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為「醫神」,為道教寺廟,而道教為源自於中 國的宗教,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道教起源於道家,道家就是黃老學派,亦即 是黃帝和老子,也包括了後來的莊子學派。宇宙的根源就是道,道是萬物的決定者,

世界上萬物皆有正與反兩面、是對立的,但也可互相轉化,人們所應該採取的態度 就是不違背自然現象,也就是無為,順應這宇宙自然的法則,此為道教的基本主張。

道教至西元二世紀,受到佛教以及儒家思想的影響,彼此相互交融、逐漸演變成為 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重視祭典儀式、崇敬神鬼與祖先,具有很濃厚的世俗特徵,

也就是當人修練即可成仙。在此一時期,以張道陵所創的正一道傳布較為普遍,其 對於後世民間信仰的影響也較為深遠,主要的特色在於下列幾項,首先是符籙的使 用,用以驅邪治病;其次為齋醮儀式的舉行,目的在以最純淨的身軀來舉行祭儀,

向神明表達虔敬之意;此外還包含有積極的行善與修煉,最終的目的在於得道成仙,

超脫生死的輪迴。

Aristotle 的休閒觀在於幸福與圓滿的人生與善、幸福、德行、智慧與冥想等概 念有很深的關聯,其中最能代表休閒的為冥想,藉由這些概念可達最圓滿以及最接 近神性的境界(葉智魁,2004)。莊子的終極理想在逍遙遊,逍遙的概念為在精神上

無拘束、自由的狀態,也象徵人們所追求的生命價值與境界,主要的實踐之道在於 無待、無己、忘以及無用,讓生命無所羈絆、讓人們能擺脫人生的困頓、愁苦與不 如意。因此西方古典休閒觀與莊子逍遙的概念有契合之處,莊子認為人生的困擾與 遭難是因為「有用」伴隨而來,因此要用「無用」來化解這些紛擾。而這屬於精神 層次,於是利用「心齋」與「坐忘」使心靈達到此種狀態,也就是排除心中雜念、

透過靜坐使自己與道合而為一的精神狀態(陳靜,2002;葉智魁,2004)。

道教最早的經典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代表,而其信仰的特徵在追求長生不老,因

的發現為「氣」相關醫學的基礎(楊儒賓,1993)。王彤(2010)提出,百病生於氣,

人體的氣若能有良好的循環,即能擁有健康的身體機能,因此可說養生就是養氣血,

大龍峒保安宮的草創來自福建同安的移民,因為渡海來臺開墾,因此從祖廟將 保生大帝分靈至今臺北市大龍峒,早期除了安定移民的心,也凝聚了族群的向心力。

後來因為保生大帝的神蹟逐漸流傳,因此由信徒籌資將供奉保生大帝的小廟,由簡 陋的木造慢慢擴建。期間因為日治與光復初期的衰頹,保安宮曾經歷經衰圮,後來 在信徒的籌資重建下,又逐漸恢復以往香火鼎盛的情形。1979 年,保安宮改組為財 團法人制,在信徒與寺廟領導人帶領下,目標在將保安宮由「地方寺廟」轉型成為

「文化寺廟」。首先對於志工的培訓,志工多由信徒所擔任,因此是富有熱忱並且多 是志願方式,從旁協助保安宮的慶典與活動;其次推展宗教活動,結合社區資源與 人力,輔以文教事業、藝文研習班的舉辦,與地方人民有更多互動與了解的機會;

並配合時代的潮流,將廟務電子化,使信徒的分布得以擴展至原有的信仰圈,甚至 國外,藉由這些信徒的努力,呈現出今日的保安宮。

第肆章 保安宮信徒的故事

休閒治療的目的在幫助在生理、心理、情感以及社會互動方面,受到限制的人 們恢復到健康與平衡的狀態,進而達到享受高品質生活之目標(郭金芳,2002)。而 宗教在人們對其生命產生不安或懷疑時,宗教提供一套價值理論,以解釋人們遭遇 問題的原因與提供解決方式,使得人們心理上獲得安慰。就如學者 Gray 指稱,休閒 是美學、心理學、宗教與哲學上的一種冥想活動,是為了追求真理與自我了解(葉 智魁,2004)。在臺灣人們普遍重視休閒活動,日常生活中利用假日到寺廟拜拜或是 參與法會活動也是休閒之一環,由上述定亦可知宗教與休閒同樣具有撫慰人心、輔 導鼓勵人們積極的態度,故研究者透過訪談參與廟宇活動之信徒的生命經驗,了解 信徒與宗教在其互動過程中所產生之故事。

再者,宗教是人類普遍的現象,若要深究宗教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要對宗 教之於個人內在動機與外在行動有初步的了解,舉凡內心情感的歸依、外在行動之 禮儀與祭祀等,在個體的心理和社會方面,都具有建設人生的功能(郭維夏、張隆 順、張春申,1989)。因此透過這三位研究參與者描繪出他們與保安宮所發生的故事,

可以瞭解到保安宮之文化脈絡與社會價值,是如何的影響到個體建構其內在之認知。

為了可以更了解到保安宮實際之行政運作過程,除了透過訪談保安宮之行政人 員與解祭壇李道長之外,廟務的順利運作,志工的協助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 此本研究的三位研究參與者,選擇分別擔任保安宮不同部門之志工。保安宮為融合 儒釋道三教的廟宇,在傳入臺灣近 300 年的歷史,經歷不同時期的演變與融合,劉 仲宇(2003)指出,在臺灣的漢人,所有包含超自然信仰與其有關的思想、儀式、

組織、活動與事物等皆稱為臺灣民間信仰,因此本研究所訪談的這三位志工統稱為 民間信仰信徒。

生命感有很大的部分來自生命自身的歷史。我們任何時刻的感覺都被過去的經

歷所滲透,我們的眼睛一直沾滿過去的經歷,但是,經歷的返回並不是原樣搬 回來,而是以我現在的情況重新被看到。經歷過的事情並不一定把意義呈現,

反而是在後來才知道的。因此,生命的意義並不一定是事情發生的經驗,而是 後來發生的事情開啟了當年的意義。(余德慧,李宗燁,2003

因此以敘說來分享、呈現個體的生命故事,本研究這三位主要研究參與者為民 間信仰信徒,因為家人與所處社群會到保安宮祭祀或是在保安宮的祭祀圈內,從小 就接觸保安宮,他們都是抱著平常心去當志工服務人們與進行祭祀等活動。所以希 望大家是抱著平常心來閱讀接下來的故事,就如我們身旁很熟悉、親友平日的對話 與會從事之事。透過他們的眼中、敘說的故事,將可以瞭解到的是,保安宮是如何 使神明祭祀活動能夠順暢,信徒是抱持何種原因與理由持續參與活動,並且帶給他 們的體悟為何。