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型學校因應社會變遷的學校經營策略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小型學校因應社會變遷的學校經營策略

傳統的學校經營,對於學校事務採取較為保守與封閉的態度,其主要任務是達 成學校傳統教育目標及教育部的政策與指示,雖能確保學校的品質與績效,但是,面 對外在環境的迅速變遷,恐怕是保守有餘、創新不足。

現在的學校經營模式,已從傳統學校經營模式的「事務性」靜態管理,逐漸轉變 為「人際」、「資源」與「技術」的動態管理經營模式(如強調資源分配、資訊管理、

人際關係),以使學校成為能適應社會變遷、能自我成長的有機組織。

學校經營者採用管理學的知識與技術,整合學校成員之人力,透過行政程序以 及運用各種資源與策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並且能增進學校效能、促進學校組織的 變革與發展,以因應社會變遷與學校需求(張慶勳,1999)。學校經營以更寬廣的空間 來營造學校行政與學校事務的推展,以提高學校價值與效能,達成預期之教育目標 (林新發,1998)。

Odden 和 Wohlstetter(1995)發現有效實行本位管理的學校,能經由重組完成 願景,她們積極地重新建構課程與教學,學校本位管理需要整體的重新設計學校組 織,而非僅是改變學校的治理方式;在成功的案例之中,她們歸納出六個策略:分散 權力(disperse power)、強調專業發展(stres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資訊傳 播(disseminate information)、選對校長(select the right principal)、具有願景 (have a vision)、獎勵成就(reward accomplishment)。

學校經營是指學校的整體運作,是由五個層面組織而成(林天佑,1997):

(1) 運作目標:運作目標是學校經營的指針與方向,運作目標是以學校教育願景

(shared vision)為依據,而學校教育願景是指由學校依據政府政策、學校條 件及社會的期望,塑造而成的學校教育目標。

(2) 運作主體:運作主體是指推動及執行學校整體運作的人員,包括校長、教職 員、學生以及家長代表,皆是學校經營的主要動力。

(3) 運作內容:包括行政與教學兩大領域。行政的領域包括學校、教師、學生及 家長事務;教學的領域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成果。

(4) 運作過程:運作過程包括書面運作、行政會議以及行政活動。這些運作過 程,均包括正式的以及非正式的活動。

(5) 運作評估:運作評估是指學校本身,對學校整體運作的情形不斷進行有系統 的績效評鑑,包括目標、主體、內容、過程以及結果的評估等五個部分。

本研究旨將上述學校經營歸納整理為四項:一、學校行政領導,包括組織與行 政:學校目標與發展計劃及實踐、行政管理、行政績效等;二、多元的公共關係,包 括校內外公共關係:學校文化、組織氣氛、家長參與、社區發展;三、教師專業表 現,包括課程與教學:人力資源發展、課程發展、教師教學、學習活動等;四、校園 環境的規劃,包括環境與設備:資源設施運用、資源統整、校園營造。

壹、學校行政領導策略

Stogdill(1974)認為領導乃是在期望和互動的架構中的倡導和維持的作用。領導 是學校教育與發展的關鍵,在社會變遷快速的時代,傳統科層體制對勞動、資源及資 本的重視,現在都因為教育市場化運作的規則改變而徹底瓦解。黃昆輝(1988)認為領 導乃是教育行政人員指引組織方向目標,發揮其影響力以糾合成員意志,利用團體智 慧及激發並引導成員心力,從而達成組織目標之行政行為。謝文全(2004)亦指出領導 是在團體情境裡,透過與成員的互動,來發揮影響力以引導團體方向,並糾合群力激 發士氣,使其同心協力齊赴團體目標的歷程。

因此,學校教育不應該再是關起門來辦教育便算是了事,必須從多層面、更多元 的角度,去看教育問題、面對教育問題、進而解決教育問題(張茂源,2004)。

Stogdill 將領導特質分成六類:(1)身體特徵,包含年齡、外表;(2)社會背景,包含 教育程度、社會地位;(3)人格,包含熱心、自信心;(4)智慧,包含智商、能力和知 識;(5)和任務相關的特質,包含負責的態度、目標達成的欲望及(6)社會特徵,包含 名望、社交能力。

通常我們對於學校行政領導,都把它界定在校長的領導,但是經由文獻的蒐集卻 得到更為廣泛的定義和瞭解。張慶勳(2004)認為校長領導風格代表校長教育理念,並 會反應在學校文化上,並影響組織成員;認為國小校長實際的領導風格類型與行為較 偏向人性化的類型,有人和型、民主開放型及人性關懷型。

綜合上述的研究,為了使學校組織能順應社會的變遷而能永續經營發展,勢必改 變傳統的行政領導模式,領導是否有效,端看領導者是否能與情境相互配合。

貳、學校公共關係經營策略

在民主多元的社會中,教育行政人員所面對的人際關係,有愈來愈複雜的現象,

除了必須與組織內部長官、同仁、部屬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外,對外則需經常參與跨 機關、跨部門的溝通與協商;其次,維持與民意機關及大眾傳媒的良好互動關係也成 為教育行政人員的重要工作之一;再者,平時業務處理又必須與學校教育人員、教師 組織、家長組織及學生等,保持密切接觸與聯繫。因此,公共關係的知能也已成為教 育行政人員必須進一步研修與專業成長的課題(張明輝,2003b)。

林志成(2001)研究分析指出學校公共關係是開放社會系統中,追求卓越化行政的 重要策略方法,學校越積極推展公共關係,教師、家長與社區民眾對學校措施的看法 越一致也越正向;當然也越有助於學校爭取社區大眾的瞭解接納與支持支援。學校可 以參考企業界的行銷理論,Kotler & Fox(1997)即將行銷策略應用於教育組織中,認

為行銷可以促進學校獲得更多教育資源,更可以提升教育品質,對於教育市場的滿意 度也有正向的提高效應。Gary(1991)提出學校價值金字塔模型,認為學校價值必須考 慮到競爭優勢的保存以及吸引學生就讀等種種因素。

由上述的分析,本研究除了學校內部的行政與教學外,最重要的是學校的公共關 係,它不僅是要維持學校內部的溝通和諧,更要獲得學校外部的社區家長、長官、大 眾傳媒等的瞭解與認同並支持,才能使學校得以永續經營。

Moore & Lackney (1995)強調二十一世紀重要的教育方向之ㄧ是使學校成為社區 中心。學校推展公共關係的可行策略,學校應透過社區調查、登門拜訪、家庭訪問、

鄉土教學、親師座談、參加社區活動、舉行民意調查、閱讀社區相關資料與實地觀察 接觸等方式,促進對社區的瞭解;而瞭解的項目包括:習俗傳統、人口特徵、社區團 體、經濟條件、政治結構、領導狀況、職業分佈、問題與需求;其次,也可透過開放 學校場地、辦理社區文教活動、協助社區活動、提供諮詢服務等,為社區提供人力服 務、知識資源、物力資源,使社區與學校有榮辱與共的相關關係;此外,社區蘊含了 豐富的資源,學校若能適時加以運用,不只可以彌補本身資源的不足,而且可以加強 學校與社區之間的互動,使教育的內容更為生活化、實用化。其方式如:邀請社區人 士擔任義工、請社區人事演講或協助教學、請社區人士擔任顧問、利用社區實施校外 教學、請社區捐助經費設備,與社區實施建教合作、請社區提供專業支援或諮詢等 (謝文全,2002)。

綜合以上的研究,學校不應該再像過去一樣關起門來辦教育了,應該要打開大門 走出去,與社區家長、社區民眾、社區機關團體、各類型媒體等等建立良善互動的關 係;也要敞開大門,歡迎社區家長、社區民眾、社區機關團體、各類型媒體等等走入 校園,共同參與學校教育事務、參與學校各類學習活動,提供學校教育活動的各項資 源與支援,形成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共同關係。

叁、教師專業表現策略

教育市場化之後,一直以來教師的安定工作環境和生態,將會受到嚴重的衝擊 和影響。因此,教師的抗拒改變與成長,將會是學校改變經營的最大阻力,學校領導 者應設法瞭解教師們的想法和態度,逐漸溝通協商引導教師們接受改變並且認同新政 策,為了確保工作機會及提升教學工作能力,必須加強專業進修與專業成長。

Robbins(2003)研究分析認為現代組織所規劃之生涯發展計劃,是要幫助員工持續的 精進、增進各種技術、能力或知識;Ferraiolo, Hess, Maranto and Milliman(2004) 也認為,教師們的態度其實影響學校選擇權的成功與否,學校選擇權的成功受全體老 師的特質及她們對競爭的瞭解所影響。

推動教師專業表現的可行方式,教師專業成長可區分為「自我發展」、「相互學 習」兩種途徑,自我發展涵蓋教學研究;相互學習包括相互對話、同儕視導與合作學 習(歐用生,1998)。教師的專業發展活動可以是自我導向的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更可以是經由同儕合作的歷程。因此,學校行政主管人員宜規劃運用「同 儕教練」(peer cocaching)及「同儕視導」(peer supervision)的方式,安排資深且 優良之教師同仁擔任新進教師的輔導,以協助其教學專業方面的成長,彼此相互支援 有關教師專業成長所需的資源和做法,使教師們能經由相互觀摩與學習,進一步獲取 對方在教學專業發展方面的經驗(池榮尉,2004)。

為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學校行政措施確實需要配合學習型學校理念的推廣,提供 學校教師們一個能促進團隊合作及多元的專業成長環境,以及積極營造教師間樂於專 業分享的學校組織文化(張明輝,2002 )。尋求優秀教師組織核心團隊,透過定期的 研習、分享和討論,建構自己的教學理論與知識,逐步培訓種子教師,一方面不但可 以解決師資難覓之問題,另方面也可做為播撒教育新知的種子,分享其他教師,帶動 成長風氣(郭木山,2005)。

教師參與各種進修活動之後,經常有研究心得或研究成果,這些都是專業發展的

重要印證。若能定期辦理各類型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公開表揚肯定教師研究成果,

重要印證。若能定期辦理各類型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公開表揚肯定教師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