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根據第肆章研究結果與分析,歸納出在以 Facebook 輔助美術教學的學 習社群中,其在課程設計、相關資源運作與學習成效、意義與價值上之結論,說 明如下:

一、 課程設計與教學經營

(一) 建立良好師生關係,創造對話討論機會

欲經營一個兼具美術學習與社群成員濃厚情感的 Facebook 社群,訊息 互動的目的,除了知識性的交流與分享,更應融入情感互動的內涵,並滿足 彼此對社交回饋的期待。是故,教學者在經營 Facebook 美術學習社群時,

應先採鼓勵與支持的帶領方式,使社群成員在彼此作品的相互觀摩中,能有 對自身成就感滿足的情感初探,並由此延伸對社群的信任感,而後在教學者 欲建立相關規範與要求之時,成員方能因對所屬社群的認同,進而願意遵循 社群的運作模式。

150

(二) 提供豐富內容,爭取社群成員認同

在知識分享的內容上,Facebook 雖能轉載網路既存資訊,但溝通內容 仍需以文字為主,影像、網頁、動畫,乃至附檔等僅可視為輔助,其內容雖 可非常多元,然主題決定仍需由社群成員自己產生。因此,教學者在美術課 程進行之初,仍應採足夠的平台與課程相關工具操作說明,並搭配展示攸關 主題和工具價值的示範性討論,如此,才可能引發其他成員的對話仿效,並 促進彼此對平台的使用動機。此外,在社群成員於平台分享資訊後,教學者 除應即時鼓勵,最好能再趁勢利用話題,引發其他觀望成員的參與,進而帶 動平台上的師生討論氛圍。

(三) 建立即時溝通管道,開啟不同層級參與

教學者在鼓勵成員分享知識之時,亦需顧及公共場域(如塗鴉牆)和社 群成員私下(如信箱、聊天室)之互動管道。重視並鼓勵社群不同層級的 參與,社群整體的互動情況才會以知識分享形式呈現出來。是故,教學者 除需多方建立與成員課後私下溝通(如信箱、聊天室、應用程式等)之管 道,在對應其問題時,亦需兼顧具情感品質的回饋,使社群成員深感被重 視,如此具社會性的支持,方能使成員降低原先疏離感和退縮行為,凝聚 出社群最重要的「社群感」,形塑美術學習社群的可能。

(四) 善用平台介面,建立互評機制

在 Facebook 介面操作的配合上,除可善用學生熟悉的塗鴉牆、相片區、

網誌區外,於相片區的同儕互評活動進行時,教學者宜更關注每位同學的操

151

作,避免因平台對話計量僅能顯示總數的設計,使有心者鑽平台不會對個人 對話數量統計的漏洞,因而疏於給同學互評(簡言之,即是認為老師應該不 會注意與計算,我沒留言也沒差)。另外,教學者宜注意之處,尚有平台介 面設計呈動態的線性模式,因此,在發佈相關重要訊息時,有可能因時間流 逝與他人發言的版面排擠性,造成使用者的訊息接收疏漏,是故,教學者宜 於課前詳加了解各介面操作的最利他性,並妥適分配課程各訊息的使用區 位,以利群組成員隨時檢視。

二、 資源運作與學習成效

(一) 學術互動為主軸的學習環境

就本研究設定於塗鴉牆、相片區、網誌區三個區位的 1187 篇對話表現中,

以學術性對話為最高;次高為社交性;最低者為任務性指示。由此,對筆數達 981 篇,佔總對話量約 83%的「學術性」對話可獲致學習成效之觀察,本學習平 台是以學術性對話為支持,社群成員亦多將話題圍繞於美術知識領域上,彼此共 同體驗、關注相同議題,服膺了實踐社群中以實踐學習為基礎的要素,並把握了 從過程累積知識和經驗的原則。再者,社交性對話亦提供了本社群成員情感的向 心力,使之形成一具信任與承諾感的社群。是故,藉由所有性質對話的交融,師 生除在其中探索了領域最新進展,亦同時累積建構了自身知識,使彼此凝聚與實 踐了本美術學習社群的設立目標。

(二) 學習評量的質量變化

1. 自評

152

(1) 觀察課程在第一、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個人自評部分,由於第 一、二階段屬摸索 Facebook 平台各功能時期,因此學習者較不 熟悉發言如何簡約操作,故同篇主題每個人即各自留下 3 篇對 話量。進行至第三階段時,由於已相當帶領策略的全歷程第二 次循環,因此,學習者多能駕輕就熟平台的介面操作,每個人 對話量濃縮為 1 篇,堪為言簡意賅。

(2) 由於在第一、二階段的多項按「讚」活動操作,學習者在第三 階段的同儕合作態度上,相較於前二階段,明顯又增強許多向 心力,言談間學會在乎群體,在乎同學彼此給的評價,意求讓 自己在融入社群成為其份子的過程中,能取得某種成就感或建 立社會認同,

2. 互評

(1) 對話數量與內容隨階段操作而質變。以同課的第一、二階段和 第三階段的互評歷程來看,對話內容隨三個階段的操作,而逐 步質變精進,並能改善先前視覺性直接陳述與白話讚美的鼓勵 方式,取而代之,採以「如果…會更好」的建議語句,使鼓勵 支持目的仍在外,亦多了更詳盡知識建構之機會。

三、 意義與價值

本次研究藉由採繪圖和影像軟體的課程設計,使成員一旦使用電腦,便 能在平台即時互動交流,討論相關課業內容,提升課後知識的持續動態流 轉;而在成品分享的過程裡,因鼓勵和互評活動的增強,研究者亦發現學生 提升了對美術相關表現的自信心,常常會因同學的一個讚、一個鼓勵,而產

153

生成就感。是故,研究者以為 Facebook 學習社群若欲長期實施,教學者除 須循循善誘學習者的情感投入外,更應建立一套帶領策略,以利在有鼓勵但 仍具規範的機制下,利用各種鼓勵活動的設計,使社群成員有所收穫,並能 在相關活動中,增強成員對社群規範的適應,使其使用行為能隨加入時間的 增長而增強。

另外,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觀察成員於 Facebook 學習平台之表現,

個人以為藉由平台的開放互動性,成員在加入後,透過網路打破了時空限 制,除了可能吸引聚集更多成員外,亦造就了有志者的資源分享(例如其他 老師與他屆學生),同時也因此整合原先不相熟的群組(如:班際成員交流、

跨年級分享等),是為一能垂直與水平開展的有機組織;而如此需藉互動而 形成的社會關係,由於得靠 Facebook 的即時回應方能獲得,因此社群的認 同與歸屬感便自然而然於焉產生,並從而引發向心力,期待彼此在社群中的 表現,形成一個更有願景的學習型組織。

因之,本研究雖是首以網路社群 Facebook 輔助教學與學習,並運用於 高中美術領域的研究,除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接受度均高,採正面認同態度 外,更由此肯定 Facebook 輔助美術教學之課程具有再施行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