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亞斯伯格學生的相關輔導策略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對亞斯伯格學生的相關輔導策略

由於 AS 的種種特性,使得師長們在班級經營以及管教上常不知所措,甚至 可能將某些行為視為「故意的」、「被過於溺愛的」孩子。近年來,坊間有許多的 書籍試圖讓大眾了解如何與 AS 學生相處、教師該如何進行教學與生活指導。以 下便綜合文獻資料,整理出對於 AS 學生在課業學習、行為表現與人際關係等方 面的輔導策略,以及心理輔導方面的介入議題。

一、 課業學習

AS 學生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多在平均,甚至平均以上,在認知上的表現與 一般學生相當或甚至更優秀。以下分別整理 AS 學生在課業學習上的優勢、劣勢,

及輔導策略。

35

(一) AS 學生學習的優勢

他們的認知功能與一般學生無異,甚至可能更好,在學習過程中,只要教材 是具體明確的,便能夠快速學習。最令人驚豔的是他們能夠驚鴻一瞥,將所獲得 的資訊加以分析及儲存(王大延譯,1996),常讓同儕們羨慕不已!

AS 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常很好,邏輯和視覺思考能力特強,且圖像記憶 佳,對於事物的細節掌握較整體為佳,所以善於分析細節,找出規則和模式

(Tammet, 2006/2008)。對於自己感興趣的學科能夠極度專注,投入所有的心思在 其中探索。

(二) AS 學生學習的劣勢

在課堂上,AS 學生常會出現分心、重複的動作行為,以及當規則或例行公 事有了改變時會出現焦躁反應(Gibbons & Goins, 2008)。東東就曾因為上課時間 不斷發出聲音惹惱了全班同學及老師,但他本人認為自己沒有干擾到其他人,更 不知道大家在生氣什麼!

多數 AS 學生是以視覺、聽覺來學習,太多感官刺激同時進行反而會造成困 擾與分心的狀況。最令人頭疼的是,他們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學科,無論如何強迫 都不肯就範,隨意敷衍了事。

(三) 對 AS 學生的課業學習輔導策略

從上述的優勢與劣勢,會建議教師們可將 AS 學生的座位放在最前方,以便 老師能夠在他們恍神分心時給予輕微的提醒(Gibbons & Goins, 2008)。說明新的 概念或抽象事物時盡可能具體,搭配運用大綱、圖表組織、提供視覺支持物,以 及抄寫筆記的策略協助 AS 學生記重點和分類資料,多注重學生優勢,若能夠將

36

他拒絕學習的科目與他所感興趣的主題相連結,便能夠促使其學習新領域的知識

(Myles, 2005/2008;羅湘敏,網路資料)。

何菀婷(2012)進行教學策略介入來改善 AS 學生的學校適應,包括學習方 面的專注力、課程參與度、作業書寫態度等,都有所提升。關鍵策略便是提供他 所需、十分清楚的架構(Boyd, 2003/2010):

1. 下指令要十分明確

2. 將工作分成幾個不同的階段,勿使其負擔過重 3. 把事情逐條寫下,並使用視覺輔助工具

4. 移除令他分心的東西

5. 時間限定,告訴他該做什麼,以及有多少時間可運用

有條理的規則與日程表能夠減少他們的焦慮感,或者老師們可允許他們手中 握有小物品或壓力球,以因應突如其來的壓力情境;由於他們的手部動作協調性 差,在手寫作業的質與量上可能需要做調整,考試時也應該在個人的空間、時間 及測驗方式上做必要的調整(Gibbons & Goins, 2008)。

以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來說,若能針對 AS 學生先天的缺損,及他們難以 自我掌控的部分做調整,讓他們的學習能夠更加順遂,是因材施教的展現。但是,

在實務工作中,這只不過是個理想國、桃花源,根本難以實踐。老師們面對將近 三十位學生,有既定的課程與作業要求,難以投入過多的心思為 AS 學生考慮周 全;再者,小學生最喜歡計較公平,若 AS 學生可以用電腦打作文,或者是以口 述代替書寫,其他的學生勢必開始討價還價,甚至可能造成同儕對於 AS 學生的 不諒解與排擠。種種的策略立意良善,只是實際操作起來不僅為難第一線的老師 們,也可能苦了 AS 學生。

37

二、 行為表現

AS 在學校裡最常被關注的就是他們不適切的情緒管理和表達,使得接下來 發生同儕衝突的行為。情緒的產生可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挫敗,也可能是過於 敏感的感官感受,或者是肢體動作技能差所引發的效應皆有可能。以下便分別針 對這些部分的資料做簡單整理。

(一) 情緒方面

與同儕互動中會發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但又無法理解為什麼;另一方面,同 儕們也不懂 AS 同學的行為反應,在面對溝通不良或者是被誤解時,AS 學生可能 會有生氣和暴怒的行為出現。由於缺乏彈性所以容易有壓力,對此情形,教師宜 教導學生如何尋求協助,以及處理壓力和困境的方法,並提供選擇經驗和同儕支 持網絡(羅湘敏,網路資料)。

對發脾氣、憤怒及失去控制最好的介入是預防,端視 AS 學生為何會經驗到 失去控制。教師可先對學生的行為做功能性評量,了解其產生憤怒感的刺激為何;

當孩子進入憤怒周期時,可採用(1)安全堡壘—提供一個安全又安靜的環境,

讓他能夠放鬆、冷靜;或者(2)改變方向—以他有興趣的事物,或者是暫時請 他幫忙公務,轉移焦點;或(3)以安靜陪伴的方式協助其恢復平靜(Myles, 2005/2008),有時也可提供觸覺物品,例如:可以握在手中或擠壓、捲起的物品,

可協助安撫焦慮情緒(Carley, 2008/2010)。

為協助 AS 學生更能夠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含意,現已發展出情緒辨識的電 腦輔助訓練軟體。吳思宜(2011)對三位 AS 學童進行四週的訓練,發現他們對 於目標情緒辨識的正確率是明顯較實驗前為高,並且於後續追蹤階段也呈現相對 穩定的狀態,但是在眼神辨識測驗上顯示訓練成效未能類化;王儷穎(2009)針

38

對九名 AS 學生進行臉部表情辨識訓練,同樣發現訓練結果並未能夠類化到其他 情境。

在學生情緒當下或冷靜後,不給予指導,或者是批評,那只會使情緒更加火 爆;事後也得視學生的準備度進行討論。事實上,教師若能與 AS 學生建立穩定 而溫暖的關係,有助於他們學習正向情緒,並引導他們用一般人可理解的社會性 語言來表達心情,此外,因他們比較容易和大人建立關係,因此樹立典範是很重 要的(蔡翠華,2012)。

(二) 感官感受

由於他們的感官感受特別敏感,對肢體上的碰觸往往反應強烈,甚至也討厭 擁抱或是旁人輕輕掠過(Boyd, 2003/2010),他們對於肢體上的接觸缺乏判斷力,

總是以敵意的方式認定,在追求公平的原則下就會讓同學也感受到相同的不適感。

蔡宗榮(2014)使用正向行為支持計劃來消弭 AS 學生的攻擊行為以及生理上的 敏感反應,也提升了學生在處理事情上的彈性,有較為良性的解決方式。在學校,

可嘗試將 AS 學生的座位放在教師附近,或者一個開放、安靜的地方,盡可能避 開衝動或會霸凌的學生旁邊,以減少其分心或產生衝突。此外,因 AS 可能因噪 音、人群而感到壓力或發狂,可提供他們安全的天堂—一個安靜、私人的空間休 息(Safran, 2002)。

一向講求結構化、能夠預知的特質,在座位以及教室的安排上,需要有架構。

若需要改變擺設位置時,需事先告知 AS 學生,讓他心裡有所準備,也可以避免 因為物品的擺設更動,而讓他容易絆跌受傷或產生焦慮。王妍方(2009)探討瑜 珈對 AS 兒童焦慮行為的影響,發現瑜珈能夠協助降低 AS 兒童焦慮行為發生的 次數,也能夠提升他們的體適能與自我覺察能力。

1960 年代美國開發出 TEACCH 訓練課程,將抽象概念變得具體,幫助自閉

39

症兒童建立個人習慣。包括將孩子的作息時間與生活空間結構化;也要讓他們明 白自己的習性,知道自己的癖好;教給孩子「生活中最需要用到的觀念」等等(佐 佐木正美,2006/2009)。透過訓練,讓他們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知道如何安排 周遭事物,以避免自己接收太多不舒服的刺激。

(三) 動作技能

認知的學習上,AS 孩子多半能夠獲得成就感,唯獨較為笨拙的肢體動作會 使得孩子在書寫作業和體能課程上受挫。教師可以為其安排健身活動,盡可能減 少書寫的質與量,或者允許學生以電腦代替書寫作業等(羅湘敏,網路資料)。 或者培養他的長處,至少找一項已經做得不錯的活動來練習,繼續加強,若能夠 增加肢體活動的有趣性(Boyd, 2003/2010),或許他們會有更高的意願嘗試。

在實務中,我觀察到無論是動作技能或是感官特殊需求的部分,在教學現場 上都能夠有所調整,畢竟每個人對於外在刺激的感受本來就不一樣,彼此了解對 方所能接受的閾值和限制是可行的;再者,體能課程也不是每個學生能夠輕鬆完 成,老師們因材施教,給予不同要求是常見的。不過,最困難的是情緒管理,其 一是得等到 AS 學生平復後、願意談論才能討論生氣的原因,雖然是以理解為出 發,但卻常被師長們認為太過消極、不合理,怎能讓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避、

重蹈覆轍。其二,則是安全堡壘的設置,對於許多學校來說未必能提供,另一方 面,這個安全堡壘的理念還曾被安安否定,認為這樣的處理只會讓 AS 學生過於 被保護,將來出社會得吃更多苦頭!

三、 人際關係

高惠娟(2007)整理出 AS 青少年的需求與期待,其中多半與人際相處有關

(區辨玩笑的能力、有隸屬團體、與同儕互動、他人能瞭解等),由此可見他們

40

對於人際的渴望。但是,對 AS 兒童來說,學校是個「社交礦場」,很容易引發 其他孩子身上的母性或是掠食性本能(Boyd, 2003/2010)。不是單純、弱勢的模樣 引起同儕的憐憫之情,就是因太過於固著、不諳情理而燃起同學競爭之意,進而 產生許多衝突。

對於人際的渴望。但是,對 AS 兒童來說,學校是個「社交礦場」,很容易引發 其他孩子身上的母性或是掠食性本能(Boyd, 2003/2010)。不是單純、弱勢的模樣 引起同儕的憐憫之情,就是因太過於固著、不諳情理而燃起同學競爭之意,進而 產生許多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