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博採眾長

第二節 尋找入口

當我看到了自我覺察的樣子後,接下來想要一窺究竟,可我要如何進行呢?

入口在哪裡?是否透過一些方式進行有系統的自我覺察呢?

壹、自我覺察的入口

我發現至少有四道入口可以一窺究竟:

一、 Hutchinson 三階層自我覺察模式

Hutchinson(2015)認為諮商師晤談過程中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是否能靈敏 覺察自己的想法及感受,這些覺察面向分成三種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助人者最 基本的自我覺察層次,是在現實生活和周遭人、事、物互動時,個人過去情感 與認知的經驗決定你是甚麼樣的人,就像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故我在」,你 也可以說:「我感覺,故我存在。」或是「我思考並感覺,故我存在。」作為一 個有效能的助人者,要常常檢視自己內在的經驗,並反思對自己的想法、感覺,

以形成個人的內在覺察 (intrapersonal awareness);第二個層次是人際互動的覺 察(interpersonal awareness),這個部分與助人者和其他人的互動情形有關,包 含親密、接觸和衝突,也需要反思兩人互動的品質。因此,助人者在養成過程 需要常常檢視並確認內在及人際覺察帶來的影響;最後一個層次的覺察就是所 謂團體動力的覺察(collective awareness),這個層次和帶領小團體有較大的關係,

助人者需要對團體領導者和成員間交雜的感受及想法有所覺察及了解。除了諮 商團體外,團體動力也充斥在所有團體中,成員間公開或隱藏的感覺與想法,

交互影響,形成團體中很大的動能。在這三個層次中,個人內在覺察以及人際 間覺察能力的培養,是成為一個助人者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

從 Hutchinson 三階層自我覺察模式中,可以看出自我覺察的脈絡及順序,

11

將自我覺察層面從諮商關係中助人者內在及人際層面的覺察擴充到團體中,因 此自我覺察不再和諮商師和當事人有關,而是和整個團體動力或歷程有關,如 圖 2-1 所示。

層次三

團體動力的覺察

層次二

人際互動的覺察

層次一

個人的內在覺察

圖 2-1 諮商師覺察層次(取自 Hutchinson, 2015:p.26)

二、Cormier 三面向覺察模式

S. Cormier 和 B. Cormier(1998)認為有效能的助人者除了發展助人技巧外,

也要辨認及處理個人內在議題。如果空有優秀的技巧,卻沒有自我覺察能力的 話,只能算是一個有「技術」(technician)的助人者。假如擁有純熟的技巧,同 時了解自己的話,才能算是同時擁有技術和療癒能力。

當助人者在諮商領域中成長,並且獲得實務經驗時,會發現自己在晤談時,

將會受到個案影響,而引發一些反應,甚至感到煩惱或失眠。這常常發生,因 為我們都帶著來自原生家庭以及過去的創傷。沒有人是來自一個完美的過去,

我們都已經學到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方法。有些方法是健康且有建設性的,有些 則是不健康且帶著防衛的。我們並不完美。因為我們的創傷經驗會帶來療癒,

所以完美也不是必要的。重點在於我們要能覺察自己的創傷,並且負起責任去 治癒這些傷痛。

覺察時可以從能力(competence)、權力(power)及親密(intimacy)等面

12

向著手。從「能力」面向來看,助人者看待自己的態度會深刻影響助人者的表 現。如果助人者對自己能力或形象懷抱負向看法,除了會消極的看輕自己,也 會用這種角度看待當事人,避免和個案發生積極的互動,進而對諮商歷程產生 影響。當助人者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及價值的時候,會將這種態度傳達給個案。

又或者我們對身為一個助人者的能力沒有自信時,就會不經意地在諮商過程中,

表現出負面自我形象;「權力」可能被濫用的風險對助人者也有很大影響。首先,

有權力慾望的助人者會覺得自己是全能的,對這種類型的助人者來說,他想要 說服個案聽助人者的意見,且只有在助人者認為能掌控諮商過程時,他才會覺 得是有效的;另一種助人者則害怕掌控與控制,這類的助人者較不會投入,不 表達自己意見,避免負起晤談中該負的責任,由當事人決定晤談方向,以避免 晤談可能產生的風險;當助人者的親密需求未獲滿足時,會嚴重影響諮商方向 及過程。一般而言,一個人有親密議題的助人者可能會害怕被拒絕,想要讓個 案接受他,因此不敢拒絕個案的請求。有時,一個害怕親密的助人者可能會在 晤談關係感覺到威脅,忽視當事人感受及其傳達的正向情感,對當事人敬而遠 之,或是透過專業角色表現出冷淡、粗魯的態度,而讓當事人有被遺棄的感覺。

此外,一位諮商師或治療師的效能高低有賴於對自己的覺察有關,有一些 練習可以促進人際互動間的覺察,對自己的覺察越多,就越能了解自己人際互 動模式。反思自己的童年經驗是自我覺察練習時的一個面向。進行練習時,可 以想一想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寫下一些可以明確反映你們親子之間關係的事件,

也可以探討你和父親或母親之間關係,例如:

(一)對關係的投入(Preoccupied with relationship):想想你所選擇的和親子議 題有關的事件,雖然這些事件沒明確的答案,你可以談談自己在這些事 件中的感覺或想法:1.我想要跟父母親密一點,但我覺得他們不想要這樣;

2.我擔心父母不會像我關心他們那樣的關心我;3.我對於親子間的關係很 擔心;4.當我需要父母關心卻無法得到時,我會覺得挫敗;5.和父母或其 他人間有親密的關係對我而言是重要的。作為一個成年人,當你無法獲 得親密關係時,你感到不舒服的程度,或擔心其他人重視你的程度不如 你重視他有多少呢?

(二)被認可的需要(Need for approval):說說你對下面這些特定事件的感覺

13

或想法:1.對我而言,不去做父母喜歡做的事情是重要的;2.除非我知道 父母的想法,否則我很難做決定;3.如果我不知道父母反應的話,我會擔 心;4.當我和父母討論事情時,我常會感覺害羞或愚蠢。作為一個成年人,

你需要被認可的程度有多少呢?

(三)對親密的排斥 ( Discomfort with closeness ):再一次,利用下面的句子,

描述你對選擇事件的想法或感受:1.我比較喜歡靠我自己而不是父母;2.

我覺得要信任父母很困難;3.我想要保有自己的本性;4.我想要跟我的父 母,但我覺得不容易;5.依賴我的父母讓我覺得舒服。作為一個成年人,

你能信任或依賴他人的程度有多少呢?

(四)將關係視為次要(Relationships as secondary):再一次,描述你隱藏在這 些事件中的想法或感覺:1.要求父母援助等於承認失敗;2.我覺得達成目 標比和父母保持關係更重要;3.我和父母的關係很淺;4.我父母很忙,所 以沒有在我身上花太多時間。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把關係視為次要的程 度有多少呢?

(五)自信(Confidence):最後,說說你對下列事件的反應或感覺:1.跟我父 母的關係讓我覺得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2.大多數時候,我覺得很有自信,

因為我知道當我有需要時,我父母總是能適時伸出援手;3.跟我父母的關 係讓我跟其他人互動時更有自信;4.我覺得和父母親近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為一個成年人,你跟別人互動時,會有多少自信呢?

Cormier 等人強調的覺察面向,除了聚焦在諮商關係上,也重視親子關係 等人際互動上的討論,但沒有提到助人者求學經驗可能造成的影響。

三、 Brems 四向度自我覺察模式

Brems(2001)將自我覺察分成四個向度,分別是身體上的自我覺察(Physical Self-Awareness)、文化上的自我覺察(Cultural Self-Awareness)、人際間的自我 覺察(Interpersonal Self-Awareness)及個體的自我覺察(Individual

Self-Awareness)。

在個體的自我覺察中,可以從了解個人價值觀、信念、態度等方面著手。

價值觀代表的不是單一,而是複雜的喜好或信仰,受到個人生長背景及現實情

14

況所影響。從價值觀可以看出一個人如何做決定,裡面包含個體的感受、態度,

以及表現在外的行為。價值觀是在一個社會的、文化的、社會經濟甚至是生物 性的脈絡中發展出來的,發展過程會受到父母、家族、社區、文化團體、宗教 團體、社會力量、朋友、師長等影響,是很多信念的組合。這些經驗及影響產 生了個體的世界觀、生活的哲學及對世界的認識。我們不可能將價值觀隱藏起 來,因為價值觀會透過很多方式呈現,例如穿著或非語言行為等,甚至任何治 療取向的選擇也和價值觀有關係。Cottone 與 Tarvydas (1998)指出在大部分 的晤談過程中,助人工作者通常會與個案分享以下的信念:(1)擁有個人的自 由;(2)負起對他人的責任;(3)在有覺察的情況下,做出負責任的決定;(4)

尊重他人之獨特性;(5)不被別人支配或操縱信念;(6)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在傳遞這些價值觀之前,諮商師必須先了解自己如何看待這些信念,與內在的 自己進行對話,覺察到價值觀的涉入更甚於此。對於不同的議題,諮商師也會 有自己的理解,以性別議題為例,諮商師可能在性傾向、性議題、婚前性行為 等種種主述問題中,與個案的價值觀相同或相異,所以,諮商師在自我探索過 程中運用價值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讓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更有彈性,且不 僵化。助人者對價值觀的覺察是重要的,在晤談中這些觀念會透過口語或非口 語行為表現出來,辨識價值觀是否會影響晤談過程是一件困難的事。兩個人的 生活經驗越接近,他們的價值觀就越相近。在治療關係中,助人者和當事人的 價值觀越接近,治療效果越好。價值觀會透過對當事人的回應及處遇貫穿整個

在傳遞這些價值觀之前,諮商師必須先了解自己如何看待這些信念,與內在的 自己進行對話,覺察到價值觀的涉入更甚於此。對於不同的議題,諮商師也會 有自己的理解,以性別議題為例,諮商師可能在性傾向、性議題、婚前性行為 等種種主述問題中,與個案的價值觀相同或相異,所以,諮商師在自我探索過 程中運用價值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讓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更有彈性,且不 僵化。助人者對價值觀的覺察是重要的,在晤談中這些觀念會透過口語或非口 語行為表現出來,辨識價值觀是否會影響晤談過程是一件困難的事。兩個人的 生活經驗越接近,他們的價值觀就越相近。在治療關係中,助人者和當事人的 價值觀越接近,治療效果越好。價值觀會透過對當事人的回應及處遇貫穿整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