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導入數位典藏的實務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導入數位典藏的實務探討

數位典藏的工作流程中牽涉了技術、實務等的層面,以技術層面而言,數位 資源的保存實屬不易,且數位媒體的壽命是有限的,如何符合長久保存乃是一重 要的議題;掃描器、螢幕色彩校對管理;對於掃描成果的品質控制,圖是否有歪 歪斜斜;原始資料品質的好壞;數位檔案與後設資料的校對、檔案命名的校對等 都是實務面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

一、 數位典藏之長久保存

在大量資料數位化或原生數位資料不斷產生後,數位典藏資源長久保存與取 用開始受到重視,資訊推陳出新之快,使得儲存的技術易於過時,且數位物件無 法獨立存在,必須依賴特定的軟硬體方可讀取,但軟硬體也易於過時,這迫使典 藏單位必須經常去「更新(Refreshing)」媒體,或「轉移(Migration)」系統(陳 昭珍,2002),這稱為資訊科技典範的轉移。所謂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為 1962 年由美國社會學家 Thomas Kuhn 提出的概念,乃指某種科學理論及作法產生 結構性的重大改變,例如軟體系統的發展通常以三到五年為一個週期,在新技術 的出現後,使得典藏單位必須去因應新技術而改變儲存的方式。保存數位資料有 轉移(Migration)與模擬(Emulation)數位物件(Alemneh, Hastings, and Hartman, 2002 & Besser, 2001)。

(一) 更新:為儲存媒體的更新,將儲存於舊式儲存媒體之數位檔案複製到新的儲 存媒體,如表演藝術團體以前儲存的媒體為磁帶、Betacam,因應資訊科技 的演變,現今儲存媒體為DVD 等媒體上,但需透過特定硬體來進行轉檔,

以讀取資料。採用此方面必須要定期的更新,否則更新後的儲存媒體未必 再將來可以繼續使用。

(二) 轉移:是將舊系統轉移至新系統,包括軟體、硬體、資料結構、資料格式、

標準的轉換。系統轉置須需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且又耗時,且於系統轉置

過程中,資料可能因格式的更新而有所損失或因有所修改而失去原意,導 致珍貴資料的流失(歐陽崇榮,2002)。

(三) 模擬:於軟硬體中建置模擬的過程,模擬舊系統,使得數位物件的原始程式 能在新一代系統中運作,使檔案在新設備中,維持著與舊系統運作一致。

二、 數位典藏中遭遇之問題

徐國芳(2009)曾提出各個博物館於執行數位典藏時所面臨的多項困境與挑 戰,其一為各博物館若要進行典藏品數位化成果加值應用,缺乏如授權之專責的 單位以及專業人員,以負責如在典藏品圖像以及數位化成果的加值應用,包括數 位素材的計價、授權、行銷及財務稽核等機制,且加上原本人力與經費便有所侷 限,往往造成一個人身上肩負許多的角色與任務,造成事倍功半的情形發生;其 二是博物館圖(影)像或品牌授權尚未建立規範與收費機制,雖然「國科會主導 之數位典藏橋接計畫」、「行政院文建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經濟部工業局 執行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但是在加值應用上卻沒有顯著的 效果,原因在於每個博物館個案不同,收費機制也尚未建立,且各博物館缺乏嫻 熟智慧財產權或科技法律的專家,因此若要每個博物館都各自去研擬數位素材的 鑑價、授權方式、收費標準等,都會遭遇到困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文化創 意產業發展」暨「數位內容產業發展」,使得進行數位典藏產業的人員面臨許多 的變革與衝擊,如何讓文化事業建立產官學異業結盟之溝通平臺,及專業人員的 培訓,這值得好好去考量。

何建明等人(2000)提到了典藏數位化系統所碰到的一些問題,包括資料內 容與多媒體資料呈現格式的標準規範、網路安全、智慧財產權、系統規模與機房 管理及穩定度、缺字問題等,可協助數位典藏單位為系統設計時之參考,並提供 借鏡。以資料內容與多媒體資料呈現而言,設計資料庫時,除考慮不同使用者的 需求外,也應考慮後設資料標準化,以提高與其他典藏單位之資料互容性。而基

於不同的應用需求,數位化規格也有所不同,通常於典藏數位化的時候,因應典 藏與傳播推廣,會製作多個不同解析度的影像,另外為提高檢索的功能,對於文 字資料可建立文字的電子檔或透過 OCR 軟體;影像部分,可選取特徵區域,加 上描述資料,都可使日後檢索更加便利。

數位典藏都是將有價值的物件進行數位化,建立數位典藏系統的應用功能之 一是可提供後續整合性的資料查詢服務,藉由其典藏資料進行語意標記及組織分 類,方便研究人員快速精確進行資料搜尋,以利其研究進行;之二可提供一般使 用者達到自我學習的目的(蔡永橙、邱志義,2007)。在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 的是網路上的資訊安全,如何在數位資料上加密,避免遭人作不法的複製與不當 的變更。

楊惠婷等人(2004)對於文化機構未實行文化藝術數位典藏進行調查,因機 構中人力資源不足、經費不足,以及對於著作權不熟悉,導致著作權歸屬釐清不 易、數位典藏之相關知識與資訊科技的專業人才缺乏;且若遇到數位典藏相關問 題時缺乏專家指導,如後設資料專業知識、建置資料庫的專家等,導致尚未實施 數位典藏。黃茹蘭、游舒伃(2004)對於已執行的文化機構進行調查,提出了在 數位典藏過程中遭遇到的困難,包括機構中擔任數位化計畫的承辦人員對於數位 化工作的教育訓練(如智慧財產權、數位化物件的管理與加值應用、驗收作業的 實務訓練、典藏品的數位化規格等)的參與次數不足夠、執行的過程如文物資料 過於龐大清點不易、尚無標準且專業的驗收制度、對已數位化完成的資料不知該 如何進行加值應用等。

國史館自2002 年參與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對於執行中規劃後設 資料時所遭遇到的問題(林平華、張瓊月,2005)提出以下幾點:

(1) 人力有限與專業知識能力不足的問題

因其規劃後設資料是兼辦的業務,並無專職人員負責;加上檔案從業人 員具有檔案管理的專業知識,卻缺乏後設資料與資訊管理系統相關專業知識 能力,因此必須在實務作業規劃上尋求突破與支援。

(2) 檔案內涵分析困難

由於數位化的檔案數量龐大,且內容、類型多樣化,必須調閱各種文件,

深入了解其內涵結構、分類模式、範圍內容、載體類型、尺寸大小等檔案的 內外部紀錄內容,同時也需考量使用權限限制、影像管理、系統管理等實際 應用需求,以開發適用的後設資料應用系統。

(3) 編訂主題詞表的困難

編訂的主題詞表包含歷史事件、戰役、專有名詞及關鍵詞等,其參考國 家檔案分類表、中國圖書編目分類法及中國現代史辭典等工具書,賦予適當 的詞彙。在編定主題詞時,可能因編訂人員對檔案詮釋、歷史認知、分類架 構等不同看法而有所差異,以忠實呈現歷史原貌為原則。

(4) 溝通與協調的困難

其計畫與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及其後設資料工作組採全程合作的模式,

如何適切將檔案內涵分析、實務作業流程與後設資料需求等與其溝通協調是 很重要的。

(5) 如何評估並選取適用之檔案描述標準

多種類型資料時,如何評估適用之描述標準?可用不同的描述標準嗎?

(6) 規劃「照片」後設資料的問題

照片是依內容性質區分為多個主題,又有些照片是依時間順序排列,如 何規劃設計兩種分類均適用的後設資料格式標準,都是過程中碰到的問題。

(7) 各全宗之不同檔案類型的後設資料庫彙整的相關問題

不同類型不同後設資料描述標準之各全宗資料庫,其欄位比對、資料匯 出與匯入、檢索、瀏覽等雙向互動關聯性如何建立?資料庫匯整等相關技術 問題,均是實務作業的困難所在。

因此後設資料規劃人員,不僅需瞭解各種描述標準、描述欄位後設資料的專 業知識,也需具備資訊背景的能力,如系統功能架構等,因為後設資料不僅只是 描述數位典藏品的內涵與特徵,後設資料系統的建置,更影響的數位典藏系統可 否有效地檢索、呈現、管理等相關功能。此外,建立後設資料需符合國際通用標 準,有利於後續資訊交換與分享。

綜上所述,典藏機構普遍都提到人力、經費的不足,對於智慧財產權、數位 化物件的管理規範、如何驗收數位化物件,並作品質控制以及後續該如何加值應 用等的不瞭解,都使得典藏單位對於欲進行數位典藏徒增了許多的困難性,此外,

政府單位若能多加輔導,提供數位典藏相關課程,將會提高典藏單位實施數位典 藏的效率。

圖 2-8 為根據數位化工作流程與實務探討作一整合,列出每個步驟應注意之 項目:

圖2- 8 數位化工作流程與實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訂立典藏品的數位化規格 前置作業

‧驗收數位化物品

‧數位化物件品質控制 作品數位化

‧後設資料需符合標準

‧選擇適合的後設資料標準 後設資料標準訂立與編目

‧長久保存、數位化檔案的管理

‧網路安全、系統規模與機房管理及穩定度 資料儲存與管理

‧訂立系統功能架構

‧缺字問題 建置數位典藏系統與傳播

‧不知該如何進行加值應用

‧智慧財產權 加值應用

‧人力、經費不足

‧與數位典藏合作單位的溝通協調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