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男同志運動員同性戀認同發展模型之建構

從五位個案的訪談中發現,男同志運動員的同性戀認同歷程,並無 Cass 所提 出的階段性發展,而是呈現多元認同發展的情況,性傾性認同會因個人「社會化歷 程」及「個人特質」之不同,而產生具差異性的認同圖像。因此本研究不試圖建構 一個具「階段性」、「線性發展」的同性戀認同模型,而強將所有人的同性戀認同發 展都納入此一閉固的框架中。而是將個人的認同發展放置於大(社會)環境當中,並 就「社會化」、「個人特質」與「同性戀認同歷程」間的相互影響,建構一個適用於 男同志運動員同性戀認同發展的模型。

一、性/別社會化

由五位研究參與者的認同歷程可以發現,個人感受到同性戀污名的時機,因其 社會化歷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個人內化同性戀恐懼的程度,亦與社會化媒介間的 親疏程度有關。首先彭懷真(1994)指出,一個人由「生物人 (individual)」轉變為

「社會人 (person)」的過程,就稱為「社會化」。社會化是一個人形塑人格和學習社 會團體習慣的互動過程,個人終其一生都會不斷的學習,經由持續的學習新事物,

個人會調整自己的價值、態度和行為,以求能夠適應外在不斷變動的社會環境,它 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陳杏之,1999)。而早期心理學家在探討「認同」的形成時,

傾向將認同視為一種個人內在的心理機制,然而隨著社會學家注意到社會脈絡對於

個人認同的影響,社會互動與個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才逐漸受到重視。Gonsiorek 和 Rudolph (1991) 認為,大部份的人格理論都僅侷限於「微觀」(mirco) 的層面,將家 庭視為影響人格的最大力量,忽略了從「巨觀」(marco) 的層面來瞭解人類的行為。

所謂巨觀的層面,指的是強調個人所處之社會文化因素對人的影響,且將此影響的 時間從生命早期拓展為人的一生(轉引自劉安真,2001)。

透過五位研究參與者別具個別差異的生命故事,本研究發現「個人同性戀認同發 展歷程深受社會化過程之影響」,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受到社會化「強迫異性戀」

規範之影響。彭懷真(1994)指出,社會化的目的之一,就是灌輸角色紀律和規範 模式,個人把這些規範內化為自我的行為和價值觀念,從而表現在個人的行為上。

在研究中也發現,雖然五位研究參與者對於自我內在情慾對象的察覺時機不同,然 而無論他的性傾向原貌為何,大多數人在察覺、未察覺(或沒機會察覺)自我的同 性情慾時,早已透社會化的過程,被迫接受現今社會對於性傾向所建構的「強迫異 性戀」之偏好和規範。例如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田小白和小斌,兩人都曾試圖透過

「矯正」自己的性傾向,以符合社會對於個人(異性戀)性傾向之期待,羽霆、阿 克和 Tennis 也都曾在社會化過程中,感受到社會強迫異性戀的規範(例如家人、同 儕都理所當然的他們視為異性戀者)。同性戀認同發展與社會化的過程息息相關,當 個人察覺自身的同性情慾時,都無法避免的會接觸到來自身邊重要他人(如父母、

師長、教練…等)或社會媒介(如家庭、校園、大眾傳播媒介、網路…等)所承載 的性/別規範,而個人對這些性/別規範的詮釋和看法,則會影響其同性戀認同之發 展。

另外,本研究發現「社會化歷程」的不同,也是造成個人同性戀認同歷程差異 的重要因素。由於個人所處的社會脈絡、時空背景不同,因此個人性傾向的流 動、對於性/別建構的察覺亦會有所差異(例如時機、程度上的差異)。五位 個案個人「再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導致他們性認同社會化過程的差異性,以及認 同歷程發展的不同。陳杏枝(1999)指出,「再社會化」是表示一種在範圍上更 為徹底且更快速的社會化過程,對於原有的價值、態度和行為,要在很短的時間內 放棄,並且要很快的學習另一套新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彭懷真(1994)亦指出,

「再社會化」的過程,有可能使得個體的個人角色產生完全不同於原角色的 變化,甚至因此反對過去的角色價值。而再社會化的過程,亦是影響個人正

視其認同需求的重要因素,例如有人在婚姻制度的壓力下掩藏其同志情慾,直到 歨入中年以後,才逐漸展現情慾重心的轉移75。另外再社會化的過程亦可以在本 研究中被發現,其中以「Tennis」的認同歷程最為明顯。Tennis 在認同初期,

由於家庭、學校等社會化媒介所抱持的性/別態度相對正向,他也因此發展出 正向的同性戀認同。然而隨著社會化歷程的轉變,其所接觸到來自重要他人

(如大學同學、校隊隊友)和社會化媒介(如學校、大眾媒介…等)的性/別 資訊,對於同性戀的接受程度都較為負面,因此 Tennis 不但拋棄原先正向的 同性戀認同,其對於同性戀的自我形象也產生負向的態度。另外個體經歷過

「再社會化」的歷程,亦有可能使原本負向的同性戀認同轉為正向,例如在 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田小白」、「小斌」的生命故事可以發現,因為從網 際網路所學習到的正向認同資訊,也使得他們原本負向的同性戀認同產生轉 變。另外小斌也提到,隨著社會的進步,電視媒體對於同性戀的平衡報導比 以往來得多,這樣的改變也讓他越來越接納自我的同性戀身份。

二、個人特質與性傾向認同

上述的社會化、再社會化過程,主要是從宏觀的角度談論大(社會)環境對人 類性傾向認同之影響,但是針對同性戀認同發展的相關研究,很少探討到「個人特 質」對於同性戀認同發展的影響。然而本研究發現,在同樣身處於負面認同的環境 之中,五位研究參與者個人特質的不同,會影響到他們處理負面同性戀態度的方式,

如果個人選擇不將污名標籤貼往自己身上,或者拒絕內化外界的同性戀恐懼,則他 們往往會發展出比較正向的同性戀認同,例如本研究中的「宇霆」和「阿克」,就因 此發展出相對順遂的認同歷程。而根據本研究發現,這樣的「個人特質」則包含了

「對性傾向的態度」、「對污名的處理方式」以及「對於他人看法的重視程度」。

首先在「對性傾向的態度」方面,阿克和宇霆都認為性傾向認同並不是這麼嚴 重的事情,他們也都傾向讓它順其自然的發展,因此他們在察覺自己喜歡男生後,

並沒有太過焦慮,或者產生認同上的排斥。

再者「對污名處裡方式」方面,阿克和宇霆都傾向將同性戀認同和同性戀污名 做切割,他們認為同性戀汙名是外界不了解同性戀所造成的,不應該因為外界的刻

75 參考自《雙重生活的面具卸載─已婚中年男同志情慾的展現與流動》(張銘峰、謝臥龍,2004)。

板印象而將同志偏見和刻板印象照單全收,也不應該因為同性戀污名而影響到性傾 向認同的發展。

最後在「對於他人看法的重視程度」方面,宇霆和阿克都不傾向將自己的價值建 築在外界的看法上,因此在認同發展上,他們都比較可以避免外界的眼光,也不會 因為外界的看法,而影響到自己的同性戀認同。反觀田小白和小斌,兩人都曾因為 自己運動員的身分,而成為學校的風雲人物,這樣的身份也讓他們成為別人關注的 焦點,由於他們十分在乎外界對於他們同性戀身分的觀感,因此在察覺自己的同性 戀傾向後,他們除了必須處理內在的認同壓力,還必須小心翼翼的應付外界的眼光,

而這樣的結果也導致他們在認同的過程中,不斷地感到焦慮,並因此無法認同自己 的性傾向。

三、男同志運動員同性戀認同發展模型

以下是研究者針對同性戀認同的理解所整理的「男同志運動員認同發展模式」:

圖 4-1-1 男同志運動員同性戀認同發展模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針對上述的模型,本研究有以下幾項說明:

(一)在「男同志運動員同性戀認同發展」發展方面,五位研究參與者的同性戀認 同歷程,都因個人社會化過程不同(例如時間點的不同、污名程度的不同),

以及個人特質的差異,而建構出不同的性傾向認同圖像。

(二)在「社會化」部分,本研究發現個人經歷與重要他人(家人、同學、隊友、

同志友人),及不同社會化媒介(家庭、學校、運動組織、大眾傳播媒體、網 際網路)之社會化過程,對於其同性戀認同發展都會帶來重要的影響76。其 中本研究所歸納的五種社會化媒介,亦多數涵蓋在諸位學者所認為「對個體

76本研究所歸納的社會化歷程有五種,但並不表示影響同性戀認同發展的社會媒介僅此五種。

影響最為重要的社會媒介」當中(如陳杏枝,1999;葉至誠,1997;彭懷真,

1994)。另外,個人經由社會化過程,而產生正向認同的原因包或:「重要他 人的支持」、「友善的現身經驗」以及「社會媒介的正向資訊」等。而對於認 同有負向影響的,則包含透過社會化過程所感受到,任何挾帶「同性戀恐懼」

及「同性戀汙名」的態度、言論和行為。

(三)在個人特質方面,本研究發現個人「對性傾向的態度」、「對於名的處理方式」、

「對他人看法的重視程度」,都是構成個人特質的重要因素77,而個人特質不 但會對研究參與者的認同發展產生影響,其亦會受到社會媒介的影響(例如 個人對於認同資訊的攝取、結交同志友人的經驗、出國經驗…等等)而產生 態度上的轉變。另外,本研究發現「個人特質」還扮演著處理社會化資訊的 功能,並非所有人對於社會化過程所承載的同性戀態度都會照單全收,個體

「對他人看法的重視程度」,都是構成個人特質的重要因素77,而個人特質不 但會對研究參與者的認同發展產生影響,其亦會受到社會媒介的影響(例如 個人對於認同資訊的攝取、結交同志友人的經驗、出國經驗…等等)而產生 態度上的轉變。另外,本研究發現「個人特質」還扮演著處理社會化資訊的 功能,並非所有人對於社會化過程所承載的同性戀態度都會照單全收,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