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二、 對華語教學的建議

(一)教學前了解學生語言背景:

本研究發現同為粵方言區的學生,其華語發音情形不甚相同,此即語 音環境影響了語音能力與語音表現。因此,教師若能對學習者的語言 背景進行調查,了解其學習起點,勢必能從事更有效率的語音教學。

(二)進行語音對比分析:

影響語音表現的因素雖然不僅僅只由語音系統不同所造成,但是研究 發現語音結構的不同的確影響了語音的表現,這些影響不一定完全為 負遷移,亦存在了正遷移影響。因此,站在客觀的立場,我們雖然不

能完全依賴語音對比分析所預測的學習難點,但是我們能透過語音對 比分析來發現影響語音表現的因素,亦可作為教師了解學生語音能力 的基礎。

(三)評估錯誤的嚴重程度:

教師看待語音偏誤的態度,應與偏誤的嚴重度有關,因此,應對學生 所產生的錯誤進行嚴重度的評估。錯誤的嚴重性依學習者學習華語的 目的以及影響溝通的程度而定,在不引起溝通障礙的情況下,可將這 些偏誤視為是馬來西亞華裔學生的語音特色表現;倘若學習者需要說 一口標準的華語,則教師需要適時的採取糾錯以修正語音偏誤的情 形,盡早避免這些怪腔怪調產生化石化現象。

(四)進行聽覺回饋的檢測:

研究證實了口語發音能力與聽辨能力有高度相關,產生語音偏誤的原 因不完全因為發音困難所導致,可能必須歸根於對語音的聽辨能力,

也就是說,發音不正確很有可能是因為聽覺上無法分辨標準音和自己 所發的音,所以無法修正自己的發音。因此,教師可以錄下學生所發 的音,並請學生自己比較一下,聽辨標準音與自己所發的音一樣不一 樣,藉此方法找出學生語音聽辨上的障礙音,而非只是不斷的要求學 生做發音練習。

(五)提高語音聽辨能力:

隨著聲學語音學的發展,可以按照語音的聲學特性去合成一個個的音 素,讓學生練習分辨這些合成語音的差別,提升聽覺感知的敏感度,

有助於提高學生發出標準音的能力。

(六)以發音部位透視圖輔助教學:

對於華語聲母掌握不佳的偏誤音,教師可運用發音部位透視圖輔助教 學,例如:分辨舌尖前音、舌葉音與舌尖後音的發音部位,可用發音 部位透視簡圖(如圖 5-1、5-2、5-3)讓學生了解口腔內的舌頭位

置,並透過發音器官的活動練習,逐漸掌握正確的聲母發音部位。

圖 5-1 舌尖前音[s] 圖 5-2 舌葉音[] 圖 5-3 舌尖後音[]

資料來源:出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2:140,147)

及 Ladefoged & Maddieson(1996:159)

(七) 重視聲調教學:

教師應正視學生的聲調偏誤,進行有效的聲調教學,改善聲調偏誤的 情況。例如:針對第四聲掌握不佳的情況,首先應提高學生對華語聲 調的聽辨能力,接著進行聲調練習,指導學生要讀準第四聲,則首要 的是發音的起點要最高,練習時教師可以採用雙音節詞語(如: 高-

興;離-去;說-話…等),第一音節為第一聲或第二聲且第二音節為 第四聲的詞語,藉由第一音節的調值來提高第二音節(第四聲)發音 起點的高度,並指導學生第四聲發音時間要急速滑落而非拉長。

(八) 漢語拼音與實際發音相異之處,當進行重點教學:

研究發現漢語拼音為影響語音偏誤的原因之ㄧ,其韻母-iou、-uei、

-uen 前面拼聲母時,中間省略一個字母而拼寫成-iu、-ui、-un,影響 了發音的正確度,因此,教師進行發音教學時,實有必要於此進行強 化練習,修正學生的發音。關於漢語拼音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

是否以表裡如一的國際音標(IPA)來學習發音?此問題涉及了政策的 推行、華語教材的編寫等問題,為一值得後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八版)。台北市:五南。

朱純(1994)。外語教學心理學。上海外語教學出版。

何大安(2004)。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二版)。台北市:大安。

何文賢(2006)。最佳廣東話入門。臺北縣:三思堂。

何嘉賢(2001)。廣東話入門。臺北縣:三思堂。

余光雄(譯)(2002)。H. D. Brown 著。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市:

台灣培生教育。

吳明隆(2006)。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台 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李士君(2006)。馬來語教程。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

李泉(2006)。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理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新魁(1988)。香港方言與普通話。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岳修平(譯)(2005)。E. D. Gagné, C. W. Yekovich, and F. R. Yekovich 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市:遠流。

林生傳(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燾、王理嘉(1995)。語音學教程。台北市:五南。

胡裕樹(2006)。現代漢語(增訂版)。台北市:新文豐。

桂詩春(1985)。心理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2)。國音學。臺北縣:正中 張孝裕(2008)。華語語音教學。載於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

薰、賴明德(合著),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市:三民。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國揚(1996)。外語教育語言學。廣西教育出版社。

陳嘉陽(2004)。教育概論。台中:教甄策研中心。

彭增安(2007)。跨文化的語言傳通-漢語二語習得與教學。上海:學林。

曾子凡(2006)。跟我學說廣東話-應急會話 800 句。臺北縣:萬人。

曾金金(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市 : 僑務委員會中華函授學校。

舒兆民(2008)。華語文學習發展與習得。載於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 民、蔡雅薰、賴明德(合著),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市:三民。

葉德明(2002a)。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2b)。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芻議。

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珣(200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蔡雅薰(2008)。華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載於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 民、蔡雅薰、賴明德(合著),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市:三民。

鄭昭明(2004b)。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再版)。台北:桂冠。

錢乃榮(2002)。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謝國平(2005)。語言學概論(增訂二版)。台北市:三民。

(二)期刊

于君明(2004)。普粵對比與推普關係密切。語文建設通訊(香港),79,48-50。

毛麗(2007)。聲調偏誤與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研究綜述。湖南第一師範學報,7

(2),119-122。

王燕燕(1997)。菲律賓華裔學生漢語語音的調查與分析。世界漢語教學,41,

101-105。

王韞佳(1995)。也談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語言教學與研究,3,126-140。

白鳳欣(2007)。國內第二語言習得中介語及其石化現象理論研究綜述。河北師 範大學學報,30(4),115-119。

石素錦(1996)。語言型式錯誤分析與英語教學研究。北師語文教育通訊,4,

73-93。

伍巍(2007)。粵語。方言,2,167-176。

吳門吉、胡明光(2004)。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溯因。世界漢語教學,68,81-88。

倪偉曼、林明賢(2000)。關於印尼華裔學生漢語語音的調查及相應的教學對策。

華僑大學學報,2,66-69。

張忻(2003)。兒童母語習得和成人外語學習的比較。中南大學學報,9(3),

418-420。

曹逢甫(1987)。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以中英文句子總體結構的異同為例談兩 者的關係(上)。英語教學,12(2),46-53。

陳國勤(2008)。中介語理論與外語教學。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4(5),86-88。

傅氏梅、張維佳(2004)。越南留學生的漢語聲母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68,

69-80。

劉佳平(2008)。日本留學生漢語雙音節詞聲調偏誤調查報告。商業文化,3,

33-34。

劉澤海(2008a)。母語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8(6),

100-101。

劉澤海(2008b)。論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吉首大學學報,29(3),136-141。

劉藝(1998)。日韓學生的漢語聲調分析。世界漢語教學,43,94-99。

劉藝(2008)。粵方言區普通話字音的偏誤類型及字音習得的量化分析。語言文 字應用,2,67-71。

蔡整瑩、曹文(2002)。泰國學生漢語語音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60,86-93。

鄭昭明(2004a)。第二語言的學習。華語文教學研究,1(1),159-169。

魯健驥(1984)。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 究,3,44-56。

韓維新(2003,12 月)。關於香港學生學習普通話發音難點的研究。載於世界華 語文教育學會主辦之「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 63-79),

台北市。

(三)學位論文

吳宜霖(2006)。日籍學生華語語音偏誤現象之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

宋時黃(2003)。以偏誤分析為主的華語語音教學網站設計─以撮口呼之發音教 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東垠(2005)。韓籍學生華語聲調錯誤分析與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 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尚花(2004)。針對印尼學生初級華語聽力教學之規劃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心怡(2006)。越南籍新住民華語語音偏誤及教學策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語 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氏金鸞(2004)。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菁惠(2006)。臺灣地區華語語音調查研究-以閩南語區、客語區高中生個案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四)網路資料

何秀煌(1998)。香港、大陸、台灣,跨地區、跨年代:現代漢語常用字頻率統 計。人類認知跨科比較研究室。2008 年 10 月 29 日,取自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chifreq/

李慧茵等人(1999)。香港人學習普通話聲母、聲調的困難和解決方法。2008 年 10 月 12 日,取自

http://pth.linqi.org/yueyu-pth/shengmushengdiao.html

沈茹逸(2004)。華語將可能獨領風騷成為必學語言。美國教育快遞,13。2009 年 3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tw.org/edunews/express_13.html

香港中文大學(1999)。粵語音韻集成(電子版)。2009 年 5 月 5 日,取自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Canton2/

教育部(2006)。教育部電子報,227。2008 年 12 月 29 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foreword.aspx?period_num=227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學術網路第四版)。2008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foreword.aspx?period_num=227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學術網路第四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