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話資料整理與敘述統計

(五) 階段表現:

此階段平台已有教學與學習交流之雛型,但仍有更多可能發展空 間,值得繼續探索與經營。

第二節 對話資料整理與敘述統計

一、 對話篇數敘述統計

自 2012.02.20-2012.06.17 歷經第三單元(生活中的視覺意象-設計與生活)

共兩課(廣告與商業媒體-思考與創意、動態影像與電腦動畫)之教學活動後,

依文獻探討之分類,研究者協同另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之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藝 術教育組碩士評定員,分別對三大討論區(塗鴉牆、相片區、網誌區),總計 1390 篇的文章進行編碼工作,分類相同的篇數為 1187 篇,依據相互同意度與信 度公式計算,兩位編碼員的平均相互同意度為 0.89,信度為 0.94,已高於 0.8 的 標準,因此本研究編碼的信度已有一定可靠性。茲將對話總篇數敘述統計如表 4-1 說明:

90

91

表 4-1 顯示研究三階段中,各項對話之類別歸屬,其中學術性(含教材內容 討論、課程主題相關等)有 981 篇;任務性(含課程工具使用、完成課程任務等)

有 32 篇;社交性有 174 篇,三大類別總計 1187 篇。在三類別對話中,可觀察學 術性總篇數最高,佔 981 篇;次高為社交性對話,佔 174 篇;再者為任務性對話,

佔 32 篇。由以上數據可發現,本教學平台以學術性對話為支持,社群成員亦多 將話題圍繞於特定知識領域上,彼此共同體驗、關注相同議題,服膺了實踐社群 中以知識為基礎的領域要素;再者,社交性對話亦提供了成員情感的向心力,使 之形成一具信任與承諾感的社群;而在所有性質對話的交融中,成員除探索領域 最新進展,亦累積建構了自身知識,如此資源將能使成員掌握新趨勢,創造更新 知識,進而凝聚與實踐了本研究美術學習實踐社群的根基。

本研究雖有三大階段,然第一與第二階段實為同一課程「廣告與商業媒體-

思考與創意」,雖然作品成果僅能呈現於相片區,然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除了在 相片區操作線上帶領策略外,實則於塗鴉牆與網誌區亦有帶領活動,彼此牽連相 關,因此三大討論區無法拆解分述;再者,由於 Facebook 具即時對話特性,在 課程未完成之時,師生仍有可能因彼此對話留言,而拉長對話的互動空間(塗鴉 牆、相片區、網誌區)與時間線性(第一、二階段),因此,為清楚呈現課程中 師生對話的互動關係,在此,研究者將一、二階段視為一整體,並觀察在「廣告 與商業媒體-思考與創意」課程中,師生對話之分屬特性,表 4-2 即為「廣告 與商業媒體-思考與創意」之整體對話篇數敘述統計(結合第一、二階段):

92

93

表 4-2 說明在第一、二階段中,學術性(含教材內容討論、課程主題相關等)

有 539 篇;任務性(含課程工具使用、完成課程任務等)有 7 篇;社交性有 45 篇,三大類別總計 591 篇。在此分段(第一、二階段)中,由於第二階段屬線上 帶領前三策略(登入與鼓勵、線上交誼、資訊分享)的再循環,因此師生除更拉 近彼此情誼外,亦吸引了群組其他成員(其他老師 1 位、他屆學生 3 位)的對話 參與,即便整體社交性對話僅 45 篇,然由於全體同儕的情感投入與即時互動

(如:按讚活動),因此在學術性對話上,亦能發揮相當大之交流功效,根據統 計,具有意見交流意義的學術性對話即達 539 篇,扣除教師發言 12 篇,總數有 527 篇,相當於 117 位學生,每人發表了 4.5 次意見給予彼此,超出原先教師設 定的兩項「廣告影像資訊連結」與「海報設計」互評作業,每人至少 4 篇對話的 預設。

藉由觀察第一、二階段的對話表現,在「量」上雖佔整體總量僅二分之一,

且內容以「學術性」對話為要,服膺實踐社群在領域上,需以建構知識為基礎的 要素。然而,為使對話更具內容深度與意義發展之「質」的可能,研究者於第三 階段帶領策略中,融入更多實踐社群的培育原則,期許在分享美術相關資訊、小 組合作增添同儕情誼、設計更詳盡心得要求的課程活動中,使師生有深入對話交 流之前提,開啟成員彼此更多「社交性」表達可能,以利增添其歸屬感,進而觸 動社群內不同觀點之討論,並能依此引發其他觀望成員的參與動機,發展課堂後 公私領域交流的再造空間,促成社群活力不斷之帶動。

最終,本研究的第三階段,屬線上帶領五策略的全部實施,進行課程為「動 態影像與電腦動畫」,在對話統計上,學術性(含教材內容討論、課程主題相關 等)有 442 篇;任務性(含課程工具使用、完成課程任務等)有 25 篇;社交性 有 129 篇,三大類別總計 596 篇,如表 4-3 說明:

94

95

第三階段,屬線上帶領策略的全面實施(登入與鼓勵、線上交誼、資訊分享、

知識建構、個人發展)。由於在第一、二階段,前三策略的再次循環,解決了同 儕情誼陌生和意見交流可能不足之疑慮,因此在本階段中,解決問題改設為知識 建構與個人發展部分。根據前一節所述之策略修正,本階段教師將分享更多美術 相關資訊,期待以循序漸進方式,引起更多對話可能,因此,教師於本階段的學 術對話總量上,因分享了更多美術相關資訊,相較第一、二階段的 12 篇,提高 為 80 篇,增進了 68 篇之幅度;再者,任務性對話為 10 篇,較先前階段的 6 篇,

提升了 4 篇幅度;社交性對話,則有 30 篇,較前階段的 10 篇,提高了 20 篇幅 度。由於教師對話增量的操作,使學生亦多了對話的可能性,因此本階段學生在 學術性對話總量上,表現為 361 篇,雖較前階段的 527 篇少了很多,然在「質」

的表現上,卻有內容精進與意義提升之展現,尤其,常有學生將心得要求濃縮抒 寫於一則留言中,相較於前階段的心得拆解說明,實則更利於檢視,且不易被他 人截斷話語,更增添了文章內容的完整性與引起其他對話之可能,而關於此部分 細節,將於第三節對話內容質性分析中說明;另本階段學生之任務性對話上,總 量有 15 篇,較前階段的 1 篇,實有大幅進步;而社交性對話上則較前階段增加 34 篇,有 64 篇的表現;特別的是,由於前二階段的熱身與互動初探,本階段亦 增添了他者(其他老師 6 位、他屆學生 6 位)對話之呈現,計有 35 篇,實屬一 大突破。

以下為第一、二階段與第三階段對話篇數增減比較,如表 4-4 說明:

96

97

由表 4-4 中可觀察第三階段與第一、二階段對話篇數雖未有太大差異,在他 者(其他老師、他屆學生)的學術性對話上,僅有 1 篇成長,而任務性對話,篇 數甚至為 0 篇,探究此一現象,可解釋其他教師與學生應屬尊重課程進行,因此 未發表相關談話,避免學生對課程指示混淆,然此一現象由於未在研究問題設定 中,因此將不加深究。至於,「學術性」對話的「教材內容討論」中,數據差異 較大的學生發言者角色,則十分值得對其對話內容加以質性分析,以利檢視差異 原因為何,第三節將依據此現象詳加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