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華語發音偏誤情形及其偏誤原因之探討

在了解受試者對於華語聲母、韻母及聲調的掌握能力後,本節將分析、討論 其發音偏誤情形並推論產生偏誤之原因。

在文獻探討中曾提及各家學者從事語音偏誤分析時,歸納偏誤類型的處理方 法,研究者認為不同背景的受試者所產生的偏誤情形是不同的,可能有些無法併 入相同的分類,或是無法以既有的類型歸納之,再加上本研究的受試對象-馬來 西亞華裔學生-尚無既有的語音偏誤研究可供參考,因此,研究者綜合各家學者 的研究經驗,加上本研究的施測結果,提出適用於本研究對象的發音偏誤類型,

來分析馬來西亞華裔學生的華語發音偏誤情形,以下就華語聲、韻、調三方面分

析討論偏誤率較高的情況。

一、聲母方面

(一) 語音錯讀

1. 舌尖後音ㄓ[t]、ㄔ[t]、ㄕ[]誤讀為舌尖前音ㄗ[ts]、ㄘ[ts]、ㄙ[s]。

ㄗ、ㄘ、ㄙ這些舌尖前音是受試者的母語結構中所沒有的音,按照常理 來說應該不會將ㄓ、ㄔ、ㄕ誤讀為ㄗ、ㄘ、ㄙ,研究者推論:受試者將 ㄓ、ㄔ、ㄕ誤讀為ㄗ、ㄘ、ㄙ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語言環境的影響,雖然 受試者的母語結構中沒有ㄗ、ㄘ、ㄙ這一音系,但是其生活的語言環境 中存在客家方言、閩南方言的使用,而ㄗ、ㄘ、ㄙ為客家方言及閩南方 言語音結構中所擁有的音,因此,受試者可能是受到語言環境的影響而 學習到ㄗ、ㄘ、ㄙ這一音系,將這些語音納入了自己的語音結構中。這 個推論應當是得以成立的,因為就前述資料的分析中得知,聲母ㄗ、ㄘ、

ㄙ的發音得分率均達九成以上,這個結果與研究者上述的推論是相互印 證的。

(二) 語音替代

1. 舌面前音ㄒ[]誤讀為舌尖前音[s]或舌葉音[]。聲母ㄒ出現的相關音 節共有五個字-「希、雄、信、小、想」,平均正確率只有三成。推究 其偏誤的原因,可能有二:

(1) 受到母語語音結構的影響(舌葉音[]存在於粵語中)。

(2) 受英語的影響。[s]與舌葉音[]皆存在於英語聲母中(英語聲母系 統取自 Ladefoged, 2001),使得受試對象用自己已習得的語音來 替代華語的音素。

2. 舌尖後音ㄓ[t]、ㄔ[t]、ㄕ[]誤讀為舌葉音[t]、[t]、[],聲母ㄓ、

ㄔ、ㄕ的平均正確率只有四~五成,除了上述誤讀為舌尖前音的情況 外,亦出現誤讀為舌葉音[t]、[t]、[]的情況,推論其偏誤的原因,

可能是受到母語語音結構的影響,用粵語中近似的音[t]、[t]、[]來 替代華語的ㄓ、ㄔ、ㄕ。

3. 舌面前音ㄐ[t]、ㄑ[t]誤讀為舌葉音[t]、[t]。推論其偏誤的原因,

可能是受到母語語音結構的影響,受試者用粵語中發音部位近似的舌葉 音[t]、[t]來替代其母語結構中所沒有的舌面前音ㄐ、ㄑ。

4. 舌尖後擦音ㄖ[]誤讀為舌尖邊音ㄌ[l]或捲舌接近音[]。誤讀為舌尖 邊音ㄌ[l]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母語語音結構的遷移,使得受試者用母 語(粵語)中的ㄌ[l]來取代華語的ㄖ;亦有可能是受到馬來語之影響,

因為邊音[l]同樣存在於馬來語的語音結構中(梁廷基,2002)。而誤讀 為捲舌接近音[]的原因,則可能是受到語言環境的影響,因為英語為 其官方語言之ㄧ,雖然受試者所習得的母語和第二語言並非英語,但是 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存在大量的英語語音刺激,因此,受試者的華語發音 可能受到語言環境的影響,用英語中的[]來取代華語的舌尖後擦音ㄖ []。

二、韻母方面

(一) 語音錯讀

1. 捲舌韻母ㄦ誤讀為央、中、展唇[?]。出現偏誤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捲舌 韻母ㄦ為受試者母語結構中所沒有的音,因而以相近的音[?]取代了ㄦ 的發音。研究者認為雖然受試者對於ㄦ的誤讀存在發音偏誤現象,但是 其使用[?]去取代ㄦ,可視為是英語所帶來的正遷移影響,原因有二:

(1) 就本國人的華語發音調查來說,吳國賢(1985)、葉德明(1995)

曾指出國人往往將ㄦ讀為[]、[]、[]或[a],近年來的語音調查 研究如蕭菁惠(2006)更指出:有 71.67%的人往往讀ㄦ捲舌不明 顯或全無捲舌而讀為[?]。而單元音[?]不在受試者的母語語音結 構中,但是其官方語言-英語中有[?]音,因此選用[?]去取代ㄦ

的發音,與華語語境下的國人發音特色相同。

(2) 本研究中的受試者ㄦ發音達六成正確率,已高於本國人對於韻母 ㄦ的掌握能力,可能與英語中存在[]的發音有關。英語韻母系統 參 見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 1999 ) 及 Ladefoged(2006)。因此,研究者認為雖然部分受試者對華語ㄦ 的發音仍存在偏誤,但英語為其韻母ㄦ的發音起了正向的遷移作 用。

2. 空韻錯讀。受試者對於華語兩個空韻的掌握能力有極大差異,搭配ㄗ、

ㄘ、ㄙ所用的空韻[]達九成以上的得分率,但是搭配ㄓ、ㄔ、ㄕ、ㄖ 所用的空韻[]得分率不到六成,對於此現象,研究者認為可以回歸到 華語的語音理論來探討,因為華語中的兩個空韻只能出現在同部位的塞 擦音和擦音聲母之後(林燾、王理嘉,1995),也就是說這兩個空韻是 和同部位的聲母配合的,因此,如果聲母錯讀的話,空韻也會跟著錯誤。

在本研究的語音資料中亦觀察到此現象,當受試者將舌尖後音ㄓ、ㄔ、

ㄕ誤讀為舌尖前音ㄗ、ㄘ、ㄙ時,空韻亦跟著錯誤,所以研究者認為空 韻[]出現較大的偏誤主要導因於對舌尖後音的掌握較差,這個推論亦 可從表 4-11 和 4-15 的結果(舌尖後音的正確率為 55.56%,空韻[]

的正確率為 59.26%;舌尖前音的正確率為 93.77%,空韻[]的正確率為 96.63%)得到印證。

(二) 語音替代

1. 部分ㄣ誤讀為[m]。推論此原因,可能是受試者受到母語的干擾,因 為粵語中有[-m]尾的音,本研究測試字「深」正是[-m]尾的音,因此,

部分受試者將「深」的韻母ㄣ誤讀為[m]。

2. 聲隨韻母ㄣ、ㄥ相互取代。受試者發華語ㄥ的正確率為 81.31%,偏誤 的情況為以[n]取代了[],亦有部份以[]取代[n]的情況。推論偏

誤的原因可能與受試者近年所處的語音環境有關。根據學者(葉德明,

1995)的調查研究指出國人以舌尖鼻音韻尾[n]取代舌根鼻音韻尾[]

的發音特色,蕭菁惠(2006)的研究報告亦指出能正確發「朋[p]」

字的人只有 30%,其餘有 68.33%的受試者用韻尾[n]取代[];其他聲 母與[]結合時,所有受試者都出現用[n]取代[]的情形。根據這樣的 情況,研究者推論受試者以[n]取代[]的偏誤原因可能是受到台灣語 言環境的影響,因為受試者到台灣就讀大學,國人ㄣ、ㄥ不分的華語發 音可能對受試者造成了影響。此外,研究者亦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受 試者對華語ㄥ雖存在偏誤,但其對[]的掌握能力明顯優於國人(本研 究測試字同樣為「朋[p]」字,正確率為 83.84%,國人僅有 30%的正 確率),推論此原因,可能與受試者的語言能力有關,在其母語(粵語)

中有許多韻尾[]的音,也有以[]當聲母或自成音節的音,因而可能對 舌根鼻音[]有較多的掌握經驗。此處,我們觀察到語言環境對語音的 影響,也看到了母語為語音學習所帶來的並非只有負面干擾,亦存在正 遷移影響。另外,站在客觀的立場,亦不排除馬來語的影響,因為在其 官方語言-馬來語的語音結構中,亦存在舌根鼻音[],除了當作音尾,

也可作為起音;亦有雙輔音[j]作起音用(馬來語語音取自李士君,

2006),而本研究受試者生長在馬來西亞,雖然說馬來語的頻率極小,

但環境中接收到馬來語的語音刺激,對[]有較多的接觸與聆聽機會,

可能提升了對[]的掌握能力。

(三) 語音省略

1. 後、中高、展唇韻母ㄜ[]省略。偏誤的情況為受試者將測試字「熱」

讀為「日」,「這」讀為「自」(混合ㄓ、ㄗ不分情況),或者讀ㄜ[]時 用力程度不夠而弱化為[?]。偏誤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為其母語結構 中所缺少的音,較無法正確掌握;部分讀為[?]的受試者可能是受到英

語影響,以相近的音取代之。

2. 結合韻ㄧㄡ[iou]讀為[iu]或[iu]。在受試者的母語結構中存在韻母 [ou],一般來說受試者學習華語的複韻母ㄡ[ou]應當沒有困難,但是 為什麼念讀結合韻ㄧㄡ[iou]時,只有四成的正確率?研究者嘗試探究 是否受到其他語言的干擾,探究的結果發現偏誤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 點:

(1) 受到母語的影響。在粵語中存在韻母[iu],受試者用慣用的[iu]

來取代華語的結合韻[iou]。

(2) 受漢語拼音方案影響。漢語拼音的複韻母ㄡ拼寫為 ou,但是結 合韻ㄧㄡ則拼寫為 iu,例如本研究的測試字「走」拼寫為 z0u,

「都」拼寫為 d8u;測試字「流」拼寫為 li{,「九」拼寫為 ji}。

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發[ou]時正確率較高,但發[iou]的正確率 明顯降低許多,可見不是因為[iou]的發音困難所導致的,因 此,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受到漢語拼音的影響。

3. 結合韻ㄨㄣ[un]讀為[un]。受試者將測試字「存」讀為[tsun],省略 了[]音。推論偏誤的原因,研究者從所蒐集到的語音資料多方觀察後,

發現測試字「文」的正確率高達 98.99%,但是「存」的正確率只有 57.58%,這個結果證明了受試者發[un] 音本無困難,究竟是什麼原因 造成此差異?研究者認為導致此差異的主因可能是受到漢語拼音的影 響,因為漢語拼音的ㄣ寫為 en,但結合韻ㄨㄣ卻寫為 un,本研究測試 字「文」字漢語拼音寫為 w5n,接近實際發音,但是「存」字寫為 c{n,

受試者可能受到漢語拼音的影響,而念讀為[un]。

4. 結合韻ㄨㄟ[uei]讀為[ui]。受試者將測試字「追」讀為[tsui](混合ㄓ、

ㄗ偏誤)省略了[e]音。產生偏誤的原因亦可能是受到漢語拼音的影響,

因為「追」字拼寫為 zhu%,受試者見字讀音,導致出現將[uei]讀為[ui]

的偏誤情形。

(四) 誇張化

1. 讀複韻母ㄠ[au]時,[a]的音長較長而讀為[au]。產生此誇張化的原因 可能是受到受試者母語影響。粵語中的[a]有長短兩個,亦有[au]與[au]

兩個韻母之區別。在音韻方面,華語韻母為ㄡ的字(如:斗、走、就、

否、口、厚、某…等),在粵語中多讀為短音[au],而華語韻母為ㄠ的 字(如:凹、飽、嘲、爪、交、巧、孝、抄、吵、鈔…等),在粵語中 多讀為長音[au](香港中文大學,1999)。因此,研究者認為受試者可 能對於語言的規則產生過度概括的情況,再加上受母語發音的影響,將 測試字「超」的主要元音拉長而讀為[au]。

三、聲調方面

本研究所得聲調語料共計 2640 筆,分別為第一聲 891 筆,第二聲 594 筆,

第三聲 528 筆,第四聲 627 筆,研究者除了在上節中統計各個聲調的發音正確率 外,亦分析聲調錯誤的各項情形,以利探討受試者聲調錯誤的原因。聲調錯誤的 情形分析歸納如下表:

表 4-19 受試者聲調偏誤類型與偏誤百分比分析

調類 偏誤類型 出現次數 偏誤百分比 第一聲 讀為促聲調或四聲 35 3.93%

第二聲 讀為一聲 20 3.37%

讀為四聲 10 1.68%

讀為前半上 1 0.17%

第三聲 讀為前半上 363 68.75%

讀為 13 調或二聲 138 26.14%

讀為一聲 8 1.52%

讀為四聲 3 0.57%

讀為 33 調 2 0.38%

第四聲 讀為一聲 30 4.78%

讀為二聲 3 0.48%

從分析歸納的結果得知,受試者華語聲調的偏誤情形,主要出現以下幾種情 況:

1. 三聲讀為升調或前半上

1. 三聲讀為升調或前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