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博採眾長

第三節 準諮商師自我覺察相關研究

本節以陳金燕 (2003a) 提出之自我覺察模式為架構,整理準諮商師自我敘 說文獻中所覺察到和四種經驗有關的部分,並說明準諮商師們沒有進一步覺察 卻和其他經驗有關之部分。由於我目前是在台灣地區就讀諮商輔導所,因此選 擇和我有相同學習經驗之準諮商師自我覺察文獻進行探討。在我蒐集的相關文 獻中發現自我覺察層面最多聚焦在個人經驗,家庭經驗的自我覺察居次,社會 及文化被覺察到的部分則最少(王佳元,2009;朱淑芬,2008;林伯聰,2011;

洪儷軒,2008;胡展誥,2013;胡瑋婷,2013;孫嘉孺,2010;張秀娟,2008;

張馨怡,2013;許玉玲,2006;陳柔秀,2011;陳順華,2012;傅嘉祺,2006;

曾德慧,2008;楊舒聿,2008;漆容綺,2007;鄧明宇,2005)。

壹、父母教養方式影響個人經驗

在中國傳統中,要求個體要能修養自己,對他人要能體諒及仁慈,因此洪 儷軒(2008)在和母親爭吵時,為了顧及母親感受,會選擇沉默應對,把心裡 那個想得到父母的愛的需求,放到心中深處。胡展誥(2013)則選擇用考好成

25

績,高中後離家求學等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愛。傅嘉祺(2006)的方式和胡展誥 接近,因看見父母賺錢的辛苦,告訴自己要趕快長大,從國中開始住校,以便 讓父母覺得她是一個成熟懂事的小孩,讓父母不必為她擔心。

社會型態的改變會造成性格與行為上的改變(楊國樞,1988),透過自我敘 說,這樣的轉變也會發生。在漆容綺(2007)的敘說中看到她對父親的愛從無 意識的盲目,到有意識的覺察。王佳元(2009)幼年時因父母離異,感覺成為 無依無靠的孤兒,開始怨恨周遭他人,經過書寫整理後,從心底深處認回自己 與父親,心境有所轉變。孫嘉孺(2010)發現自己容易貶低自己、不相信自己 或唱衰自己的原因,是內在有一個非常嚴厲的批評聲音始終砲火猛烈的批判、

輕蔑嘲笑和貶抑著她,她認為轉化要先從尊重自己開始,相信自己感覺,覺悟 自己能為自己發聲,體悟生命的實相,有正負極、高低潮及快樂、悲傷、憤怒 等各種情緒。胡瑋婷(2013)從與乾癬共伴的歷程中發覺自己從以前自責,認 為自己不孝的想法中,慢慢領悟到身為一個人的價值,最重要的是自己想做什 麼、喜歡什麼,就去做,而不應該束縛於自己的性別角色之中,因為「成為自 己,才是最為重要的」。洪儷軒(2008)從母親教誨中得到的訊息是打破社會 對女性依賴的刻板印象與束縛,展現女性也有獨當一面的能力。胡展誥(2013)

在高中時父子關係緊張,覺得父親不愛家人,在敘說歷程裡發現自己已進入男 性獨立自主階段,了解自己對成就的追求是希望滿足家庭對他的期待,自覺有 責任從自身開始,透過行動讓關係有所不同,學習將認同自己過程拿回到自己 手上,而不奢望父母或外在權威給予,且父子關係也慢慢從緊張走向友好。張 秀娟(2008)的敘說實踐經驗指出她以前在尋找位置時會陷入二元對立,經過 三年的努力,拉回與家人關係,尤其是父女關係,也發現人生有許多不同層次 的衝突與和諧,複雜的多元平衡關係。身為客家女兒的張馨怡(2013)提到自 己小時候雖然受到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但長大後挑戰”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 家掃墓”的觀點,認真地向家人表達對父權體制主宰的不滿,展現了自己的勇 氣。陳順華(2012)原來認為父母採取的單向溝通互動的經驗是「不正常、很 複雜」,後來發現這樣的不正常,很「正常」,普遍存在於社會,進而用積極正 向建設性方式來看待家庭經驗。曾德慧(2008)的探究過程讓她知道家人的愛 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的巨大影響,總總行為的背後,不過就是為了一件事:

26

從愛得到的安全感與自我肯定,因此只有自己在世界上感到安全,才會有足夠 的安全感。鄧明宇(2005)的感想是自己背負家人期望,要去光耀門楣,自己 要孤單地承擔這個責任,在敘說中他漸漸看到這些壓力及孤單的感覺,慢慢地 加以面對。朱淑芬(2008)在書寫過程的覺察是自己愈來愈能傾聽自己內心的 聲音,與自己的內在連結,知道活著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完完全 全的活著。

貳、家庭長輩想法及行為形塑家庭經驗

首先,在一個家庭中每個成員要知道自己在家中的義務與權利,陳順華

(2012)幼時在爸媽身上看到的是,不論再怎麼辛苦、難受,都還要維持一個 家的韌性與毅力。胡瑋婷(2013)看到父親四處奔波,竭盡心力地為她找頂假 髮及不辭辛勞地幫她塗藥,母親想著如何利用頭髮蓋住乾癬的經驗,讓她看到 為人父母愛護女兒所做的努力,所以她也開始學習寫作、舞蹈、彈奏樂器等才 藝,希望藉此提升自己的魅力、氣質與價值,讓自己有一天能嫁出去。漆容綺

(2007)理解到父母希望她當學生時能用功念書,把力氣花在功課上,不用擔 心家事,先管好自己學業就好。

接著,要表現出符合義務與權利的行為。因此,鄧明宇(2005)的童年經 驗是:當父母忙於生計時,長子長女要能替代父母的角色,照顧家中弟妹,同 時要表現出乖小孩的行為,盡自己本分念書,不能有太多需求。楊舒聿(2008)

的經驗則較為特別,在她家中,如果有不高興的事會直接說出來,有時雖然會 吵起來,但吵完之後卻能促進家人間感情。

最後,是要達成家庭成員義務與權利時表現的態度,這樣的態度往往是較 消極且負面的,例如陳柔秀(2011)從小學起為了讓在市場做生意的父母放心,

養成了「自己照顧自己,靠自己」的想法,長期把自己ㄍㄧㄥ住的做法,讓自 己失眠。胡展誥(2013)也因身為家中獨子,父母對他有考好學校及找份好工 作的期待,而提醒自己要好好念書,做個懂事的孩子。楊舒聿(2008)從國小、

國中到高中接收到的是「把書讀好,其他什麼事情都不用管」、「小孩子只有耳 朵沒有嘴」、「吃完晚餐之後,就要做功課,功課作完就應該要複習」、「管好自

27

己的事情就好」的指示,形成生活的準則。王佳元(2009)告訴自己的話是:「我 是不好的」、「我沒有人愛」等想法,也和祖父母的管教有關。洪儷軒(2008)

理解到自己認為女性要能獨立的想法來自父母的教導。張馨怡(2013)因爺爺 及外公都說自己是「耕種人的粗聲粗氣和不會講話」,在別人面前好像就矮人 一截,曾以身為客家人為羞且為苦。因得獎經驗被祖母否定,而認定自己不夠 好、沒能力。

參、家族成員教誨傳遞文化和社會經驗

文化經驗中的特性包含傳統取向,強調要有服從及尊卑的觀念,張馨怡

(2013)在自己身上覺察到不管長輩指派再多任務給她,她會不斷默默的一直

「做」,而這樣的特質和客家壓迫文化有關。

在社會經驗中,家族取向會要求家族成員延續家族生命,並且讓成員有一 體感及歸屬感。張馨怡(2013)體會到長輩都是為家人和家族而努力,所以自 己也要如此。他人取向使得楊舒聿(2008)感受到東方文化之中,較強調與他 者關係與在情境中的自我,西方較強調獨立的自我。張馨怡(2013)的感受更 為強烈,她發現自己從小被教導要先能敏感並滿足別人的需求,把自己的需求 放在最後,結果是讓自己一直為別人付出,而忽視了自己的需要,自己應該要 重新學習看見並表達自己的需求。在權威取向中,家長較忽略獎勵且依賴懲罰,

所以胡瑋婷(2013)得到乾癬的經驗讓她覺得父母用了錯誤的方式愛她,而這 個方式則和「責之深,愛之切」有關,。甚至,依賴懲罰如果變成一種習慣,

則會讓家中較有權勢的人利用暴力方式對待家人,讓家人受到更大的傷害(陳 順華,2012)。

肆、過去研究給我的啟示

整理文獻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敘說者內心的糾結以及對家人有複雜的情 緒感受,表面上這些經驗都在個人與家庭層次;實際上,可以往上追溯到文化 層次的影響,例如胡瑋婷(2013)擔心自己會因乾癬而無法嫁出去,其實隱含 自己不能結婚生子,無法盡到延續生命的責任,讓自己違背了「男大當婚,女

28

大當嫁」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文化經驗。林伯聰(2011)也提到外在 主流文化以為男生會愛上女生,後來覺得自己喜歡的是同性,害怕不能符合長 輩及父母結婚生子的期待,其中暗藏自己不能繁衍子孫,且讓家族榮譽受損的 擔心。胡展誥(2013)與鄧明宇(2005)想要達成父母或長輩的期望,而努力 念書,亦有藉由自己在學業及工作上的成就,為家奮鬥,替父母爭一口氣,以 便能「光宗耀祖」。

除了上溯文化經驗外,有些部分是敘說者有提到但未深入探討的,比如胡 瑋婷(2013)談到電視節目內有隱微的文化傳遞部分,在不自覺間影響了她,

卻未說明是那些部分。或是朱淑芬(2008)指出個人的生命意義除了有其獨特 性外,也會受到整體環境、文化的影響,想了解中國人的生命意義,要試著立 基在本土文化基礎上解釋,但沒說明要如何進行。張秀娟(2008)要跳脫個體 自我狀態探討,把自己放回到社會宇宙關係中,透過不同向度的建構,產出不 同層次的自我,同樣的,只有看到想法卻沒有行動計畫。而許玉玲(2006)及 曾德慧(2008)覺察到在諮商文化中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及語言,也缺乏較清楚 深入的探究。

自我覺察包含四個層次的經驗,但在文獻探討中發現文化及社會經驗被隱 藏起來,或是簡單提及而無深入探討,感覺準諮商師在自我覺察的議題上,只 有考量到深度,卻沒有擴及到廣度,令人頗覺可惜。身為一個助人者,更認識 瞭解自己的生活脈絡及個性以提升助人效能與人際互動,兼顧到深度與廣度的

自我覺察包含四個層次的經驗,但在文獻探討中發現文化及社會經驗被隱 藏起來,或是簡單提及而無深入探討,感覺準諮商師在自我覺察的議題上,只 有考量到深度,卻沒有擴及到廣度,令人頗覺可惜。身為一個助人者,更認識 瞭解自己的生活脈絡及個性以提升助人效能與人際互動,兼顧到深度與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