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性/別與運動表現不具關聯性

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男同志的(性/別)角色有著二元的粗淺分類。在情感關係中,

男同志有「哥」、「弟」之分,其中「哥」是情感關係中的照顧者,其角色較類似傳 統社會對於男性在情感關係中,應該扮演的角色之期待。另外,「弟」在情感關係中 則是扮演被照顧者的角色,其則因「依賴」、「被動」…等陰性特質,而被視為較缺 乏男子氣概者。在性角色方面,男同志亦有「1」、「0」之分,其中「1」是性關係中 的插入者,此角色與異性戀男性較為相似,而被賦予「侵略」、「征服」、「控制」等 陽剛的社會意涵。另外,「0」則是性關係中的「被插入者」,此角色與異性戀女性較

為相似,其又因「被征服」、「被佔領」等社會意涵,而被視為是去男子氣概的行為。

運動被視為是極度追求男子氣概的活動,因而陽剛特質的異性戀男性,才被認 為具有晉身高階運動層級的能力。而相對的,身為情感關係為「弟」、性角色為「0」

以及具「陰性性別特質」的男同志,則因缺乏傳統男子氣概的刻板印象,而被視為 無法成為一位傑出的運動員。為了印證性/別與運動表現是否具有必然的連結,本研 究根據五位研究參與者之訪談結果,將他們的性/別關聯性(「性傾向─情感關係─性 角色─性別特質」)整理如下。其中田小白、小斌的性/別關聯性為「同性戀─互相照 顧─1 號─中性特質」。阿克為「同性戀─互相照顧─0 號─中性特質」。而宇霆和 Tennis 則為「同性戀─被照顧者─0 號─中性」。另外,五位研究參與者同時都是具有傑出表 現的運動員。

(一)伴侶關係:Tennis 和宇霆都認為自己是被照顧者。而田小白、小斌和阿克則 認為雖然自己原本偏向為「被照顧者」,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和想法的改變,他們都 不喜歡「照顧人或被照顧」如此二元的伴侶關係,因而轉為追求「互相照顧」的伴 侶關係。

(二)性角色:小斌、田小白都認為自己比較傾向擔任 1 號的角色,但是在相愛的 前提下,他們則是「不分」(1/0 皆可)。宇霆、Tennis、阿克則都是傾向擔任 0 號的 角色。

(三)性別特質:

五位研究者都認為自己並非具有絕對陰柔或絕對陽剛的性別特質,他們都認為 自己的性別特質是屬於中性,意即依照自己的意願、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相處對象 來操演他們的性別特質。

二、綜合討論

在性/別與運動表現方面,本研究發現「性傾向」、「伴侶關係」、「性角色」、「性 別特質」與「運動表現」等五者之間並沒有存在必然的連結,而在性/別刻板印象中 被認為較缺乏男子氣概的個人,例如:同性戀、具女性特質者,或者被認為是「去 男子氣概」的行為,例如:性關係中的被插入者(0 號)、情感中的被照顧者,都與 象徵男子氣概的傑出運動表現沒有對立的關係。而從這五位男同志運動員的身上就

可以看見,男子氣概、女性氣質等不同的性別特質,是個人可以變換操演、並且與 之共存的,而性傾向的差異、個人的性別特質和運動表現之間,亦沒有必然的關連 性。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節主要係針對本研究進行整體的概述,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者期待本研究之呈現,能有助於社會大眾對於男同志運動員的認識,並促進各 界對於落實性/別平等觀念之重視。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男同志運動員的性傾向面貌具多元性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男同志運動員的性傾向面貌具有高度的多元性,並沒有單 一個性傾向公式可以完全解釋之。然而身處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台灣社會,

在各界還沒解開「性傾象之謎」時,社會硬是強將所有人的性傾向進行極端的(異/

同 )二元分類,並將非異性戀者貼上「違反自然」的標籤,然後與以排斥或「銷 毀」。然而細看許許多多具有「正當性」的人類行為,難道不也是「違反自然」的?

(例如:使用避孕措施、一夫一妻制、化學物品對於地球的傷害、甚至人類穿衣蔽 體

都是與「自然現象」相違背的事情),然而這些行為卻因為替「多數人」帶來便利性,

而存有正當性。反觀兩人合意的同性伴侶,他/她們對於社會、他者甚至於大自然都 不會帶來傷害,同志性行為亦是兩人在相互合意下所進行的私密行為,並沒有妨礙 到他人的自由,然而同志卻在傳統社會的性/別規範的建構下,被烙上不可抹滅的性 /別污名。在這樣的脈絡下,包含五名男同志運動員在內的千千萬萬個同性戀者,已 經背負起多數人對其「疾病」、「違法」、「原罪」等歸因式的控訴,而在自恨自 毀且苦無出路的情況下,發展其同性戀認同。

二、男同志運動員同性戀認同發展受到「社會化」及「個人特質」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同志運動員的同性戀認同歷程受到「社會化」與「個人特 質」的影響,因而造就個人別具差異的認同圖像。由於個人所處的社會脈絡、生命 經驗和所接觸到的人、事、物皆不相同,因此,本研究顯示,個人的同性戀歷程無 法以「階段性」、「線性」等如此簡約化的方式概論之。另外,男同志運動員的個人

特質不同,亦會影響他們的「性傾向態度」、「對他人眼光的重視程度」,以及「污名 處理的方式」。因此,個人未必會全然內化社會媒介所傳遞的性/別污名,例如本研 究的研究參與者宇霆和阿克都較能凝聽自己的聲音,判別外界干擾的真偽,而不將 外界的同性戀污名照單全收,因而造成負向的認同發展。

三、社會化媒介對於個人同性戀認同發展和性別社會化過程具有重要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重要他人與社會化媒介所承载的性/別規範與態度,透過社會 化的方式對於個人的同性戀認同及性別社會化過程產生重要影響。其中家人、同學、

隊友、大眾傳播媒介、網際網路等社會媒介,都是影響男同志運動員同性戀認同的 重要因素。然而在台灣社會中,這些社會媒介往往成為性/別污名的载體,而大眾存 在對於性少數族群的偏見和恐懼,因而衍生出許多非理性的漫罵與批評。另外,在 上述社會化媒介中,男同志運動員又特別渴望獲得家人的認同與支持,然而家人所 表現出的負面性/別態度,不但使得男同志運動員在認同的過程中倍感壓力,也使得

「家庭」成為男同志運動員又愛又恨的地方。再者,在諸多社會化媒介當中,家庭、

同儕團體、同志社群及大眾傳播媒介(運動新聞媒介)都是影響個人性別社會化過 程的重要媒介,男同志運動員因其運動員的特殊身分,有較多的成長過程必需暴露 在極為崇尚霸權式男子氣概的運動場域中,而部分承載負面性別規範的社會化媒 介,都成為強化形塑他們後天的性別特質展現的主要原因,負面性別社會化的過程 也致使個人無法正視自己生而中立的性別特質,反倒在家庭、學校、運動組織中,

都必須透過壓抑特定性別特質及行為的方式與人交往,而此舉也強化了文化所形塑 的兩性差異,亦阻礙了個體多元性的展現及其內自在精神自由之行使。

四、台灣的男性運動組織仍具有負面的性/別態度

在運動與性/別的討論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國內的男性運動組織,仍存有「憎 女情結」、「恐同情節」、「娘娘腔恐懼」等負面的/性別態度,而這些負面的性/別態 度亦與男性運動組織對於霸權式男子氣概的追求與擁護有關。男性運動組織所架構 的性/別秩序,僅容許具有「陽剛─異性戀─生理男性」如此性/別序列的個人存在,

而其他不符合該序列的性/別他者(例如具陰柔特質者、非異性戀者、生理女性),

則會因為運動組織內各種的性/別規訊,而壓縮他/她們的容身之地。另外,運動組

織所承載的負面性/別態度,其不但束縛個人的同性戀認同發展,亦是男同志運動員 不願意現身的重要因素。

第二節 研究建議

ㄧ、落實多元性別教育

目前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並沒有深耕於各種社會媒介,以至於異性戀者不知道 如何去理解同性戀經驗,因而對同性戀充滿刻板印象和歧見,而同性戀者也不知道 如何去認識與認同自己的身分,反而因為外界的同性戀汙名而否自己。因此本研究 建議政府單位應該加強性別教育的宣導和落實,其中包含「加強社區性別教育的實 施,推廣家庭性別教育」、「落實學校多元性別教育的課程,並增加其內容的深度 和廣度」、「監督媒體的播報素質,提升媒體從業人員的性別知識」、「加強體育 組織的性別教育,提昇教練的性別知識與涵養」、「擅用網路功能來協助性/別弱勢 族群,並積極建構網路平台以提供正確的性別知識」等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二、培養個人獨立思辨的能力

個人特質對於同性戀認同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而個人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正 是以講求群體主義、追求群體偏好的台灣社會較為缺乏的。因此本研究建議,包含 家庭、學校在內的各種教育單位,應該加強培養個人獨立思辨的能力,讓個體自由 意識的行使能力,不會因為結構性的壓力而消磨殆盡。

三、注重個人的多元性,透過「愛」與「包容」來擴充「家」的內涵

家庭身為個人社會化最初、也最為重要的媒介,理因提供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

一個充滿愛、關懷與安全感的環境,然而由於社會對於性/別污名的建構,使得「家 庭」成為同志族群的壓力來源,甚至是無法容身、且最想逃避的地方。回歸到人類

一個充滿愛、關懷與安全感的環境,然而由於社會對於性/別污名的建構,使得「家 庭」成為同志族群的壓力來源,甚至是無法容身、且最想逃避的地方。回歸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