻吉兼好夥伴德琮、論文互助 小組的昕寧、宛儒,還有帶給我驚喜與溫暖的心田,感謝你們參與我人生重要的 一刻。 完成階段性任務,即將往前邁進了。當初一心想著要助人,所以放下一切全 心準備考試,進入研究所。如今要畢業了,期許自己能帶著初衷,發揮所學,陪 伴來到我面前的每一位珍貴獨特的生命走一小段路。最後,再次謝謝曾經出現在 我生命中,陪我走一小段路的你和妳,很抱歉未能在誌謝文中逐一提起,但感激 將會一直放在心底。. ii.

(5) 中文摘要 這本論文是我透過敘說靠近、接納自己的旅程。從出生滿月被送養開始,我 以時間序列往後推移做探究,重新走過生命的各個階段與起伏,透過不同的角度 與高度重新演繹過往人生。透過文字的流轉,我重新解讀親生父母、養父、養母 和我的關係與糾結,接納這就是我的命運。我曾經積極的藉由各種學習與活動走 出陰霾,一直以為傷痛已遠離,但在敘說的旅程中,我清楚的感受有些傷和缺憾 並未曾消逝。我透過再次看見生命歷程的苦與樂,開始學習接納自己與愛自己, 與看到故事的另一面,有了不同的體悟。 從小在乎他人眼光的我,經常為了合乎別人的期待在過自己的人生,成為一 個失去自我的人。在敘說中,我真實呈現自己的不完美,雖然感到困難,但透過 文字的重整與洗鍊,一遍遍的咀嚼消化後,面對自己內在的缺口,將陰影轉為力 量,我慢慢的接納、愛這樣的「我」,在自己的故事中找回自己,成為自己人生 的主人。從原生家庭,收養家庭到進入繁衍家庭,我皆曾在愛與信任中迷失,但 在走完這趟敘說之旅,我發現我的人生路上其實擁有很多愛與關懷,讓我有勇氣 面對各個荊棘。我的生命與敘說的交會成為這份論文,我帶著勇氣和淚水披荊斬 棘尋找生命的出口與入口,就在我和生命的源頭產生連結之際,我也找回了愛與 信任。. 關鍵字:自我敘說、養子女、榮民、母職、弱勢族群. iii.

(6) iv.

(7) 英文摘要 From separation to wholeness:A self-narrative of a women from adoptee to mother Erh-ling Wang. Abstract The thesis is a journey for me to get closer to and accept myself. From being abandoned shortly after I was born, I explored my life along the timeline, walked through the ups and downs in my life again, and interpreted my past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at levels. Through self-narrative, I re-interpreted my relationships and entanglements with my birth parents and adopted parents and finally accepted that it’s my destiny. In the past, I always tried to get rid of the haze in my life and thought the hurt was gone. But in this journey of self-narrative, I felt clearly that the wounds and regrets have never gone. Through looking at significant events that have brought happiness or sadness to my life, I started to learn how to love and accept myself and to gain new,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by seeing the other side of my story. I realize that have been paying a lot of attention on how people see me since I was little. I’ve lived a life just in order to fit people’s expectation. I became a person who lost her being. The self-narrative process, though difficult in itself, enabled a truthful presentation of my imperfections. Through digesting and reforming the words of my story, I faced my inner wound and turned the darkness into power, and gradually I have come to accept and love who I am. I found myself in my story and became the owner of my life. I used to feel that love and trust were missing in the family of origin, the adopted family, and the married family. However, after I accomplished the narrative journey, I discovered that I have got a lot of love and care in my life which helped me to v.

(8) have courage to face each obstacle in my life. My life journey and my self-narrative are interwoven into the fabrics of this thesis, in which I overcame the obstacles with courage and tears to find the meaning of my life. When I was reconnected with the source of my life, I also found love and trust.. Key words: Self-narrative, adopted child, Veterans, Motherhood, Disadvantaged groups. vi.

(9) 目次 誌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目次 ................................................................................................................................ vii 圖次 ................................................................................................................................. ix 第一章 寫故事的緣起 .................................................................................................... 1 第二章 愛與別離 ............................................................................................................ 5 第一節 落地:發芽、移植 .................................................................................... 5 第二節 枝葉,散落一地 ...................................................................................... 13 第三節 供給我養分的家人 .................................................................................. 18 第三章 迎向曙光 .......................................................................................................... 27 第一節 在陽光中重新茁壯 .................................................................................. 27 第二節 開花結果 .................................................................................................. 44 第四章 故事的再看見 .................................................................................................. 55 第一節 翻轉弱勢與自卑 ...................................................................................... 58 第二節 解構家庭對我的影響 .............................................................................. 65 第三節 從接納到整合 .......................................................................................... 75 第五章 我與自我敘說的相會 ...................................................................................... 83 第一節 我的自我敘說之旅 .................................................................................. 83 第二節 老師相伴接觸故事的歷程 ...................................................................... 87 參考文獻 ........................................................................................................................ 91 中文部分 ................................................................................................................ 91 英文部分 ................................................................................................................ 93 附錄 ................................................................................................................................ 95. vii.

(10) 附錄一 道德重整簡介 .......................................................................................... 95. viii.

(11) 圖次 圖 2-1. 青蚶村位置圖. 圖 4-1. 生命重要事件/狀態整理. ............................................................................. 57. 圖 4-2. 生命朝向整合之概念圖. .............................................................................. 82. ................................................................................................ 6. ix.

(12) x.

(13) 第一章 寫故事的緣起 2013 年初加入佩怡老師指導團體論文討論,當時因為投入獨居老人訪視服 務,我論文研究的主題訂為獨居老人關懷。後來,隨著我懷孕,生小孩,成為全 職母親至今,我和論文的相處已過了三年。期間,我閱讀了一些文獻,也訪談了 新北市雙溪區的三位獨居老人,完成初步的故事文本。2014 年 10 月 27 日,和老 師透過 Skype 討論文本,老師幫助我看見我需要努力的方向,特別是讓文本再有 厚度一些。但在那個討論之後,我停擺了一陣子。我仍然持續和志工伙伴到雙溪 關懷獨居老人,但我卻提不起勁來繼續我對他們的研究。為了可以前進,我總是 試著透過與老師聯繫來催促自己,但終究還是沒有太多進度。即使沒有具體進 度,我仍然一直想著我的論文,我得完成它才行。2016 年 1 月初,我再度提起勇 氣寫信跟老師約時間碰面討論,並跟老師提到我想把志工加入我的研究對象。收 到消失匿跡許久的學生來信,老師仍語帶鼓勵的告訴我「不論如何,重新回到自 己論文上,是重要的。」2016 年 1 月 29 日的碰面討論,老師如同以往關切地邀 請我先分享我的近況,我跟老師分享我成為母親,照顧孩子的心路歷程,這是我 第一次與人分享我為人母的心情以及對自己的發現。我訴說著自己當了母親後, 投入在孩子的照顧中,似乎想把自己的全部都給孩子,我對外界的人事物失去了 興趣,不像以往對人的關心,生活也頓時失序,甚至對完成論文缺乏動力,簡直 不像我自己。老師回應我:全職媽媽本身就是件辛苦的工作,而且透過育兒,你 也在重整你內在的情感;當你成為孩子的母親,同時也在經歷重新成為自己母親 的歷程。這段話,讓我的淚水開始不停的流下,我在老師的研究室裡痛哭失聲。 那是好深的看見,我內在深深的被同理。我哭著跟老師說我的人生有好多匱乏, 自己沒有擁有的,我不知道能不能給孩子。想不到過了那麼多年,我仍然為自己 的匱乏感到悲傷。眼淚不斷的流下,我開始跟老師訴說我的過去。 「那就寫寫你自己的故事吧!」老師緩緩地說出這句話的當下,我深刻感受 到老師的慈悲與上天的眷顧。我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在支撐著我,我體會到一切都. 1.

(14) 是最好的安排。我繼續流著淚點頭跟老師說「好」。這是一份意外的禮物,原來 這幾年的蹉跎其實是有意義的,讓我有機會重新與自己相遇。佩怡老師的看見, 讓我得以和我的故事不期而遇;也在佩怡老師的包容和陪伴下,我提起勇氣踏上 了這段自我敘說的旅程。. 一、自我療癒 2010 年,我離開美商行銷部門,帶著對助人的熱忱踏進師大心輔研究所,期 許自己未來能將所學用在需要的生命上。此刻,當我回想起當時那個毅然決然辭 職考研究所的自己,在我內心深處,想必也懷抱著療癒自我的渴望而投考心輔所 的吧!接下來幾年,偶爾會湧上一個念頭想寫下自己故事,但又無法真正提起勇 氣。第一次和老師討論我的論文題目時,我跟老師說我想寫養母的故事,我選擇 透過間接的方式重新面對我的生命。然而,即使只是寫養母的故事,當時的我也 沒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與整理。於是,我的論文題目轉而訂為與獨居老人相關的 議題。身為全職媽媽和對研究與書寫缺乏自信,是我論文遲遲沒有進度的對外解 釋,但總會隱約感到內心的不安。直到老師建議我寫下我的故事那刻,我的躁動 的心才得以安頓,原來我並沒有真正把我的故事放下,「自我敘說」其實是我生 命在這個階段的需要與呼召。因此,我深信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讓我在生命的 此刻,開啟了尋根之路。. 二、在孩子身上看見重整生命的需要 2014 年 3 月,我成為一位全職母親。在孩子出生前,我時常想著我得揮別過 去,成為一位與我父母完全不同的母親。未料,孩子出生未滿一個月,我已感到 非常挫折,童年的缺乏讓我幾乎把我自己全部都給出去了。我盡可能陪在孩子身 邊,想要給他足夠的安全感;母乳不足我想盡各種方法增加泌乳;只要是孩子用 的我比以往都更捨得花錢。我漸漸發現這不只是單純來自我的母愛,更是還自一 股想要彌補自己過往的驅力。孩子再長大些,在孩子不如我原本所期待時,我總 2.

(15) 是有打孩子的衝動,我必須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把這股怒氣壓抑下來。夜深人靜的 反思中,總是感到懊悔,自己還是把上一代給我的教養方式傳承下來了,但我實 在不想再用這種我自己都無法接受的方式對待我的孩子。所以,在育兒這兩年 中,我不斷的自我覺察與提醒,希望能用讓孩子感受得到愛的方式養育他。不 過,也因為這兩年多來的育兒歷程,讓我清楚看見我的過去一直在影響著我,那 些成長過程的所受創傷還等著被治癒。母親這個角色,帶領我更接近自己,讓我 看見追溯自己生命的需要。. 三、助人前,安頓己身、己心 研究所兼職和全職實習的督導中,一再的看見我生命的創傷深深影響著我和 個案的關係,甚至會因為過多的反移情而影響諮商工作。在諮商室裡,聽著個案 訴說他的人生,我體認到我的故事也需要被我自己聽見。得把我的心從陰霾中解 救出來,才能騰出更多的空間,承接他人的苦痛,關懷更多的生命。翁開誠 (2002)在對於自我敘說的論述中,提到當我能欣賞、體現自己的生命之美時, 我也開始懂得欣賞別人也是他自己生命的藝術家,而不是抱著無力的同情而已。 希望,通過我的故事,我可以創造自己的美好;通過故事,我也可以欣賞別人生 命的美好。. 3.

(16) 4.

(17) 第二章 愛與別離 我是一棵秋天的樹. 稀少的葉片顯得有些孤獨. 偶爾燕子會飛到我的肩上 用歌聲描述這世界的匆促 我是一棵秋天的樹. 枯瘦的技幹少有人來停駐. 曾有對戀人在我胸膛刻字 我是一棵秋天的樹 但是季節不曾為我趕路 我是一棵秋天的樹 眼前的繁華我從不羨慕. 我彎不下腰無法看清楚. 時時仰望天等待春風吹拂 我很有耐心不與命運追逐 安安靜靜守著小小疆土 因為最美的在心不在遠處. 「我是一棵秋天的樹」是張雨生「大海」專輯的第一首歌。但我認識這首歌 曲不是來自張雨生的歌聲,而是來自我先生。他很欣賞張雨生,時常哼唱著張雨 生的歌,當我第一次聽見他唱著這首歌時,發現歌詞的字裡行間皆呼應著我的境 遇。樹,是溫暖,是保護,是力量,是永生。樹,常被用來當作許多含意,比喻 人,比喻家庭。樹,為了生存與成長,需要默默地、執拗地與環境格鬥;樹,必 須抓緊大地,支撐自己的體重;樹,受到獨特的創傷,形成了獨特的形態。樹, 是那麼貼近我的存在。. 第一節 落地:發芽、移植 一、出生一個月:與親生父母離別 1983 年 6 月,我出生於台北大安區,我的親生母親懷著我時,親生父親外 遇,另一位太太加入了他們原本的家庭。在我出生後,親生母親顧及到家裡財務 狀況困難以及父親外遇,決定把我送養,在我外婆親戚的牽線之下,我的養父母 以五千元把剛滿月的我買回南部鄉下的家,也是我成長的故鄉:雲林縣口湖鄉青 蚶村,一個近海的偏僻鄉村。這是我被告知的生世。「爾伶」這個名字是親生父 母為我取的,養父母原本要幫我改名為「如意」,但跟養母的祖先名字一樣,所 5.

(18) 以作罷。我很感謝我還能保有這個名字,至少除了血緣,還有名字是和親生父母 的連結。 1949 年,我的養父跟隨國民政府來台,家鄉在雲南。由於當時軍中實施禁婚 令,直到 1982 年退伍後才能結婚,當時他已 49 歲。在台灣無親無故,又無法回 中國,於是想討個老婆落地生根。我的養母因患小兒麻痺症,從小到大開刀無數 次,右手右腳仍萎縮,行動不便,難以謀生,想要嫁個丈夫當作依靠,以免拖累 娘家。他們倆就抱著這樣的初衷,透過相親認識,即使並不相愛仍進入了婚姻。 婚後,以為養母無法生育,決定領養小孩,我也因此在他們婚後不到一年就進入 這個家庭,他們成為我視為天和地的爸媽。那一年,我一個月大,我的爸爸五十 歲,我的媽媽二十歲,我們「一家三口」故事的起點。. 二、成長的故鄉:雲林縣口湖鄉青蚶村. 雲林縣 口湖鄉 青蚶村. 圖 2-1 青蚶村位置圖 青蚶村是雲林縣口湖鄉近海的一個村落,昔日為一漁村,曾盛產青蚶、青蚵 及螃蟹。村民現在大多以養殖文蛤、草蝦等水產生物為生。小時候,家裡有種稻 6.

(19) 米,當時機械設備還未進入農村,從插秧、搜草(除田草)、割稻、曬穀,全部 都仰賴人力,於是我也得幫忙。收成時,大人們會將稻穀挑回門口埕,我則接著 要幫忙「篩粟」,去蕪存菁,一邊篩一邊有人會將篩過的稻穀,整齊地分成一畦 畦等高的穀攏。每隔半小時,用「耙仔」翻撥穀攏,經過多日的曝粟,讓稻穀吸 飽陽光,才能送去碾米廠。稻子有芒刺,每次在烈日下曬稻穀,除了汗流浹背, 手腳還會刺癢,所以我小時候最討厭被叫去曬稻穀了。收成是喜悅,但炎夏裡揮 汗勞動,小時候讀的那首《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道盡我們農家的辛苦。後來,因為好幾次颱風造成的海水倒灌, 讓青蚶村的農地大多鹽化,已無法種植,所以我們家後來改以養殖文蛤為生。 因為長期抽地下水灌溉,造成地層下陷,口湖沿海的幾個村落地勢低漥,淹 水即成為家常便飯。每逢颱風天或是梅雨季節,就會淹水。門口的水淹至小腿高 算是輕微,嚴重時會淹到屋內。有一次,半夜下大雨,我在睡夢中發現水已經淹 到床上,簡直是嚇死了。但如果是輕微的門口淹水,身為小孩的我會歡天喜地的 用日曆紙折很多船在門口埕的水上飄,或是和同學去抓蝌蚪。記得有一次颱風過 後,學校的水淹的很高,久久不退,老師得站在椅子上,我們所有的學生則只好 蹲在椅子上上課,若蹲久腳痠想坐著,屁股就會被水浸濕。. 三、我來自弱勢家庭:外省人爸爸 爸爸有一輛摩托車,我最喜歡爸爸載著我和媽媽從我們住的小村莊到較熱鬧 的市集買東西,那是我記憶中很幸福的時光。小時候,爸爸會特地到菜市場買我 愛吃的東西,陪伴我玩耍。不過,我做錯事時爸爸會很用力的打我,被爸爸呼過 幾次巴掌的我印象非常深刻。小時候有幾年我們住在外公外婆家裡,當時從軍中 退伍的爸爸在養豬場工作,外婆會幫忙媽媽照顧我。後來,爸媽在外公家的土地 上蓋了一間小房子,我們有了自己的家。過不久,爸爸辭了養豬場的工作在家。 媽媽行動較不方便,家務大多由爸爸負責,煮飯、洗衣、掃地、幫我洗澡、綁頭 髮等都是他的工作。在這個家,大多是媽媽說的算,爸爸即使會抱怨,也常和媽 7.

(20) 媽吵架,但仍然聽著媽媽的話,遵從她的意見。我小時候看著爸爸扛起所有的家 務事,用他的退休俸養家,照顧我們,卻常常受到他人不尊重的對待,我因此暗 自為爸爸打抱不平。 離家很遠的爸爸總惦記著家鄉的母親和兄弟姊妹,當時仍未開放回榮民大陸 探親,只能靠著書信了解家人近況,望著照片思念。1949 年,一路跟著軍隊來到 台灣的他,從沒想過要在台灣定居,一直等著反攻大陸那一天的到來。終究回不 了家的他,只能在台灣落地生根了。他時常跟我說不管如何,他要回雲南一趟, 他得回家啊,我也因此想著長大後一定要帶爸爸回到他的故鄉。「外省人」是別 人給爸爸稱呼,我則是成了他們口中的外省人小孩,我小時候覺得這三字是種羞 辱,一種對我們的排斥。爸爸和我所生長的土地是沒有連結的,刻著「外省人」 這三個字在身上的爸爸,是要如何在這塊土地上找到歸屬感呢?爸爸每天中午 12 點和晚上 7 點都會看中視新聞,他只要看到抨擊國民黨的民進黨,就會在電視機 前痛罵他們一頓,有時也會連著外公外婆這些所謂的本省人一起罵。小時候,這 個家就像是台灣本省人和外省人衝突的縮影,我也從小就感覺到爸爸對自己的處 境感到窘迫,我也看見一位想回家卻回不了家的思鄉遊子對這個把他當外人的台 灣感到憤怒。 印象中,爸爸的朋友大多是軍階較低的退伍榮民。小時候,我常跟著爸爸去 這些榮民朋友的家裡。有位叔叔的太太前任丈夫過世,帶著三個小孩與他結婚, 時常抱怨著沒有自己的小孩;有位叔叔的太太患有智能障礙,生下來的兩個孩子 亦是如此,去到他們家會跟他們一起玩,可憐他們,卻又無知的害怕被他們傳 染;有位叔叔的太太則是精神狀況有問題,時常半夜胡亂痛打他們的小孩。而我 們村莊裡,除了爸爸,還有三位榮民,皆是入贅到太太家裡,很明顯在家庭中的 地位是低的,就像我爸爸一樣,在村莊更是所謂本省人眼中的「弱勢少數」。爸 爸和這些我認識外省人,大多是以低官階退伍的「榮民」,他們的處境地位很特 殊,一方面受到退休俸等某些優惠保障,另一方面卻處於社經地位之底層。年紀 還小的我感到非常疑惑,為何這些榮民都是帶著某些犧牲進入婚姻,包括我的爸 8.

(21) 爸,娶了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媽媽。我的解答是外省人就等於弱勢,而我的媽媽更 明顯是弱勢,所以他們的女兒我同樣也屬於弱勢,這是我小時候的自我認同。同 時,有著外省人爸爸和本省人媽媽的我,在這樣的社會、家庭結構中耳濡目染, 我因而感到內在的衝突,本省人的我對外省人感到鄙視;外省人的我則對本省人 感到憤怒。. 四、我來自弱勢家庭:小兒麻痺媽媽 媽媽長得很漂亮,唱歌很好聽,小時候很喜歡聽媽媽唱歌,想要長大也跟媽 媽一樣漂亮、會唱歌,我心裡總想著如果媽媽沒有得到小兒麻痺症,一定會是個 大明星。小兒麻痺症讓媽媽的右手和右腳肌肉萎縮,無法施力,行走時只能靠左 腳來支撐身體重心,因此經常重心不穩跌倒。我兒時有記憶以來,就一次又一次 地看到媽媽跌倒,年紀還小時,沒有力氣扶起媽媽,我就會趕快哭喊著請大人來 幫忙,好擔心、害怕媽媽受傷。長大些,有了力氣,我會立即衝過去將媽媽扶 起,直問她有沒有哪裡受傷。不管媽媽在我面前跌倒過幾次,都不減我的驚慌和 擔憂。 做錯事時,媽媽常拿衣架打我,我常常痛到躲在椅子底下。記得小學有一 天,我到同學家玩得很晚,媽媽請村長廣播叫我回家,「雷爾伶,妳媽媽叫妳現 在馬上回家,有聽到廣播,就趕緊回家」。我聽到廣播心想死定了,一定會被罵 死,急忙跑回家後,媽媽卻對我說「那麼愛玩,要玩再去玩啊!」我信以為真, 轉頭就想再出去玩,立刻被媽媽叫回來痛打一頓,罵我聽不懂她是在說氣話。 「我怎麼知道你是說假的?」怕被打,我只敢在心裡面嘀咕。 供應鄉下人家日常所需的雜貨店,也是大人們最愛聚集聊天、玩四色牌的 地方。小時候,我最羨慕家裡開雜貨店的同學,總希望自己家裡也能開一家雜貨 店。拿著爸媽給的十塊錢到雜貨店買一顆一塊錢的糖果是最開心的事了,有一次 放學到雜貨店,因為身上沒帶錢拿先拿了糖果跟老闆賒帳,媽媽知道後很生氣的 打了我一頓,罵我這麼小就會欠人家錢,長大還得了,我記得我痛到哭喊著「不 9.

(22) 要打了,我以後不敢了」。有一次學校美勞課需要色紙,舅舅帶我去雜貨店買, 我們偷偷把好幾包的色紙裝在一包,但只付了一包色紙的五塊錢,我當時因得到 好多的色紙而滿足,覺得舅舅好厲害。從那之後,我學會偷媽媽的錢去賣冰棒、 餅乾,到國中,我會從媽媽皮包裡偷錢去買漫畫,或是媽媽打麻將贏錢時,我會 偷偷塞錢到我自己的口袋裡。 年紀大一些,比較懂事時,開始發現我們一家走在路上,常受到別人的指 指點點,有人會學媽媽走路顛簸地樣子,小學同學也會取笑我的爸爸怎麼那麼 老,很像我的爺爺。甚至有時還會有人竊竊私語講著:「你看那個外省人娶一個 手腳不健全的老婆」。我會非常的生氣,狠狠的瞪那些取笑我們的人,甚至因此 和同學吵架。想著要保護爸媽的我,其實也對我的弱勢家庭和自己開始感到自 卑。. 五、 「弱勢」的孩子:努力在學校找到自信 我吃奶嘴吃到六歲,睡覺時需要抱著一條小被被才能入睡,有記憶以來,常 被家人取笑。上幼稚園大班,我哭了好幾個星期不願去上學,每次要坐上娃娃車 就會拚死掙扎、哭喊。上學後,我不願意睡午覺,被留在教室打掃。中午同學的 睡覺時間,就是我把椅子搬到桌子上、掃地、拖地和擦桌子的時間。我寧願做這 些,也不願睡午覺,老師和家人都不明白為什麼。小小年紀的我,其實是怕若我 在學校睡著,會被人給擄走。 我念的小學:口湖國小青蚶分校,因人口外移嚴重,人數不多,我班上只有 8 個人,全校則只有 42 個人。學校沒有供應營養午餐,國小六年,中午下課我都 是回家吃午餐,吃完再回學校午休,接著下午的課程。班級人數少,但教室不 小,午休時間,我們會把教室的地板給拖乾淨,然後躺在地上舒服的睡一覺。當 時學校禁止講台語,否則會得到處罰。幸好我家有個榮民爸爸,所以我是當時村 莊裡少數在上小學前就會講國語的小孩,因此我較能聽得懂老師上課的內容,常 常是班上 8 個人中的第一名。在學校的成績讓我稍能擺脫父母被取笑的陰霾,從 10.

(23) 那時起,我開始透過在學校的表現,來建立自信。國小三年級開始,學校每週舉 辦朗讀比賽,我常得到全校第一名。為了得第一名,我會花很多時間的練習。第 一名,讓我不只得到老師的肯定,也會得到家人的稱讚,小時候的我很享受這樣 的感覺。「只要表現好,就不會再被送走,也不會再被取笑」是我的生存法則。. 六、八歲:妳不是妳爸媽親生的 國小二年級,坐在隔壁的同學突然告訴我:她聽說我不是我爸媽親生的小 孩,我假裝不以為意。放學回家,我馬上問媽媽,她愣了一下回後跟我說:「是 的,妳不是我們的親生女兒,但我一直把妳當作親生女兒一樣,妳只是我借別人 肚子生的小孩。」八歲的我還不知怎麼消化這個事實,所以很鎮定的跟媽媽說: 「我知道了,沒關係。」媽媽也才跟我談起親生父母,據說親生媽媽在我兩、三 歲時來看過我,想抱抱我但我拒絕,我當下有重新拾起這段記憶,腦海中浮現親 生母親胖胖的,張開雙臂對我微笑的樣子,但我仍然無法理解媽媽怎麼可以把我 送走,他們不愛我嗎?覺得被親生父母拋棄的我,內心開始有一些疑惑和恐懼, 卻不敢說出口,反而告誡自己要好好地當現在爸媽的女兒,才不會再被送走。即 使我心裡有底,自己應該不會再被送走,卻又不敢輕忽。書寫論文過程中,我問 了媽媽當時我發現我是養女的經過,她提到我當時過了幾天有再問她一次親生父 母為什麼把我送走,而她只回了我一句:「那是因為你跟他們沒有緣分,跟我比 較有緣分」。在那之後我就再也沒有問起親生父母的事了。她說我看起來不以為 意,沒有什麼特別的異狀,看起來,我真的把我的害怕再被送走隱藏得很好。 養父母在我做錯事時會罵我、打我,我會在這時怨恨親生父母把我送給這樣 的家庭,甚至在心裡覺得有這樣的養父母是件丟臉的事。不過很多時候,他們是 對我很好的。如果有好吃的東西,爸爸常會記得為我留下;我喜歡的玩具或文 具,媽媽也總是會買給我。我生病時,他們會很操心,不停地來摸我的額頭,希 望我趕快退燒,他們為我感到焦急的模樣,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爸爸媽媽還曾 經為我辦一場慶生會,準備了一個很大的生日蛋糕,請村裡的孩子一起來為我慶 11.

(24) 生,我非常的開心,覺得很威風,有面子極了!從這些實質和精神上的獲得,我 都能感受到爸爸和媽媽對我的照顧,於是我說服自己不要那麼在意我是養女的事 實。. 七、麻將:和爸爸的互動時光 有好幾年,媽媽經常到村莊的鄰居家裡打牌,媽媽如果坐著,無法將手抬 高,所以她是站著和其他人打牌,有時爸爸會坐在媽媽的身旁看她打牌。我每天 放學時會先去媽媽打牌的地方看看爸、媽是否在那,有時會在那等到媽媽打完牌 再一起回家,或是爸爸先帶我回家吃晚餐。大多時候,我放學回家後只有爸爸在 家。於是,爸爸有天心血來潮也教起我打牌,之後三不五時我就跟爸爸兩個人在 家打牌,等媽媽回家。那是專屬於我跟爸爸的時光,也是我和爸爸互動最深刻的 記憶。 有一陣子,媽媽變得較少到鄰居家裡打麻將,我和爸爸、媽媽,加上阿嬤就 常常在家裡打起麻將。那是唯一家人們可以這樣聚在一起,邊打麻將邊聊天的時 間,我很喜歡。直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跟家人打麻將,主要是因為我喜歡和家 人們聚在一塊聊天。不過,記得十歲那年的除夕夜,我輸掉壓歲錢,偷躲在棉被 裡哭,大人發現後一直取笑我,我覺得丟臉,憋著哭,身體直抽蓄。. 12.

(25) 第二節 枝葉,散落一地 一、十二歲:爸爸轉身離開 我念國小六年級那年,媽媽突然病的很嚴重,我每天上學都很掛念媽媽的身 體,爸爸那時幾乎每天去榮民朋友家,把我喜歡的玩具送給朋友的小孩。有一 天,爸爸從朋友那回來,向媽媽提出離婚的要求,媽媽一口答應。叫我進房間 後,他們馬上在客廳談起離婚的條件,媽媽向爸爸爭取我的監護權,爸爸笑了 笑,回答媽媽說:「爾伶又不是我親生的,我沒有想要帶她走,你放心。」我在 房間清楚地聽到爸爸的這番話,很震驚,隨後襲擊而來的是心痛,十二歲的我第 一次感受到心臟的痛。「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我抱頭痛 哭,全身抽蓄,久久無法自己。隔天,爸爸就離開家了,沒有話別、沒有回頭, 爸爸從此離開我的生命。「這到底是算什麼?我們原本不是好好的嗎?」繼被親 生父母拋棄,我又再度被養父拋棄,「我就這麼不受人喜愛嗎?」我對自己存在 價值的懷疑又再添一筆。我愛我的養父,也因此我恨他,恨包紮碎落一地的心, 覆蓋住我的痛苦。因為恨,我好像瞬間長大,對!我必須要長大才能保護自己。. 二、媽媽生病:「我不是妳的媽媽」 爸媽離婚後,媽媽仍然生病了很一陣子,我也不懂那是什麼病,只記得我總 是擔心、害怕。有一天,媽媽突然對我說「我不是你媽媽,叫我阿姨。」外婆說 媽媽被鬼魂附身。我簡直快被嚇死了!「怎麼會這樣?我的媽媽去哪裡了?」我 ㄧ個小女孩就這樣被恐懼和擔憂壟罩著,沒有任何大人來安撫十二歲的我,跟我 解釋到底發生什麼事。媽媽的病一直沒有好轉,有一天阿嬷說晚上要帶我去拜 拜,那天半夜十二點阿嬤幫我叫醒,騎機車載我到一個廟裡,有一個我認識的叔 叔已經在那邊等我們,他佈置了一個神壇,開始跟我解說需要我折壽給媽媽,媽 媽才能延續她的壽命。我懵懂的說好,接著他用一根針戳了我的手指,把我流出 的血擠在一個裝了水的碗裡,然後叫我跪著雙手合十,他開始作法,我當時心裡. 13.

(26) 對那未知的鬼神有更深一層的敬畏。結束後,阿嬤沒跟我多說什麼,我也不知道 我到底是折了幾年的壽給媽媽,但我很高興我幫助了媽媽。過幾天的星期日下 午,媽媽突然喘不氣來,外婆抱著媽媽,哭喊著「我的心肝」,我則在一旁啜 泣。無助的我跑到外婆家,對著神像猛磕頭,拜託神明保佑媽媽趕緊好起來。媽 媽在醫院住了大約一星期後回家,回到只剩下我們兩個人的家,從那天開始我們 的新生活,媽媽也從那天起不時的對我說:「現在只剩我們母女倆相依為命了, 若不是因為妳,我不會這樣撐著。」這樣的話對我而言其實是很重的負擔,我有 點承受不起。. 三、是保佑還是懲罰:對鬼神的恐懼 在鄉下的每個村莊都會有一間廟,著是村民們信仰的中心。小時候,每月的初 一、十五或逢年過節我會跟著阿嬤去拜拜,幫忙端東西上桌、點香、燒銀紙。但我 心裡面不知道為何拜,拜什麼。家裡的大大小小若有了病痛,阿嬤就會去求神。所 以,我只要生病,非但要打針吃藥,還得喝下符水。若我們家有誰的病稍微嚴重一 些,阿嬤就會再去問神。有一陣子,乩童連著好幾次都跟阿嬤說他們家祖先不歡迎 已經嫁人的女兒和她的家庭還住在他們的土地上。除了知道不受祖先歡迎,感到我 們寄人籬下,我也對所謂的祖先有很大的恐懼。一到晚上我就感到害怕,擔心他們 會不會來找我,把我趕走。我害怕到無法入睡,常跑去把已入睡的爸媽叫醒,說我 會怕,但總是討到一頓罵。他們罵我膽小,跟我說這有什麼好怕的,但我真的好害 怕。除此,家裡充斥著各種鬼神的事件與傳說,燒金紙、符水、附身、乩童,乃至 於半夜擺壇折壽給媽媽的儀式,使我對鬼神有很深的恐懼。所謂的「神」對我而言, 是因為害怕被懲罰而信或是因為想得到利益而信,這是我小時候對信仰的認識。至 今,我回到雲林阿公阿嬤家,到了天黑,仍然會感受到來自兒時的恐懼記憶,延續 那份害怕。. 14.

(27) 四、國中:對生活感到不滿 打理家務的爸爸離開後,我們的三餐是到外公、外婆家吃,洗衣、打掃、幫 媽媽洗澡等就成為我每天放學回家後的工作。加上升上國中後,我進入升學班, 課業壓力很大,每天都有寫不完的考卷。因此,對於我的生活開始感到不滿,我 開始跟媽媽吵架,為了我每天得做那麼多家事、幫媽媽洗澡而抱怨。有一次吵 架,我甚至跑到廚房,拿著菜刀想自傷。我怨天尤人,覺得一切都是對我這麼的 不公平,為什麼自己是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每天睡前,我幻想擁有一個幸福美滿 的家庭,有為我遮風擋雨,呵護我的父母。我甚至會在心裡面嫌棄媽媽,希望能 有一個更好的媽媽,但也會因此感到罪惡,當媽媽跌倒或生病時,我又會非常擔 心、害怕。 國中男導師知道我們家裡的狀況,很照顧我,時常跟我個別談話,關心我的 近況,甚至教我怎麼把獎學金存起來。我因此迷戀上導師,是一種希望得到男性 長輩關懷的迷戀,是一種尋求父愛的迷戀。有好一陣子,我在學校的注意上都在 導師身上,期待被他關心和肯定。. 五、高中:我要成為女強人 也因為國中念升學班,媽媽和外婆他們感到非常驕傲,在村莊裡到處向人炫 耀。國中畢業,我考上了雲嘉地區高中的第一志願,他們更是開心,幾乎告訴全 村莊的人。我從他們的炫耀中得到滿足,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上高中後,為了 爭取更多的肯定,得到更多的滿足,我努力表現,舉凡班長、司儀、糾察隊、班 聯會會長、宿舍舍長等各種幹部我皆擔任過,相當活躍。我需要一直被看見,更 需要用他人的掌聲來證明自己價值,更重要的是,我想要符合大人們對我的期 待,讓他們為我感到驕傲。 高中離家遠,我住學校宿舍,周末才回家,展開自己獨立的生活,我因此感 到輕鬆,畢竟有時在家會沉重的喘不過氣。我剪了平頭,行為舉止也變得男性 化,高二那年,我和班上的一位女同學成為同性情侶,我就像男生照顧女生那般 15.

(28) 的照顧她,從照顧她我得到滿足,我很享受這樣做,因為這樣似乎可以證明自己 的能力,證明自己的強大。直到有一天跟她分開,我痛苦不已,整個人就像失了 魂,請假沒有上學,躺在床上好幾天。 爸媽離婚,媽媽領有殘障手冊,我們家被列為低收入戶,我則把它視為代表 我家很窮的標籤。所以,我十三歲許下的願望是希望自己未來可以賺很多錢,讓 自己和媽媽過更好的生活。準備升大學時,我目標明確的選擇企管系就讀,考上 了台北的大學,到台北繼續一個人的獨立生活。雖然懷抱著得到家人肯定的渴 望,對媽媽有很多的牽掛,但我仍然離家愈來與遠,想要不受羈絆,活出不一樣 的人生。剛進大學,我非常認真的上課,努力培養實力,為未來進入企業做準 備。. 六、大學:孤零零的一個人 大二那年,媽媽跟一位她以前認識的朋友交往,我從來沒有見過,那幾個月 我忙著在咖啡店打工,沒有回家。幾個月後,媽媽打電話來說她要跟那位男人結 婚,接著電話中出現一個男人的聲音,說他會照顧我媽媽,請我不要擔心,我沒 有多說什麼,就把電話掛了。我又再度掉進了失落的漩渦,心就像被掏空般的隱 隱作痛。我沒去參加他們的婚禮,媽媽婚後搬出我們原本的家,遷出戶籍,看著 戶口名簿上只印著我一個人的名字,一股好深的孤寂感襲擊而來,我就這樣自己 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孤獨活著。即使我再努力,我終究還是會被拋棄,「我就那 麼不值得嗎?」人生第三次感到被拋棄的我,頓時失去人生努力的目標。我生命 走到這已徹底失了根,我意識到我的無依無靠,我懷疑我的存在價值與生命意 義,我困惑上天對我人生的安排為何是如此,即使我連所謂的「上天」是否存在 都還未參透。我就像失去方向的鳥,不知可以飛到哪裡避風避雨,於是我亂飛亂 竄,跌跌撞撞,生活失了序。 我陷入人生最大的低潮,無法信任周遭的人,更不敢放心去愛。我有時會躺 在床上好幾天,不吃不喝;有時就沒日沒夜的打工,早班、晚班、大夜班我都 16.

(29) 接,一天上班一、二十個小時,然後再把賺來的錢花光;我因為打工翹課,以至 於行銷學這門課被老師當掉。幾個同學擔心我的狀況,來我的租屋處找我,但我 仍然提不力氣去上課。過不久,我和我在咖啡店打工認識的一位男生交往,即使 我心裡很清楚我並非真心喜歡他,我仍利用他的陪伴排解我的孤獨,利用他對我 的好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甚至試圖在他身上尋求一些父愛。我就像在茫茫大海 中找到了浮木般,緊緊抓著他,而他就這樣被我糾纏不放。因為忙著打工沒有念 書,在貨幣銀行學的期末考前一天,我寫信騙老師我生病,得到老師給我在暑假 補考的機會。我甚至因為不夠錢買衣服,偷了服飾店裡的衣服。失序的生活,充 滿痛苦與無助,不管我怎麼做,都無法減輕那痛苦與無助感受。被親生父母丟棄 的我,被養父母拋下的我,是不是也被上天放棄了?為什麼要把我丟擲到這個世 界?又選擇把我拋棄?到底是為什麼?我就這樣過著自暴自棄的生活,甚至想過 用自殺來擺脫痛苦的感覺。我跌落到一個好深好深的洞裡,我以為我再也爬不出 來了。. 17.

(30) 第三節 供給我養分的家人 沒有甚麼事物僅存在單一的特質和意義,就像這個家有引我回去的牽絆,也 有我不願面對的沉疴。在我生命歷程中,這些家人們是很重要的存在,即使沒有 血緣,他們的存在成全了我的存在;他們的合力照顧,是我長大成人不可或缺的 養分。. 一、 媽媽(養母):磨難的人生促使我們糾結的愛 每一件故事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一幅畫如何掛在牆上,一個傷疤如何留在臉 上。都有故事。這些故事有時很艱難,而且聽了讓人心碎。但是在自己的故事的 背後,永遠有母親的故事,因為故事得從她那兒開始講(汪芸譯,2007)。滿月就 來到媽媽(養母)身邊的我,在決定改論文方向為自我敘說研究不久後,我就訪談 了她的故事。跟佩怡老師討論的過程,媽媽的故事一直都還未確定是否要放進我 的論文,因為媽媽的生命太多磨難了,而且我跟媽媽的關係仍處於糾結的狀態, 怕是一時半刻無法悟出所以然來。這份論文的主軸是「我」,我要先參透自己生 命中的苦痛與意義。然而,書寫的過程不斷發現媽媽的人生對我的影響是非常巨 大的。於是,我試著在我的生命敘說裡,以第三人稱(阿鳳)的方式擺進媽媽的故 事。 阿鳳的爸爸排行老四,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弟弟,一個妹妹。爺爺 比較疼爸爸,奶奶則是比較疼大哥和小弟。但是,爺爺在爸爸結婚幾年後就去世 了,之後他們這個小家庭在家族裡的地位是低的。爸爸沒有唸書,從懂事開始就 一直工作,以前曾經搭十幾個小時的車到台北打零工。媽媽排行老二,有一個大 姐,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從小家裡很窮,所以生活很苦,每天都要到田裡幫忙 工作,媽媽常說自己一生都是在工作。爸爸和媽媽來自不同的村落,是透過相親 結婚,結婚好幾年媽媽都還沒懷孕,奶奶非常不高興,常給媽媽臉色看,因此當 時媽媽壓力非常大。結婚五六年之後,媽媽終於懷了阿鳳,但要生阿鳳的時候難. 18.

(31) 產,痛了兩三天後才把阿鳳生下,那是民國五十二年。阿鳳媽媽描每次述起當時 生產的情形時,表情還是很痛苦的。在阿鳳大約四個月大的時候,突然高燒不 退,爸爸出外工作,媽媽背著她哀求鄰居騎腳踏車載他們去看醫生,走了很長的 路還是找不到醫生願意醫治,阿鳳感染到小兒麻痺症的病毒(民國四、五十年代流 行的傳染病,台灣當時每年大約有 400 至 700 個病例),高燒後,她的右手右腳變 得萎縮、捲曲。 接著,阿鳳媽媽再生了一個女兒,三個兒子。家裡一直都是很窮困的,也因 為爺爺過世的關係,他們家在整個大家族裡是很不受重視的。分家產時,爸爸分 到了幾分田,但也分到了很多債務。所以,家裡的小孩六七歲就得開始工作。阿 鳳直到十五歲才開始有辦法顛簸的行走,在這之前都是在地上爬行,即使是泥巴 路或石子路。全家外出工作時,她則負責顧家,或是幫忙照顧最小的弟弟。有一 次她不小心把一鍋稀飯弄倒在地上,害怕被打,趴在地上把一粒粒的米撿回鍋子 裡。有時,爸媽和弟弟們在外面工作到天黑還沒回家,她怕黑但沒辦法站上椅 子,開天花板上的燈,拿著長棍想要試著打開開關卻怎麼也打不開,又挫折又害 怕。 家裡的小孩常常挨餓,田裡採收的稻米全部都要賣掉還錢,他們只能吃晒乾 的蕃薯簽,而且是要加很多水煮的。全家唯一有煮米飯的時候是在爸爸要去跑船 出海的時候,出發之前媽媽特地煮來給爸爸補身體的。小孩子在爸爸吃完後,才 有機會吃到幾顆飯粒。有一陣子,爸爸的胃裡長了一顆腫瘤,住院開刀,全家的 經濟狀況更差了,媽媽日以繼夜的工作,家裡小孩挨餓的狀況就也更嚴重了。阿 鳳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媽媽生弟弟,外婆來家裡幫媽媽坐月子,煎了些秸餅給媽 媽吃,肚子餓的阿鳳在旁邊一直望著那個餅,媽媽對她招手,叫她過去吃,但是 外婆不准媽媽給她吃。阿鳳得趁外婆沒注意時,偷偷摸摸的爬過去,為了去吃那 一口銡餅,每每想到這段回憶,阿鳳就感到心酸。 經過很多次的開刀,阿鳳一直到十五歲才終於可以走路。所以很晚才開始上 小學,在求學期間也必須常常忍受同學的恥笑。阿鳳是老大,可是她卻是兄弟姊 19.

(32) 妹中對家裡貢獻最少的,妹妹十歲就去台北打零工賺錢寄回家,弟弟們也都有各 自要做的工作,她只能在家裡等著大家回來,也因此弟弟們常不把她當一回事。 小時候跟弟妹的相處其實也常常受到他們言語上的傷害 十七歲那年,她認識了一位原住民,交往了一陣子,但因為她對自己的自 卑,加上他是獨生子,阿鳳主動放棄跟他交往。。快十九歲時,無意間聽到一個 親戚跟媽媽說「我看你的三個兒子都娶不到老婆了,大家看到他們有這樣一個姐 姐應該都會被嚇跑吧!」當時她就跟自己說一定要想辦法把自己嫁掉,不可以拖 累弟弟。十九歲那年,父母安排她和四十九歲的退伍外省榮民相親,她馬上決定 要嫁,也就這樣嫁給一個大她三十歲的男人。她說不愛又能怎麼辦呢?得找個人 嫁了啊!她可不能依賴、拖累娘家一輩子。阿鳳的丈夫對她不錯,家裡很多家務 事是丈夫在做,但因為年齡的差距,經常因為意見不和吵架。結婚那年,他們就 領養了一個女兒,從她滿月來到他們家裡的第一天起,她就開始把她當作親生女 兒一樣在疼愛。過幾年,阿鳳曾經懷孕卻流產了,她很傷心,還曾經夢過有個小 男孩來找她的畫面。 結婚十幾年後,阿鳳的先生開始常常出去跟朋友喝酒,有一天回來跟她吵 架,提出要離婚,她答應了,只要求他把女兒留下。阿鳳其實很感謝前夫過去的 照顧,但他們兩個人實在太不適合了。離婚後,阿鳳與女兒互相照顧,但她常常 感到孤單,對於自己的遭遇感到悲哀,但女兒是她堅強活下去的原動力。女兒後 來去外地念高中,她自己一個人就又更孤單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總有流不完的 淚。一直以來,她都很渴望一個完整的家,渴望可以有一個男人來疼惜她,心裡 常問為什麼自己會那麼苦。 離婚八年後,她遇到一位多年前認識的朋友,開始追求她,想要跟她結婚。 家人都很反對,尤其是媽媽和女兒。但她仍執意結婚,她是渴望一個家,但最主 要的原因是她嫁了就不會拖累女兒的未來,她想讓女兒沒有牽掛。婚後不久,阿 鳳懷孕了,當時醫生認為以她的身體,是不適合生育的,但為了在婆家抬的起 頭,她堅持要生下小孩。在阿鳳懷孕四個多月的時候,不慎跌倒,導致右腿骨 20.

(33) 折,在醫院住了三個多月,因為懷孕無法用止痛藥,得一直忍痛。她咬著牙的度 過那幾個月,終於剖腹產下一個兒子。未料第二段婚姻,不如她想像的美好,但 她必須要為兒子撐下去。她很後悔,但她總說後悔能怎麼辦,還是遇到了,只能 想說這一輩子過得這麼苦,看下一輩子會不會過得輕鬆一點。. 訪談媽媽時,她大多時候邊哭邊說,談到痛苦辛酸處會流著淚久久無法言 語,這時我會抱著媽媽,陪著她一起哭。人生怎麼會痛苦到一點快樂的記憶都沒 有,我心底感嘆著!媽媽對我說出她對我的虧欠,她覺得她無法給我一個做母親 該給的一切,還讓我總是為她擔心。我則對她表達我的不捨,我不忍她從出生到 現在所受的苦。我曾因媽媽再婚而怨恨她拋棄我,但當她說出因為不想成為我的 負擔而結婚時,我痛哭了許久。那是愛,但它以令我痛苦的形式出現,我還是感 到痛苦,希望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媽沒有選擇再婚。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一份 很深很深的愛,但是一份令我不捨的愛。媽媽,您好傻,您永遠都不會是我的累 贅,我也許會辛苦,但我願意,我真的願意。 小時候看「汪洋中的一條船」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媽媽。成長過程中 媽媽能給我的實質照顧有限,讓我的童年和青春期感到有所缺憾,但當我長大成 人時,才體會到她的生命是多麼令人敬佩。她是我人生中最敬佩的人,如果我現 在有一些堅強、有一些勇氣、有一些力量,那都是來自媽媽的身教。是媽媽,教 我在跌倒傷痕累累後再爬起來;是媽媽,教我如何於絕望裡咬緊牙,再往前走。 她很少用言語告訴我人生道理,她的生命存在本身已經教會我了很多事。 媽媽婚後不久在醫生警告會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懷孕生了小孩,隨著孩子 長大,和酗酒的丈夫關係越來越差,常有衝突,經濟狀況也不好。現在的媽媽, 在她的家庭裡,負責所有家務,即使那要花上比一般人更多的時間,即使總是跌 倒破皮流血。我會盡量給媽媽生活費,但我並沒有常去看她,為此我感到愧疚。 我想念媽媽,也想要見她,但幾乎每次跟媽媽見面心情就會盪到谷底。我不忍看 見媽媽的生活,一旦看見就是心疼與不捨,我想幫她離開這個困境,卻知道我得 21.

(34) 尊重她的選擇。每次見面,我會被很多的擔心和不忍壟罩、被巨大的無助和無力 感環繞。即使至今我仍在逃避,無法靠近、面對媽媽的苦,我需要多一點勇氣和 力量。. 二、阿嬤:比養母更像是我的媽媽 爸媽離婚前,阿嬤即經常介入我們家庭的大小事情,因此爸爸和阿嬤的關係 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不太好,常聽到爸爸抱怨阿嬤管東管西。爸媽離婚後,阿嬤成 為主要照顧我的人,生病的時候帶我去看醫生;上學遲到時,騎車載我去學校; 高中之後每次回家,煮我愛吃的東西,準備水果讓我帶去宿舍的也是阿嬤。阿嬤 也曾經因為我吵著要跟她出門,狠狠打了我一頓;對我有很多期待,給我很多壓 力的其實也是阿嬤。媽媽再婚後,阿嬤是跟我互動最為密切的人,跟媽媽比起 來,我更怕讓阿嬤對我失望;研究所一直還沒畢業,最害怕面對的也是阿嬤。阿 嬤對我的關懷和照顧絕對不在話下,我一直很感謝,但我對阿嬤其實也懷著懼 怕。我知道阿嬤以我為榮,總是向他人稱讚我這個外孫女的乖巧懂事。我從小就 幫忙照顧身障的媽媽、協助家裡的工作、高中時在學校也擔任許多幹部,待人接 物又很得體,並且上了大學,她看在眼裡,談起我,有不捨、有驕傲,也有「疼 入心」的愛。 在整個大家庭中,阿嬤是維繫家庭的中要角色,阿嬤的情感,是家人的向心 力和牽絆。阿嬤在廟前平安祈禱,逐一唸完了所有的家人,總忘了請神明保佑自 己。為兒孫操心、出錢出力、噓寒問暖。阿嬤不斷為家人奉獻,也不斷為家人煩 惱,而我特別不想讓阿嬤煩惱。從高中開始到外地讀書開始,我只報喜不報憂, 即使沒錢吃飯也不會向家人求救。每次我要從雲林回台北,總是依依不捨地道 別,阿嬤的情感會讓在外地的遊子特別懷念。同時不識字的她,能夠藉由四處詢 問,經營起養殖漁業,這都是讓我敬愛的特質。在剛生小孩的時候,我最能感受 到阿嬤的支持和幫忙,阿嬤隻身來到台北家裡,幫忙家務與照顧小孩,用她老化 的膝蓋上下 4 層樓梯,盡心盡力協助,都是她對我的愛。 22.

(35) 阿嬤有著勢利的一面。每每有朋友來訪,她都會直接地詢問對方工作是什 麼,薪水多少這樣的問題。經歷過物質和教育極度匱乏的年代,阿嬤確實把錢看 得很重。我大部分的時候是個順從阿嬤的「好孩子」,但為了第三人,例如媽 媽、弟弟、其他家人的事情,我會和阿嬤爭執。阿嬤不喜歡媽媽的再婚對象,連 帶也對他們所生的小孩,也就是我的十一歲弟弟沒有好感。在談到媽媽可能離婚 的時候,阿嬤是主張不爭取這位外孫的監護權,我便會與她有所爭論,認為弟弟 不該跟這個酗酒家暴的男人生活,會對弟弟的人生有很不好的影響。我們有很大 的爭執,這個爭論也還沒有結果。總而言之,阿嬤在我心中的形象是複雜的,能 夠感受到她對我的愛與奉獻,但我與她對許多事情的觀念有所歧異。. 三、沉默寡言的阿公: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代表 阿公,一輩子都在為了家人的溫飽辛苦工作著,也因為阿公一直在工作, 小時候跟阿公沒有太多的互動記憶,直到大學畢業後這十幾年才開始和阿公比較 熟悉。從國外參加完活動回來,我回阿公阿嬤家住了一個多月才上台北找工作。 那一個月,我跟著阿公阿嬤到魚塭工作,那應該是我從小到大和阿公最親近的時 光了。要上台北前一天,阿公因為捨不得我要離開而哭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見阿 公流淚,而且是因為我而流淚,我也跟著哭了起來,有捨不得的淚水,也有感動 和感謝的淚水,感謝雖然我不是他們親生的孫女,卻可以得到這麼多的疼愛。至 今,每一次從雲林家離開,阿公還是會很不捨的轉過頭去。這幾年,我開始走向 前去給阿公一個深深的擁抱,接著腦海裡會一再出現「謝謝你的疼愛,即使我不 是你的親生孫女。」. 四、阿姨和三個舅舅:視如己出的照顧 阿姨,十歲就到台北工作。小時候,最期待阿姨從台北回來,因為她會帶 著很多新衣服回來給我,我身上穿的衣服除了撿鄰居的,其他就都是她買給我 的。阿姨結婚後,跟姨丈搬回來阿嬤家住了一陣子。上了國中,每天騎腳踏車上 23.

(36) 學,我的腳踏車有一天在學校被偷,我非常的難過。姨丈看我傷心,有一天從菜 市場賣完菜回來,買了一台腳踏車給我,我好開心,至今都還能憶起當時歡天喜 地的自己。 大舅,國中畢業就到修車廠工作。阿嬤常說在我襁褓時期,都是大舅在照 顧我,幫我換尿布。大舅話雖然不多,我知道他很疼我。不過他脾氣很差,生氣 起來講話非常大聲,整個人會像是失控般,相當可怕。他不時跟阿嬤吵架,也曾 經跟我媽媽吵架。我從小就很害怕大舅生氣,對他感到非常畏懼。現在回阿公阿 嬤家,有時還是會看見他們吵架,小時候恐懼的記憶即還再度浮現。 二舅,國中畢業就到台中工作。我小時候,他不常在家,所以沒有很多互 動的記憶。他結婚後,十幾歲的我曾經到他台中的家住過幾天,他當時非常的照 顧我,帶我去吃很多我沒吃過的東西,買了很多的衣服和鞋子給我。現在二舅也 回到阿嬤家住,跟大舅一起繼承阿公的魚塭,每天辛勤地工作著。我現在每次回 去,他都會特地捕獲好多的蝦和魚要我帶回台北。 小舅,大我九歲,我小時候最常跟小舅玩在一起,感情非常的好。養父離 開後,對我而言,小舅就像我的爸爸的一樣,關心我照顧我。我高中要搬進宿 舍,是他帶著我去添購床墊和臉盆,幫我搬東西進宿舍。外宿的那幾年,是他時 常來探望我,關心我的近況。高三推薦甄試大學到台北參加口試,是他特地來嘉 義陪我一起搭火車到台北,為我加油打氣。大學畢業後,出國參加培訓活動的旅 費,也大多是來自小舅的贊助。記得有一次小舅想跟阿公阿嬤借錢創業,他們沒 有答應。因為不忍看見小舅失落的神情,我把我的獎學金全部從郵局裡領出來, 拿給舅舅,支持他創業。後來,舅舅結婚了,我們較少聯絡,但對他總是有份特 別的感謝在心底。. 五、 「非親非故」的愛:背負在身體的重量 我從小在這個家庭中成長,除了養父、養母,我也從媽媽的家人,也就是我 的阿公、阿嬤、阿姨和舅舅們那得到很多的關愛,同時也深受這個家庭系統的牽 24.

(37) 動。回雲林,我很享受和家人聊天,傍晚時分在三合院裡晚餐、過年時打麻將, 都是我非常重視的相聚時刻。我會為了把握和家人相處的機會,會比平常在台北 早兩三個小時起床。我一方面享受回家的感覺,因為這個我從小成長的三合院讓 我感到很自在;另一方面,卻又似乎深受某種紀律的規範,我先生曾經對我說: 他看見一個被領養的女孩,在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中,有一種求生存、求認同的 驅動力和不安存在。阿嬤給我無保留的愛,也給我束縛與壓力;在台北的時候很 想家,回到家卻又很想逃離。但無論如何,阿嬤與我互相陪伴的旅程中,對彼此 的愛是真實的,即使得面對許多矛盾,這份很愛卻也給予我們緩步前行的動力。 這個家,是我成長的地方,是我稱為娘家的地方,但它卻不像一般人的娘家 那樣,是個十足的避風港。這個家裡,沒有我的親生父母也沒有我的養父養母, 它是養母的父母的家。對我而言,它虛虛實實,時而容我靠岸,時而消失匿跡。 倒也不是阿公阿嬤不歡迎我,而是我自己本身早已失根,成了檞寄生,仰賴這棵 大樹的養分,卻不是這棵樹長出的枝和葉,所以少了些歸屬感。大學畢業後,每 次要從這個娘家離開,揮別日漸老去的阿公阿嬤,我總會在返回台北的車上哭得 唏哩嘩啦,童年在這塊土地上的情景歷歷在目,對這個似家非家的地方有種特別 的情感,我就像是來「借」港口靠岸幾天就要在返回迷茫的大海中獨自航行,離 家的淚水蘊含著許多複雜的情緒。 我很感謝這些家人們的疼愛。然而,與他們沒有血緣關係的我,並不認為這 些對我的照顧是我本就應得的。跟他們非親非故的我將這樣的愛視為一種恩典, 因此這份對他們的感謝是相當有重量的,我得一直扛著它,並且想辦法回報才過 意的去。 「要讓阿公阿嬤有面子」一直都是我生涯選擇的考量依據,放棄工作投 考諮商領域的研究所,在他們面前,也得用「名和利」來包裝這個決定。此刻正 在書寫的我,也是想著怎麼樣才可以不讓阿公阿嬤和這些家人們失望。. 25.

(38) 26.

(39) 第三章 迎向曙光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流浪 還有 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為什麼流浪遠方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 「橄欖樹」是 1979 年齊豫第一張專輯中的歌曲,歌詞來自三毛的著作。我 開始欣賞這首歌則是大學時期一個人在台北念大學時,聽到孫燕姿翻唱的版本, 我因為喜歡這首歌買了整張專輯。它述說了我想脫離束縛,邁向自由的心情;也 道出了我想遠離過去的塵囂,追尋我夢中的那一塊淨土的渴望。媽媽再婚後,獨 自一個人在台北生活的我,總愛埋怨著那些丟下我的人們,卻也慶幸著我得以流 浪。我從沒見過橄欖樹,卻在反覆聽這首歌後入睡的夜晚,曾經夢到橄欖樹上的 橄欖在黑夜中因為一陣強風吹襲,墜落地上。似乎在訴說著我的人生旅途漫長黑 夜中,風不斷拍打我的身體,我終究遍體麟傷。所幸在樹上的果實全部掉落一地 之際,已是晨曦,陽光和煦的照拂,為我點燃新的希望。. 第一節 在陽光中重新茁壯 一、與道德重整相遇:最棒的生命禮物 道德重整為國際非政府組織,是個世界性的運動,其核心精神是透過靜默中 聆聽內在的良知,開始自我改變進而影響他人,最終為國家、世界帶來正面的改 變。「道德重整」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的開始,相信當人們願意謙虛地聆 聽自己內心聲音的時候,每個人的良知就會說話。良知會告訴你那些地方可以改 27.

(40) 進;那些地方昨天做得不夠好,也許今天可以彌補;或者今天有那些更積極、有 價值的事可以去做。如此,每個人的生命可以變得更積極、有效率。透過這樣的 生活方式,可以激發出每個人對別人、對社會的關心並產生積極的行動,然後將 這樣生活方式的人結合起來,組織成一個團隊,共同關心社會需要改變的地方。 改變的方式並不是藉著批評、攻擊,而是藉著反省,分享自己改變的經驗,幫助 具有關鍵性或影響力的人,使他們也能夠看到,自己在許多問題上可以怎麼做。 當我發現世界上有這樣的一群人為了帶給世界正面的改變而犧牲奉獻,從小 在利益至上、事事講求結果的環境中成長的我,感到非常衝擊。他們的存在讓我 看見人類的良善,讓我經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懷,也讓我在生命的黑暗混亂 中,找到了一點光亮。在資訊氾濫但人類的根本需要仍無法獲得滿足的年代,道 德重整主張安靜聆聽內心,接受上天的引領或良知的呼喚,是獲得內在自由、洞 見真理和辨別方向的根本泉源。誠實、純潔、無私、仁愛等永恆不變的價值,是 衡量個人和集體行為的實用準繩。我深深被這樣的理念吸引,因此,我開始學習 聆聽內在良知,檢視我的生命,承認過去的錯誤、設法彌補與試著原諒,望能解 脫我的心靈枷鎖,醫治內在的傷痛。. 二、2004 年參加亞太青年會議:開了眼界,也開了心房 大三那年,一位高中同學邀請我到柬埔寨參加亞洲太平洋青年會議(Asia Pacific Youth Conference),她的父母親,劉仁州夫婦慷慨解囊,為我負擔機票和 參加費用,於是我懵懵懂懂的去到了柬埔寨。這個會議的宗旨是邀請亞洲各國的 與會青年有機會一起討論、學習如何透過一己的努力,讓國家和世界有正向的改 變。我從辦理此會議的許多人身上看到真誠,我第一次體驗到人對人無條件的關 懷,我放心的訴說我的遭遇,眼淚是那麼的被允許,我深受感動。我告訴自己我 不想再過著自怨自艾的人生,我想成為跟他們一樣有力量的人,我在絕望的黑暗 中看見一道光,開啟了我改變的旅程。在會議中,我認識了一群來自台灣道德重 整協會的朋友,特別是許壽峰和歐陽慧芳,他們用我從來沒有經驗過的方式關心 28.

(41) 我,協助我投入在這個會議中。我深深地被他們的真誠和良善感染,從那時起, 我就一直追隨著他們到現在。此外,台灣團隊中還有位在大學任教的林福岳老 師,是個有涵養且充滿溫暖的教授。因為他的溫暖,我開始開玩笑地喊他福岳爸 爸,喊他的太太媽媽,享受這樣的關係。直到他的太太讓我知道她不喜歡那樣的 稱呼,我才停止稱呼他們爸爸、媽媽。當時的自己慣性的四處緊抓著浮木,很謝 謝她的拒絕,讓我知道,我必須要靠著自己的力量,才能游向岸邊。會議結束要 回台灣那天,我因為不停拉肚子,身體虛脫,被送到柬埔寨的醫院急診,因此沒 有坐上飛機,過了幾天才回到台灣。後來再回想這段經驗時,卻看見我的強烈逃 避,我仍沉浸在這裡的溫暖和關懷,不想回到台灣面對孤零零的自己,但最終還 是要回來。 從柬埔寨亞太青年會議回台灣後,我試著誠實面對我那段充滿欺騙和利用的 感情關係,於是我跟在咖啡店打工認識的男朋友分手,但仍對他造成了一些傷 害,我到非常抱歉。在這些朋友的邀請下,我加入他們道德重整在台北的青年團 隊「希望小棧」 。這個團隊由一群道德重整的青年於二十幾年前組成,是一個追 求於生活、工作、服務中實踐道德重整的成長與工作團隊。希望小棧曾發起以服 務台灣九二一重建區為主的『苗圃計畫』,重建階段性工作完成後,亦投入社區 的兒童及青少年發展和生命教育工作,我也在當時加入。這個團隊沒有固定領導 人,所有決策透過集體討論協商方式進行,並且根據各項活動需求進行任務分工 與協調,因此我們每個團隊成員都有擔任領導角色的機會。我們平均每個月固定 聚會一次,進行心靈成長、學習或服務活動,同時也透過道德重整的靜默與生活 分享,激勵彼此的精神力量與生活品質。我隨著他們投入南投九二一災後心靈重 建的工作,也在那時和林福岳教授的學生,我現在的先生結識。這時,賺大錢已 不再是我的人生目標,我滿心沉浸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熱情中,投入志願服務 工作,跟著希望小棧夥伴帶領各種營隊。卻發現自己時常處於空有熱情,並無專 業服務技能的窘境。劉爸爸常常告訴我,每一個人都是帶著各自獨特的使命來到 這世界上。如果我也是帶著使命來到這世上,那會是什麼? 29.

(42) 三、生命中的貴人劉爸爸:首度碰觸內心的傷痛 高中同學的父親劉仁州先生,我稱呼他為劉爸爸,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心靈 導師。他在我從柬埔寨回來後,邀請我加入他在台北帶領的讀書會,那時讀書會 討論的是「家庭會傷人」這本書。第一次參加讀書會時,當我念出書中前幾頁的 字句「家庭,我們一生的起點和最深的夢鄉,既不溫馨也不甜美,卻充滿了真實 的痛楚」 (鄭王英等譯, 1993),我失控的痛哭流涕,那時來自內心的痛楚,我 覺知到如果讓這份痛楚流露出來,一切將會失控。正努力要重新找回生活秩序的 我,無法面對這樣的失控。因此,之後的讀書會,我皆想辦法藉故缺席。但他並 沒有因為我一再缺席就停止關心我,他仍然繼續的邀請我到他的讀書會。是怎麼 樣的人,願意關心我這麼一個跟他非親非故的人?他是台灣道德重整協會創立 人,也是我參加的國際生命行動發起人之一;他致力於生命成長工作工作,帶領 無數人靜下心來,聆聽內在的聲音,從而訓練自省能力,找到安身立命之境,我 則是其中一人。. 四、2005 年參加國際生命行動:恨與和解 為了找尋生命的呼召,大學畢業後,我決定遠赴印度參加由 Initiative of Change 所主辦的國際生命行動(Action for Life),「Be the change I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是本訓練課程主要傳遞的訊息,而培訓重點在於幫助學員建立起和自 己內在良知(inner conscience)對話的生活方式。前五個月在印度的訓練課中 程,每天早上七點所有人會在一棵安靜樹下靜默。在這樣每天的操練中,我發現 我的內在被一層結痂所掩蓋,而結痂底下的傷口並未被治癒,時常隱隱作痛,只 是我一直在忽略這個痛。當時,有一位來自澳洲的男性長輩 Mike Brown 很關心 我,我開心地稱他 Dad。過了幾星期,我有一天在餐廳看見他開心地喊他 Dad 時,他卻嚴肅地跟我說:「Erhling, you have to find you real dad and your inner peace.(妳必須找尋妳真正的父親(他指著的是信仰)與你的內在和諧」)。當時我無 法理解他的好意,感受到的只有拒絕,而這對我而言是很重的打擊,我傷心了許 30.

(43) 久。後來,Mike 和他的太太 Jean Brown 邀請我與他們談談,與他們的談話讓我 看見我對父愛的渴望,讓我正視我對養父的恨,我痛哭失聲,他們緊緊抱著我, 為我祈禱,願神賜給我一些力量,帶領我踏上與內在和解的旅程。他們後來成為 我的義父、義母。 靠著這些力量和劉爸爸的支持,我試著去面對我對養父的恨和不諒解,我開 始寫信給養父,即使我不知道是否可寄出,我花了三天時間和幾乎無盡的淚水終 於寫下爸爸兩個字,才開始把我的心情和對養父的疑問都寫了出來,我問爸爸是 否還記得我、我問爸爸為什麼說走就走、我問爸爸是否愛我、我問爸爸過得好 嗎。我告訴爸爸他的離開令我感到難過、我告訴爸爸他在客廳跟媽媽說的那番話 讓我恨他、我告訴爸爸我時常想起他。當下就像當時十二歲的自己出現在面前 般,發生過的一切歷歷在目,我再次經歷那份無助、痛苦的感受,我就這樣一邊 啜泣一邊寫,身體也不由自主的顫抖,我好害怕自己再度掉進那深淵爬不出來。 感謝劉爸爸,他帶著我安慰、拍拍那個受傷的女孩,深深的給予她擁抱,在他的 幫忙下,我也學習放下對爸爸的恨,用原諒和愛治癒、重新包紮我的傷口。. 五、國際生命行動田野服務:他人的苦引發我的苦 2005 年,我在印度東北的那家蘭省(Nagaland)做田野服務時,有一天我們 到當地的愛滋病童收容中心參訪,除了拜訪行政人員,我們也和院裡的病童有些 互動,唱歌給他們聽。其中,有一位年約 5 歲的小女生,罹患愛滋病的媽媽生下 她後把她丟在路邊,被發現後送來收容中心。她的臉因為接受治療,有些潰爛, 初見面時,她不敢直視我,總是低著頭跟我講話。我跟她特別投緣,我們一起玩 很多遊戲,我緊緊地抱著她,她在我手臂中笑開懷的模樣一直緊刻在我心底。然 而,我當時心裡很為這個小女孩抱不平,「為什麼她一出生就被決定這樣的命 運?她完全無法選擇,也無法拒絕,就被安排來到這世界受苦,實在是太不公平 了!」我憤怒地對著上天吶喊,也質問那些有信仰的人,卻沒有得到令我滿意的 回答。我甚至因此無法繼續探訪的行程,待在寄宿家庭休息好幾天。我憐憫這位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通過圓柱且 Re  2000 的流動。圖示為通過一圓柱且 Re  2000 的流動之流跡。 Re 為一無因次參數稱為雷諾 數(Reynolds number)。在 Re

流動 主要損失 次要損失 相對粗糙度 摩擦因子 慕迪圖 柯爾布魯克公式 損失係數 水力直徑 複管系 孔口計 噴嘴計

人機之間靠著密切的訊息 交流來確保二者之間溝通 良好,此訊息之交流稱為 人機互動,而訊息交流之

我的快樂 來自你的笑聲 而你如果流淚 我會比你更心疼 我的夢想 需要你陪我完成 而你給我的愛 讓我勇氣倍增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相依相信 彼此都感恩

 無印良品在 1980 年創立時,原本的理念是將生產或流通過程中浪 費、或是包裝的多餘部份去掉,製造出較低廉的商品,以生產價格 合理的商品為定位。但到

Hamilton 以很多方式從跟均曲率流 (mean curvature flow) 做類比 得到關於他的 Ricci 流的直觀。曲線縮短流 (curve shortening flow) 已被 Grayson 研究過,而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明朝末年至清初,最活躍的華嚴宗派別是雪浪洪恩一系的活動。雪 浪洪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