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有效達成研究目的,研究工具的篩選與控管是 很重要的。就質性研究的本質而言,研究者本身即是主要的研究工具(Glesne, 1996/2006;林淑馨,2010;潘淑滿,2003)。另一方面,要能夠蒐集到足夠回應 研究問題的資料,就需要一份有效的訪談問題,故,本節將針對研究者的背景資 料以及訪談大綱做一說明。

一、 研究者

研究者的個人因素,包括自己的文化身分、與研究參與者的關係,以及對研 究問題的假設,都會影響到研究過程與結果,須加以覺察(陳向明,2002)。以 下針對研究者之角色做說明,並進一步討論此角色對研究的影響。

(一) 我的角色

身為一名研究者,雖然極力想以客觀的角度評析所蒐集的研究資料,進而獲 得不偏頗的研究發現。但是,不論研究者多麼努力想進行客觀的訪談,日常生活 的限制都將會是人際互動的一部分(Cohen et al., 2000/2010),以下便針對我個人 的不同角色,以及此角色經驗對研究的影響做簡要說明。

1. 我的求學路

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這十六年的求學階段對我來說充滿了快樂與害怕。作 為家中的老大,懷有一種不低頭、不認輸、要給妹妹做榜樣的心態,以此為基礎,

在學業上的表現總是勇往直前,盡己所能地要擠進班上前幾名!直到念研究所,

練習自我覺察時,才發現其實如此努力好強的背後不只有「老大」在作祟。

62

十幾年的校園生活,人際關係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大困擾!難道在人前就得要 聽話、包容、接受、委屈求全?當然,自我意識高的我,加上心中的坦白和公平 正義,常常在人際互動上出現較為衝動的行為表現,一股腦兒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義正嚴詞地批判型言論,結果造成人際關係上的疏離,雖不至於被全班同學排擠,

但背後的言論總是讓我的校園生活多了些陰影。

過去的台灣社會並沒有特別強調輔導的資源與功能,並不知道有時候當自己 為了人際間的紛紛擾擾而煩悶時,該向何處尋求協助?對家人,也總是報喜不報 憂,一方面是為了老大的面子,另一方面是認定說了也沒用,就這麼擱置在心底,

每一次換到新環境,期待著重新來過,但,好景不常,沒多久又重蹈覆轍。沒有 人告訴過我該如何認識自己的人際樣貌,也不曾有人協助我調整互動方式。或許 因為如此不悅的經驗,當我看到深受人際困擾所苦的學生時,便特別地積極、特 別同理與關心他們。

2. 身為輔導教師的為難

當導師將班上受排擠的學生轉介至輔導室,學生內心的無奈和難受是不言可 喻的,在這個強調群體生活的環境中,沒有人能夠獨自忍受孤獨,特別在人群中,

一個人的身影,更顯得孤立無援。

我擔任輔導教師的頭一位個案便是因為 AS 的特質惹出一身腥!班上同學難 以理解他的行為、想法與感受,加上他本身的衛生習慣並不是很好,讓同學們開 始漸漸遠離他;他持續表現出一貫的生活態度及方式,反而讓同學們覺得此人毫 不知反省與改進,如此自私,有些人便開始挑釁、故意找他麻煩,就是要讓他發 怒惹事。

一而再,再而三地大事小事不斷,導師不停將學生送至輔導室,要求我詢問 學生事件的來龍去脈,到後期我根本不需要問他,就能夠理解他在想什麼,只是

63

這樣的同理反而使我左右為難。即便我能理解他受害的心情感受,但卻無法讓他 看到自己錯誤的地方,更別說要做一些訓練來教導他適切的人際互動,因為他從 來也不覺得自己不對,都是別人在找他的麻煩!這也是為何我急切想從過來人的 經驗找出口,因為我知道,唯有當 AS 學生能夠認同我的說法,也覺得那些內容 是重要的,他將能快速學習與進步。

3. 在研究中的定位

深入訪談對於研究者的心智能力有些基本要求,包括(1)聆聽能力;(2)

清楚、有邏輯的腦袋;(3)良好的記憶力;以及(4)好奇心(Ritchie & Lewis, 2003/2008)。於訪談過程中,能夠仔細、專注傾聽研究參與者之分享,並且盡可 能記下語言、非語言的重要片段與細節,在吸收大量訊息的同時,更須使用清楚 的邏輯及好奇心,扣緊研究主題,增加訪談的深度與廣度。

我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詳實紀錄研究參與者故事的筆記本,雖然筆記本上 存有一些過去的經歷痕跡,但也無法掩蓋新謄上的筆跡。再度翻閱時,或許還能 夠看到不同的經驗撞擊出來的火花。雖然不能夠立即與研究參與者建立良好有深 度的友誼,但基本的善意表達、想解決問題的積極熱誠並不會減少,在這次的研 究中,我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研究者、老師、學習者,以及準朋友,真心想協助 AS 者為自己發聲,也讓更多教育現場的夥伴們了解他們,找到符合他們需求的 輔導策略,彼此都能獲益。

(二) 對研究的影響

根據上述的背景資料陳述,進行此研究之過程必然受到自己的主觀立場的指 引進行訪談、資料處理與分析。以下便針對我的角色對研究的正、負面影響分別 做說明。

64

1. 正面影響

綜合上述,我的角色對於此研究之正面影響有下列三點:

(1) 強烈好奇心

由於實務工作中與 AS 族群的特別互動經驗,對他們如何思考與看待世界的 方式特別感興趣,這將使得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引發更多的話題與討論,增加訪 談資料的豐富性。

(2) 解決問題的動機

此研究目的之一正是為了解決實務上與 AS 學生之間互動、輔導晤談的困境,

因此更會積極地針對現況做討論,就不容易在訪談過程中失焦。

(3) 相關互動經驗

日常生活中,不乏與 AS 者的互動經驗,較能夠了解如何進行談話;另外,

於訪談前還能夠先與 AS 者討論題綱,進一步確保訪談問題不會太直接、太尖銳,

並且能夠正確被他們所理解。

2. 負面影響

(1) 立場偏頗之可能性

由於自身的人際關係經驗,加上 AS 學生在校園中相對弱勢的角色,使得我 容易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未能夠完全站在研究中立、客觀的角度詮釋這些經驗。

因此,需時常與指導教授或同儕進行分享與討論,以較為公正的方式呈現研究資 料。

65

(2) 角色權力關係

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的互動關係,須建立在一種權力平衡的基礎(潘淑滿,

2003)。由於我為現職教師,在訪談過程中又是主要提問者,在互動的過程中可 能會使研究參與者感到壓迫;也有可能因特別依賴研究參與者提供資訊,而凡事 綁縛手腳,不敢提問,擔心影響他們之情緒。因此,在過程中,得隨時覺察彼此 平等、和諧的角色關係。

(3) 與研究對象之關係

我與研究對象未有長期且深入的相處,面對較難建立信任感與人際關係的 AS 者將是個挑戰。可能會因為關係不夠深厚,而減少研究參與者分享之意願與 深度,須於招募研究參與者時,與其有更多的互動與說明。

二、 訪談大綱

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的方式進行,在訪談前,

根據研究的問題與目的,設計訪談大綱,作為訪談指引方針(潘淑滿,2003)。

即準備好研究主題與問題,但有關提問的順序及問題的方向,則依照研究參與者 的回應與說出的故事加以追問,或探索隨之而來的議題(瞿海源等,2012;蔡清 田,2013)。

本研究之訪談大綱主要結構有三大部分:研究參與者之基本資料、校園經驗 談,以及建議與回饋等。此大綱是經由三個階段的推敲,才定稿決定以這些問題 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這三階段分別為:懵懵懂懂期、恍然大悟期,以及柳暗花 明期。

66

(一) 懵懵懂懂期

當研究目的聚焦於 AS 在小學階段的人際互動經驗時,便開始以自己的好奇 心及曾與 AS 學生互動的經驗來思考訪談問題。心中認定所謂的「訪談大綱」只 是指引我訪談方向的提示,因此,看著眼前的十道題目,自以為便能夠達到預期 的目標,沒料到竟換來指導教授的一堆問號,使我不得不繼續琢磨。

(二) 恍然大悟期

茫然找不到方向時,我請託安安協助,幫忙看看是否有哪些問句不清楚?或 者是問句的順序編排是否恰當?我們花了約莫一小時整理每一個問句的細節,才 驚然發現,原來我們想的是如此不同!她對於每一個字句都有明確的定義和感受,

她會說某些問句問到的是「記憶」,有些問的是「回憶」,此兩者的差別在於後者 是帶有情感的,所以應該要先問「記憶」,再問「回憶」,才合邏輯,也不會讓研 究參與者感到不舒服。此外,「曾想融入同儕團體嗎?」這一題她立刻表示不見 得會想加入同儕,相較之下更想加入師長團體,所以修改為「曾想要融入某個團 體嗎?」內容大致修改後,再次與指導老師討論,晴天霹靂地因為「太粗糙」又 被退回!

再度陷入黑暗期,但卻因老師伸出援手—要求我自問自答,而有了新的契機。

當我回答著自己擬出來的問題,發現回憶的過程中還有許多細微的連結,雖然重 點是放在人際互動,但的確每個問題中間的聯繫是不夠的,若想要獲得符合研究 目的的資料,似乎還有些需要補強的部分。自己回答過一遍,再將錄音檔聽一次,

我增加了許多題目,也修改了某些題目的提問方式。第一次看著眼前的第三版訪 談大綱,突然覺得輕鬆,便帶著些許自信邀請安安做我的受訪者。

67

(三) 柳暗花明期

安安一直都是個很棒的軍師,從與她的互動、討論中,讓我的研究能夠步步 向前推進。訪談的兩個小時裡,我有了一些感觸,也發現一些特點可做為未來訪

安安一直都是個很棒的軍師,從與她的互動、討論中,讓我的研究能夠步步 向前推進。訪談的兩個小時裡,我有了一些感觸,也發現一些特點可做為未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