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學習環境的變革

一、網路學習環境

Shashi(2007)於「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Social Science)中對學習環境定義:學習環境係指在學校環境之外,環境本身與 使用者的交互使用,能提供學生更深層的學習和理解,以及對整個學習社群的聯 繫;也就是說,學習環境是教學者與學習者在進行學習活動過程中,賴以持續的 情況與條件,主要是幫助學習者獲得更深理解的資源,並提供群體關係的互動與 支援的建立(引自林曉薇,2010)。時至今日,在學習環境受到網際網路發展產 生新面貌與衍生相對影響的脈絡下,關於網路學習環境特質,相關學者主張與研 究結論(洪明洲,1998;林曉薇,2010;林奇賢,1998;鍾宜智,2001;高碧玉,

2005)如下:

(一) 開放的學習環境

由於網路通訊的便利,學習者能擁有更多彈性,不再受時間、空間、內 容等限制,只要善用網路上的各項資源,按照自己的興趣、能力、經驗,並 透過分工合作、相互討論及腦力激盪等方式進行意見彙整,共同面對問題,

不斷改進與創新,便可拓展知識疆界。

(二) 平等回饋的互動環境

26

網路上的學習者可以不分性別、種族、年齡,一律人人平等,營造出一 個友善的溝通環境。

(三) 分散式知識建構

網路資訊通常可透過文字、圖片、影音動畫等多種媒體型態來做學習資 源的呈現,也由於多種媒體的並陳,很容易提升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了解與 記憶。此外,網路學習資訊的取得並不侷限於單一來源,透過強大搜尋引擎 的協助及超連結的串連運作,學習者可以取得各種與學習相關的素材(林奇 賢,1998)。

(四) 學習者身分轉換

學習者由被動化為主動,學習者可在網路上找到各種程度深淺不一的學 習活動與學習資訊,依個人的程度、興趣及學習腳步,自由的選擇,彈性的 進行調整,以彌補不足(鍾宜智,2001)。高碧玉(2005)亦指出,學習者 必須善加利用網路學習特性強化自我導向學習,逐漸從學習過程和經驗積累 中,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能以多重角度創新思考,不再純背誦所 學,並能紀錄追蹤診斷,了解自己學習歷程而提昇學習層次,以因應瞬息萬 變的資訊時代。

(五) 資訊互通

網路學習社群具備適時、即時、不受時空限制、溝通與討論、觀察與探 索、多元互動、資源共享、資訊互通、情境與經驗、群體合作等學習特性,

可擴展多元運用與多元互動溝通,共享網路資源。

二、 Web2.0 下的網路學習環境

(一) Web 2.0 的發展與特色

Web 指的是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自 1993 年 Web1.0

27

發展至 2004 年 Tim O’Reilly 提出 Web2.0 的概念後,經過不同學者、專家、

網路使用者持續從不同角度提出看法,Web2.0 已從原本模糊的概念變得更 加完整。透過歸納,Schauer(2005)認為 Web2.0 的核心概念必須結合基礎 屬性與體驗屬性中的某些特性,才能創造出一個有價值且快速成長的模式,

見表 2-5:

表 2-5

基礎屬性與體驗屬性比較

屬性 項目 意涵

基礎 屬性

使用者貢獻價值 由使用者創造實質的貢獻,來提升與增加某一 Web 2.0 服務的整體價值。

長尾定律 不再只專注於銷售熱門暢銷商品或服務,而是利用網路 的特性來接觸各個小眾市場,銷售累積大量的冷門商品 或服務。

網路效應 對於使用者而言,網絡的整體價值是隨著使用者的增加 而倍增的。

體驗 屬性

去中心化 使用者透過自己的方式體驗服務,而不再是遵從網路公 司集中化的管理與支配。

共同創造 使用者參與創造過程且傳遞 Web 2.0 服務的主要價值 可再混合 藉由整合多樣化服務與組織的能力,創造出符合使用者

需求的體驗價值。

新興系統 系統最底層所累積的能量,驅動整體系統的形式與價 值。使用者不只從服務本身獲得價值,更是體現在使用 者行為傳承上。

資料來源:引自林伯峰(2007)。Web 2.0 之創新應用服務與經營模式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26),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28

由表 2-5 可知,Web 2.0 的「基礎屬性」乃是由使用者貢獻價值、長尾定律

(由於通路的擴大與時間拉長,利基產品也能賣出與暢銷產品一樣的量)、以及 網路效應三者構成網站的經濟模式。而讓 Web 2.0 網站能創造獨特使用經驗 的,則是「體驗屬性」:去中心化、共同創造、可再混合、新興系統,這四項特 性的集合,使 Web 2.0 能強化使用者的參與,差異化其服務基礎,創造出獨特競 爭優勢。

由此看來,網路時代已從 Web1.0 的「技術核心」更迭為 Web2.0 的以「人」

為核心,其精神即為匯集群體智慧(Wisdom of Crowds)的網路。侯嘉昌(2008)

認為 Web 2.0 本身就是個具有強大服務功能,但使用界面友善的網路平台,提供 網路使用者自由互動交流的空間。也就是說,不管是在工作、學習或娛樂上,使 用者都能透過不同內容的填入來滿足各種相關需求,就像一個功能強大的程式設 計軟體,使用者甚至無需知道如何撰寫程式,只要具有一般電腦操作能力,就能 透過直覺化的友善介面,來完成想要做的事。而透過網路平台提供的互動空間,

Web 2.0 所創造出的學習環境,似乎也更接近 Internet 當初所提倡的本質,即分 享、自由、平等和開放。許玉潔(2010)即認為 Web 2.0 平台上的內容,是由 使用者根據自身的經驗與感受所提供的知識分享,也使得這些資訊內容較網站擁 有者單向發佈的資訊內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透過 Web 2.0 網路平台,使用者 可以建立和現實生活類似的社會互動,這將使得網路世界和現實生活開始真正地 交融。

(二) Web 2.0 應用實例:Facebook 1. Facebook 平台特性

Facebook.com 是由 23 歲的 Mark Zuckerberg 所創立,設立的目的主 要是利用註冊網友的機制,聯繫同班同學、同校校友,其在 2006 年起開放 給全球使用者註冊,最大的特色是在於利用以人找人方式,讓成員間形成人

29

際網絡,目前則成為全球最大的社交網路社群。賴怡君、張瑜芳與劉旨峰

(2009)指出, Facebook 之有別於其他 Web2.0 網站在於其提供更多人與 人互動的機會,建立更多讓使用者與他人聯繫的機會。許玉潔(2010)則觀 察 Facebook 通常會要求使用者以真實的資料註冊,透過使用者在註冊時所 填入的電子郵件信箱、公司、學校、年紀等資料,給予「朋友建議」名單,

目前還可透過電子郵件信箱的通訊錄、Windows Live 通訊錄、AOLInstant Messenger 好友名單等資料的匯入,快速的找到自己在 Facebook 上的朋友。

因此,當使用者註冊完成,成功登入 Facebook 時,Facebook 早在首頁介面,

將相關的互動功能與訊息整合顯示,讓使用者在登入 Facebook 後,便可立 即掌握好友的最新動態,並與之進行互動。圖 2-1 茲將 Facebook 頁面的功 能區塊依序編號並簡介如下:

30

圖 2-1 Facebook 頁面之功能區塊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1

(1) 朋友邀請區:

邀請區能顯示社群參與者對使用者的邀請訊息,包含交友邀請、尋友工 具(使用者亦可自行邀請他人)、遊戲邀請等。

(2) 訊息工具:

訊息工具是管理使用者在 Facebook 裡私人訊息的收發傳送區,使用者 透過信件匣能發送僅雙方能彼此互通的訊息,而使用者在編寫新訊息時,除 了文字使用外,亦可在訊息中夾帶檔案、相片、影片或連結。

(3) 留言通知:

留言通知能顯示使用者的朋友們留給自己的訊息,例如對使用者 Facebook 的留言狀態,遊戲活動的邀請等,利於使用者能快速掌握朋友對 自己的關注焦點為何。

(4) 使用者首頁切換:

進入 Facebook 首頁後,除了可檢視朋友們的最新動態,亦可點選使用 者首頁切換區,迅速進入使用者自己的 Facebook 頁面,利於使用者經營自 己的心情紀錄。

(5) 活動區塊:

活動區塊功能形似個人秘書,除了能顯示使用者當天所有的活動設定,

亦可利於使用者舉辦活動,邀請朋友參加。

(6) 應用程式及遊戲:

應用程式及遊戲區能管理使用者的程式運用狀況,除可按使用頻率顯示 使用者曾使用的程式外,亦可顯示和朋友間共同活動的遊戲有哪些,利於使 用者拉進和朋友們的情誼。

(7) 好友名單:

好友名單可讓使用者管理朋友名單,建立名單中的群組類別,似於電話 簿管理。

32

(8) 搜尋功能:

搜尋功能似於搜尋引擎,利於使用者尋找朋友。

(9) 近況更新塗鴉牆:

此文字框功能主要是讓使用者能輸入一些自己的心情想法、照片、影 片、網頁連結等內容,待輸入完畢後,Facebook 會自動將使用者的訊息發 佈到所有好友頁面,讓好友能得知使用者的心情動態。

(10) 動態彙整:

動態彙整能顯示使用者朋友間的最新動態,其按照時間排序的即時畫 面,讓使用者能第一時間掌握朋友最新訊息。

(11) 使用者回應區:

使用者可透過「留言、讚、分享」等動作,即刻回應朋友間的動態訊息。

(12) 即時動態:

即時動態主要是讓使用者能快速掌握好友動態,例如誰新增好友、玩什 麼遊戲、做什麼事情、參加什麼活動等都會在此顯示,使用者可依需求分類 檢視。

(13) 聊天室:

聊天室功能,讓使用者可隨時與在線好友聊天溝通。

簡言之,Facebook 提供了各式各樣的互動功能,讓使用者能彼此相互交流,

而好友間的訊息和動態也能透過 Facebook 的傳播,很快在交友圈傳開。因之,

可說 Facebook 的運作與概念即是建立在使用者的社會互動上,例如在 Facebook 的近況更新塗鴉牆、信件匣、應用程式及遊戲、影音資源分享、聊天室等皆能讓 使用者游刃有餘穿梭其中,而這樣的社會互動行為除滿足使用者的個人抒發,也 縮短了朋友間情誼聯結的距離感,大大拉近了人與人的時空差距,成就了 Facebook 的廣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