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本研究結果與香港地區之研究結果比較

本研究對象為以粵語為母語的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在了解其華語發音情形 後,實有必要將本研究結果與同樣是以粵語為母語的香港地區研究結果作一比 較,以突出異同。

在文獻探討中曾提及目前關於香港人士學習華語的研究並不多,研究者歸納 李新魁(1988)、傅華、林金燕(1999)、李慧茵等人(1999)以及韓維新(2003)

的研究結果,學者們提出香港學生學習華語的發音難點有:

1. 翹舌音ㄓ、ㄔ、ㄕ和平舌音ㄗ、ㄘ、ㄙ發音錯誤 2. ㄐ、ㄑ、ㄒ掌握不準

3. ㄐ、ㄑ、ㄒ與ㄍ、ㄎ、ㄏ混淆(例如:九-狗;勤-靠;咸-函)

4. ㄏ、ㄎ不分

5. ㄏ、ㄈ混淆(老「虎」念成老「斧」)

6. ㄋ、ㄌ不分

7. 易把粵語的聲母[]帶進華語發音中(將「鵝」念成[])

8. 易把粵語的聲母[m]帶進華語發音中(將新「聞」念成新「門」) 9. 易把華語的ㄏ丟失,而讀為[w](將「黃」念成王)

10. 易把粵語[-m]韻尾帶進華語發音中

11. 常把華語的空韻念成[i](將「字」念成記;「池」念成奇)

12. 常把華語的捲舌韻母念成[i](將「兒」念成姨)

13. 常把粵語的入聲韻母[-p]、[-t]、[-k]帶進華語發音中 14. 第四聲聲調錯讀

15. 第三聲聲調錯讀

就有限的文獻資料看來,除了描述上述之發音難點外,在研究設計方面,大 部分僅僅透過語言對比的角度來分析學習華語語音的難點,或者屬於自身的教學 經驗或觀察,未有全面性的研究工具進行有系統的語音調查;此外,在研究觀點 方面,對於語音和聲調偏誤的解釋,亦侷限在粵語和華語的語音對比角度上。因 而本研究之突破為:在研究工具方面,設計一涵蓋華語所有聲母、韻母和聲調之 測試字表進行有系統的語音蒐集,並盡量以較少的題數確保每個聲、韻、調至少 出現兩次,提高語音資料的正確度;在研究觀點方面,對於語音和聲調偏誤的解 釋,研究者試圖從不同的角度推論產生語音偏誤的原因,揭示研究對象的中介語 語音特色以及產生偏誤的原因。

本研究受試者的華語發音及偏誤情形與香港地區研究結果相同之處為:

1. 翹舌音ㄓ、ㄔ、ㄕ誤讀 2. ㄐ、ㄑ、ㄒ掌握不準

3. 搭配ㄓ、ㄔ、ㄕ、ㄖ所用的空韻[]掌握不佳

4. 把粵語[-m]韻尾帶進華語發音中 5. 把粵語的入聲韻母帶進華語發音中 6. 第四聲聲調錯讀

7. 第三聲聲調錯讀

本研究受試者的華語發音情形及偏誤表現與香港地區研究結果相異之處為:

1. 聲母ㄗ、ㄘ、ㄙ的發音正確率較高 2. 聲母ㄈ及ㄍ、ㄎ、ㄏ發音表現穩定

3. 聲母ㄏ沒有出現丟失情況(測試字「黃」沒有出現讀為「王」之情況)

4. ㄋ、ㄌ發音正確率高,僅有偶發的錯誤 5. 聲隨韻母ㄣ、ㄥ相互取代

6. 捲舌韻母念成[]

7. 華語兩個空韻的掌握能力有極大差異,搭配ㄗ、ㄘ、ㄙ所用的空韻[]正 確率較高,但是搭配ㄓ、ㄔ、ㄕ、ㄖ所用的空韻[]掌握不佳。

8. 韻母ㄜ[]的省略

9. 結合韻ㄨㄣ[un]讀為[un]

10. 結合韻ㄧㄡ[iou]讀為[iu]或[iu]

11. 結合韻ㄨㄟ[uei]讀為[ui]

12. 韻母[a]出現誇張化拉長情形 13. 第一聲讀為促聲調或第四聲 14. 第二聲讀為第一聲或第四聲

本研究發現:雖然同樣是以粵語為母語,但是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與香港地 區學生的華語語音表現存在上述之差異,究其原因,可能來自於學習者語言環境 與學習環境之差異。本研究更進一步地從多元化的角度探討了產生語音偏誤的可 能原因,以期作為未來語言教學或策略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