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粵語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其語音偏誤現象之研究-以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粵語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其語音偏誤現象之研究-以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為例"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珩 博士

粵語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其語音偏誤現象

之研究-以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為例

研究生:張瓊文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粵語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其語音偏誤現象之研究 -以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為例 摘要 語音是影響溝通的重要因素,透過偏誤分析則能提供教師及學習者了解學習的難 點,從而進行有效的補救教學。過去曾有許多研究者重視外籍學生華語語音學習的問 題,然而,在許多的語音偏誤分析研究中,未曾關注於眾多以粵語為母語的海外華人, 其華語發音情形為何?中介語語音特色為何?是否出現系統性的偏誤情形?產生語音 偏誤之原因為何?此為至今仍努力不夠之處,因而值得進行研究。本研究旨在了解以粵 語為母語的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發音情形及其語音偏誤現象。以中部地區逢甲大學 三十三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自編之華語語音聽辨能力測試以 及華語發音測試字表,分別進行施測,蒐集語料,採用敘述統計進行資料的分析與描述, 歸納其華語語音偏誤類型,並進一步地推論其偏誤成因。本研究發現馬來西亞籍華裔學 生其華語發音在聲韻調三方面的語音偏誤現象主要如下: 1. 聲母方面:舌尖後音[t]、[t]、[]讀為舌尖前音[ts]、[ts]、[s]或舌葉音[t]、 [t]、[];舌面前音[]讀為舌尖前音[s]或舌葉音[];舌面前音[t]、[t]讀 為舌葉音[t]、[t] 2. 韻母方面:捲舌韻母[]讀為央、中、展唇[?];空韻錯讀;[n]讀為[m];[n]、 []相互取代;[]出現語音省略;結合韻[iou]讀為[iu]或[iu];[un]讀為 [un];[uei]讀為[ui] 3. 聲調方面:上聲讀為升調或前半上;去聲讀為平調;陰平讀為促聲調或去聲; 陽平讀為陰平或去聲 本研究亦發現: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的華語口語發音能力,與聽辨能力呈顯著正相 關,其華語語音聽辨能力愈好,則口語發音能力也愈高。最後,本研究提出因應語音偏 誤現象之華語教學策略以及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粵語、華語語音、偏誤分析、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

(3)

A Study on Vocal Error Phenomenon of Cantonese-speaking Mandarin

Chinese Learners – Taking Malaysian Chinese Students for Example

Abstract

Pronounc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communication. Through error analysis, it is available to provid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better opportunities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to implement effective remedy education.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researchers emphasizing the issues happening to foreign students in learning Chinese. However,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focusing on overseas Chinese with a Cantonese mother tongue in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features of their interlanguages, the possible systematic errors of the interlanguages, and the factors leading to vocal errors. Till now, there has been little attention paid to the mentioned key points. Thus, these points are worthy to be studied.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pronouncing errors among Malaysian students with a Cantonese mother tongue.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thirty-three Malaysian students from the Feng Jia University in middle Taiwan. Both Chinese listening skill tests and Chinese pronouncing vocabulary tables made by the author are used as experimental tools. The results of the Chinese listening skill tests and vocabulary collections of Chinese pronouncing tests a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used to summarize the error types for Chinese pronouncing. In addition, the factors causing the errors are further deduced. From this research, it is found there are several vocal pronouncing errors usually happening to Malaysian students in learning Chinese. The following lists the most common errors.

1. Initials: retroflexes [t], [t], [] pronounced as blade-alveolars [ts], [ts], [s] or pronounced as laminal sounds [t], [t], []; front palatal [] pronounced as blade-alveolar [s] or pronounced as laminal sound []; front palatal [t], [t]

(4)

pronounced as laminal sounds [t], [t].

2. Finals: retroflex [] pronounced as the mid, central, spreading [?]; pronouncing errors happening to empty rhyme; [n] pronounced as [m]; confused [n] with []; Omission of []; [iou] pronounced as [iu] or [iu]; [un] pronounced as [un]; [uei] pronounced as [ui].

3. Tones: falling-rising tone pronounced as rising tone or half third tone; high-falling tone pronounced as even tone; high-level tone pronounced as entering tone or going tone; high-rising tone pronounced as even tone or going tone.

From this research, it is also found the Chinese-pronouncing capability of Malaysian overseas-Chinese student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ir listening skill capability. It means excellent listening skill to Chinese vocal sounds can develop excellent pronouncing capability. Finally, this research also proposes education strategies to correct Chinese pronouncing error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Cantonese, Chinese Phonetics, Error Analysis, Malaysian Chinese Students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 7 一、母語、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及外語如何分界……… 7 二、第二語言學習理論……… 9 三、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特徵………16 第二節 華粵語音分析………18 一、 華語語音基礎理論……… 19 二、 粵語語音……… 27 三、 華粵語音對比……… 33 第三節 華語語音偏誤相關研究………37 一、 外國人士學習華語之語音偏誤分析……… 37 二、 粵港人士學習漢語之語音偏誤分析……… 40 三、 語音學習錯誤類型……… 42

(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5 第一節 研究對象語言背景分析………55 第二節 華語語音及聲調聽辨能力測驗結果分析………60 一、華語聲韻、聲調聽辨能力………61 二、華語聲母聽辨能力………63 三、華語韻母聽辨能力………64 四、華語聲調聽辨能力………65 第三節 華語發音測試結果分析………66 一、評分者信度………66 二、華語發音測試結果分析………67 三、華語語音聽辨能力測驗與口語發音測驗之相關性………75 第四節 華語發音偏誤情形及其偏誤原因之探討………77 一、聲母方面………78 二、韻母方面………79 三、聲調方面………83 第五節 本研究結果與香港地區之研究結果比較………86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9 第一節 結論………89 一、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對於華語語音的聽辨能力………89 二、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對於華語語音的發音能力………90 三、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發音偏誤現象………91 四、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產生發音偏誤之原因………92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92 一、 本研究之檢討以及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92 二、 對華語教學的建議……… 93

參考文獻

……… 97

附錄

105 附錄一:2000-2008 年 外國在華留學生統計人數………105 附錄二:語音測試字表與字頻統計……… 107 附錄三:華語語音聽辨能力測試答案卷……… 110 附錄四:國際音標 IPA 與漢語拼音符號對照表……… 116 附錄五:發音測試單………118 附錄六:華語語音聽辨能力測試全部作答情形………120 附錄七:華語聲調聽辨能力測試全部作答情形……… 131 附錄八:所有聲母的單題得分情形及男女個別得分率……… 142 附錄九:所有韻母單題得分情形及男女個別得分率……… 146 附錄十:結合韻單題得分情形及男女個別得分率………148

(8)

表目次

表 2-1 漢字語音成分分析-1 ……… 19 表 2-2 漢字語音成分分析-2………19 表 2-3 華語聲母:按「發音部位」分類………21 表 2-4 華語聲母:按「發音方法」分類 ………22 表 2-5 華語中六組相對送氣與不送氣聲母 ………22 表 2-6 華語聲母及其發音特色 ………23 表 2-7 華語韻母四大類……… 24 表 2-8 華語韻母及其發音特色……… 25 表 2-9 華語中的兩個空韻……… 26 表 2-10 華語聲調……… 27 表 2-11 粵語聲母及其例字……… 27 表 2-12 粵語韻母分類表……… 29 表 2-13 粵語韻母及其例字……… 30 表 2-14 粵語聲調……… 32 表 2-15 華語、粵語聲母比較……… 33 表 2-16 華語、粵語聲調比較……… 36 表 4-1 受試者基本資料……… 55

(9)

表 4-2 受試者語言背景………57 表 4-3 受試者華語語音及聲調聽力成績………61 表 4-4 受試者華語聽力成績-聲韻調皆答對………62 表 4-5 受試者華語聲母聽辨能力成績………63 表 4-6 受試者華語韻母聽辨能力成績………64 表 4-7 受試者華語聲調聽辨能力成績………65 表 4-8 肯德爾和諧係數分析………67 表 4-9 受試者華語聲母發音成績………68 表 4-10 所有聲母的發音結果分析………69 表 4-11 華語聲母發音得分率-按「發音部位」分類………69 表 4-12 華語聲母發音得分率-按「發音方法」分類………70 表 4-13 受試者華語韻母發音成績………71 表 4-14 華語韻母分類得分率………72 表 4-15 所有韻母的發音結果分析………72 表 4-16 華語結合韻發音得分率………73 表 4-17 受試者華語聲調發音成績………74 表 4-18 發音能力與聽辨能力相關分析………77 表 4-19 受試者聲調偏誤類型與偏誤百分比分析………83

(10)

圖目次

圖 3-1 一個發音學習的回饋模式……… 46 圖 3-2 研究架構與流程圖……… 50 圖 3-3 研究進度甘特圖……… 52 圖 4-1 受試者之華語聲韻調聽辨能力分析-1………62 圖 4-2 受試者華語聲韻調聽辨能力分析-2………66 圖 4-3 發音能力與聽辨能力成績散佈圖……… 76 圖 5-1 舌尖前音發音部位圖……… 95 圖 5-2 舌葉音發音部圖……… 95 圖 5-3 舌尖後音發音部圖……… 95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從學習華語的熱潮、華語語音是影響溝 通的重要因素,以及偏誤分析對學習者的重要性三方面,說明研究者欲進行此項 研究之原因;第二節與第三節分別提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馬 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語音學習情況,分析、歸納其華語語音偏誤的情形,並推 論其產生語音偏誤的原因,針對此一主題,分別提出五項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四節對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華語、母語、華裔、偏誤分析等名詞加以界定;第 五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今日全球化世界中,學習外語成了一種必要的趨勢,隨著中國大陸的 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的發展,吸引了全球外資匯集,各國為求經濟發展,掀起了全 球一股學習華語的熱潮。 現今華語文是僅次於英語的強勢語言,目前研究顯示,全球華語文學習的 人數已高達三千萬人(李泉,2006),預計在二 Ο 一 Ο 年人數將更高達一 億人(蔡雅薰,2008),英國語言學家葛拉鐸亦指出,到二 Ο 五 Ο 年時, 英語是唯一世界語言的概念已不再被接受,華語將是全世界最普遍的語言, 而未來十年,新的「必學」語言,應該就是華語(引自沈茹逸,2004;教育 部,2006)。 隨著學習華語的熱潮,近年來台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人數也年年增長,而學 習任何一種語言的過程都是從學習發音開始的(朱純,1994;謝國平,2005)。 就學習華語語音而言,因為聲母、韻母、聲調都具有辨義的功能,所以三者發音 準確的重要性均不容忽視,否則將會造成嚴重的溝通障礙,例如:「我要去荷蘭」 說成「我要去河南」;「我要水餃」說成「我要睡覺」;「我很熱」說成「我很 樂」;「我要節食」說成「我要絕食」等。

(12)

研究者曾接觸一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的經驗是-他在告訴別人「泡溫泉看 到很多石頭」時,竟說成「泡溫泉看到很多蛇頭」,令聽者個個膽顫心驚,又其 在快餐店點「蝦仁炒飯」時,竟說成「嚇人炒飯」。以上的例子,讓研究者思考, 這些發音不準確的錯誤,輕則引起誤會,重則造成溝通障礙,也影響了語言溝通 的能力與效率,倘若能藉由研究來分析、歸納該族群的華語語音學習情形,將能 了解其語音是否出現系統性的偏誤情形以及其偏誤原因為何。 進行偏誤分析研究的作用,主要在於可以提供教師瞭解學生學習困難的關 鍵。科德亦在《學習者錯誤之重要意義》一文中指出,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來看, 對學習者的錯誤進行分析有三個作用:第一,了解學習者對目的語熟悉的程度。 也就是說,教師如果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系統的分析,便可發現學習者在向目的語 接近的過程中已到達了哪個階段,還剩下多少需要繼續學習的內容。第二,了解 學習者是如何學習語言的。學習者的錯誤能向研究者提供學習者如何學習語言的 證據,了解在學習過程中所使用的學習策略和步驟。第三,偏誤分析對學習者本 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我們可以認為犯錯誤是學習者為了習得而使用的一種學 習手段(引自張國揚,1996)。Mercer(1992)亦曾指出系統性的錯誤對後續之 學習,往往會產生不利之影響,因而偏誤分析可以作為有效補救教學的前提。 由上可知,培養華語基本溝通能力時,「語音」正是影響溝通的重要因素。 而偏誤分析能提供教師及學習者了解學習的難點,從而進行有效的補救教學。故 本研究欲從「華語語音的偏誤情形」切入,探討外籍學生學習華語語音的情形。 過去曾有許多研究者重視華語語音學習的問題,從事外籍學生華語語音偏誤 分析的工作(吳宜霖 2006;宋時黃,2003;金東垠,2005;倪偉曼、林明賢,2000; 陳心怡,2006;陳氏金鸞,2004;劉佳平,2008;蔡整瑩、曹文,2002),發現 學生普遍存在母語干擾的問題。然而,在眾多的研究當中,多以日本、韓國、越 南、印尼學生為研究對象,推究其原因,可能因為外國學生來華人數中,以亞洲 人數為最多(詳附錄一附表 1),其中又以日本、印尼、韓國、越南的人數佔大多 數(詳附錄一附表 2),在研究上取樣較便利,樣本數可較大,因而大多數學者已

(13)

以日、印、韓、越學生為研究對象。 雖然來華的馬來西亞籍學生人數不比日、印、韓、越多,但人數僅次於韓、 越,且亦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這點可從研究者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自行整理的表 中得到印證(詳附錄一附表 2)。此外,我們也可由表中發現,從 2000 年至今年 2008 年,來華的馬來西亞籍學生人數增長十多倍,再加上地域的便利性,馬來西 亞籍學生來華學習的人數可望再增加。 在馬來西亞人口中,華裔佔了總人口的四分之ㄧ,也在經濟與貿易領域扮演 主要的角色,因而馬來西亞的華語文教育也隨著華裔人口眾多而有所需求。然 而,目前的研究尚未關注於此族群的華語語音學習情形,故本研究選定以馬來西 亞籍華裔學生為研究對象。 綜上所述,研究者基於全球華語學習熱潮、華語語音是影響溝通的重要因素 以及偏誤分析對學習者的重要性,開啟了研究方向的動機,而根據目前研究外籍 學生的資料顯示以日、韓、印、越居多,未曾關注馬來西亞華裔學生之華語學習 情形,因而選定研究對象。倘若能夠藉由此研究使我們更了解馬來西亞籍學生的 華語語音學習情形,除了能留下其華語語音特色的紀錄外,也能讓教師與學習者 了解學習的難點,從而進行更有效率的華語教學與學習。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語音學習情 況,分析、歸納其華語語音偏誤的情形,並推論其產生語音偏誤的原因,以期作 為有效教學之參考。欲達成的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藉由聽覺測試,瞭解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對於華語語音辨識能力之實際情 形。

(14)

(二)藉由發音測試,瞭解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語音發音之實際情形。 (三)分析及歸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學習華語時出現的語音偏誤情形。 (四)推論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產生華語語音偏誤的原因。 (五)歸納研究結果,並參酌相關文獻,提出具體建議,提供華語文教學相關人 員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為達成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將透過文獻探討與實際施測的方式,回答以 下研究待答問題: (一)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對於華語語音的聽力辨識能力情形為何? 1.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對於華語聲母部分的聽力辨識能力情形為何? 2.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對於華語韻母部分的聽力辨識能力情形為何? 3.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對於華語聲調部分的聽力辨識能力情形為何? (二)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語音的發音實際情形如何? 1.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語音聲母的發音情形為何? 2.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語音韻母的發音情形為何? 3.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語音聲調的發音情形為何? (三)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語音的發音偏誤情形如何? 1.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語音聲母的偏誤情形為何? 2.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語音韻母的偏誤情形為何? 3.目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華語語音聲調的偏誤情形為何? (四)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產生華語語音偏誤的原因為何? (五)未來語言教師針對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產生之華語語音偏誤的因應策略為 何?

(1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將對「華語」、「母語」、「華裔」及「語音偏誤」做相關概念的解釋 與釐清,作為名詞界定之依據。 一、華語 本研究中的「華語」指的是Mandarin Chinese,在台灣對內稱之為「中文」、 「國語」或「國文」,對外稱為「華語」;在大陸,對內稱為「普通話」,對外 稱之為「對外漢語」;對於海外國家而言,一般則稱為「華語」。 二、母語 指學習者的第一語言。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為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其母語 為粵語。 三、華裔 根據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的定義,「華裔」乃指在海外出生的中國人後裔。 四、語音偏誤 在本研究中所指的「偏誤」是指由於語言能力不足而產生的一種系統性、規 律性的錯誤,是學習者自己難以察覺到的,也不易自行改正的錯誤。語音偏誤是 指受試者無法精準掌握語音,並有系統性的產生偏誤的情形。

(1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以對比分析及偏誤分析為理論基礎,針對來華的馬來西亞籍學生 作語音調查研究,選擇以中部地區逢甲大學之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三十三名為研 究對象,進行聽力與語音測試。由於研究過程中受到研究經費、人力、物力、時 間等種種因素影響,本研究有以下限制: 一、研究區域上的限制 本研究以母語為粵語的馬來西亞華裔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範圍只限於台灣 中部逢甲大學語言教學中心的馬來西亞華裔學生,研究的區域未擴及到其他縣 市,故研究結果將呈現地區性的限制,未能推論到其他縣市或族群。 二、研究主題上的限制 語言的層面包括語音、構詞、句法、語意、語用…等,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 解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的發音能力與聽力辨識語音的能力,因此,本研究僅就語 音及音韻的層面進行探討。 三、研究對象上的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以粵語為母語之馬來西亞籍學生,因而以馬來語或其他 語言為母語之馬來西亞籍學生不納入研究範圍。 四、研究者本身的限制 研究者修習過語言學、語音學、心理語言學、國音學及華語教學相關課程等, 亦通過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取得合格證書,對華語學習相關議題感 到興趣,不斷充實專業知能,以降低研究者本身的限制。不過,研究者僅能按自 身能力,選擇在自己掌握範圍之內的研究內容,未能擴及到語言的所有層次,此 為研究者本身的限制。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係根據研究主題,蒐集有關第二語言學習、華語、粵語語音分 析以及華語語音偏誤分析之相關文獻,經統整、分析後呈現,以作為本研究之理 論根基和參考依據,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節為第二語言學習理論探討,第二節 為華粵語音分析與華粵語音對比,第三節探討華語語音偏誤分析相關研究。

第一節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

本節先探討「母語」、「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和「外語」如何分界, 其次進入第二語言學習理論的探討,以及論述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特徵。期 望藉由探討語言學習理論的發展過程以及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有利因素與 難點,能澄清並了解影響外籍學生華語語音學習的因素,以作為本研究之參考。 一、母語、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及外語如何分界 在討論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之前,首先要清楚界定什麼是母語(native language)、什麼是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L1)、什麼是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L2),母語等於第一語言嗎?第二語言等於外語(foreign language) 嗎? 葉德明(2002a)對「母語」與「外語」的定義是:「母語」是指單一環境, 媽媽敎的話,家庭中常用溝通的語言;「外語」則是掌握母語之後所學的另一國

家的語言。劉澤海(2008a,2008b)提及「母語」(mother tongue)是指本民族

的語言,也叫做本族語(native language),通常為第一語言。Bouvet(1990)

給「母語」的定義是:母親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個人在嬰幼兒與兒童時期自然習

得的語言,亦為第一語言。Kecskâes和Papp(2000)認為「母語」是母親最先讓 我們接觸到的語言。Davies(2003)所認為的「母語」就是從母親身上學習得來 的語言。而「第一語言」是指:兒童所學會的第一個語言,通常為母語;「第二

(18)

語言」則是在第一語言的基礎上再學習的其他語言,通常為外語(曾金金,2002; 舒兆民,2008)。 從上述的定義中得知,母語是指母親教的話,是個人出生後最先接觸的語 言,也是在家庭環境中自然習得的語言,通常稱為第一語言。所謂第一語言和第 二語言的界定,則是以學習者學習語言的時間先後來區分的。第一語言指人出生 後首先接觸並獲得的語言;第二語言指人們在獲得第一語言後再學習和使用的另 一種語言。例如:中國新疆地區,維吾爾族的孩子出生後,他們的第一語言是維 吾爾語,而孩子入學之後還要學習漢語,此時漢語就是他們的第二語言。以後還 可能學習英語、日語等其他國家的語言,這些也統稱為他們的第二語言,一般不 再分為第三語言、第四語言(劉珣,2006)。 在我們界定母語、外語以及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後,還必須釐清的觀念是: 第一語言通常為母語,但是母語等於第一語言嗎?第二語言通常為外語,但是第 二語言等於外語嗎?學者劉珣(2006)的界定能令研究者對此問題有更精確的概 念,他認為按照字面上來解釋,母語和外語是以國家的界限來區分的。母語是指 本族的語言,一般情況下母語的確是人們的第一語言,但是對一些移居國外的人 來說,其子女出生後首先接觸並獲得的語言不一定是母語,有可能是居住國當地 的語言,因此,母語和第一語言不能完全等同起來。同樣的道理,第二語言也不 一定就是外語。 綜觀中外學者對於「母語」、「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及「外語」的定義, 可以歸納出第一語言是人出生後最先接觸並獲得的語言,通常為母語,也就是母 親講的語言、家庭環境所使用的語言;第二語言則是指獲得第一語言後再學習和 使用的另一種語言,通常為外語,是在習得母語後所接觸的語言。研究者認同劉 珣對於「母語和第一語言不能完全等同起來,第二語言也不一定就是外語」的概 念,不過因為其例仍屬少數特例,在本研究中仍以一般情況下母語為第一語言, 第二語言為外語的解釋為依歸。上述概念的清楚界定,旨在幫助我們掌握對於語 言學習的研究,以利進行第二語言學習理論之探討。

(19)

二、第二語言學習理論 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領域:一是對於語言學習者的研究,包 括了學習者的背景、學習目的與動機、個性與年齡、認知的觀點、學習的策略與 方法。另一是對於語言學習本身的研究,包括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 語言習得與學習的歷程等等(舒兆民,2008)。以下先就第二語言學習與第一語 言習得的比較著眼,再針對第二語言學習理論進行探討,分析、歸納幾個重要學 者所提出的假設或理論,以作為本研究之學理依據。 (一)第二語言學習與第一語言習得的比較 Kranshen(1982)對於「學習」(learning)與「習得」(acquisition) 二詞做了區別:「習得」是靠著潛意識和直覺來建立語言系統的過程;「學習」 是一種有意識的過程,即學習者致力於語言的結構形式,找出規則,並且一般來 說學習者都能察覺此過程。 因而我們可以說,習得是兒童獲得第一語言的途徑,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 覺地獲得的,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而學習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行為,例如外 國學生到學校學華語即是屬於語言學習,而非語言習得。因此,在本文中對於外 籍學生學習華語的過程,將採用學習一詞。 根據經驗我們知道學習者習得第一語言(通常為母語)幾乎沒有例外都是成 功獲得該語言,但是第二語言的學習卻有成千上萬失敗的例子,究竟為何會造成 此一差異?李泉(2006)、桂詩春(1985)、張忻(2003)、鄭昭明(2004a)、 劉珣(2006)等學者曾對第二語言學習與第一語言習得進行比較異同,Brown (2000)亦曾說明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諸多因素,茲整理如下: 1.第二語言學習與第一語言習得的相同之處: (1) 要成功掌握一種語言,不論是第一語言或第二語言,學習者都須 具備健全的大腦和言語器官,以及一定的語言環境。 (2)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兒童習得母語是為了生存和認識周圍環境;

(20)

成人學習第二語言也是為了從聽說讀寫方面運用目的語進行交 際。 (3) 都必須掌握語音、詞彙、語法等要素以及受文化制約的語用規則, 逐漸形成聽說讀寫的技能。 (4) 都經歷感知、理解、模仿、記憶、鞏固和應用階段。 2.第二語言學習與第一語言習得的不同之處: (1) 主體不同。第一語言的學習者是兒童;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多為成 人。兩者的年齡不同,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也不同,形成了語言學 習條件、方法和結果的不同。 (2) 動力不同。兒童習得第一語言是出於本能,是一種生存和發展的 需要;成人學習第二語言,除了想融合到目的語社會中,不存在 影響生存的問題,照樣能生活,這種動力是不穩定的,不具有天 然動力。 (3) 環境和方式不同: 1兒童第一語言是在天然的語言環境中獲得的,父母、家庭甚至整 個社會環境都提供了豐富的語言輸入,他的生活和遊戲都是在接觸該語 言,這是一種徹底的「沉浸法」,以每天至少十個小時的時間來計算, 五年至少一萬八千個小時在接觸第一語言;而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一週 最多五小時,即使是專業的強化教學,一週二十小時的教學課程,五年 亦只有五千個小時,就算是在目的語環境中學習的成人,也不可能從早 到晚只是學習語言。 2兒童從他身邊的人(特別是父母)獲得的是簡單、清晰、有重複、 速度慢、充滿感情、有豐富體勢語的「保姆式」(mothercare)語言, 非常有利於語言能力的逐步提高;而成人的學習進展則取決於教學計畫 和教師指導。 (4) 過程不同。兒童習得單詞的過程是從實際接觸事物開始,同時建

(21)

立有關事物的概念,同樣的,習得詞組或句子時也同時建立概念 與概念之間的聯繫;而成人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則不同,往往不 是實際事物與第二語言直接聯繫,而是中間要經過第一語言的思 維。 (5) 文化因素的不同。語言與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要學會一種語 言,必須學會該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兒童習得第一語言的同時, 也自然習得文化以及該社會所適用的語用規則;而第二語言的學 習中,特別是在非目的語環境中,不容易同時學會目的語的文化。 綜上所述,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學習,相同之處在於都需要具備語言能 力的生理基礎、真實的語言環境,並且掌握語言的各項技能,包括語音、詞彙、 語法、語用等,而其目的都是為了溝通交際的需要,這些共同點反映了第一語言 習得與第二語言學習的普遍規律。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 言學習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學習者主體不同、年齡不同、身心特點不同,其動力 也不同,雖然兩者皆同樣是以溝通交際作為目的,但是習得母語是具有天然的動 力,是一種自然的需要,可以持久不衰,不需要別人督促,而成人學習第二語言 的動機是不穩定的,可能學到某個程度、滿足其目的後,就停止了,甚至尚未滿 足目的就半途而廢的例子也屢見不鮮。此外,兒童習得母語是沉浸在豐富的語言 輸入中,按照接觸語言的時間量與語言輸入的量來看的話,第二語言的學習是與 第一語言習得相距甚遠的。而兒童獲得「保姆式」語言,有助於提高語言能力方 面,亦符合Carroll(1999)提及「媽媽語」(Motherese)語句短、具體、直接、 音調誇張的語言可能與兒童語言發展有關。另外,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是建立相 關事物的概念並同時形成、發展思維過程,但成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已經擁有 一套完整的第一語言系統與概念系統,所以當第二語言中遇到新概念時,就必須 調整或修正自己已有的思維,也必須重新學習一種新的符號表達方式,甚至必須 透過第一語言的思維後才轉換成第二語言的結構。在這裡我們不僅看到了第一語 言習得與第二語言學習的差異,同時也得知第一語言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有著不可

(22)

避免的影響,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遷移」。 (二)遷移(Transfer) 「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一詞出現於Thorndike在1913年所 提出的學習理論中(引自Bransford,2000),是指舊學習中已獲得的知識、技 能、或方法對於新的學習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如果是起促進的作用,也就是舊的 學習有助於新的學習,則稱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是起阻礙的 作 用 , 也 就 是 舊 的 學 習 阻 礙 、 抑 制 了 新 的 學 習 , 則 稱 為 負 遷 移 ( negative transfer),也可以稱作干擾(interfere)(林生傳,2003;岳修平,2005; 張春興,2001;陳嘉陽,2004;劉珣,2006)。 由此可知,第一語言習得後,會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但究竟是否必定存在 語言遷移的問題呢?影響的程度又是如何呢? 關 於 此 問 題 , 有 些 學 者 對 於 語 言 遷 移 的 假 設 抱 持 懷 疑 的 態 度 , 例 如 McLaughlin(1984)認為如果學習者沉浸在目的語的環境中,就沒有遷移的問題。 又如Dulay和Burt(1974)的研究結果顯示沒有證據證明語言遷移在學習第二語 言的語法語素中起重要作用。Bailey、Madden和Krashen(1974)對一群十七到 五十五歲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進行研究,亦發現相似的結果。 由此,我們得知第一語言影響第二語言的層面,在語法語素方面尚未有明顯 的證據顯示遷移現象必定存在,而已獲得明顯證據的層面是在於「語音」的部份 (Williams,1980),Williams的研究顯示第一語言的語音覺知形成第二語言的 基礎。Flege(1987;1991)更透過研究第二語言學習者最容易和最難的音而擴 展了Williams的研究結果,Flege提出:如果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音完全相同 時,就沒有困難;如果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音完全無關,那麼可以把第二語言 的語音當作一種新現象來學習,也較容易;最難的情形是,當第二語言的音與第 一語言相似,讓學習者想起第一語言的音但卻又不同時,則會引起干擾,發生問 題。

(23)

由此可知,「語音」遷移是語言遷移中確定存在的現象,也就是說,第一語 言的語音系統會對於新語言的語音學習產生影響,新語言語音的學習是建立在第 一語言語音覺知的基礎上。而第一語言語音的遷移對第二語言起了正向與負向的 作用,在第二語言的語音學習中,最大的困難應該就在於先前的語音知識和語音 習慣對於新語言語音的學習產生了干擾。 (三)第二語言學習理論的發展 學習者是如何學會第二語言的?為什麼不同的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的進 度、成果和錯誤不同?針對這個問題,西方學者已提出了許多假說或理論,試圖 要做出解釋,以下依照時間的演進順序,分述一些較具有影響力的假說或理論, 首先探討母語與第二語言對比分析的時代,接著探討「對比分析」如何演進到「中 介語理論」以及「偏誤分析」,這些方法或理論可以作為研究第二語言學習的基 礎。

1.對比分析假說(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CAH)

對比分析作為一種語言分析的方法已有數十年的時間,把對比分析運用到第 二語言研究中是始於二十世紀中葉的美國,當時應用語言學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研 究兩種語言之間的對比,語言學家對於對比分析給予強烈的支持,其中最著名的 是美國語言教學法家Lado於1957年提出對比分析假說(引自曹逢甫,1987;舒兆 民,2008),認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主要障礙就是第一語言系統對第二語言系統的 干擾,所以必須透過對比兩種語言結構的異同,來預測第二語言學習者的難點與 容易產生的錯誤,以便能在教學中突出這些難點,採取強化教學,克服母語的干 擾而建立新的語言習慣(石素錦,1996;李泉,2006;曹逢甫,1987;張國揚, 1996;舒兆民,2008;彭增安,2007;Brown,2000)。 由上可知,對比分析的觀點反映了其對於第二語言學習的解釋,是以早期行 為主義學派-刺激-反應的觀點為基礎,認為語言學習是一種習慣養成的過程, 要掌握一套新的語言,就必須透過模仿、反覆練習、機械性的操作、不斷強化以

(24)

形成語言習慣。 關於對比分析的缺點,曹逢甫(1987)曾有精要的論述,總括來說有三個缺 陷:第一,目前的語言學理論還不能提供全面做對比分析可行的模式;第二,對 比分析得到的結果,只能預測語言上的困難,這種困難與學生在學習外語過程中 所遭遇的困難不全然相等;第三,根據對比分析的結果所預測的困難有時候並不 準確。 正因為對比分析存在上述這些短處,所以當今大多數的學者認為較為可行的 觀點是以學生的錯誤為出發點,對比分析只是用來解釋學生的錯誤,而非以對比 分析的結果去確定學習難點。 2.近似體系(Approximative System) 一九七Ο年代,第二語言學習研究的重點則是由學習者的角度出發,此時期 學者們開始發現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實際使用的語言其實是另一套獨立的語言體 系,有別於第一語言系統,也不是第二語言,而是學習者自己的一套系統,因而 著 手 研 究 學 生 自 己 所 產 生 的 語 言 。 Nemser ( 1971 ) 提 出 「 近 似 體 系 」 理 論 (Approximative System),認為學生自己產生的語言是一套具有結構的語言體 系,說明了學習者會逐漸向第二語言靠近,逐漸接近母語使用者,然而,卻極少 數能達到完全像母語使用者,而多有停滯不前的現象。 3.中介語理論(Interlanguage, IL) 美國語言學家Selinker(1972)也提出了與上述近似體系類似的「中介語」 理論(Interlanguage),「中介語」一詞亦有「過渡語言」之稱(余光雄,2002), 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產生一種介於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中間狀態之語言,既不同 於母語,也不同於目的語,是隨著學習的進展,向目的語逐漸過渡的動態語言系 統。 Selinker(1972)認為中介語產生的原因有五個方面:即「語言遷移」、「對 目的語規則的過度概括」、「教學或訓練」、「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或「學習者 的交際策略」所造成。

(25)

後來大量的中介語研究結果指出,中介語有以下一些特點(白鳳欣,2007; 張國揚,1996;陳國勤,2008;劉珣,2006;魯健驥,1984;Han,2004;Mey, 1998;Johnson& Johnson,1999): (1) 中介語有一套獨特的規律,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都有表現。 (2) 中介語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學習歷程有著動態的改變。 (3) 中介語的偏誤有反復性,已經糾正的偏誤還可能有規律的重現。 (4) 中介語的偏誤有頑固性,可能會停滯不前,產生「僵化、化石化現象 (Fossilization)」,特別表現在「語音」方面。 Selinker提出的論點與Nemser的近似體系相似,突破了行為主義的刺激-反 應理論,開始重視學習者語言發展的每一階段,重視學習者自己產生的語言系統 與規律,不再只是重視母語的干擾而集中於目的語和母語的對比,而是啟發人們 轉向研究學習者本身所產生的語言錯誤,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這也造就了第二 語言學習的研究方法,從對比分析發展到偏誤分析。 4.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 偏誤分析是對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偏誤進行系統地分 析,研究其偏誤的來源,揭示學習者的中介語體系,從而了解第二語言學習的過 程與規律的方法。偏誤分析不同於對比分析之處,在於偏誤分析研究的是來自所 有可能原因的偏誤,而對比分析只研究受到母語負面影響而造成的偏誤,因而偏 誤分析取代了對比分析,七O年代成為偏誤分析的鼎盛時期(石素錦,1996;張 國揚,1996;Brown,2000)。 當時,英國語言學家Corder(1967)把學習者所犯的錯誤區分為「失誤」和 「偏誤」兩種:「失誤(mistake)」是指未能正確使用某些已有的知識而發生 的口誤,是偶然的,沒有什麼規律的;而「偏誤(error)」是指由於目的語語 言能力不足而產生的一種規律性的錯誤。 從Corder的偏誤分析中,我們得知了失誤與偏誤的差異,失誤的發生是偶然 無規律的,即使是母語說話者也有失誤的情形發生,例如因為情緒緊張而一時使

(26)

舌頭不靈光,說話不完美,這種失誤的特性是一旦察覺到即能立刻修正過來,而 且同樣的錯誤也不一定會重複出現,所以,失誤並不能反映出說話者的語言能 力,因而不是研究討論的範圍。至於有規律性的偏誤,則能反映出學習者的語言 能力,這種偏誤的特性是學習者自己難以察覺到的,也不易自行改正,而且同樣 的錯誤會重複出現,這種規律性的偏誤正是前述提及中介語特性的反應,亦為我 們偏誤分析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了解偏誤分析的歷史發展與理論基礎後,研究者欲進行偏誤分析,還需知 道偏誤分析研究的步驟,曹逢甫(1987)說明了偏誤分析的實務,可分為下面五 個階段: (1) 錯誤辨認-把學生的錯誤找出來。 (2) 錯誤描述-指出學生是在哪一種狀況下犯了這些錯誤。 (3) 錯誤分類-把學生的錯誤根據某些結構原則加以分類。 (4) 錯誤解釋-研究者試著解釋學生為什麼會犯這些錯誤。 (5) 錯誤評估-研究者評估該錯誤影響溝通的程度,以及它在學習者的語 言系統中所佔的地位。 透過文獻的探討讓研究者得知偏誤分析的方法與步驟,以作為本研究的實施 依據,首先必須透過研究工具來蒐集研究對象的語料,並對語料的正確度進行判 斷,辨認出錯誤之處;第二,結合文獻探討與研究資料,將錯誤進行描述;第三, 將搜集到的語音錯誤根據聲母、韻母、聲調等進行分類,並依分析的結果再做子 類目的分類;第四,結合文獻探討與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嘗試解釋錯誤的原因 為何;最後,進行錯誤嚴重度的評估。 三、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特徵 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依學習者不同,大體上有三類:一是中國境內的 少數民族,以其本族語為母語,以漢語為第二語言;二是外國人士;三是海外華 人的子女,這三類各有不同的特點,但又都具有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共同性質(劉

(27)

珣,2006)。共同之處主要是由華語的特點所決定,而不同之處在於其已獲得的 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的語系親屬關係遠近不同,所以學習起來的難易度亦不同。 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上有利的因素以及困難的一 面。劉珣(2006)、舒兆民等(2008)與李泉(2006)均在其著作中分別就語音、 詞彙、語法等層面分析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特點;葉德明(2002a)亦曾說 明將華語看成第二語言學習的特徵。研究者就上述著作中有關「語音」的部分, 分析、歸納整理如下: (一)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有利因素 在語音方面,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有利因素有: 1. 音節結構簡單:華語只有四百多個音節,加上四聲的區別,一共亦只 有一千兩百多個音節。 2. 以單音節和雙音節組成的詞佔了總詞數的85.6%,在音節的發音上, 相較於英語、俄語、德語等音節數多的語言來說,較有利於掌握。 3. 華語語音的音素只用了三十二個(元音十個,輔音二十二個),相對 於英語的音素使用四十八個而言,是較簡單的。 4. 華語聲母與韻母間的配合,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前後出現的音素環境 具系統性,有助於第二語言學習時,掌握音節的正確讀音。 (二)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難點 在語音方面,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難點有: 1. 華語是具有聲調的語言,且聲調有辨義的功能,很多學習者的母語是 非聲調語言,無法立即辨別聲調或發出正確的聲調,因而必須先建 立聲調的概念,而要正確的發出並且記住每個字詞固定的聲調,是 學習的一大難點。就算學習者的母語是聲調語言,也由於華語聲調 的調類和調值與其母語不同,而有難以正確掌握華語聲調的困難。 2. 華語語音有送氣與不送氣的輔音區別。

(28)

3. 華語語音在說話表達時,音節間有些變化,包括變調、輕聲、連音變 化、兒化韻尾現象,要正確的做好這些變化是不易掌握的地方。 以上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有利因素與難點,是就華語語音本身的角度來 分析的,這些華語語音特點,可以作為上述三類學習者的共同之處,而不同之處, 在於學習者本身的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的關係不同、特性不同,所以學習的難易 度亦有所不同。本研究的對象是以粵語為第一語言,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 因而在下一節中將做華粵語音的探討,以了解學習者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之差 異。

第二節 華粵語音分析

在探討華粵語音之前,首先說明「馬來西亞華人使用語言之情況」,以瞭解 研究對象(馬來西亞籍華裔學生)的語言背景。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 華裔人口佔了總人口的四分之ㄧ,然而,目前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語言使用的 文獻相當有限,根據有限的資料得知:馬來西亞華人接受基礎教育的地方為華文 小學,是以華語華文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政府國小,除了馬來語和英語外,其 他科目都是以華語華文進行教學,向來是華裔子弟接受基礎教育的地方。雖然華 人社會在正式場合會使用三種語言,依次為︰1.華語;2.英語;3.馬來語,但後 者使用極少(郭熙,2003;郭熙,2005)。而華裔社會中,「粵語」就是第一大 語言,因為馬來西亞華裔中有90%以上的祖籍是粵語地區(維基百科,2008;錢 乃榮,2002)。正因研究對象是以粵語為第一語言,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 欲研究其華語發音情形以及分析其是否受到母語的干擾,在本節中將對華語語音 與粵語語音進行探討,並分析華粵語音的對比。

(29)

一、 華語語音基礎理論 華語語音本身,分為二十一個聲母、十六個韻母以及四個聲調,因而分析華 語語音時,會將一個語音單位分為「聲」、「韻」、「調」三個部份來研究,其 中的「韻」,還可以分為「介音」、「主要元音」及「韻尾」,所以一個漢字字 音最完整的形式共有五個成份,例如:「乖」、「巧」二字,如表 2-1: 表 2-1 漢字語音成分分析-1 字音 聲 介音 主要元音 韻尾 調

乖 ㄍ[k] ㄨ[u] ㄚ[a] 一[i] Ú

巧 ㄑ[t] 一[i] ㄚ[a] ㄨ[u] ¸

可是,大多數的漢字並不完全具備這五個部份,有的字缺聲母,如:「彎」、 「文」;有的缺介音,如「豪」、「班」;有的缺韻尾,如:「瓜」、「別」; 也有的字缺聲母和介音,如:「愛」、「偶」;有的缺介音和韻尾,如:「大」、 「蛇」;有的缺聲母和韻尾,如:「雅」、「約」;也有同時缺少聲母、介音和 韻尾的,如:「阿」、「喔」。整理如表 2-2: 表 2-2 漢字語音成分分析-2 字音 聲 介音 主要元音 韻尾 調 彎 ㄨ[u] ㄚ[a] ㄋ[n] Ú 文 ㄨ[u] ㄜ[] ㄋ[n] ˘ 豪 ㄏ[x] ㄚ[a] ㄨ[u] ˘ 班 ㄅ[p] ㄚ[a] ㄋ[n] Ú 瓜 ㄍ[k] ㄨ[u] ㄚ[a] Ú 別 ㄅ[p] 一[i] ㄝ[e] ˘

(30)

愛 ㄚ[a] 一[i] ¯ 偶 ㄛ[o] ㄨ[u] ¸ 大 ㄉ[t] ㄚ[a] ¯ 蛇 ㄕ[] ㄜ[] ˘ 雅 一[i] ㄚ[a] ¸ 約 ㄩ[y] ㄝ[e] Ú 阿 ㄚ[a] Ú 喔 ㄛ[o] Ú 從上述華語語音的成分解析中得知,華語的語音結構有五個成分,在這五個 成份當中,以主要元音和聲調最為重要,是華語語音結構中不可缺少的。再者, 華語中的 「聲」、「韻」、「調」三個部分均具有辨義的功能,要分析華語語 音,就必須了解每個聲母的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了解韻母有哪幾類以及了解華 語有哪幾個調類,其正確的調值為何。 以下就參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2)的《國音學》、 謝國平(2005)《語言學概論》、葉德明(2002b)《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 礎》-〈對非母語語音結構之辨識〉、胡裕樹(2006)《現代漢語》-〈語音〉、 錢乃榮(2002)《現代漢語概論》-〈語音〉及張孝裕(2008)《華語文教學導 論》-〈華語語音教學〉書籍篇章,對華語的「聲」、「韻」、「調」三個部分 進行分析。 (一)華語聲母 一般人的語音,通常分為兩大類,一是輔音(consonant),一是元音(vowel)。 輔音又可稱為「子音」或「僕音」;元音也可稱為「母音」或「主音」。輔音/ 子音(consonant)的發音特徵是-氣流從肺部裡出來,經過聲門,在咽頭、口腔 或鼻腔等部位受到完全或部分的阻礙,聲帶不一定振動。而元音/母音(vowel)的

(31)

發音特徵是-氣流暢通無阻礙,並同時振動聲帶。 語音學上稱做「輔音」、「元音」的,在分析華語語音時,就習慣用「聲母」 (initial)和「韻母」(final)來稱呼,事實上,元音不等於韻母,其差別在 於華語中有些韻母除了元音之外,還包括了韻尾的結構,因此,語言學上所稱的 「元音」不完全等於漢語語言的「韻母」,因而本研究中的分析便採用「聲母」、 「韻母」之稱呼。 華語中的聲母有二十一個,可按三大角度來分類:一是「發音部位」,二是 「發音方法」,三是「送氣或不送氣」,分述如下: 1. 「發音部位」:是指氣流在發音器官的哪一部分受到阻礙,可分為七 組,如表2-3: 表 2-3 華語聲母:按「發音部位」分類 1.雙唇音 (Bilabials) ㄅ[p]、ㄆ[p]、ㄇ[m] 2.唇齒音 (Labiodental) ㄈ[f] 3.舌尖音 (Apicals) ㄉ[t] 、ㄊ[t]、ㄋ[n]、ㄌ[l] 4.舌根音 (Velars) ㄍ[k]、ㄎ[k]、ㄏ[x] 5.舌面前音 (Front Palatals) ㄐ[t]、ㄑ[t]、ㄒ[] 6.舌尖後音 (Retroflexes) ㄓ[t]、ㄔ[t]、ㄕ[]、ㄖ[] 7.舌尖前音 (Blade-alveolars) ㄗ[ts]、ㄘ[ts]、ㄙ[s]

(32)

2. 「發音方法」:是指成阻、除阻的方式為何,可分為五組,如表2-4: 表 2-4 華語聲母:按「發音方法」分類 1.塞音 ㄅ[p]、ㄆ[p]、 ㄉ[t]、ㄊ[t]、 ㄍ[k]、ㄎ[k] 2.擦音 ㄈ[f]、ㄕ[]、ㄖ[]、ㄙ[s]、 ㄒ[]、ㄏ[x] 3.塞擦音 ㄓ[t]、ㄔ[t]、 ㄗ[ts]、ㄘ[ts]、 ㄐ[t]、ㄑ[t] 4.鼻音 ㄇ[m]、ㄋ[n] 5.邊音 ㄌ[l] 3. 「送氣或不送氣」:是指氣流的送出有強弱之別,「不送氣」並非沒 有氣流送出,只是流出的氣流相對來說比「送氣」的氣流弱。在華 語聲母中,送氣或不送氣的區別十分重要,因為具有辨義的作用, 不可混淆,而華語聲母中有六組是相對的送氣與不送氣聲母,如表 2-5: 表 2-5 華語中六組相對送氣與不送氣聲母 不送氣 送氣 ㄅ[p] ㄆ[p] ㄉ[t] ㄊ[t]

(33)

ㄍ[k] ㄎ[k] ㄐ[t] ㄑ[t] ㄓ[t] ㄔ[t] ㄗ[ts] ㄘ[ts] 另外,根據前述提及輔音的發音特徵,聲帶不一定振動,因而我們也能從「聲 帶是否振動」的角度來看聲母。當氣流從肺部出來時,如果聲帶緊閉,則通過的 氣流使聲帶振動,發出來的音就是「帶音」的,稱為「濁音(voiced)」;如果 聲帶鬆弛,通過的氣流不振動聲帶,發出來的音就是「不帶音」的,稱為「清音 (voiceless)」。而華語聲母中,只有四個是濁音聲母,分別為「ㄇ」、「ㄋ」、 「ㄌ」、「ㄖ」,其它的聲母都是清音。 茲將二十一個聲母統整如表2-6: 表 2-6 華語聲母及其發音特色 聲母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氣流 聲帶振動情形 ㄅ[p] 不送氣 清音 ㄆ[p] 塞音 送氣 清音 ㄇ[m] 雙唇音 鼻音 不送氣 濁音 ㄈ[f] 脣齒音 擦音 不送氣 清音 ㄉ[t] 不送氣 清音 ㄊ[t] 塞音 送氣 清音 ㄋ[n] 鼻音 不送氣 濁音 ㄌ[l] 舌尖音 邊音 不送氣 濁音 ㄍ[k] 不送氣 清音 ㄎ[k] 塞音 送氣 清音 ㄏ[x] 舌根音 擦音 不送氣 清音

(34)

ㄐ[t] 不送氣 清音 ㄑ[t] 塞擦音 送氣 清音 ㄒ[] 舌面前音 擦音 不送氣 清音 ㄓ[t] 不送氣 清音 ㄔ[t] 塞擦音 送氣 清音 ㄕ[] 不送氣 清音 ㄖ[] 舌尖後音 擦音 不送氣 濁音 ㄗ[ts] 不送氣 清音 ㄘ[ts] 塞擦音 送氣 清音 ㄙ[s] 舌尖前音 擦音 不送氣 清音 (二)華語韻母 華語韻母有十六個,可分為四大類,如表2-7:﹙另還有兩個空韻稍後 說明﹚ 表 2-7 華語韻母四大類

單韻母 (Simple Vowels) ㄚ[a]、ㄛ[o]、ㄜ[]、ㄝ[e]、

ㄧ[i]、ㄨ[u]、ㄩ[y]

複韻母(Diphthongs) ㄞ[ai]、ㄟ[ei]、ㄠ[au]、ㄡ[ou]

聲隨韻母

(Finals with nasal endings) ㄢ[an]、ㄣ[n]、 ㄤ[a]、ㄥ[]

捲舌韻母(Retroflex) ㄦ[]

韻母在發音時,雖然氣流順暢、不受到發音器官的阻礙,但卻受到口腔的大 小及形狀不同,產生不同的聲音,而這種口腔大小及形狀的不同,是由舌頭及雙

(35)

唇的開合來控制,包括舌頭的前後、舌位的升降、雙唇的圓展,因而在分析韻母 時通常採用這三個角度:一是「舌頭的前後」,分為前、央、後;二是「舌位的 高低」,分為高、中、低;三是「唇形的圓展」,分為圓唇或展唇。 茲將十六個華語韻母統整如下表: 表 2-8 華語韻母及其發音特色 韻母分類 韻母 舌頭前後 舌位高低 唇形圓展 一[i] 前 高 展 ㄨ[u] 後 高 圓 ㄩ[y] 前 高 圓 ㄚ[a] 央 低 展 ㄛ[o] 後 中 圓 ㄜ[] 後 中高 展 單韻母 ㄝ[e] 前 中 展 ㄞ[ai] ㄚ+一 收一 ㄟ[ei] ㄝ+一 ㄠ[au] ㄚ+ㄨ 複韻母 收ㄨ ㄡ[ou] ㄛ+ㄨ ㄢ[an] ㄚ+ㄋ 收ㄋ ㄣ[n] ㄜ+ㄋ ㄤ[a] ㄚ+π 聲隨韻母 收π ㄥ[] ㄜ+π 捲舌韻母 ㄦ[] [?]+[] 除了上述十六個韻母外,華語還有空韻 ,國際音標為[  ]及[  ],分別

(36)

是ㄗ[ts]、ㄘ[ts]、ㄙ[s]與ㄓ[t]、ㄔ[t]、ㄕ[]、ㄖ[]後頭的韻母,平時 空韻在注音時是不標注的,但是探討語音時就必須提出來,其音值與發音特色如 表2-9: 表 2-9 華語中的兩個空韻 空韻及其發音特色 [  ] [  ] ㄗ[ts]、ㄘ[ts]、ㄙ[s]用 ㄓ[t]、ㄔ[t]、ㄕ[]、ㄖ[]用 前、高、展、舌尖前元音 前、高、展、舌尖後元音 (三)華語聲調 聲調(tone)是由音的高低升降形成的。構成聲調的因素有二:「音高」及「音 長」。音高是聲音在音階上的高低程度,而音長是指某一個音形成的時候所保持 的時間久暫而言。所謂的「調值」就是記錄「音高」和「音長」的變化情形。而 在不必十分精密的分析調值的情形下,音長的條件常常略而不計,所以一般分析 華語的聲調時,指的是聲調的「音高」。 華語語音的高低升降,由於每個人說話的聲音高低不一定一樣,有的人高, 有的人較低,所以分析華語聲調時,不必計算絕對的音高,而是指相對的音高, 也就是說,同樣的調,不論音低的人或音高的人,其起點雖然不同,但若音的升 降度數一樣,聽起來就會一致。 現今標準華語聲調,共分四類,即「陰平聲(第一聲)、陽平聲(第二聲)、 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簡稱陰、陽、上、去。 現在紀錄華語聲 調多採用趙元任先生的「五度制調值標記法」,這方法已經為國際語音學界正式 採用,以阿拉伯數字1、2、3、4、5表示音的度數,分別為「1低、2次低、3中、 4次高、5高」五等。 茲將華語聲調整理如表2-10:

(37)

表 2-10 華語聲調 項目 說明 四聲俗名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調類名稱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四聲調值 55: 35: 214: 51: 調型符號 Ú ˘ ¸ ¯ 注音符號 (-) ˊ ˇ ˋ 二、 粵語語音 粵語通行在兩廣、海南、美加和南洋一帶的華僑社會,可以再分為數個次方 言,其中以廣州話為代表方言,現以何大安(2004)所舉的廣州話音系為例,並 參酌香港中文大學粵語網路課程,以及曾子凡(2006)、何文賢(2006)、何嘉 賢(2001)等的粵語語音,說明粵語的語音系統,而由於粵語沒有一個標準的、 統一規範的拼音方案,坊間看到的各種粵語字典詞典或教材,作者隨意採用某一 種方案,甚至是自己編寫一套來標注,因而在本論文中統一採用國際通用的國際 音標(IPA)來標示粵語的語音。 (一) 粵語聲母 粵語共有十九個聲母,亦有零聲母的字,以表 2-11 呈現粵語的聲母及其例 字。 表 2-11 粵語聲母及其例字 聲母 例字 [p] 爸 幫 [p] 怕 旁

(38)

[m] 媽 忙 [f] 花 方 [t] 打 當 [t] 他 堂 [n] 拿 囊 [l] 拉 浪 [k] 家 江 [k] 卡 扛 [] 瓦 昂 [t] 渣 裝 [t] 差 倉 [] 沙 桑 [kw] 瓜 光 [kw] 誇 狂 [h] 蝦 康 [] 蛙 汪 [j] 也 養 由表中可知,粵語的聲母有多數與華語相同,但是也有一些相似或不同的 音,研究者將粵語聲母的特點分析如下: 1. 粵語中的 [ t∫]、[ t∫ ]、[∫],在語音學上叫做舌葉音,是舌尖 與舌面之間的位置(林燾、王理嘉,1995),聽起來既像華語的ㄐ、 ㄑ、ㄒ又像ㄗ、ㄘ、ㄙ。

(39)

2. 粵語中有[kw]和[kw],是在發聲母[k]時同時圓唇,與[k]、[k]有所 區別。 3. 華語中的[]只出現在聲隨韻母的韻尾,但粵語的[]作聲母用。 4. 粵語中有喉音[h]。 5. 粵語的聲母有[j]、[],和華語的介音一[i]、ㄨ[u]差別在於[j]的 舌位比[i]高:[]的舌位比[u]高。 (二) 粵語韻母 粵語韻母共有五十三個,此將其分類及語音整理如表 2-12: 表 2-12 粵語韻母分類表 單韻母 7 個 [`] [D] [8] [N] [h] [t] [x] [`h] [`h] [dh] [8x] [Nh] [th] 複韻母 10 個 [`t] [`t] [nt] [ht] 收[l] [`l] [`l] [hl] 收[m] [`m] [`m] [8m] [Nm] [hm] [tm] [xm] 鼻聲隨 收[] [`] [`] [D] [8] [N] [H] [T]

收[o] [`o] [`o] [ho]

收[s] [`s] [`s] [8s] [Ns] [hs] [ts] [xs] 聲隨韻母 塞聲隨 收[j] [`j] [`j] [Dj] [8j] [Nj] [Hj] [Tj] 自成音節韻母 2 個 [l<] [<<<<<] 粵語韻母的數量是華語韻母的三倍多,有許多華語中所沒有的音。和華語相 對照之下,粵語韻母有以下特點: 1. 華語的[ a ] ,在粵語中分為長短兩個,具有辨義的功能。例如:「買」

(40)

[ mai ]、「米」[ mai ]二字,涉及長短元音的對立來區別意義。 國際音標用[  ]加在元音後表示長元音,所以粵語的[ a] 表示長 元音,[ a ]表示短元音。 2. 粵語韻母[]與華語ㄛ[n]相似,但舌位高低不同。涉及[  ]的韻母 有[ Nh ]、[ nt ]、[ Nm ]、[ N ]、[ Ns ]、[ Nj ]。 3. 粵語韻母[ D] 與華語的ㄝ[e]相似,但舌位高低不同。涉及[ D]的韻 母有[ D]、[ Dj]。 4. 粵語的[ i ]和[ u ]在華語中也有,但不同的是:在粵語中,當後面 跟著[  ]和[ k]的時候,[ i ]、[ u ]發音開口較大,舌位略低, 因而分別標為[ H ]、[ Hk ]和[ T ]、[ Tk ]。 5. 粵語中較特別的是有元音[ 8 ],舌頭前、舌位中低、圓唇,涉及[ 8 ] 的韻母有[ 8x ]、[ 8m ]、[ 8 ]、[ 8s ]、[ 8j ]。 6. 粵語的聲隨韻母有兩類:一類是以[ -m]、[ -n]、[ -]這三個鼻輔 音收尾的,稱為「鼻聲隨」;另一類是以[ -p]、[ -t]、[ -k]這三 個塞輔音收尾的,稱為「塞聲隨」。 7. 粵語也有自成音節的韻母[ l< ]和[ <<<<<]。 例字如表 2-13: 表 2-13 粵語韻母及其例字 粵語韻母 例字 [`] 爸 馬 [`h] 挨 敗 [`t] 坳 包 [`l] 三 男 [`m] 晏 班 [`] 坑 彭 [`o] 鴨 雜

(41)

[`s] 壓 殺 [`j] 握 拍 [l<] 唔 [<<<] 五 吳 [`h] 矮 米 [`t] 歐 收 [`l] 庵 金 [`m] 新 很 [`] 鶯 更 [`o] 濕 急 [`s] 實 不 [`j] 塞 黑 [D] 些 姐 [dh] 四 記 [D] 腥 驚 [Dj] 石 尺 [8] 靴 鋸 [8x] 需 居 [8m] 信 進 [8] 香 相 [8s] 卒 律 [8j] 削 腳 [N] 柯 戈 [Nh] 愛 該 [nt] 澳 高 [Nm] 安 幹 [N] 康 裝 [Ns] 渴 喝

(42)

[Nj] 惡 角 [h] 詩 支 [ht] 消 叫 [hl] 閃 尖 [hm] 先 見 [H] 星 清 [ho] 葉 協 [hs] 節 結 [Hj] 識 力 [t] 夫 姑 [th] 灰 杯 [tm] 歡 門 [T] 公 中 [ts] 闊 活 [Tj] 屋 谷 [x] 書 住 [xm] 孫 專 [xs] 雪 決 (三) 粵語聲調 粵語有九個聲調,其調名與調值整理如下表: 表 2-14 粵語聲調 調名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上 陰 入 下 陰 入 陽入 調值 55 21 35 13 33 22 55 33 22 調型符號 Ú ˘ ˙ Ù ı Ú Ù ı 例字 詩 時 史 市 試 事 式 錫 食

(43)

由表中可見,古代漢語的平、上、去、入,在粵語中都分為「陰」、「陽」兩 類,就成了八個聲調,而其中的陰入聲,又分為上陰入與下陰入,一共有九個聲 調。 三、 華粵語音對比 在探討華語語音及粵語語音後,研究者將華粵語音做一對比分析,以更凸顯 華粵語音之異同,以利作為母語為粵語學生學習華語的語音難點分析基礎。以下 分為華粵「聲母」、「韻母」及「聲調」三大部分論述之。 (一)華粵聲母對比 下表2-15為華語與粵語的聲母對比,「+」代表該語言有此音,「-」代表 該語言缺少此音。 表 2-15 華語、粵語聲母比較 聲母 華語 粵語 [p] + + [p] + + [m] + + [f] + + [t] + + [t] + + [n] + + [l] + + [k] + + [k] + +

(44)

[x] + - [t] + - [t] + - [] + - [t] + - [t] + - [] + - [] + - [ts] + - [ts] + - [s] + - [t] - + [t] - + [] - + [] - + [kw] - + [kw] - + [h] - + 透過華語和粵語的聲母對比分析後,可以看出華語聲母中的ㄅ、ㄆ、ㄇ、ㄈ、 ㄉ、ㄊ、ㄋ、ㄌ、ㄍ、ㄎ這幾個音和粵語聲母相同。不過,也有一些相似或不同 的音,有可能會造成學習遷移現象,以下為以粵語為母語之學生學習華語之語音 差異分析: 1. 華語中有舌尖後翹舌音ㄓ、ㄔ、ㄕ、ㄖ,是粵語中所沒有的,因此, 這類舌尖後翹舌音有可能造成學習困難。

(45)

2. 粵語中沒有舌面音ㄐ、ㄑ、ㄒ,只有一組聽起來既像ㄐ、ㄑ、ㄒ又像 舌尖音ㄗ、ㄘ、ㄙ的[ t∫]、[ t∫ ]、[∫],語音學上叫做舌葉音, 就是舌尖與舌面之間的位置,因此,華語中的ㄐ、ㄑ、ㄒ可能出現 掌握不準的情況。 3. 華語中的ㄏ聽起來粵語的[h]相似,但真正的發音是不同的。華語的 ㄏ是舌根音,國際音標符號為[x];而粵語的[h]是喉音。兩個音都 是擦音,但發音部位卻是不同的。 4. 根據文獻顯示,由於漢語各方言語音的發展變化,粵語[ i ]之前的 軟顎音不顎化現象(Norman,1988),在華語中一部分聲母為ㄐ、 ㄑ、ㄒ的字,在粵語裡聲母卻是[ k ]、[ k ]、[ h ]。如:「基、 奇、希;居、區、虛」等,須特別注意。 (二)華粵韻母對比 由前述分析粵語韻母時得知,粵語的韻母數量比華語多了許多,其中有許多 是華語所沒有的音,例如:華語的[ a ] ,沒有長短元音的對立來區別意義;華 語中沒有[ 8 ],舌頭前、舌位中低、圓唇的元音,也沒有[ 8x ]、[ 8m ]、[ 8 ]、 [ 8s ]、[ 8j ];另外,華語中只有「鼻聲隨」的音,沒有「塞聲隨」的,而 鼻聲隨中,也只有[ -n]和[ -]收尾的,而沒有[ -m]尾的音。 如此看來,華語的韻母對於已經習得粵語的學生而言,從學習的數量上來 說,應該是較為簡單易學的,不過,仍有一些必須留意之處: 1. 華語的ㄛ[n]與粵語韻母[ ]相似,但其實兩個音的舌位高低是不同 的。華語ㄛ的舌位比粵語[ ]的舌位來的高。 2. 華語中的韻母ㄝ[e]與粵語韻母[ D]相似,但舌位高低不同。華語ㄝ 的舌位比粵語[ D]的舌位來的高。 3. 華語中有一個和ㄛ舌位相同但為展唇的韻母ㄜ,國際音標為[  ], 這是粵語中所沒有的音。

(46)

4. 華語中以ㄜ為主要元音的韻母ㄣ及ㄥ,也是粵語中所沒有的音。 5. 華語中有捲舌韻母ㄦ,粵語中沒有。 (三)華粵聲調對比 華語的聲調具有辨義的功能,粵語聲調也是。不過,華語只有四個聲調,分 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粵語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 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下陰入、陽入。粵語聲調和華語相同之處在於都有 平、上、去,但是不同之處在於:粵語的平、上、去還要分高低兩調,另外,還 比華語多了入聲,入聲亦分為陰入與陽入,其中陰入還分為上陰入與下陰入,共 為九個聲調。 表 2-16 華語、粵語聲調比較 調類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華語 調值 55 35 214 51 調類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上陰 入 下陰 入 陽入 粵語 調值 55 21 35 13 33 22 55 33 22 從上表可見,華語的聲調只有古代漢語中的平、上、去三聲,入聲消失了, 但是由於平聲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兩類,因此華語的聲調一共為四聲。表面看來, 粵語的聲調數量較多,而且有入聲,似乎比較難以掌握。不過,相對來說,古漢 語的入聲字歸入華語的四聲,沒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也給粵港人學習華語的聲調 帶來一定的困難,例如:「一」、「十」、「百」、「億」在古代漢語以及現在的粵語 中,全都是入聲字,但在華語中分別讀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又如:粵語

(47)

的「鴨」字聲調為下陰入,在華語讀為陰平;又如粵語的「急」字聲調為上陰入, 而在華語讀為陽平;粵語的「尺」字聲調為下陰入,而在華語讀為上聲;粵語的 「必」字聲調為上陰入,而在華語讀為去聲。

第三節 華語語音偏誤相關研究

Selinker的中介語理論促進了偏誤分析的發展和完善,並逐漸形成偏誤分析 的理論基礎,由前述中介語理論得知,中介語是介於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獨立的 語言,也是一個隨著學習者的學習發展而逐漸向目的語靠近的語言系統,中介語 包含了大量的偏誤,這些偏誤在語音、語法、詞彙等都有表現。自中介語理論受 到肯定與重視後,國內外有大量的學者進行偏誤分析研究,對第二語言或外語學 習者進行研究,研究的範圍包含了語音、語法、詞彙、語用等層面,而本研究目 的在於了解華語學習者之「語音偏誤」,因而在本節中將針對「學習者的語音偏 誤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 外國人士學習華語之語音偏誤分析 近年來由於外籍配偶逐漸增加,外籍配偶學習中文的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 因而以外籍配偶為研究主題的論文也大幅增加,在語音方面的研究,陳心怡 (2006)以越南外籍配偶為研究對象,基於以語音對比觀點探討漢語學習的著作 僅有少數幾篇,而越南的南越、北越又存在著相當大的方言差異,但研究大多以 北越河內語為對比標準,不符合台灣越籍配偶大部分來自南越之情況為研究動 機,因而以一名母語為南越胡志民市語的外籍配偶為個案,以對比分析進行華越 語音對比,預測可能的難點,再以自編字表進行華語語音測試及偏誤分析,結果 發現:在聲母方面,最多的偏誤為塞擦音和擦音的互混,另外,不圓唇、齒不觸

數據

表 2-10  華語聲調  項目  說明  四聲俗名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調類名稱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四聲調值  55:  35:  214:  51:  調型符號  Ú  ˘  ¸  ¯  注音符號  (-)  ˊ  ˇ  ˋ  二、  粵語語音  粵語通行在兩廣、海南、美加和南洋一帶的華僑社會,可以再分為數個次方 言,其中以廣州話為代表方言,現以何大安(2004)所舉的廣州話音系為例,並 參酌香港中文大學粵語網路課程,以及曾子凡(2006)、何文賢(2006)、何嘉
圖 3-2 研究架構與流程圖 研究動機 確立研究目的 界定研究問題 文獻蒐集與整理  文獻探討 確立研究架構  選擇研究對象 暫定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預試與修正 進行施測 資料分析處理 研究結果與討論 提出研究報告 閱讀相關文獻 確定研究工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atrick Ledda, Alan Chalmers, Tom Troscianko, Helge Seetzen, Evaluation of Tone Mapping Operators using a High Dynamic Range Display,

印尼語 164 班、柬埔寨語 13 班、泰語 131 班、菲律賓語 54 班、. 緬甸語 33 班、馬來語 36 班,計 3,523 位學生選習。另外,102 校以遠距直播教學開課,總計開設雲端班 87

 Register, tone and style are entirely appropriate to the genre and text- type.  Text

• Teaching grammar through texts enables students to see how the choice of language items is?. affected by the context and how it shapes the tone, style and register of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 為協助新來港非華語學生融入學校,教育局 資助啟動課程及適應課程,並為啟動課程畢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 「在香港定居的非華語學生與其他本地學 生,同樣是香港社會的下一代。……為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